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辟邪文化
泰山石辟邪化煞的故事

泰山石辟邪化煞的故事
摘要:
1.泰山石辟邪的传说起源
2.泰山石辟邪的神奇功能
3.泰山石辟邪的象征意义
4.泰山石辟邪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正文:
泰山石辟邪的传说起源:
泰山,作为我国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泰山石辟邪的传说起源于远古时期,据传泰山石具有神奇的辟邪化煞功能。
古人认为泰山石是天地精华的结晶,拥有神秘的力量,可以驱散不良气息,保护人类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
泰山石辟邪的神奇功能:
泰山石辟邪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已久,据说泰山石具有以下几种神奇功能:
1.避邪:泰山石能吸收负能量,保护佩戴者免受邪恶势力的侵扰。
2.化煞:泰山石能化解不良气息,让佩戴者在生活和工作中顺顺利利。
3.镇宅:将泰山石摆放在家中,可以镇宅安宅,保佑家庭和睦、事业兴旺。
泰山石辟邪的象征意义:
泰山石辟邪不仅仅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奇物品,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泰山石象征着:
1.权威: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泰山石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2.庇佑:泰山石被认为具有保护佩戴者的神奇力量,象征着庇佑。
3.和谐:泰山石寓意家庭和睦、事业兴旺,象征着和谐。
泰山石辟邪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虽然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但对于泰山石辟邪的信仰仍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许多人会在家里摆放泰山石摆件,以求家宅安宁;有些人会佩戴泰山石手链、项链等饰品,希望能保佑自己平安顺利。
泰山石辟邪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总之,泰山石辟邪的传说源远流长,其神奇功能和象征意义深入人心。
民间真实抓鬼方法

民间真实抓鬼方法在中国民间,有许多方法被认为可以抓鬼,虽然这些方法大多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在许多人的眼中却是行之有效的,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民间认为可以抓鬼的方法。
首先,燃烧符咒。
许多人相信燃烧符咒可以驱赶恶灵。
这些符咒通常是由道士写成的,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燃烧。
据说,这些符咒可以产生强大的能量,使恶灵无法接近,从而达到抓鬼的目的。
其次,用盐驱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盐属于五行之金,被认为可以辟邪。
人们认为,将盐撒在门口或者房间的四个角落,可以阻碍恶灵的进入,并保护住屋内的人。
此外,有人还使用盐来制作符咒,以增加辟邪的效果。
另外,敲打乐器或烟火鞭炮也是一种民间常见的抓鬼方法。
传统上,人们相信恶灵害怕噪音和火焰。
因此,在遭遇鬼魂的情况下,人们会敲打乐器、放响炮、点燃鞭炮,制造噪音和火焰,以驱赶恶灵。
另外,用香、蒜、辣椒等辛辣物品也被认为可以驱赶鬼魂。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发现一些植物含有辛辣成分,对于某些动物具有驱赶作用。
因此,人们使用这些辛辣物品来制作符咒,或者将它们散布在鬼魂经常出现的地方,以达到抓鬼的目的。
此外,摆放镜子也是一种民间抓鬼的方法。
传统上,人们相信鬼魂会被镜子的反射所吓跑。
因此,人们会在家中的门口、窗户等位置摆放镜子,以防止鬼魂进入。
此外,还有人认为眼镜可以看到鬼,因此会在镜子上加上黑色的眼镜来避免被鬼魂侵扰。
最后,燃烧纸钱也是一种抓鬼方法。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用来祭祀祖先或者黄泉中的亡灵的习俗。
人们认为,燃烧纸钱可以把钱所代表的财富送给鬼魂,从而平息他们的怨气,使他们不再纠缠活人。
虽然以上的抓鬼方法在中国民间被广泛流传,但是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不再相信这些方法,他们更倾向于寻找科学的解释。
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人仍然愿意尝试这些民间方法,以缓解他们的恐惧或者找到心理安慰。
无论是出于迷信还是信仰,在抓鬼这个问题上,个人的信仰和选择应该得到尊重。
九月九的民间传说

九月九的民间传说九月九日,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被称为重阳节。
在这一天,人们过节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与庆祝、祈福和纪念有关。
与九月九日相关的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九月九的民间传说,以及这些传说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传说一:九九登高九九登高是九月九日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
根据民间传说,在九月九这一天登高能够避邪辟邪,进退自如,寓意着祈求健康长寿和避灾消灾。
据传说,九月九这天阳气至盛,人们登高祈福可以获得阳气的滋养,让身体得到疏通和激活,防止疾病的侵袭。
传说二:饮菊花酒九月九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饮菊花酒。
根据民间传说,九月九日是重阳草地的菊花盛开之时。
菊花被认为有驱邪、辟秽、祈福的功效,饮用菊花酒可以驱散瘴气、祛除寒湿,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传说中,叶公好龙池边奉荐的菊花被人吃掉后,被救人拿回家中种植并饮用,从此一家之中瘟病不再出现,人们将九月九日定为饮菊花酒的节日。
