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

罗·罗宾·克鲁格曼百科名片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
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名:保罗·罗宾·克鲁格曼外文名:Paul R. Krugman别名:保罗·克鲁格曼国籍:美国民族:犹太出生地:纽约长岛出生日期:1953年2月28职业:教授毕业院校:耶鲁大学经济学主要成就:贸易模式分析,经济活动定位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作品:《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等目录个人简历追求理想主要成绩获诺贝奖获奖原因魔咒再现主要著作学术名望自由贸易经济危机危机状况盛赞救市“倒布”言论荣誉奖励展开人物概述个人简历追求理想主要成绩获诺贝奖获奖原因魔咒再现主要著作自由贸易经济危机危机状况盛赞救市“倒布”言论荣誉奖励展开编辑本段人物概述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于纽约长岛,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保罗·罗宾·克鲁格曼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1991年年轻的克鲁格曼获得被视为诺贝尔奖重要指针的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2000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学院经济学教授。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主要代表作有:《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流行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大破解》、《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
保罗·克鲁格曼对经济学的贡献述评

现象的新 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不 否定 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 国际 贸易产生 的动因之一 , 但更认 为即使不存 在比较优势 , 规模经济 和不完全竞争也会导致分工和国际贸易。他认 为规模经济是 内
生于企业的 , 即随着企业 产量扩张 , 其成本会相应下 降 , 市场不 可能是完成竞争的 , 不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体现在规模经济上 , 也 可以体现在差异化产 品上 。随后他发表了一系列 的论文。 K uma (9 0 在《 rg n 1 8 ) 美国经济评论 》 上发表 了“ 规模经济 、 产 品差异化 和贸易模式” 9 1年在《 。18 政治经济学杂志》 上发表了
二战后 , 国际贸易的模式发生很大 的变化 , 发达 国家问的产
业 内贸易发展迅猛 。基于完成竞争假设 的传统 国际贸易理论无 法解释这一贸易新动向和新趋势 。对于这一新贸易模式的解释 呼唤新理论的出现 。K uma (9 9 ) rg n 17 a在迪克西特( kt和斯蒂 Di ) 格利茨 (t l ) 型( — 模型 ) s gf 模 ii 2 DS 基础上首先较为 系统地将产业 组织理论 和市场结构理论嫁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 , 国际经济 在《 学杂志》 发表 了“ 上 收益递增 、 垄断竞争和 国际贸易” 一文 , 该文 虽然只有短短 1 0页的篇 幅 , 理论模 型也较 为简单 , 但却包含着 个重大 的理论突破 ,创立 了一种能够较好地解 释产 业内贸易
“ 业 内专 业化 和得 自贸易 的利 益 ”K uma ,9 1 ,9 3年 在 产 ( rg n 18 )1 8
《 国经济评论 》 发表 了“ 美 上 工业 国家 间贸易的新理论 ” K u— ( rg n 18 ) 通 他 不完全 学” 在国际金融上 , ; 他建立 了第一个 “ 汇率 目标 区理论” 的规范 ma ,9 3 等 , 过这些论 文 , 深入 阐述 了规模经济 、 创立 了有别 于传统 贸易理论 模型 , 在宏观经济方面 , 他提 出了第 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本文将 竞争 市场结构 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成功地解释了战后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克鲁 主要从 以上四个方面对 克鲁格曼 的贡献做个 客观 的介绍 和评 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 格曼 的新贸易理论 的具体观点如下 : 价。 1 . 克鲁格 曼认 为 国家之 间的 贸易, 尤其是 经济特征相似 国 新 贸易理 论 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 了这些 国家根 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 国 际 贸 易 的 原 因 和 方 式 是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的 两 大 核 心 问题 。 与国家生产要素 禀赋差异关系不大。 传统 国 以亚当・ 斯密 的绝对成本论 、 大卫 ・ 李嘉 图的相对成本说 、 赫克谢 发展专业化 的结果 , 际贸易理论 的基点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 。新贸易理论 的 尔一 俄林 的资源禀赋理论为代表 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成本 认为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 这正 差异是 国际贸易的主要原 因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斯密和李嘉 图 假设 则与此相反 , 是当代产业经济的流行特征 , 是一个更加接近现实的假设 。 在规 的基于技术差异 和 自然资源差异的 比较优势理论和赫 一 俄基 于
亚洲奇迹的神话

保罗·克鲁格曼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
克鲁格曼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当时,他提出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
数年后断言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终将引发严重经济危机,在业界有“国际乌鸦嘴”的绰号。
克鲁格曼著名的1994年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是Jim Chanos对中国的看法的基石。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
其主要观点是只靠投入推动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只有技术进步,提高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
亚洲奇迹的神话?保罗·克鲁格曼著张曦译张兆杰校(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刊 2000 年第一期原文发表于《外交》杂志(11 月/12 月,1994)(62-78 页)。
一个警世寓言曾几何时,西方一些舆论领袖发现,几个东方经济异乎寻常的增长速度不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令他们感到畏惧。
尽管那些经济和西方经济相比还穷得多,经济规模也小得多;但是,它们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速度、它们持续地以数倍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的能力、它们在某些领域内挑战甚至超越欧美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这些看起来不仅对西方的实力,也对西方观念的支配地位提出了挑战。
