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事迹简介 -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事迹简介一、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候选人基本情况1.洪葵,女,1964年7月出生。
系留日医学博士,留美医学博士后,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现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律失常病区主任、江西省分子医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和规范化防治、异常心电图的机制解析研究。
2008年在江西省内率先开设“心血管遗传病”医学遗传专科门诊。
所带领的临床遗传学研究团队获批“国家卫生计生委第一批遗传病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的试点单位”。
是国家百千万人才领军人才“万人计划”获得者, 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发表论文100余篇。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SCI杂志发表论文35篇,影响因子累计达110分,总引用700余次。
曾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
2. 黄万抚,男,1962年生。
系教授(二级)、博导、博士(后)。
现任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
是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首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
获科技奖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
获授理和授权发明专利12项。
承担8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际合作4项,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10项。
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30多篇。
科技成果在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废渣综合回收、废水处理和资源化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荣获教育部“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十一五”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科技管理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
为我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首批“赣鄱英才555”人选。
3. 熊清华,男,1962年8月出生。
现任江西省地矿局九0二地质大队专家组组长、党委书记,教授级高工。
申请人的主要学术简历、学术兼职,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贡献等。(略写)

申请人的主要学术简历、学术兼职,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贡献等。
(略写)摘要:一、申请人的主要学术简历1.教育背景2.研究领域及方向3.学术成果与荣誉二、申请人的学术兼职1.国内外学术组织与期刊的任职2.学术活动的参与和组织三、申请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贡献1.研究领域内的关键学术问题探讨2.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3.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正文:申请人的主要学术简历1.教育背景:申请人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曾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专业领域与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2.研究领域及方向:申请人长期致力于______(具体研究领域),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多个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学术成果与荣誉:申请人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被______(权威数据库)收录。
曾获得______(学术奖项)等荣誉,彰显了其在学术界的卓越贡献。
申请人的学术兼职1.国内外学术组织与期刊的任职:申请人担任过(或现任)______(学术组织或期刊)的______(职务),积极参与并组织各类学术活动,为学术界提供了交流与合作平台。
2.学术活动的参与和组织:申请人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曾担任______(会议名称)的______(职务),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申请人还组织过______(学术活动名称),得到了广泛好评。
申请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贡献1.研究领域内的关键学术问题探讨:申请人在______(研究领域)方面,深入剖析了关键学术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见解,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申请人针对______(研究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______(研究成果),该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主要科研成果(工作业绩)及专业特长

主要科研成果(工作业绩)及专业特长
1. 科研成果:
(1) 作为重要成员参与研制的多学科联合机器人系统,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参与研究的智能物料运输机器人系统及其导航算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 完成无人机装配自动设备的设计和研究,进入国家级项目测试和应用;
(4) 实施多学科联合机器人设计开发,完成客货运输机器人研发;
2. 专业特长:
(1) 精通机器人控制原理和相关软件应用;
(2) 熟悉模式识别,视觉定位技术和导航控制原理;
(3) 精通多学科机器人系统设计;
(4) 熟悉先进机器人技术,能够灵活运用;
(5)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效的工作能力。
院士评选标准

院士评选标准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顶尖人才,是国家的重要学术力量和科技智囊。
院士的评选标准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因此,院士评选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学术成就、科技贡献、学术道德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对院士评选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学术成就是评选院士的重要标准之一。
院士候选人应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卓越的学术成果,包括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等。
这些学术成就能够充分体现候选人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是评选院士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科技贡献也是评选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候选人应在科技创新和技术发明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对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这包括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成果、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贡献,这些成果能够直接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学术道德也是评选院士的重要标准之一。
院士候选人应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严谨治学,诚实守信,尊重学术规范,严守学术规则,不做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才能够成为院士的合格候选人。
最后,学术影响力也是评选院士的重要指标之一。
候选人应在其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能够对学术界和科技界产生重要影响,对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这包括在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贡献,这些贡献能够增强候选人在学术界和科技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综上所述,院士评选标准涉及到候选人的学术成就、科技贡献、学术道德和学术影响力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综合考量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只有严格执行这些评选标准,才能够选拔出真正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院士,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简要说明个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取得的科研进展或重要成果