传说三:草雕九宫此外,九月九日还有一项独特的民间传统活动,即草雕九宫。
九宫是中国古代的数学结构,被认为具有辟邪、镇宅的作用。
据传说,在九月九这天,人们用鲜艳的颜料和五颜六色的草木植物在地上勾勒出九宫格,以图镇压邪恶力量和迎接吉祥。
这项活动也成为了景区庆典和民间展示的一道亮丽风景。
传说四:插茱萸在重阳节的习俗中,插茱萸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茱萸象征着吉祥和平安,人们相信通过插上茱萸,可以辟邪、驱灾和祈求好运。
九月九日,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系上手腕或胸前的茱萸,以示祈福和保平安。
据传说,九月九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插上茱萸可以祈求福佑,防止邪气入侵。
九月九的民间传说与节日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着悠久的传承。
这些传说既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又让人们能够通过活动与习俗来表达对健康和祈福的美好愿望。
九九登高、饮菊花酒、草雕九宫和插茱萸,这些活动在传承中融入了人们对于幸福、健康和吉祥的向往,成为九月九这一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元节什么东西可以辟邪

中元节什么东西可以辟邪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中元”意味着阴阳两界的交汇之时,传统上认为这一天阳间与阴间的界限最为模糊,鬼魂们可以从阴间回到阳间。
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拜扫坟墓的同时,也要进行一些辟邪的仪式,以祈求家庭平安、驱除恶灵。
在中元节中,有许多东西被视为能够辟邪的法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
首先,我们来谈谈“符”。
符是一种能够驱除邪气、保护人们免受恶灵侵扰的符咒,通常由道士或高僧亲手书写,经过特殊咒语的加持。
符可以贴在门上、窗户上、床头或者人体上,以辟邪护身。
在中元节期间,人们常常会请道士书写符咒,用来辟邪驱灵。
第二个是“铜鈆”。
铜鈆,又称作铜钺,古时为兵器,如今演变为一种能够驱邪扶阳的仪器。
铜鈆造型独特,一般为一把长柄上面有红色挂坠的铜锤子。
在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窗户上挂上铜鈆,以驱邪护家。
第三个是“太岁符”。
太岁符是一种很常见的辟邪物品,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有辟邪的效果。
太岁,是每年值星太岁的意思,被视为一年中需要特别警惕的恶灵。
太岁符一般是在太岁所属的生肖年中佩戴,有助于化解太岁带来的厄运和灾祸,保佑平安顺利。
最后一个是“驱邪札”。
驱邪札是道教文化中的一种符咒,是道士用特殊的方法制作而成。
它被认为有辟邪的作用,可以抵御各种恶灵的侵扰。
驱邪札一般是在中元节期间挂在家门上,或者佩戴在身上,用以防止恶灵入侵,保护家庭免受灾祸。
当然,辟邪物品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与中元节相关的信仰和祭祀仪式。
辟邪并非简单的物品可以达到的,它背后还有着人们的虔诚之心和信仰力量。
人们在中元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祭拜祖先,为逝去的亲人燃香献花,向神佛礼拜,以化解家中的厄运,祈求平安吉祥。
同时,也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中元节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辟邪仪式和物品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仪式和物品的使用,人们在中元节中加强了对抗邪恶势力的信念和力量,同时也传承和守护着中国文化的瑰宝。
十二地支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祈福与驱邪的仪式与习俗

十二地支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祈福与驱邪的仪式与习俗中国传统文化中,地支是指以地支动物来表示的十二种年份和纪年方式,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地支相关的民间信仰祈福与驱邪的仪式与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二地支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祈福与驱邪的仪式与习俗。
一、子鼠与祈福仪式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子鼠被视为招财与祈福的象征。
每年农历新年的除夕之夜,人们会举行“迎神送佛”活动,其中就包括子鼠祈福仪式。
人们家家户户会在居所的门口摆放一个小桌子,上面放置着各种有寓意的物品,如鼠形饰品、鼠年红包和子鼠蜡烛等。
人们燃起子鼠蜡烛,祈求新年带来好运与福气。
二、丑牛与祭祀仪式丑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勤劳和力量,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会在牛年的正月初二或初三举行祭祀牛神的仪式。
他们会用五谷杂粮和红枣等食物做成牛形状的供品,拜祭神像,祈求牛年丰收和家庭幸福。
这种祭祀活动也包含了感谢牛的辛勤劳动和保佑家庭安康的意义。
三、寅虎与驱邪仪式寅虎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护家守护的象征意义,人们相信寅虎能够驱邪辟邪。
一些地区会在每年寅年的正月初一进行寅虎迎神仪式,人们会打扮成寅虎的形象,游街作神,吸引恶鬼,以保护村庄的平安和民众的安全。
四、卯兔与辟邪仪式卯兔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灵性和吉祥。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农历二月初二的“卯日”举行辟邪仪式。
他们会穿戴兔子形状的面具和服饰,舞动兔子的形象,通过表演来辟邪驱灾,以祈求平安吉祥。
