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法律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法律思想史》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思想史》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摘要:通过阅读《中国法律思想史》,对中国法律史有了更系统的了解。

从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

再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它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法律化、法律儒家化的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的形成。

在封建司法领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更是贯穿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始终,自汉代以后,历经唐朝,魏晋南北朝,直至明清,一直是历代封建王朝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法律中很多具体措施,都反映出了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法律有则会深刻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我国现代法制建设中,儒家思想也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律儒家化前言儒家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个学派。

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在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的法律观点。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之际,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后世的发展中,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经过各个朝代的继承和发展,被统治者加以发挥和利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学说,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制定法律政策治理国家的思想依据。

儒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现代的法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产生及其内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

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建立、维护以伦理纲常为中心的社会秩序。

儒家创始人孔子尊崇“ 周礼”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认为天下兵荒马乱的原因就在于“ 礼崩乐坏” , 因此他力求维护“ 礼” 的统治, 倡导以“ 仁” 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以“ 德” 为核心的政治观。

中国刑法史读后感

中国刑法史读后感

中国刑法史读后感
在中国刑法史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刑法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从古代到现代,我国刑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体系。

在古代,我国的刑法制度以夏商时期的“五刑”为代表,包括了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两个阶段。

中世纪时期,刑法制度逐渐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刑法理念。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近代化的影响,我国刑法制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刑法条款更加明确、具体,体现了法治的精神。

中国刑法史的特点在于,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刑法的发展。

在古代,刑法与道德相互补充,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教化人民的作用。

在现代,我国刑法在惩罚犯罪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使其回归社会,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刑法史的演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培养了人民的法治意识,使人们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刑法不断修正、完善,逐步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刑法体系。

在当代,我国刑法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刑法体系日益完善,修正案不断出台,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

这些举措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法治国家的建设。

通过学习中国刑法史,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借鉴古代刑法
的经验,坚持走法治国家之路。

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为人处世应遵循道德与法律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法、行为有度。

总之,中国刑法史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刑法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一书通过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介绍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主张以仁义为政治准则;道家注重自然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法家则重视法制和严明的法律规范,主张以法治国。

这些不同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在阅读《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相待,以礼义之道为行为准则,以智慧之道为思维方式,以诚信之道为为人处世之道。

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风貌。

另外,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我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强调的仁爱、礼义、智慧、诚信等理念,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倡导仁爱之心,推崇礼义之道,弘扬智慧之道,践行诚信之道,以此来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体会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读后感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读后感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马小红2014年6月第一版上海三联书店————探讨古法的今义,实现古今的连接一,误解与真相(一)“中国式法治”的传统因素法治只有在以传统为基础的兼容并蓄中,与外来法文化有机结合,方能形成真正的适合中国的“中国式法治”。

1目前中国的法律是西法东渐的产物,而中国的传统法虽然解体,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二者在相互磨合。

2一般情况下,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但凡是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大致是相同的,尤其是贴近民生的法律。

只是看问题的角度,表达的方式和解决方法不同罢了。

3用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或理念去阐释那些历史的真相的时候,过去的历史便具有了现实的价值,传统法便会在兼容并蓄的中国式法治体系中有了应有的地位。

4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也证明了传统法因素在中国式法治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凡是利用了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的法律制度,如人民调解制度,综合治理,在实践中能较为顺利地进行,反之,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梁启超)(二)法理念的古今连接1中西文明中的法理念在初起时均是维护和追求正义。

2法的正义性的实现,中西也经历了相同的路径,从寄希望于神明到寄希望于人类自我制度的约束。

3公正和权利的理念,这种中西法文明的共同价值观,正是古今法文明的契合,连接之处。

4中国的调解制度(1)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裁决。

双方充分申诉,乡亲们发表见解。

(2)主持人更容易了解事实真相,主持人的威望也有助于裁决的执行。

(3)成本低,易于启动。

(4)最为重要,这还是一个深入理解“天理,国法,人情”的过程。

(5)西方“ADR运动”,“恢复性司法”,都直接借鉴了调解制度。

(三)开明的中国古代法律六,教与学(一)如何学好“中国法律思想史”1中国法律思想史发展四大阶段(1)夏商西周:国家与法的起源,神权法思想,礼治思想。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荒唐的霸道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运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

学术与思想的新变,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瞿同祖老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精神,将汉代至清代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整体进行剖析,加以讨论与比较,以达到阐释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的目的。

