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管理与修心开智

合集下载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现代管理理念的盛行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探索,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管理哲学,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现代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学中的管理智慧的基本理念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注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德治为先”、“以德为本”等核心观念。

这些理念强调了管理者应该以德为本,以人为本,以治理人心为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些理念的实践是从人性出发,通过德治来实现管理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二、国学中的管理智慧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方法国学中的管理智慧的核心价值是强调管理者应该全面理解和尊重员工的人性,并通过德治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管理方式的实践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德治管理德治管理是国学中的重要管理理念,它强调管理者应该以德为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德行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思想。

在德治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员工应该如何行事。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通过教育和引导员工,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注重人性管理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人性和尊重员工的价值。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情感,以此来建立起信任和感情的基础。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员工的个性特点和能力,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来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

3、倡导和谐管理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强调“天人合一”,强调管理者应该通过管理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在实践中,管理者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提供公正和公平的待遇,建立起公正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员工感受到公正和公平的管理,从而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国学智慧与管理心得体会

国学智慧与管理心得体会

国学智慧与管理心得体会国学智慧与管理心得体会1自20__年_月第一次上课以来,至今已有_个月了,自己感到收获不少。

实际上,在进___国学社之前,我就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爱好,可只是零散的学习其中的只言片语。

这种情况自从参加国学社以后有了改变,有了外力的促使,倒也使我开始去学着坚持。

回想_个月来,收获很大。

大概有三方面的收获:一、在国学领域似乎有了一种要入门的感觉。

从文字关到义理关以及研讨,上课所带来的是古今的一种贯通感,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不断更新自我的感觉。

有什么疑惑,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是那么无私、友爱的答疑释惑。

学的很过瘾、很畅快,原有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

也许国学就像月光宝盒,里面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大道。

而打开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开启里面的大道,是需要钥匙来解开其中的密码和玄机的。

原来自学国学容易陷入文字层面,义理层面和人生层面很少引发,有了明师启发引导、同学共修就是最好了。

而这使我开始发酵,这也会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远。

二、心态和情绪方面好了。

原来的我是个急性子的人,有着很多的迷惑,心态不定。

而现在心静了,情绪平了。

很享用现在这种心静如水的感觉,似乎冥冥之中到达了一种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觉。

还记得《大学》中的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对这句话有了一种感性的领悟。

学《大学》使得我对自己的“止于至善”、“至于何方”有了更长远的思考,这样在面对外界的各种纷纷攘攘时,能够做到心静而自有方寸。

心中能够有所静,源自每次不同课程中的收获,有些来的直接,有些潜移默化。

比方说,当我听到“退一退海阔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阔天空”时,心头一震。

实际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停一停”讲述的更多倾向于人面对自我的一种心态和方法。

因为只有“停一停”,才会有时间选择自己的情绪。

也似乎懂得了历史上许多大家能够面对小人时,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条那就是达到了运用情绪的高境界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情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文明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的理念不仅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商业、政治、家庭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流派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二、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仁德为本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德行为先。

在管理中,倡导以仁义为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关键。

管理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注员工的需求,树立榜样,引导员工正道。

2. 尊重和谐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平等对待,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道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知行合一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知行合一。

在管理中,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高超的管理能力,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

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 追求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管理者要学会放手,善于引导,做到在背后支持,不过多干预下属工作。

只有让员工自主发挥,才能真正提升团队的创造力。

四、佛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禅宗理念佛家倡导禅修,主张顿悟。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注重心灵的修炼,顿悟自己的管理智慧,使自己内心得以平静,才能做到明察秋毫。

2. 善良待人佛家鼓励善良待人,管理者应心怀善念,善待员工,持善良态度面对问题。

只有用善良的心待人,才能获得员工的信任和理解。

五、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儒家注重仁义,道家强调知行合一,佛家倡导善良待人,这些管理智慧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为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管理的挑战,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易经》研究专家—张其成简介

《易经》研究专家—张其成简介

《易经》研究专家—张其成简介
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中医文化学家,书法家。

出身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家,为“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之长子,幼承家训,学习医儒,后随师修习道禅。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博研教育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

任职经历: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博研教育荣誉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有关栏目主讲人。