这一仪式也包含了人们对于自然界万物的敬畏和尊重。
五、辰龙与祈福仪式辰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权威和神秘,人们相信辰龙能带来好运和吉祥。
每逢辰年,人们会在一些地区举行祈福仪式。
仪式中,人们会舞动龙灯,高举龙旗,表演龙舞,以求年年有“龙”运。
这一仪式也是中国传统舞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六、巳蛇与祭祀仪式巳蛇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神秘和神奇的象征意义,人们相信巳蛇能够辟邪和保护家庭。
在巳年,一些地区会举行祭祀巳蛇的仪式。
桃木辟邪

桃木辟邪桃木辟邪,是一种被人们广泛用于辟邪的传统文化符号。
桃木作为一种木材,被认为具有辟邪的力量,因此经常被用来制作符咒、挂饰等物品,用于驱邪、保平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桃木辟邪的起源、神秘力量以及使用方法吧。
桃木辟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和民间信俗。
相传,桃木具有辟邪的功效,源于《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的记载。
“天若设行,道通非斧斤,故敢以桃来驱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天地之间的通行不需要刀斧,而是可以借助桃木来驱邪。
这个传说使得人们开始在家中或自己的身上佩戴桃木制作的饰品,以期能够远离邪灵侵扰、保佑安宁。
桃木辟邪的信仰在中国尤为盛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人们相信桃木有辟邪的能力,因此在传统的农历年节或其他重要场合,会使用桃木制作的辟邪符咒或挂饰来保护家庭平安。
在城市中,一些人也会在家中摆放桃木雕刻艺术品或者使用桃木来做床头饰品,以求辟邪消灾、增加吉祥。
桃木辟邪的力量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
在道教中,桃木被认为是神圣的物质,与仙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桃木不仅被用来制作辟邪物品,还被用于修行仪式和法事祭祀。
据说,道教的高级僧人和道士经过特殊的仪式,可以将桃木化为灵物,以驱除邪灵和邪魔。
在民俗信仰中,桃木辟邪还与中国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据说,桃木是为各种神仙提供食物的树木,所以桃木本身就具有神奇的力量。
古代的民间故事中,桃木被描述为能够制服各种妖魔鬼怪的武器。
这种传说使得桃木辟邪成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许多人用桃木来辟邪,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桃木辟邪具体的使用方法因地区和传统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人们会购买或制作桃木制品,如桃木佛珠、桃木辟邪符等,通过佩戴或放置来起到辟邪的作用。
此外,一些人也会使用桃木做成的饰品,如手镯、项链等,佩戴在身上以驱邪辟邪。
桃木辟邪的关键在于人们的信念,只有真正相信桃木具有神秘力量,才能发挥其最大威力。
总的来说,桃木辟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源远流长。
跳大神舞祈福辟邪的喜庆表演

跳大神舞祈福辟邪的喜庆表演跳大神舞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在很多地方被用来表达喜庆祈福和辟邪的意义。
这种表演形式多以庙会、节日庆典等场合展示,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下面我们将以跳大神舞这一喜庆表演为题,介绍其起源、演绎方式以及象征意义。
跳大神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汉族地区。
相传,跳大神舞最早是为了祈福辟邪而诞生的,这来源于人们的对于疾病、灾害和邪灵的恐惧以及对幸福、安康的向往。
传说中,跳大神舞起初是由一位名叫夏侯惇的将军所创,他因病常常出入祭祀场所,通过跳舞来祈求神灵降福康宁。
逐渐地,夏侯惇的跳舞技巧和表演形式得到他人的模仿和传承,从而演变成为一种富有表演性质的舞蹈。
跳大神舞的演绎方式多种多样,但通常会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表演者会身穿五彩斑斓的戏装,头戴花冠或者神像头饰。
其次,跳大神舞通常需要有伴奏乐器,如锣、鼓、巨大的木鱼等,以增加舞蹈的节奏感。
接着,表演者会以独特而有力的身体语言和舞步来演绎神秘而威严的形象,例如扭动腰肢、舞动手臂等。
最后,跳大神舞通常会结合一些道具,如蜡烛、香炉等,以增加仪式感。
跳大神舞之所以能够成为喜庆表演的代表,除了其独特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一种象征意义。
首先,跳大神舞被视为一种祈福的仪式,通过表演者的舞动和仪式的过程,来传达人们渴望幸福、平安和健康的心愿。
其次,跳大神舞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驱邪的仪式,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辟除疫病、瘟疫以及其他不祥之物。
不仅如此,跳大神舞还被认为具有招财进宝的功效,因为表演者常常手持财神像或者摇晃财运物品,寓意着物质富足和财运亨通。
总结来说,跳大神舞作为一种喜庆表演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从形式上展示了中国歌舞艺术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邪灵疾病的抵御。
跳大神舞的表演方式多样,在不同的地区还会加入当地的习俗和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无论是在传统的庙会上,还是现代的节日庆典中,跳大神舞都以其喜庆祈福和辟邪驱邪的象征意义而备受瞩目。
放鞭炮辟邪驱恶的传统习俗

