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合集下载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是一位非常注重思考的学者。

他的思考方法非常独特,他喜欢先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会进行多种角度的思考,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质疑。

他喜欢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讨论,以获取更多的思考角度,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他看来,思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因此,张五常的思考方法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注重逻辑和实践的结合,这种思考方法也为他在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张五常解释科斯定理

张五常解释科斯定理

风传张五常可能要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很多人不信,我是其中之一。

尽管当有记者问起张五常这件事的时候,他没有正面回答,但按他判断问题的老方法——下注赌输赢的话,我想大概没有几个经济学者敢押正方。

不可否认,张五常是华人经济学家中数一数二的高手,但以他的成就而言,要拿诺贝尔奖机会还是不大。

一直以来,媒体对张五常非常关注,很多学生对张五常五体投地,部分学者对他也心悦诚服,但很少有人说清楚,张五常到底厉害在哪儿?毫无疑问,张五常是一位出色的价格理论大师。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其核心为供求定理。

简而言之,就是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与供给量成正比,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供求定理本身并不复杂,但运用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奥妙无穷,只要对相关的局限条件有比较准确的审视和把握,它在解释和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时候能发挥出威力巨大的作用。

张五常早年师从价格专家阿尔钦,在理论上下过苦功,“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已把价格理论咀嚼透烂。

另一方面,张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时间用于现实问题的实践调查,多年砺炼,使他的学术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浑然一体。

后来,人们看到张五常谈价格管制、汇率政策、商业竞争的时候,往往快如闪电、一剑封喉,这都是他价格理论深厚积淀的升华。

说张五常在价格理论上登峰造极,并非夸张,说他对古典经济学的把握炉火纯青,大概也没人会反对。

但是,一个经济学家要在学术上占领重要席位,仅有专长而没有创新显然是不够的。

迄今为止,张五常学术生涯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1991年,当时,科斯因为产权理论获诺贝尔奖,又恰逢诺贝尔奖90周年诞辰,所有诺奖得主济济一堂,张五常作为特邀佳宾,在庆典上作一次“总结发言”,那该是一个经济学家最大的荣耀。

为什么要叫张五常去发言?因为张五常是科斯理论最权威的阐释者,科斯本人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的思想理论的重要贡献,而且张五常也把科斯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这就是他真正笑傲江湖的资本,也是他不太可能再获诺贝尔奖的原因。

重识经济法学读书笔记

重识经济法学读书笔记

《重识经济法学》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作者介绍及贡献 (4)二、导读内容 (5)2.1 经济法学的重要性 (7)2.2 本书目的与意义 (8)三、主要观点与理论解读 (9)3.1 经济法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1)3.2 传统经济法学与现代经济法学的转变 (11)3.3 对经济法学的重新审视与认知 (13)四、详细解读篇章内容 (14)4.1 第一章 (16)4.2 第二章 (16)4.3 第三章 (17)4.4 第四章 (18)五、重点问题及深度分析 (20)5.1 经济法学的核心问题探讨 (21)5.2 经济法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关联度研究分析 (22)5.3 经济法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探究 (24)六、读书心得体会与个人观点阐述 (26)6.1 本书对个人的启发与影响分析 (27)6.2 对经济法学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思考建议分享心得体验感受等29一、书籍概述《重识经济法学》是一本关于经济法学的专著,旨在深入剖析和重新解读经济法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本书内容涵盖了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以及现实应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书首先对经济法学的背景和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帮助读者了解经济法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作者通过对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的阐述,明确了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领域。

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经济法学的主要理论,包括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等,使读者对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作者对经济法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作者通过深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法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学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本书还注重对经济法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反映了经济法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际应用,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实务能力。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写得好不好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写得好不好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写得好不好摘要:一、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概述二、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优点1.通俗易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具有创新性4.注重案例分析三、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不足1.观点偏激2.忽略其他学科影响3.部分解释过于简化四、如何评价张五常的经济解释1.客观评价其贡献与局限2.取长补短,借鉴学习正文:一、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概述张五常,一位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解释在学术界和大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经济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经济学的本质。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不仅包括宏观经济学,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阐述,还包括微观经济学,如企业行为、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二、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优点1.通俗易懂: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简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读者容易理解。

这种风格让经济学变得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张五常在阐述经济学理论时,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

