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西方建筑艺术进行比较与借鉴,探索其共同点和差异,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表现形式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借鉴和互补。
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空间布局讲究景观的布局和气派。
2. 日本建筑的特色:日本建筑注重建筑美学,追求简洁、优雅的风格,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灵巧巧妙。
3. 印度建筑的特征:印度建筑以寺庙、陵墓为代表,注重宗教性和神秘感,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
三、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线条和几何形状,是西方建筑艺术的起源之一。
2.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壮丽气势和材料的运用,建筑风格宏伟壮丽,代表作品有斗兽场、庞贝城等。
3. 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注重礼拜堂和教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神圣感。
四、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1. 建筑风格比较:东方建筑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西方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对称和比例,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2. 建筑原材料比较:东方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注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和环保性;西方建筑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材料以砖、石、钢铁等为主,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3. 建筑功能比较:东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氛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中西方建筑比较

建筑空间布局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 米,“万神殿”高43.5 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 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中西方城市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的比较分析(一)中国的院落空间院落空间的代表是合院。
合院建筑以庭院为中心,所有房屋均面向庭院开敞,对外一般不开窗,形成内敞外闭的向心空间。
院落的围墙把外部空间又分为“内”和“外”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私密(或半公共)和公共两种氛围。
建筑物和墙围合的“内部的外部空间(庭院) ”为人的存在划分了一个个“院”的空间。
它虽是一种简单的空间格局形式,却营建了一种秩序。
中西古城市布局比较

• 中国的都城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平面布局的特点十分明 中国的都城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显。 • 首先是整齐划一。以《周礼 考工记》为指导思想,上述 首先是整齐划一。 周礼•考工记 为指导思想, 考工记》 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尤以邺城、 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尤以邺城、 长安、北京最为明显。 长安、北京最为明显。 • 其次是中轴线纵贯全城。中轴线起源于人们的对称概念, 其次是中轴线纵贯全城。中轴线起源于人们的对称概念, 以及儒家“居中不偏” 不正不威”的思想, 以及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也为都城 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 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元明 清的北京城,中轴线都伸延很长,把全城一分为二, 清的北京城,中轴线都伸延很长,把全城一分为二,左右 对称布局。 对称布局。 • 第三是宫殿为主体结构。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 第三是宫殿为主体结构。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 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 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 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 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 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 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 • 第四是宫殿建筑高台化。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 第四是宫殿建筑高台化。 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 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 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 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汉、唐长安城的宫殿 位于龙首原上,元明清的宫殿人为地建造在高台之上, 位于龙首原上,元明清的宫殿人为地建造在高台之上,都场 圣马可广场
西方城市发展的下一个时期是: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 西方城市发展的下一个时期是: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很 多国家,如法国正处于国力最昌盛的阶段,正如我国的唐朝一样, 多国家,如法国正处于国力最昌盛的阶段,正如我国的唐朝一样, 统治者开始希望炫耀王权的伟大和国家的富足。 统治者开始希望炫耀王权的伟大和国家的富足。于是在城市建设上 开始出现“大广场” 大宫殿”等现象,这种“大尺度” 开始出现“大广场”,“大宫殿”等现象,这种“大尺度”在城市 中往往扮演着一个“破坏者”的角色, 中往往扮演着一个“破坏者”的角色,一方面为了建造他们必然要 拆除掉很多原有的建筑, 拆除掉很多原有的建筑,另一方面他们的宏伟尺度也会使原有的周 边建筑显得“娇小” 这些大家伙不是为普通生活准备的, 边建筑显得“娇小”。这些大家伙不是为普通生活准备的,他们存 在的意义在于“自我表现” 在的意义在于“自我表现”。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摘要:城市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古代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结合产生原因,比较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制城市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建构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中西方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等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因此首先对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比较。
一.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礼制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因为这种方正严整、等级分明的城市格局可以反应皇权统治的至尊无上。
此外,在古代中国,本身抽象和无意义的数字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
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这些思想在城市规划就有应用。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每个阶段,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常规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的中心。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中外古代城市公共空间比较解析