那些国家的领导人并不认同我们对自由市场或不受约束的公民自由权利的信念;他们越来越自信地宣称他们的制度更为优越:他们的社会承认强权乃至独裁政府,为了共同的利益愿意限制个人自由,现在政府管理着国家经济,牺牲消费者的短期利益以获得长期增长,他们的社会最终能超越西方那些越来越混乱的社会。
越来越多的西方知识分子同意这个观点。
西方和东方的经济绩效差距最终成为了一个政治话题。
在一位年轻、精力充沛的新总统带领之下,民主党再次入主白宫;新总统发誓要“振兴国家”--对于他和他身边的顾问来说,这个誓言的含义是加快美国的经济增长以迎接东方的挑战。
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反新自由主义理论分析与近几十年所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相比,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当今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全球正陷入百年未遇的金融大海啸之际,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客观上预示着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与非主流经济理论的易位,即国家干预理论将取代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
我们不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是否意识到这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点即使对被认为成功地预见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克鲁格曼本人来说,也是始料未及的。
因为克鲁格曼在其《美国怎么了?》一书中明确指出:今天的美国问题重重,但我们并不身处一场大萧条或一场世界大战之中。
故此,像70年前那样剧烈、突然的转变,并不会在美国发生。
就西方经济学而言,市场原教旨主义在美国的泛滥,显然应属于“今天的美国问题重重”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克鲁格曼也是这样认为的)。
自2007年夏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并引发全球金融大海啸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像70年以前那样剧烈、突然的转变”,即从基于新保守主义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转向了基于凯恩斯经济学的经济政策。
由此,势必像70年前那样,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学说会取代市场原教旨主义。
借用克鲁格曼的话说,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其实只是棵虽死犹立的树,一旦被金融海啸击倒,就会发现里面早已空空如也。
严格地说,克鲁格曼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预见到凯恩斯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只不过他未曾想到会发生“金融大海啸”,从而也就不可能预见到这种回归来得如此的“剧烈、突然”。
无论如何,西方经济学即将出现“拐点”,而克鲁格曼的理论显示了西方经济学将“拐”向何方。
这点正是我们研究克鲁格曼理论的意义所在。
克鲁格曼从贫富差距的视角解读美国的政党与社会思潮的轮替,值得我们关注。
他利用三组关键词浓缩了跨三个世纪的美国政党轮替和社会思潮的转变,这就是:从大萧条到大压缩;从滞胀到大分化;从大衰退到大缓和。
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保罗·克鲁格曼是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他因其对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并担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克鲁格曼出生于1953年,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等。
他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他提出的“新贸易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带来的重要影响,改变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
克鲁格曼还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探讨了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松紧度方面的影响。
他的“新开放经济宏观模型”为我们解释国际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变动提供了新型框架。
他的研究成果在解释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等重大事件中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学术研究,克鲁格曼还以其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公开观点和评论而闻名。
他的专栏作品经常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他以其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观点而受到全球读者的广泛关注。
他在专栏中对政府经济政策、全球经济形势和贸易战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见解。
然而,克鲁格曼的观点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他与其他经济学家在一些政策问题上存在分歧,尤其是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理解。
一些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偏向于自由主义,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公众经济问题的评述都体现了他对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总的来说,保罗·克鲁格曼作为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通过其学术研究和公开观点的介绍,为我们理解国际经济和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宝贵的观点和见解。
他的贡献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对我们认识世界经济和应对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尽管他的观点有时会引起争议,但他的学术地位和贡献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学习。
保罗克鲁格曼生平及理论介绍

二、保罗· 克鲁格曼已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
• ※《地理和贸易》,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0 • ※《汇率的不稳定性》,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0 • ※《流行的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0 •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译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报酬递增、不完全竞 争和国际贸易》,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 •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 • ※《萧条经济学回归》