他的解释既源于理论,又立足于实践,使读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经济学的影子。

3.具有创新性: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

例如,他在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方面的贡献,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重案例分析:张五常在分析经济学问题时,常常运用案例来进行阐述。

这使得他的经济解释更加具体、形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

三、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不足1.观点偏激:张五常的部分观点过于偏激,容易引起争议。

例如,他对计划经济的批评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推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但也过于简化现实经济的复杂性。

2.忽略其他学科影响: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学科对经济学的影响。

实际上,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3.部分解释过于简化:为了使经济学更容易理解,张五常在解释过程中有时过于简化问题。

张五常简介

张五常简介
• 介绍目录
• • • • • 人物简介 个人经历 求学生涯 其他爱好 学术成果
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 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 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 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 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 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 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 奖。
其他爱好
张五常还是中文世界最好的经济学散文家,他 的《卖橘者言》风靡一时;他是著名的摄影家,可 与香港著名的摄影家简庆福等人一比高下;他对书 法艺术了如指掌,在谈到中国各家各派的书法艺术 时真是龙飞凤舞,愉悦之情洋溢于表。
学术成果
主要论文有:“私有产权与分成租 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 的选择”、“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 “价格管制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 “交易成本范式”等等。
经典著作
• 个人经历
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 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 学院兼职教授。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 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 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 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 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 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 经济学界。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而 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经济学者。
• •
个人简介
张五常,新浪专栏作者,在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 了卓越贡献。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 尔钦,8年后获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授。1982年返港担任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至2000年退休。 •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 学界崭露头角。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 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 中国》等。其近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 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两书, 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 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 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 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 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 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 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1998年 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 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 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五常:从“留级专家”到“国际知名经济学家”_成长故事

张五常:从“留级专家”到“国际知名经济学家”_成长故事

张五常:从“留级专家”到“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简介:1935年生于香港。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1982年起,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97年,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1991年,作为惟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2008年,出版学术著作《中国的经济制度》,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震动。