所获荣誉:
20世纪90年代首创“易道主干”说,以“易”融贯儒道佛医,主编我国第一部《易学大辞典》和《易经应用大百科》。

近年来致力于传播中华国学、构建精神家园,发起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

倡导国学修心,在国内首次提出“国学管理”和“国学养生”的概念,首创“修心开智管理模式”、“五行识人用人系统”、“三宝五心养生法”,创建中医文化学科。

最早在北京大学为企业家讲授国学,建立国学网站、第一个导师制书院。

目前是全国唯一系统讲授国学五家经典(《易经》《论语》《道德经》《坛经》《内经》)的国学导师。

2009年被搜狐网评为“当代四大国学大师”之一,被誉为“国学修心第一人”。

主要著作:
《张其成讲读周易》系列(《易道主干》《易图探秘》《象数易学》《易经感悟》《易学与中医》《周易人生智慧》);《张其成全解五经》系列(《全解周易》《全解道德经》《全解论语》《全解六祖坛经》《全解黄帝内经》);《张其成养生大道》系列(《黄帝内经养生大道》《易经养生大道》《道家养生大道》《佛家养生大道》《儒家养生大道》)。

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

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

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以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为题,我们将探讨国学智慧和管理之间的联系与互补。

国学智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管理哲学,对现代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学智慧强调的是人本主义。

在管理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

国学智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在品质的培养。

在管理中,也应该注重人的尊重和发展,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国学智慧注重的是和谐与平衡。

国学智慧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管理中,也应追求组织内外各方面的和谐,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国学智慧注重的是道德与人性。

国学智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管理中,也应强调道德与伦理的约束,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同时,要关注员工的人性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营造一个和谐、宽容、包容的工作环境。

国学智慧注重的是智慧与智慧。

国学智慧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在管理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智慧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国学智慧注重的是天人合一。

国学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在管理中,也应注重组织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企业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不仅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国学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哲学思想,对现代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运用国学智慧中的人本主义、和谐与平衡、道德与人性、智慧与智慧、天人合一等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国学智慧,智慧人生

国学智慧,智慧人生

国学智慧,智慧人生引言概述:国学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对于人生的指导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学智慧如何指导我们过上智慧人生。

一、修身养性1.1 注重修身:国学智慧强调修身养性,要求人们修炼内心,培养高尚品德,保持清净心灵。

1.2 尊重传统:国学智慧倡导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心。

1.3 培养品德:国学智慧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提倡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孝顺父母等美德。

二、修身养心2.1 培养心灵:国学智慧强调培养心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远离浮躁和功利。

2.2 善待他人:国学智慧倡导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悟道修身:国学智慧主张悟道修身,通过悟道修心,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升华。

三、修身养智3.1 勤学好问:国学智慧提倡勤学好问,不断学习进取,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3.2 明辨是非:国学智慧教导人们要明辨是非,懂得分辨善恶,遵循道德准则。

3.3 慎思明辨:国学智慧强调慎思明辨,不轻信谣言,不被外界干扰,保持清醒头脑。

四、修身养性4.1 培养气质:国学智慧注重培养人的气质,提倡端庄慷慨、礼貌谦和的处世之道。

4.2 知行合一:国学智慧强调知行合一,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4.3 善待自然:国学智慧倡导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五、修身养心5.1 善待他人:国学智慧倡导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2 悟道修身:国学智慧主张悟道修身,通过悟道修心,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升华。

5.3 培养心灵:国学智慧强调培养心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远离浮躁和功利。

结语:国学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指导我们过上智慧人生。

通过修身养性、修身养心、修身养智,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智慧水平,实现心灵的升华与和谐。

愿我们能够珍惜国学智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共同追求智慧人生的目标。

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

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

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

标题: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
引言概述:
国学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将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相结合,发挥其在管理中的作用,成为了许多管理者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运用国学智慧提升领导艺术,实现管理的智慧化和人性化。

一、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内在联系
1.1 国学智慧强调天人合一
1.2 领导艺术注重人文关怀
1.3 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共同强调道德修养
二、国学智慧在领导中的应用
2.1 以德治人
2.2 尊重传统文化
2.3 善用人才
三、国学智慧对领导者的要求
3.1 自身修养
3.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3 以身作则
四、国学智慧与团队管理
4.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2 善于倾听
4.3 以诚待人
五、国学智慧与危机管理
5.1 保持冷静
5.2 以变应变
5.3 善于化危为机
结语:
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管理的探索。