1982年,费尔德斯坦邀请他去华盛顿担 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 在1982年-1983年期间,在里根当政的白 宫经济咨询委员会工作。1983年的总统 经济报告就是由克鲁格曼主笔的。
1987年,克鲁格曼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 论文——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 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并开辟一个 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这些成就使 他在1991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给40 岁以下年轻经济学家的约翰· 贝茨· 克拉克 奖,目前他是既获得克拉克奖又获得诺 贝尔经济学奖的12人之一,也是全球最 有影响的50位经济学家之一。
1988年,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 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 各大公 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 找上门来,请克鲁格曼为他们作商业咨询。 为此,克鲁格曼专门雇了一名经纪人,不是 为了拉更多的客户,而是为了提高价格, 使 商人们望而却步。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 一个有趣的课题——经济地理学。他雄心勃 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 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地理学保罗·克鲁格曼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并且由于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日晚19时揭晓。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
面对荣誉,克鲁格曼是怎么想的呢?他说:“我们都想得到权利,我们也渴望成功,但是对我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理解带来的快乐。
”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在对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研究中,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些空间经济模型,如贸易模型、工业集聚模型、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
这些模型均参考了许多前人的成果,其中受规模经济的相关观点影响最为明显。
在规模经济研究上,马歇尔认为,专业化社会劳动分工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克鲁格曼承认这种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但在国家与区域尺度上,他更强调区域(或地方)尺度上外部经济的重要性。
在解释小尺度的工业区位和集聚时,他更强调金钱的外部规模经济。
认为技术影响在小尺度上是十分有限的。
基于收益递增的三种不同方法(外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成本定价和垄断竞争),克鲁格曼等人于80年代中期建立了贸易分析模型。
对于生产要素相似的国家之间同一产业的“相异产品”的贸易,进行了理论解释。
通过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发展了他的集聚经济观点。
他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
通过对收益递增的研究,他于1991年提出了收益递增空间模型的一些观点,之后,在另外两本著作中,又进一步发展了相关模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思想观点及政策含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思想观点及政策含义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号:090609姓名:海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思想观点及政策含义克鲁格曼1953年2月28日,保罗·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克鲁格曼的有关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在1979年让他一举成名。
1987年,克鲁格曼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
这些文章获得的好评打消了他对自己研究能力的怀疑,他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
1988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该书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
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
各大公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找上门来,请克鲁格曼为他们做商业咨询。
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课题———经济地理学。
他雄心勃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1996年,克鲁格曼出版的《流行的国际主义》一书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
他提出,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会幻灭”。
他认为,亚洲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已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将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大规模调整。
1997年该预言成功验证,有力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学大师”的地位。
该书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8次,总印数达120万。
同时,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2005—2006年间,美国经济让人摸不着方向,此时的克鲁格曼嗅到了经济危机的味道。
“在出现拐点时,那些通常代表经济风向标的各种指数往往会指向不同的方向。
”2006年底,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风暴的征兆》的文章,提前预测到了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
2007年,克鲁格曼又开始著书立说对布什政策上提出严厉的批评,并提出潜在危机的重重危害,还发出警告,“那些以为美联储或者任何人会有一个计划让金融危机过去的人,将会失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罗-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
通过揭示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他的观点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方向。
1.诺贝尔奖评委会给克鲁格曼的获奖评语是:
通过将规模经济融入清晰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加深了我们对贸易决定因素和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解,他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体现在1979(a)和1980发表的关于新贸易理论的论文,以及1991(a)用新的方法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论文。
他与Helpman、Fujita和Venables 合写的著作展示了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2.学术贡献之一: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学家们如克鲁格曼(1979,1980),迪克希特和诺曼(1980,第9章)以及兰开斯特(1980),各自独立地形成了一些思想,即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的条件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可以带来贸易的。
在通往国际贸易理论革命性的新方法的道路上,是克鲁格曼首先给出了最明确和有力的证明。
1979年他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了名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文章,建立了一个严谨而精炼的模型,表明了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是如何创造新的贸易的:每个产业都有许多企业,所有企业都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因此市场结构是张伯伦垄断竞争的),因为存在规模经济,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世界上各种花色品种的产品。
各个国家只专业化生产同一组产品内的某些产品再进行产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品种。
由于自产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所以,在同一产业内必然会出现双向国际贸易,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生产中存在着取之不尽的规模经济。
因此,一个国家为世界市场专业化生产一种品牌的汽车,同时另一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另一种品牌的汽车是有益的。
此时各国都得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与各国都独自地为国内市场生产而不参与国际贸易相比,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将为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
这就说明,国际贸易除了要素禀赋以外还有另一个渠道——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3.学术贡献之二:运输成本与贸易模式——本地市场效应
克鲁格曼于1980年在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发表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模式》一文,通过引入萨缪尔森式的冰山成本,扩展了他1979(a)的模型,对本地市场效应提供了严谨的证明,解释了早在1961年林德提出的为什么会有贸易格局偏好的问题。
规模经济使得每种异质产品的生产集中在一个国家再到国际市场上去交换,但哪个国家生产哪种产品呢?或者说,贸易量确定了,贸易的方向如何确定?克鲁格曼用一个本地市场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两个国家对产品的偏好有相当的不同,每个国家都会专业化生产在本国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那种产品,并且每个国家都会成为这种产品的净出口国;如果两国具有相同需求模式,那么较大的国家将会成为其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产品的净出口国。
于是,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是由本国市场决定的:每个国家都倾向于出口其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
这篇文章的价值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不仅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同时也在经济地理理论方面,因为本地市场效应本身就是经济地理的重要特点。
只要存在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就会激励企业接近大的市场,生产要素就会向大的市场集中。
因为生产集中能实现规模经济,而定位于大的市场,运输成本也会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样,本地市场如果对某种
商品有特别大的需求偏好,就会吸引生产要素向本地集聚。
因此本地市场效应可以导致新的经济地理格局。
4.学术贡献之三:规模报酬与新经济地理
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者们开始把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区位和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对早期学者的口头分析给予精确解释并加入了新的重要的观点。
这些工作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说的新经济地理学或者空间经济学。
许多研究人员为此做出了贡献,但最有影响力的贡献当属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1991年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发表“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一文,通常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种子早已能够在他1979年的文章中找到。
克鲁格曼在文章中建立了一个中心—外围模型,回答了为什么起初两个人口规模差不多的地区,一个地区的人口会向另一个地区流动,企业会迁移,最终一个地区变成了工业化的中心,另一个却成了农业外围地区?假设有两个地区,起初这两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差不多。
但是,现在假定是,偶然地,这种均衡被人口流动打破,从而使一个地区人口略大于另一个。
如果本地市场效应与实际工资的影响足够强大,最初人口变化的扰动将进一步刺激人口迁移到更大的区域。
这将启动一个累积循环的过程,移民人口的增加和市场的规模再次扩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际工资和刺激移民。
特别是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个阀值时,集聚的力量会突然更加强大,出现集聚的“瞬间突变”。
此时,新的均衡不再是原来的情况,区域性的不平等内生地形成,一个地区成了工业化的中心,另一个地区变成农业外围。
但是,也有相反的力量。
企业的大量迁移会导致当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口的大量迁徙必须有足够高的实际工资来维持,也会产生企业从中心向外分散的动机。
因此,也有可能是走向一个分散的均衡,工业生产发生在这两个地区。
这种情况是否发生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消费偏好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较低的运输成本、较大的规模经济和较大的制造品份额是维持集聚的条件。
克鲁格曼的分析使我们方便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经济地理是如何演化成中心—外围结构的,以及运输成本下降和技术的报酬递增是如何强化了这种趋势的。
这些工作后来都出现在诺奖评委会特别提到的他与Fujita和Venables合著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