简要说明个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取得的科研进展或重要成果
我叫XXX,具有 XX 学位。
迄今为止,我已经在XX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作为一名研究生,科研能力一直是我的重要优势。
我在XX领域已经拥有了超过5年的研
究经验,几乎在每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可能是我在XX领域发表的论文,可谓是行业中的经典。
我还主持了多个有深远影响的课题,比如:XX,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因此,我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
此外,我也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我在针对XX研究多年之久,可以从深入浅出地剖析和
探讨XX方面的问题,有效地利用现有知识,以及将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种可以
改善当前学科技术层面的有效解决方案,使我在同行业有独特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
新能力。
最后就是科研进展和成就。
我参与了很多项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例如XX,其中的结果有助于改善XX行业的管理。
此外,我还参与了许多专业性的会议,指导科研工作,发
表论文,并与业界专家交流,以及关注XX的前沿技术,有助于提升专业技能。
另外,我
还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创新理论,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谓是一个较好的
突破。
总而言之,随着我有效应用{XX,XX,XX}方法和理念,我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进
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了体现出进一步发展,我将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发挥
更多的影响力。
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

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07级本科生。
汉族,生于1989年5月1日,山西太原人,本学生曾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篇ei论文、一篇si 论文;中北大学“新知杯”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优秀个人奖、最佳创意奖;中北大学“育才杯”科技立项三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北大学赛区二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北大学赛区二等奖、山西省铜奖;曾获国家奖学金、航天公益二等奖学金、综合素质一等奖学金、综合素质二等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学业二等奖学金、创新实践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中北大学自强之星”、“中北大学每周一星”、“最佳指挥奖”、中北大学第二十九届“希望杯”排球赛女子组第三名;曾参加“2017年材料与制造工艺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
四年来的大学生活,虽有酸甜苦辣,但杨xx却心怀坦然。
因为:她没有浪费人生最最宝贵的时段,她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收获;从浮躁慢慢变得沉稳、从轻狂逐步走向成熟。
刻苦学习,惜时如金早晨在操场上读英语,宿舍熄灯后才停止看书,晚自习教室关门才回去洗衣服——杨xx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刻苦学习。
因为,她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从大一开始,杨xx就一直脚踏实地、努力刻苦地学好每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她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虚心向同学和老师们请教,拓展了专业知识面,努力向“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发展。
因此,她的成绩也得到了各位专业老师的认可和好评。
珍惜时间是杨xx的一贯作风。
她从来没有浪费过一个寒暑假。
相反,假期的她更加忙碌:去北京上新东方英语培训;参加雅思、gre考试;在安徽合肥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所实习;作为志愿者服务于中国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可口可乐公司实习……实验室的本科生为了早日实现从事科学研究的梦想,杨xx把双休日的时间全部献给了实验室和图书馆。
她积极参与学院老师的研究项目及课题。
主要科研成绩