通过运用国学智慧,领导者可以更好地处理管理中的各种挑战,实现管理的智慧化和人性化。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广大管理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让国学智慧在现代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与领导智慧修身篇

国学与领导智慧修身篇
“忠”,就是要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仁”,就是要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义”,就是要坚持正义,保持节操 “礼”,就是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 “智”,就是要提高素质,服务社会 “信”,就是要诚信守法,言行一致
5、官德
(1)官德的涵义:领导干部从 政道德即官德,指的是各级领导 干部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官德, 保持政治操守,是当政者从政德 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 政之本,用权之道。
第二、讲官德,必须情为民所系,就 是为官者从心灵深处要时刻牵挂着人 民群众的冷暖,同人民群众同呼吸、 共命运,建立一种水乳交融的鱼水真 情关系。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的 “为民、务实、清廉。”它们组成了 现代“官德”的基本内核:“为民” 是官德的核心,所谓“在其位,谋其 政”也;“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扎 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清廉”是官德的内在 要求,为官者要公字当头,永葆共产 党人的浩然正气。
国学与领导智慧 ——修身篇
提纲:
1、修身:做人有原则 2、处世:世道多坎坷 3、为政:仕途当谨慎 4、用人:领导大方略 5、谋事:成功靠运筹 6、应变:困境见真智
前言
1、国学的涵义:国学,在我们心眼里, 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 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 故”,研究这一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 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 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
(4)对于新时期应该如何提高 领导干部的官德
第一、讲官德,必须保持自身廉
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 一次,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 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此言不谬。第一道防线 被冲破了, 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 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 就会一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管理与修心开智张其成教授国学管理首席专家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修心开智》。

因为我们昨天讲到了人生的三个境界,怎样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需要修心开智。

我们兴起的这股国学热,它的目的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都要来学国学,要学《易经》,要学《论语》,学《道德经》等等等等国学的经典,它起了两个作用,第一是修心;第二是开智。

修心,是我们心灵获得一种纯净、一种安宁、一种虚空,这样人才可以达到最高境界,才快乐。

第二个作用就是开智慧,这种开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

这智慧在哪里呢,智慧怎么来求呢,我们说这个智慧就在通过几千年来留下的这些经典里面,当然这些经典必须要把它变成,把它的精华部分给它吸收,吸收之后变成自己心里的东西。

一、归零心修那么,我们有一种方法,就是集中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白天禁语,晚上小参,白天要禁语,这个是集中在某一段时间里面,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叫特训营,叫修心的特训营,三天时间,长的应该达到七天,这段时间里面,白天禁语。

因为我们好多事情都是语言上、说话太多了,所以导致的。

所以白天禁语,晚上可以小参,小参是什么,晚上来分享,把白天所思所想这些在晚上进行分享。

“静坐静行,布衣素食”。

要静坐,按照传统的坐法,它有一种坐法就是叫禅坐,不是坐在凳子上,是禅宗有一种坐法,跏趺坐,佛教的一种坐法叫跏趺坐,两腿重叠。

当然了,也可以就是叫做自然垂坐,静坐静心,这样把心慢慢慢慢地放下来。

我们在平常的特训营里面都有一种训练的方式,这种对于人的心理慢慢慢慢地它就可以平静下来。

布衣素食,穿布衣;素食,吃斋饭,就是要清淡,集中起来这段时间要清静。

“音乐洗脑,清茶洗肠”,要听的是什么呢,是那些非常安静的民乐呀、茶乐呀、道乐,清茶洗肠,喝的是清茶,这个茶一般的是绿茶为好,茶叶它分为三类,一类是发酵的,一类是不发酵的,一类是半发酵的,那么不发酵的那就是绿茶,红茶是全发酵的,其他茶是半发酵的。

而绿茶为什么可以洗肠,为什么喝茶可以参禅,参禅悟道,为什么呢?这有一个故事,说达摩大师来到了我们东土,从印度来到了我们东土,来到以后,他先是在现在的南京拜会了梁武帝,当然当时拜会的时候,梁武帝怎么没有理他,所以他当时他觉得得不到赏识,于是他怎么样,就北渡过了长江,现在的南京,南京就在长江边,渡江北上,他决定渡江北上的时候,他自己,当时没有船,长江边没有船,怎么办呢,他就在旁边摘下一个芦苇往水里一甩,这个芦苇就变成一条船,他就跳到了那个芦苇上,跳到芦苇上渡过了长江,到哪里呢,到了现在河南的嵩山少林寺那里,当时还没有少林寺。