除此之外,本书还讨论了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的重大变化,介绍了巫术与宗教,儒家与法家思想,使中国现代学术的成功转型向前迈了一大步。

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亲亲尊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儒家理念深入到法律条文中。

正如本书第一章所阐述的有关“家族”的相关法律。

中国古代历代法律关于不孝罪的处置几乎都是以加重主义为原则。

不分故意过过失,不分违犯的性质如何,也不考虑出发点如何,只要有了伤害长辈的行为,一律以重罪论处。

甚至长辈的自杀只要与晚辈有关,晚辈都逃不了同样严重残酷的刑事责任,都属于背礼违法、罪有应得。

儒家思想对“孝”的重视与强调,在本章关于亲属的刑罚制度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人治化,是与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 1 页共 4 页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自我权力的肯定和扩张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表现在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妻子地位的描述。

《说文》中写到,“妻与己齐者也”,名义上,夫妻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是,古人的传统思想是“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女子始终受男子的意志和权力支配,自生至死可谓都处于“从”的地位。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门详细阐述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是以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主要内容,它对于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文化遗产并从中吸取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制与法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本人在学习这门学科时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一、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中国法律思想的形成和产生时期。

其中主要包含有三种:1是神权法思想,其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2是“礼治”思想;3是“明德慎罚”思想。

(二)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秦汉—明清):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

其特点为以礼为主、礼法结合。

它的主要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期:(秦汉)董仲舒新儒学——标志其形成;鼎盛:(隋唐)《唐律疏议》——成熟完善;中后期:(北宋)理学——新发展;后期:(明清)启蒙思想家——衰落。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法律思想(鸦片战争—辛亥革命):该时期由于西方思想的不断渗入,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律思想开始瓦解。

出现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革命家、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个派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礼治盛行于西周、衰落于春秋;法治兴起于战国、鼎盛于秦朝;自秦以后,走上了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道路。

二、中国法律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即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西周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当时,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利用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进行统治,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二者的支配。

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读《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有感打算读一本关于法制史的书后,看了推荐书目,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辗转相承,绵延不断,形成了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律历史之林,我想这本书里一定叙述了迷人、丰富的中国古老的法制文化和在经过战争、岁月和外来文化洗礼后,焕发出新的生机的中国转型后的法制文化。

我读的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张晋藩的第一版次的《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出版时间为2009年。

张晋藩,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务院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

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本书从多个角度研究和分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变革,梳理了中国法律的古今脉络。

书中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在中国古代法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因时而变的可变性和转化性。

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反,没有可变性的法律传统是僵化的,不可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特色。

但,传统决不意味着腐朽、保守;民族性也绝不是劣根性。

传统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只能更新,不能铲除,失去传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就失去了前进的历史与文化的基础。

我们需要从固有的法律传统中,引出滋润了五千年中国的源头活水,需要科学的总结和吸收有价值的因素,经验证明,对传统的反思越深刻、越彻底,越能准确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法系。

从本书的第一部分入手,讲的是中国法律的传统,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与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一样久远。

古代法读后感

古代法读后感

古代法读后感
经过阅读古代法,我对古代法律的发展和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古代法律体系在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个体权利的保障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框架和保证。

古代法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法典,如《摩西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等,这些法典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惩罚措施,对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渐由个人行为规范扩展到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它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

古代法律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的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它树立了一个公正和秩序的信仰。

法律作为社会准则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和社会稳定。

同时,古代法律也为个体的权益提供了保护,通过规范各种关系和交易,使社会的交往更加有序和公正。

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机构的建立和法律文化的传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古代法律体系中不仅包括刑法、民法,还有土地法、家族法等各种专门的法律规定,使社会运转更加有序和规范。

这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然而,古代法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古代法律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显得过于僵化,无法及时适应社会的变革。

同时,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也有时会存在一些不公正和滥用的情
况,这对个体权益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权益的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展和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对法律价值和法治社会的深入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在古代法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个体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过《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以后,我想起了这么一个观点: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最活跃的两次思想高峰,一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一次则是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思潮。

那么,从公元前数百年的春秋战国,到20世纪的民国,是什么统治了中国的思想?答案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法律化、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的形成。

在封建司法领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更是贯穿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始终。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法律思想史,除了扩大知识领域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吸收和借鉴古代儒家法律思想的精华,比如其中的“仁”、“德”对现代法制仍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等特权等级思想,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则应当坚决摒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