“我是留级专家”我妈妈说我是1935年12月出生的,但我姐姐说我是1936年出生的,我想可能是1935年的机会大点。

我3岁开始读一年级,是太小了一点,升不了级,就留级。

后来日本人占领香港,逃难到大陆,大概是6岁左右。

我妈妈认为我应该读书,走到哪有什么学校就进去了,那时是不讲年龄的,什么地方有书读,哪个班有位子就念哪一班。

在一个地方是念小四,跟着跳上中一,又跌落到小三。

有一年在广西,饭都没得吃,当然书也没得读。

后来到了佛山华英中学,9岁左右,老师问我最高读几年级?我说初一,就考初一,不及格,就读小六。

读了一年毕不了业,那就试试中一吧。

读了一年,又升不了学,看来读中一不行,学校又叫我读小六。

读完又毕不了业。

1948年回香港,我爸爸收到华英校长的信,说你这个儿子没什么希望了,不要令我们难做,别回来了。

我爸爸念给我听,说你知不知道这就是开除学籍?我说不知道。

在香港湾仔书院念书,念第八班,那时12岁左右,留级留了这么多年年龄还是合适的。

读第八班又升不了级……到皇仁书院读书,A到F,最好是A,最差是F,我当然是F。

又留了两次级,按照学校规定呢,就要开除,这是我第二次被踢出校门。

后来就没读中学了。

我是留级专家。

1959年我念大学,是23岁,同学是18岁。

我比人家大5岁。

张五常诺贝尔奖咫尺之人

张五常诺贝尔奖咫尺之人
张 五 常 诺 贝 尔 奖 咫 尺 之 人
口百 度
奖 ,就 剩下我 一个 了 ,可 能我太 厉害 了 个对现实怀有浓厚兴趣的经济学 家来说 , 吧 !”典型的张式 回答 。 没有 比参 与和影响一个 占全世界人 口四分
他 兴致勃 勃地 看着 这个 世界 ,如 同 之一 的经济 体 变革进 程更激 动人 心的 事 在 当年的西河湾街头游荡 ,乐趣无穷 。 了!他本就不是—个埋头书斋的夫子。
《 蜜蜂的寓言 》; 十多年在 大街上走来走 文 ,他的经 济散 文妙 趣横 生 ,即使是 不
率先将 新 制度分 析系 统地运 用 到中 去 , “ 像 个疯子一样 ”, 研究市场交易中 懂经 济学 的人一 样爱 看 。他 爱搅 和 国内
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 ,非张五常莫属 的现象 ,逛出了 《 经济解释 》。
标题 为本刊 所加
常笑道 : “ 我的 l 1 个朋友都 得 了诺 贝尔
回到故地 ,张五常意气风发。对于一
( 责编 :王晗 )
M a n a g e m e n t O b s 学和 产权 分析理 用的 ,他要 实行什 么政 策 ,就说张 五 常 论上做 出的开创 性贡献 ,使 得他 回归港 怎么讲 、是 支持 。如果 批评他 有什 么坏
张五常参加 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有 人 曾直言 不讳地 问他 :为何你张 大任教 成 为 当时香港学 界 、商界甚 至政 政策 ,就不理 你了。 ” 五 常一直 与诺 贝尔 经济学 奖无缘 ?张 五 界的一件盛事。
冷 暖 自知 ,聪 明 如张五 常 ,焉 能不
知其 中的道理?
事 多年 ;他 与大 多数诺 贝尔 经济学 奖得 主交往 甚笃 。其 中 多位 公开 宣布 或者承

张五常佃农理论

张五常佃农理论

28
七、后人的理论推进-分成效率
1976,贝尔Clive Bell和朱斯曼Pinhas Zusman: A Bargaining Theoretic Approach to Cropsharing Contracts. 构造了一个谈判模型: •地主拥有土地,佃农拥有劳动力、经营才能及某些生 产资料 •双方充分地讨价还价,佃农和地主都可以通过选择各 种合同来寻求对自己拥有的要素出价最高的合约方式, 以实现均衡状态下的效用最大化。
五、佃农理论-减租管制
减租后的产权转让和资源配置: 产权的定义: 1.产权的排他性。包括使用权和收益权的排他性 2.产权的可转让性 立法弱化收益权排他性
地主的收入少了,给了谁?
没有排他性的给谁,成了潜在佃农都 可参与竞争的剩余(公共资源)
减租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总有一部分剩余被消散
26
六、主要贡献
24
五、佃农理论-减租管制
B资源重新分配:增加耕作集约度,使产出增加,部分 补偿地主收入的下降
∵法律不限制地主要求佃农额外的耕作投入 法律不限制地主在不取消租约前提下部分收回土地 ∴地主可以诱使佃农提高耕作集约度: 1.收回部分土地,使相同土地的劳动人数增加。图2 2.使佃农加大土地上的非劳动力投入,增加土地产量。 如用好的肥料和投资购买牲畜农具等 结果:表1 1.资源从自耕农地和农业外转向分成土地 2.佃农工作时间加长,收入提高。地主收入下降。 3. 土地边际产出提高了,佃农投入的边际产出降低。 25
11
五、佃农理论-分成效率
本章讨论的前提: 1.私人产权明晰(土地是地主的私产,劳动力是佃农的私 产),资源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2.签约成本为零(交易费用=0)
3.当事人可以自由达成协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姜建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本文是为五常教授70岁生日而作,意图概要地回顾教授近40年来在经济学上做出的主要贡献。

写这篇文章不容易,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二是本人学术功力有限,恐难以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授的学术思想。

在此抱着野人献曝的心理,求教于方家,愿与那些致力于走教授选取的学术道路的同仁共勉。

根据我的阅读,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对帕累托最优做出重新认识;(2)合约理论;(3)企业理论;(4)租值消散理论。

下面将分为四节对它们进行讨论。

不过,需要申明的是,教授的学术贡献不止于此,只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

一、交易费用与帕累托最优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分析传统。

自边际主义革命开始,故老相传,这个传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考虑价格和收入这两个维度的局限条件,其研究的最大化问题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因此时常遭后人诟病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

但是,诟病归诟病,如果偏离了上述这个传统,无论什么样的‚新‛理论,尽管哗众取宠可能会盛极一时,但要想盛极一世,势必困难重重。

科斯在1937年和1960年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之所以在理论上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保留了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同时,开始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局限条件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来。

似乎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就在科斯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的同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陆续将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非市场领域,包括那些本不属于经济学分析领域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