放鞭炮辟邪驱恶的传统习俗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它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也成为了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每逢春节、喜庆婚嫁、开业等重要场合,人们都会燃放鞭炮,这不仅是一种庆祝的方式,更是一种辟邪驱恶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方面探讨放鞭炮辟邪驱恶的传统习俗。
一、历史背景放鞭炮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史书记载,远在汉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竹筒、黑火药等简单工具制作鞭炮,这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之一。
当时,人们相信放鞭炮的声音能驱走邪恶的灵魂和瘟疫,帮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鞭炮这一习俗在中国社会中逐渐流传开来。
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燃放鞭炮成为了庆祝节日、祈福祭祀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规模较小的爆竹到如今规格多样、威力强大的焰火烟花,放鞭炮的形式和样式也在不断发展,但其背后的基本文化含义始终没有改变。
二、文化意义1. 辟邪驱恶:中国民间传说中有许多恶魔妖怪,人们认为它们喜欢寄居在各种各样的阴暗、狭小的地方。
而放鞭炮的声音很大,有爆炸性,可以驱散和击退恶魔妖怪,带来吉利和平安。
因此,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上,放鞭炮成为了辟邪驱邪的重要仪式之一。
2. 祛除霉运:放鞭炮的声音不仅可以赶走邪恶,还可以破除不幸的命运。
传统上,在开业或举办婚礼等重要场合,人们会集体燃放鞭炮,希望在新的开始中祛除霉运,迎来好运和好兆头。
3. 表达喜悦:放鞭炮不仅有着辟邪驱恶的深层寓意,也是人们庆祝喜庆场合的一种方式。
鞭炮爆炸的声音和烟花绚烂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愉悦的感觉,也彰显了喜庆的氛围。
因此,燃放鞭炮成为了人们表达喜悦和庆祝的习俗之一。
三、当代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在中国逐渐受到了限制和规范。
在一些大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局已经实施了禁止燃放鞭炮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家乡节日民俗与辟邪文化
辟邪文化就是人们通过祭祀,忌讳,祈祷,祝颂等一些特殊的做法来达到消灾避祸,健康平安,求吉祈福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
现在流传在民间的一些辟邪文化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它们大多是由古代的一些习俗流传至今,散落到民间各个部分。
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人们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以及天灾人祸都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说日月食,地震,洪水等。
因此他们就只能通过各种辟邪方式来求得平安。
古代的辟邪有很多种,每一种辟邪行为和辟邪器物都体现着民间生活中的种种民风与民俗。
尽管这种行为长期的被文学界视为迷信而遭受批评,然而他顽强的生命力却使它在民间文化中经久不衰。
现在将谈一下家乡在各种节日民俗活动中蕴含的辟邪文化。
我的家乡在潍坊市临朐县平安地村。
首先谈一下家乡名字的由来,在我小时候,它一直被称作隐士村,听老人说在古代曾有很多文人志士隐居在这里,也有一种说法是这里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人们的藏身之地。
后来村子的名字被改为平安地村,是因为村民们想以此来祈求平安。
其实这是一种通过改名来辟邪的方式。
现在重点谈一下家乡的几大民俗活动中的辟邪文化。
一﹑春节
春节是汉民族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按照今天的民间习俗,他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直至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
作为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都希望在这时候能够避却众邪求得平安。
1、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关于灶神的传说有很多,甚至连灶神是男是女都存在争论,但是人们祭灶的目的却都一样,他们都为了笼络诸神多言好事,以免“夺纪”、“夺算”之祸。
2、燃放鞭炮
从除夕之夜到大年初一,爆竹声连续不断,节日气氛被渲染的热闹非凡。
其实追本溯源,过年燃放爆竹的本意是在于驱除恶鬼,避免瘟疫。
《神异注》里曾经谈到:“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十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
以竹着火中,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虽然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并不可信,但爆竹驱邪的作用已被人们共认。
3、贴春联、年画。
贴春联是春节特有的习俗,现在人贴春联大多是为了表达新年的愿望,但在古代,春联却是地地道道的驱邪、驱祟之物。
奶奶曾经告诉我,以前有一个怪兽叫做“年”,它经常到村庄里去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让他害怕红色的东西,所以就在家里贴上红色的对联,以恐吓“年”。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它却体现了人们用春联辟邪的思想。
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那在过年的时候还有很多忌讳,比如不