宋 清明上河图(局部,里坊-街市) 一场发生在北宋的中国古代城市革命——拆除坊墙,沿街办商业,转封闭的里坊制为开放的街巷制。 北宋的税制改革:宅税和地税突出了土地经济价值,改变了城市发展的脉络。 开放的街巷制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也使市井成为丰富的信息交流和节会活动 场所。
“理制城市”
廊柱围绕
附属建筑
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 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 筑、宽敞通达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罗马人特有的转换,,更华丽更雄伟。 城市享乐的公共生活铸就罗马精神
功能扩大
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
“自下而上”自发形成过程 城市公共空间指挥棒剧源自: 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交公共活动场所
• • • •
典型公共生活空间 6座forum,2座campus 对街道空间的放大,既具有边界、 区域、节点和标志的作用,又是城 市中最有灵魂的地方
罗马广场 罗马罗曼努姆广场、凯撒广场和奥古斯都广场
空间尺度处理——独具特色空间 形态
功能繁杂: 司法、行政、商业、娱乐、宗教和社 会交往,城市活动重要场所
社会活动、经济及技术发展、思想 意识、文化传统等都围绕这一“发 生器”运转
巡逻人员
“象天法地,皇图永固”
“万变不离其宗” 桥上生意繁荣
地域特征:交通密集处成为商业聚集地 听乐 角力
卖画
买卖
大型院落将山水引入城市,营造了宜人的生态环境和富有人文气息的游憩场所, 对于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吸引高素质人才入驻,具有 重要意义。
清 清明上河图(乾隆时期北京城)
最热衷的事情; 特殊荣耀和福利; 自豪荣誉感; 真正属于市民的城市;
Pollice_Verso 角斗士
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31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32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古典主义(Classicism)风格
16世纪末,文艺复兴后期逐步成型;法国 古典园林的唯理秩序的影响
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 划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 和稳定感。
形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③纪念性、标志性构筑物成为城市结构的主体。 ④城市道路一般是“环形+放射”。 典型代表:封丹纳的罗马改建规划
29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封丹纳的罗马城市改建设计
30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 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世俗建筑的恢宏与奢华
•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理想城市模型
15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古罗马城市设计
• 营寨城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 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 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营寨城 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 。
28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巴洛克时期
1、时代背景
①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逐渐取代教会统治城市设计在指导 思想上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寡头服务。
②几何与规则的形式美成为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在观念意 识上,是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讲求轴线对称,尺度宏大,给人以威严感。 ②放射性的城市轴线,串起若干个豪华壮丽的城市广场,
——————圣马可广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引子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很难入手,“中西方城市规划比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如何在千五百字内把个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阐述清楚确实需要一番思考。
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从无尽的信息中随缘拾取一些记忆的碎片,也许这些被拾起的片断正是自己被触动的瞬间。
中国城市规划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情绪、欲望) 从斯多葛派到宗教唯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真理就
是主观感觉,顺从命运、努力承担起命运赋予的职责。 超级国家的思想,Zero《理想国》--世界城邦、世界公
民
14
古罗马城市设计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
• 强烈的使用主义态度
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课程设计:XX
目录
1
城市的形成
2
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城市
3
中国古代的城市
4
总结
2
课程简介 一、城市的形成 “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 市设计史。” ----吴良镛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产生居民点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
16
古罗马城市设计
城市社会、政治、经济 活动的中心 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 体不协调,规模更大 广场封闭、轴线对称 有丰富的雕像装饰,从 战争中掠夺
12
古罗马城市设计
1、时代背景 ①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罗马征服了大部分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
大量的营寨城。 ③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享乐主义特征 ②实用主义特征 ③炫耀主义特征
13
古罗马城市设计
3、思想内核 伦理化倾向,人生的真谛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现实
理想城市模型
15
古罗马城市设计
• 营寨城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 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 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营寨城 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 。
• 典型城市:提姆加德城。提姆加得城 是罗马帝国设在北非的一个军事营塞 城,城市成方形,市中心有开阔的广 场和“T”形干道。
城市规划追求的不是精神上与自然、宇宙和谐、而是和现实生活 范围内的种种“现实”利益相关
• 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娴熟运用轴线对称、对比强调、透视手法等、建立起整体而壮观 的城市空间序列,从而体现出罗马城市规划中强烈的人工秩序思 想。
• 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世俗建筑的恢宏与奢华
•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11
古希腊城市设计
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贯穿于城市设计中城市和建筑追 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 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 手段。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 (Hippodamus of Miletus)最早阐述了“网格式”街道, 并在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予以实现。当代美国著名城 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家艾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 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方法总结为 “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锁空间、建立张拉力及 延伸等连接发展模式”
米利都城(Miletus)平面
米利都城: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公共 建筑取代宫殿和市民集会场所成 为了城市的中心。
9
古希腊城市设计
• 希波丹姆斯模式:理性光芒的闪耀
希波丹姆斯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 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 主义。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和普南城 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中心区为竞 技场、集会广场、剧院、雅典娜神庙 等,中心广场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 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 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 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
8
古希腊城市设计
• 希波丹姆斯模式:理性光芒的闪耀
希波丹姆莫斯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 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的建筑模式,。城市结合地形形成了不 规则的形状,棋盘式的道路网,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及一些公共建筑物 组成,主要供市民们集合和商业用,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 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
希波战争以前的希腊城市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在城市的自由发展中,希腊城 市中神与宗教的发展、自然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和谐 的伸展,并熔炼成全新的城市生活、城市人。正如亚里斯多德的名言:“人 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为了这个朴素的目 标.古希腊的许多思想家们持续探求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城市)形态,苏 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就是杰出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就人生幸 福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城邦和城市生活自然发展更好的了。他的学生柏拉图 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试图将希腊社会引向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理想彼岸。 《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设计出来的(圆形+ 放射)。在柏拉图看来,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为了城邦应不惜 牺牲市民的生活,甚至也可以牺牲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他的这个思想对希 腊后期的城市规划(包括希波丹姆斯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课程简介 城市设计的缘起 “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 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 “市”---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 形成,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容
6
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城市
7
古希腊城市设计
古希腊的城市形态和规划思想
10
古希腊城市设计
• 希波丹姆斯模式:理性光芒的闪耀
普南城(Punan)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邻近梅恩德河原出海口处。始 建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约4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统治时进行重建; 改造了旧区,增筑了新城,公元前4~前1世纪为该城繁荣时期。普南城背山面 水,建在四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城墙厚2.1米,上有塔楼,围护着岩顶及 其下面的城市。从岩顶至南麓竞技场、体育馆高差97.5米。中间两个台地上建 有剧院、雅典娜神庙、会堂、第二体育馆和中心广场。山坡上建有德米特神 庙。城内有7条7.5米宽的东西向街道,与之垂直相交的有15条宽3~4米的南北 向台阶式步行街。市中心广场居于显著位置,是商业、政治活动中心。广场 东、西、南三面都有敞廊,廊后为店铺和庙宇。广场北面是 125米长的主敞廊。 广场上设置雕塑群。位于西面与广场隔开的是鱼肉市场。全城约有80个街坊, 街坊面积很小,每个街坊约有4~5座住房。全城估计可供4000人居住。住房 以两层楼房为多,一般没有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