在新制度经济学这面大旗下,法和经济学、新历史经济学、新社会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自此,经济学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好是坏,‚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名词了。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是革命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更加逼进真实世界,而且还表现在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大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始,在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影响下,凭借数学工具,传统的局限条件最大化分析被发挥及至,并衍生出所谓的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也即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可以说,这个定理即是对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的一个形式化。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经济学家均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在许多假定之上,因而如果放松这些假定,该定理就不会成立。

考虑到现实中各种与这些假定不符的事实,也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接受众多稀奇古怪的‚市场失灵”理论了。

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经济学家的工作似乎变得异常简单,他们只需研究现实中的资源配臵状况,并将它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相对比。

只要实际中的资源配臵状况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都属于非效率。

因此,一个假想的、无所不能的政府通过干预市场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政策含义‛了。

可以说,在帕累托最优标准这杆标尺下,经济学分析在基础上似乎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纯粹的规范分析了。

*本文写作之初,曾与李俊慧有过讨论,在此表示感谢。

当然,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她无关。

德姆塞茨(Demsetz, 1969)曾将这种分析方法戏称为‚天堂经济学‛(Nirvana Economics)。

要知道,德姆塞茨‚戏弄‛的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肯尼斯〃阿罗。

阿罗曾写过一篇名气很大的关于知识创新的论文(Arrow, 1962),其引用率至今依然很高。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是讲,由于不确定性、不可分性以及不可得性,知识的生产和消费如果任由市场引导会背离帕累托最优,而政府的介入可以解决这一无效局面,并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

但德姆塞茨认为,阿罗这种分析是一种典型的‚天堂经济学‛分析方法,并且犯了‚草更绿‛、‚午餐免费‛和‚人各不同‛三种逻辑错误。

他指出,正确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现实中的不同替代制度安排——即所谓的比较制度分析,而不应该将现实的制度安排与一个理想的标准进行对比,因为后者的分析逻辑是建立在政府无所不能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科斯(Coase, 1960)的文章就已经暗含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世界里,经济学分析需要在市场运行成本与政府介入市场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但是,阿罗在他的那篇文章中似乎在不考虑政府介入市场的成本的前提下,就认为政府可以解决市场之所不能。

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缔造者之一,他在这里仅做了一个局部均衡分析,着实令人玩味。

这个问题到了张五常手里,就变成一个经典的局限最大化问题,处理方法是地地道道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考虑到所有的局限条件,帕累托最优就一定可以达到;经济学分析之所以得出非效率结论,必定是忽视了某些局限条件。

这一重要思想正式体现在他1974年的那篇《价格管制理论》中(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佃农理论》(1969)、《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1970)),后来他在其他地方如《交易费用的范式》(1998)、《经济解释》(2002)等又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解释。

在1974年的那篇论文中,教授对传统的价格管制理论提出了批评,并认为‚过剩‛或‚短缺‛无效率之说皆为胡说,且无法被证伪。

他说道,‚经济无效率提出了一个术语上的矛盾。

全部错误都可以追溯到某种约束条件上面。

如果充分描述世界的模型详细说明了它这样运行的成本和收益,世界就是有效率的。

‛(张五常,2000:第185页)说得更为清楚的是在《经济解释》(2002)中,过于精彩,不妨大段地引用一下,‚且让我们从鲁滨逊的一人世界说起吧……鲁滨逊不懂种植,大好的农地种不出产品来,是知识的局限所致,何无效率之有?鲁滨逊走路不小心,跌断了腿,不能工作,坐以待毙,但那是‘不小心’的局限,何无效率之有?无知、愚蠢、迷信、飞来横祸等,都是局限。

在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极大化的假设下,我们怎样想也想不出一人世界会有无效率这回事。

若想得出来,要不是指出的局限不够,就是逻辑矛盾……既然‘无效率’的情况在一人世界不可能想象,为什么在多人的社会中——达不到帕拉图情况——是那样容易发生呢?我的答案是:要是所有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都考虑到,达不到帕拉图情况(无效率)也是不能想象的。

在多人的社会中,‘无效率’的发生是因为我们漠视了或忽略了某些局限条件,而最通常的遗漏是交易费用‛(卷二:第157-8页)。

德姆塞茨曾说过,他教会了张五常什么叫‚天堂经济学‛。

后来我曾私下将此事向教授提及,当时他好像颇不以为然,大笑道,‚只要给我知道一点点,我可以想得很远很远……‛是的,教授的学术品味极好,一旦给他抓住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他可以想得很深、很远。