能说“死、完了、坏了”等不吉利的话,小孩子在除夕晚上不能大喊大叫,不能把水泼到外面。
屋里的垃圾不能扫出去等。
这些习俗描绘出一种祥和与恐惧并存,享乐与忌讳同在的一种春节世象。
二、清明
对于清明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普遍为人接受的是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不慎将介子推烧死在山上,第二年他上山几百的时候发现坟墓旁边的柳树奇迹般的死而复活。
此后,清明节就有了“扫墓”,“插柳”,“戴柳”之说。
扫墓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而插柳戴柳则纯粹是为了辟邪。
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
在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的谚语。
“皓首”“黄狗”都是贬义词,代表不好的事物。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因此戴柳的习俗肯定与鬼有关。
家乡清明的时候很多小孩就折柳条戴在自己的头上,戴柳的目的主要就是避鬼邪。
柳条避鬼的说法与佛教在中国的传入有关,据佛经记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济度众生时,柳条也是用柳枝来沾水施法。
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柳条与驱鬼辟邪的渊源。
三、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流行的说法是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投汨罗江溺水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吃粽子,采艾叶,涂雄黄,在南方还
有划龙舟的风俗,这些风俗中有很多都与驱邪避毒有关。
家乡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就是采艾蒿,采来之后把它分成两束插在门前。
《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计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祛毒气。
”艾叶用于祛除毒气与它的药理由一定的关系,据说它可以治百病。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有强烈的杀菌能力,有除虫,治瘟的药效。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
民俗专家介绍说,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得病。
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我国民间时兴吃蒜头,同时在门上插艾蒿、悬菖蒲、挂大蒜。
艾蒿、菖蒲和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
;有孩子的家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线编荷包,并在节日的时候装上红蛋挂在小孩子的胸前。
这也与辟邪有关,因为《续齐谐记》中曾经记载道蛟龙怕彩丝之事。
四、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朝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
有
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
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乡亲。
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
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
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久而久之,登高便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除了登高外,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有的佩戴在手臂上,有的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会佩戴。
除了这些每年必过的民俗节日之外,家乡的人们还会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举办一些大型的敬神与祭祀活动。
比如说,如果持续干旱,村里的老人妇女就会集体组织求雨活动。
每当秋雨的时候,大人们便会聚到一起,烧香拜佛,嘴里还念叨着"龙王降降雨……",小孩子则带着柳条敲锣打鼓,玩的不亦乐乎。
早在古代就有了雨神这个概念,雨水对农耕,游牧等农业活动的影响很大。
长久不下雨,土地干裂,庄稼没有收成,导致人们生活疾苦;雨水过多,又会造成交通不便,甚至形成洪涝灾害,破坏房屋,危及人类生命。
古人对这些自然现象无法作出解释,所以就认为是有
雨神在掌控着一切。
因此人们在干旱的时候经常祭拜雨神,祈求雨神保护。
另外流传在家乡的一些忌讳比如说下冰雹的时候要扔一把刀在外面,据说这样就能把龙王的尾巴砍下来,然后雨就会变小了;遇到黄鼠狼时不能说一些难听的话,更不能伤害它,即使他吃了家里的牲畜。
因为据说黄鼠狼是有灵性的动物,容过伤害了它就会给家里带来厄运;与之相似的还有蛇,蛇也被看作是有灵性的动物,人们不能伤害它。
这些民间的辟邪文化经历了世世代代,有些已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被遗弃,有些被更改。
不管这些文化有没有道理,他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久远性与多样性,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对它们进行批评,而应该加强对这些民间辟邪文化的重视程度。
民俗学概论
学校:山东师范大学
学院:国交外汉0902
姓名:赵潇
学号: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