他到嵩山那里找了一个洞,对着一块石头,对着石头入境来静修,入境时候,他一开始入境,一闭上眼睛,觉得有东西干扰他,那怎么办呢,他一看后来一看,原来是眼睫毛,于是他把眼睫毛拨下来,哗往外一洒,这眼睫毛就变成了茶树,这是一个传说,所以叫做参禅,喝茶可以参禅。

当然我们说中国的茶的历史非常久了,我曾经说过那是神农炎帝,据说神农炎帝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最后是得茶而解之,用这个茶来把它解毒的,所以茶叶还有解毒的功能,解酒的功能。

这个集中的一段时间里面,可以喝清茶可以洗肠。

然后“六疗修心,六根清净”,这六疗是对着六根来的,哪个六根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那么这个六疗,就是眼疗、耳疗、鼻疗、舌疗、身疗、意疗,所谓眼疗是什么,就是眼睛看的这些东西,一定要舒适,要自然。

耳疗那是指听的音乐。

鼻疗就是闻的那个气味,一般的可以传统的做法就是可以焚香。

舌疗是指吃的要清淡,要素食。

身疗那就是身体的这种运动,那我们祖上给我们传下来的有太极拳,像这样的很好的运动。

意疗当然就是一种意识,这个是最最重要的是意疗,就是一种调神。

按照六疗来修行,这个六根就清静了。

“参透话头,觉悟人生”。

这个参话头是禅宗的一种做法,在入境的时候它自然而然会冒出一个话头,你就参它这个话头,比如说你遇到了一个重大的困惑,那么把它抓住,抓住这个困惑,在入境的时候你想它应该怎么做,这个不是意识层面的想,而是潜意识层面的去想。

那么它自然而然会冒出一个念头出来,它会告诉你怎么做。

据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是这么一个,用一张图来表示,就是一座冰山,这个水面以上的这叫意识,水面以下的叫潜意识,意识占了多少呢,意识占了3%-5%,潜意识占了多少,占了95%到97%,人的潜意识是巨大的。

当然潜意识里面就储藏着潜能,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潜能一辈子可能有90%多,你都没有开发出来,所以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但是在这个潜意识里面,它是有储藏着大量大量的信息,这个里面包括你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等等,很多很多这种东西都储藏在这个潜意识里面,让你平常调动不出来,那在什么时候能调动出来呢,只有在入境的时候。

好比,打个比喻,好比这一台电脑,这个电脑里面储藏有大量的信息,我们叫海量信息,平常这些信息没有办法给它提出来,你自己怎么样呢,找到一个搜索引擎,然后输入一个关键词,然后一点回车键它出来了,所有的信息都出来了,相关的信息都出来了,我们这个入境也可以这么来比喻,就是人一入境就好比是一个搜索引擎了,你找到了这个,然后在入境的时候冒出来这个话头,这个话头好比是一个关键词,它就会怎么样,就会把这一些平常你在意识层面是没有的,没想到的,就是你原来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所有所有的东西,都给你调动出来了,然后告诉你该怎么做。

所以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在入境的时候,它能开发人的智慧,所以叫觉悟人生。

所谓觉悟,就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好吧。

二、儒家关于修心开智的解读那么儒家、道家和佛家在修心开智上都有一些说法,我们先来看儒家,儒家怎么说。

儒家,儒家的经典是四书五经,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哪个四书呢?《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按照成书的先后排列,谁排第一位?按照成书这本书形成的最早排在第一位,是什么?《易经》,有人说《诗经》,那是这个说法叫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我们都这么背的,为什么它会这么排呢,这是按照什么来排的,这是按照内容的深浅来排的,是按照教学的先后来排的,把浅的放在头一位,所以诗经它最好学,所以排第一位。

而按照时间成书的先后,《易经》是第一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曾经讲过了,我们以前说过《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夫子,这么经过了三个圣人,就是现在流传的《周易》是经过了这三个圣人把它汇编在一起的,所以它排在第一位。

易下来是什么呢?书,《书经》,就是《尚书》排第二位,因为《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那是尧,尧就是尧舜禹,所以它也非常早。