其实,在思想根源上,张五常的这种处理方法甚至可以追溯到科斯(Coase, 1960)那里。

不过,相对于科斯和德姆塞茨,我认为张五常的分析最为全面和透彻,更是折服于他对效率的认识是那么得传统和经典!因为他的这种处理方法,其实是从一般均衡视角将传统的‚非效率‛问题转换成一个经典的局限条件下最大化问题。

这样看来,许多原来认为新古典分析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均可以在这一新的框架里得以很好的说明。

比如,西蒙(Simon, 1961)提出的‚有限理性‛在经济学上影响很大。

由于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其中包括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并非按照新古典的最大化方式来决策的,因此新古典分析方法没有什么用处。

的确,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会犯错误,但这种错误并非是因为人们没有按照最大化方式行事,而是因为有了交易费用,所以只能在局限条件下进行最大化。

价格是一种局限,收入是一种局限,交易费用难道不也是一种局限吗?究竟是‚有限理性‛,还是交易费用局限条件下最大化,是一种可处理的分析方法呢?随意翻翻经济学文献,我们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无效率‚理论‛。

但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个人局限条件下最大化,怎么就会导致社会无效率了呢?逻辑上好像说不通。

当然,搞博弈论的人会说,纳什均衡就是一个反例。

纳什均衡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个人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而非理性其实就是一种无效率的表现形式了。

在经典的古诺博弈模型中,我们知道,每个企业各自为战,最终两家产量之和小于社会最优,但大于私人最优。

要知道,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完全知识以及非合作这两个假定之上的。

所谓完全知识是说,我知道你的,你知道我的,我知道你知道我的,你知道我知道你的,……。

但从逻辑上来讲,‚完全知识”假定与‚非合作‛假定不能共存。

既然知识和信息是完全的(可以视为信息费用或交易费用为零),在局部均衡中,为何两家企业不可以进行合作(交易)通过垄断定价以实现私人最优?在一般均衡中,为何两家企业不可以合而为一,生产出竞争性产出,并对消费者进行完全价格歧视以达到社会最优?在完全知识的假定条件下,逻辑上我找不到任何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导致非合作的理由。

在我看来,纳什均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经济数学家在完全知识的假定下,武断地规定人们不准合作(交易)!教授一直强调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他对效率的处理方法其实是与他这一信念是完全一致的。

既然经济学上的最优都是一种局限条件下的最优,因此一旦分析中发现无效率,那势必意味着我们忽视了某些局限条件。

考察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以解无效率之根源,其实就是将一个规范性问题转换成实证性的解释性研究。

自助餐是教授经常提及的一个实例。

自助餐表面上大吃大喝看似浪费,违反了帕累托最优,但如果我们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自助餐这种安排,‚浪费‛之说就不成立。

在非自助餐的情况下,雇主需要雇佣服务员为客人点菜、上菜并在最后按每盘菜算价等等。

如果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这些费用显然就节省了下来,何‚浪费‛之有?再来一例,住宾馆的客人在用电、水上一般会比较浪费,是非效率的。

但为什么宾馆从来不在房间里安装电表、水表,然后向客人收取相应的费用呢?显然,宾馆要为此支付一笔较大的交易费用,如果这些费用超过客人的浪费,宾馆宁愿让客人浪费。

局部均衡中看起来的‚浪费‛,但在一般均衡中就不是‚浪费‛。

换句话说,我们所观察到的无效率其实都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如果采取一般均衡分析,考虑到各种局限条件,特别是那些潜在的替代选择方式所涉及到的交易费用,效率必然是可以达到的。

可以说,张五常对帕累托最优的重新阐释,是在方法论上重新回归到新古典。

而且,他身体力行,将这一方法论在他几乎所有重要的论文中贯穿始终。

二、合约理论众所周知,张五常在《佃农理论》(1969)中创立了合约理论,驳斥了传统的佃农分成合约非效率观点,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合约理论,可以被称之为合约形式选择的效率无关论。

多数学者一般认为,张五常的合约理论是科斯定理(即那个不变定理)的一个应用。

但就我的理解来看,这个理论和张五常后来提出的合约结构理论,其实是对科斯定理的一般化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