主要科研成绩
我很荣幸向您介绍我在科研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
以下是我近
期的重要科研工作:
1.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我成功申请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该项目旨在
研究新型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我团队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大气污染控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解
决方案。
2. 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
我作为主要作者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其中一篇研究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他人引用。
这些论文涵盖
了能源存储、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
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 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我积极参与了一项由国家科技部资助的重点研发项目。
该项目
旨在开发新型医疗设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我在项目中担任核心
研究人员,负责材料的性能测试和数据分析。
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
有助于提升医疗设备的性能,还为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
的方向。
4. 学术会议交流
我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了多次口头报告。
我与其他
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拓宽了研究思路。
此外,我还担任了一些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为保证科研成果的
质量和可行性做出了贡献。
总之,我近期的科研成果表明我具有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并为学术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筹)“春蕾人才”计划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随着研究所二期建设的展开,为了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鼓励年轻学者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特对原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春蕾行动”实施细则》(科材筹[2007]11号)进行修订并将“春蕾行动”计划更改为“春蕾人才”计划。
第二条“春蕾人才”计划所支持的人才,年龄原则上在35岁以下,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并且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显示出未来高级研究/开发人员的潜质。
第二章岗位和入选条件第三条“春蕾人才”特设“春蕾岗位”,参照副研究员岗位管理。
第四条“春蕾人才”的引进计划由各事业部提出,经人力资源部初审,报请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面向院内外公开招聘。
第五条应聘“春蕾人才”岗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在相关领域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本领域有2年以上独立工作经验;或获得硕士学位,在本领域7年以上独立工作经历;(二)具备副研究员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三)独立或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过重要项目,并取得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或开发成果,对所从事的领域有明确的计划和想法;(四)所承担的项目或取得的成果符合所在部门的发展规划,并且对未来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个人能力和贡献特别突出,或具有特殊工作经历并掌握特殊技能者,- - - 1 -可不受学历的限制。
第三章遴选程序第六条对于院外应聘人员,按照以下程序遴选:(一)院外应聘人员根据需求与所应聘部门取得联系,提交完整的个人简历,得到所应聘部门初步认可后,经所应聘部门人才工作小组(或部务会)2/3以上成员的书面同意推荐后,报人力资源部对资格进行初审。
(二)人力资源部资格审查后,应聘人员填写《“春蕾人才”候选人自荐表》、撰写《“春蕾人才”拟开展工作项目建议书》,并按要求提交所需其它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简要概括,侧重体现成果、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申请人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功能研究。
曾参与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成功申请。
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博士后资助。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一流化学和材料类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引用99次。
其中,以仿生方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方解石单晶的研究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上作为“非常重要(VIP)” 文章和插图封面刊出。
该成果在国际引起高度关注,陆续被Science、Chem. Rev.等权威学术杂志多次引用;国际著名专家在Angew. Chem. Int. Ed.以Highlight给予本工作专题评述,称该研究是生物矿化机理在材料合成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实现“自下而上”的多孔有序单晶的构筑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申请人发展了一系列基于胶体晶体模板构筑新型图案化纳米结构的材料制备方法,并制备了半导体氧化锌一维纳米结构阵列、半导体硫化物、贵金属和碳酸钙的有序大孔薄膜等。
发展了一种气液界面胶体晶体模板制备大面积半导体有序大孔薄膜的方法,申请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一项。
二、候选人领导或参与过的项目:
(请注明本人在项目中的角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胶体晶体模板的新型纳米结构的溶液相合成”(20873002)(参与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形貌与构造可控的无机微纳结构的低温溶液合成”(20673007)(参与人员)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与组装”(2007CB936201)(参与人员)
三、候选人代表性论文(著):
(请注明影响因子)
1. C. Li and L. Qi. Colloidal crystal-assisted patterning of crystallin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2010, 22, 1494-1497. (Frontispiece, IF=10.86)
2. C. Li and L. Qi. Bioinspired fabrication of 3D ordered macroporous single
crystals of calcite from a transient amorphous phas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08, 47, 2388-2394. (IF=10.879,VIP paper, frontispiece, highlighted in Angew. Chem. Int. Ed.)
3. C. Li, G. Hong and L. Qi. Nanosphere lithography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a
general approach towards free-standing high-quality nanonet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0, 22, 476-481. (IF=6.397)
4. C. Li, G. Hong, H. Yu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honeycomb-patterned thin
films of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and mosaic calcit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0, 22, 3206-3211. (IF=6.397)
5. C. Li, G. Hong, P. Wang, D. Yu and L. Qi. Wet chemical approaches to patterned
arrays of well-aligned ZnO nanopillars assisted by monolayer colloidal cryst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9, 21, 891-897. (IF=5.368)
6.G. Hong, C. Li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silver thin fil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olecular sensing.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0, 20, 3774-3783. (IF=8.49)
7. C. Li, G. Hong, J. Cai and L. Qi. Ordered semiconductor nanoarrays: from
self-arrangement to patterned evolution. Chapter in Encyclopedia of
Semiconductor Nanotechnology, A. Umar Eds,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 Stevenson Ranch, CA, submitted
8. C. Li, Z. Sui, L. Wang, L. Xu, X. Chen and J. Hao. A facile approach for
synthesis of high-stable CdS nanoparticl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 51, 1266-1268. (IF=0.722)
9.李澄, 齐利民. 三维有序纳米孔洞碳酸钙单晶材料的仿生构筑. 中国基础科
学2008, 4, 11-12.
10.李澄, 齐利民. 胶体晶体. 大学化学2006, 21(5), 1-12.
四、候选人专利列表:
(请注明授权国家、专利所有者以及本人的排名)
齐利民, 李澄,洪国松. 一种制备纳米网薄膜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Publication No. CN 101538008 B (排名第二)
五、候选人所开发的产品:
六、其他
(包括获得的重要奖项、在国际学术组织兼职、在国际学术会议做重要报告等情况)
北京大学化学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2010)
北京大学-Lam Research 论文奖(一等奖)(2010)
德国第59届林岛诺贝尔获得者大会中国博士生代表(2009)
第七届“东方胶化”杯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生学术奖(一等奖)(2009)
北京大学常青奖学金(甲类)(2009)
北京大学创新奖(科研类)(2008)
北京大学三星奖学金(2008)
山东省高校优秀毕业生(2005)
七、论文被收录情况统计
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
注: 1. 论文被收录与被引用的统计以申请年度的前5年为限;
2. 自引部分不计入引文统计中;
3. 对列入统计表中的论文及引文均需附检索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