第三位的就是易、书、诗,就是《诗经》,因为《诗经》里面有一篇叫《商颂》,是商代的,排下来。

然后下来是什么,是礼,《礼经》,礼就是周礼,《礼经》是仪礼,礼分三礼,有仪礼、周礼、礼记,《礼经》是指仪礼。

然后再下来就是什么,就是《春秋经》,就是这样排的。

所以这个四书五经里面,四书里面有一篇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这叫三纲领,三个纲领,《大学》讲的三纲领,第一个纲领叫明明德,第二个是亲民,第三个是止于至善,这些我都不说,我说后面的,止于至善的“止”,这《大学》上说,知止而后能定,我们看这个次序,看人怎么来修心,第一是要止,你看了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就是一个次序,就是我们修心的一个次序,就是首先你要止,这个止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止”是什么,达到最高的境界,你要达到最高的境界,你首先要定,心里要定,要安定,定了之后,这个定偏向于行为,行为上的定,行为上的定,然后再进一步,就是心理上的静,静了之后,你才能慢慢安下来,心安了你再考虑问题,所以不能浮躁,浮躁考虑问题那你不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你只有在心安了,心安了,有一个成语叫什么,心安理得,理才得是吧,在心安的时候考虑问题,这样就得了,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孟子也说过,他说要静心,先要静心,然后尽其心,才知其性,知其性,才知天。

静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心中要穷净它,穷净它这里就是要在心的这个层面去修炼它、净化它、纯洁它,这样的话你就知道了本性,知性,知道了本性,你就知道了天命、天道,所以一切从哪里开始?从心里开始,这就是修心,这是儒家说的。

三、道家关于修心开智的解读道家说什么呢,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叫至虚守静,虚静,虚静是哪里虚静?是心中虚静,你太满了不行,你装不进新的东西。

曾经有一个人去问赵州和尚,问他佛性是什么,怎么学佛,怎么觉悟,这个赵州和尚他没有理他,他在倒一杯水,用一个茶壶往里倒,这个客人看了之后,师傅这个水已经满了,这个赵州和尚没理他,继续倒,后来这个客人一看急了,师傅师傅啊,这个水都溢出来了,赵州和尚仍然没理他继续在倒,这个时候这个客人顿然醒悟,是吧。

这个杯里如果有水你是加不进新的水的,你要想加入新的水就怎么样,把这个杯子的水清空,所以一定要虚静,这样才能接受新的事物。

所以我们大多是左脑思维、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强,现在不妨把它放下来,我们自己给它虚空、虚静,变成右脑思维,多用右脑来思维。

左脑和右脑这个里面,你说潜意识,我刚才讲了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主要储藏在右脑,西方有一个研究,西方心理学界有一个研究,就记忆力这种潜能而言,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多少倍,我最近看了一个报道,是多少倍?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所以你想那主要的还是在右脑,怎样开发右脑。

怎样开发右脑呢,因为右脑是一种图像思维,灵感思维,所以我们要学这个《易经》这样的东西,要入境,因为《易经》的符号是什么,就是一个图像,易经里面说的东西那都是一些像,你不要把它看死了,看死就错了,它是一种一个一个的图像,一个一个的情景,给你展现出来,这种情景它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另一种情景它又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那怎样才能领会的到呢,最重要的一条入境,你才能求得,所以要至虚守静,致虚极,守静笃。

要涤除玄览,这也是老子说的,涤除玄览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清除掉,要把我们的杂念,要把我们的思绪,纷乱的思绪给它清除掉,这样我们就心就安了。

庄子说叫坐忘得道,坐就是静坐,静坐了以后把一些俗物,这些杂念,这些私欲都把它忘了,这样的话你就能得道,以至就能悟道。

四、佛家关于修心开智的解读佛家说了三个字:戒、定、慧,说的非常好。

佛家说的戒,偏向于行为上的要戒,佛家说戒有五戒:第一戒杀生,不要随便杀生。

第二戒偷盗。

第三戒邪淫,这三个我们基本上都能做到。

第四戒妄语,很难做到,等一下我来解释。

第五戒饮酒,戒饮酒实际上要戒也能戒得掉,实际上对我们身体来说,喝一点微量的酒也是有好处的,它这个讲为什么要戒饮酒呢?是说很多人一喝就醉,每喝必醉,这样的话非常不好,所以它是会迷失我们的神智,迷惑我们的神智,所以戒饮酒实际它的同义语应该是戒吸毒,这些都很容易做到,唯独第四条戒妄语看来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