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新经典管理学工具、方法理论大全
管理学常用的分析工具

管理学常用的分析工具1. SWOT分析: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是一种评估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方式。
通过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可以为组织制定战略和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2. PESTEL分析:PESTEL(Political, Economic, Sociocultural,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al, Legal)分析是一种评估宏观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的工具。
通过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和法律六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和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趋势。
3. 五力模型(Five Forces Model):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一种分析竞争环境的工具。
五力模型包括:竞争对手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顾客的议价能力。
通过分析这五个方面,可以帮助组织评估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4. BCG矩阵: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矩阵是一种产品组合分析工具。
矩阵将产品划分为四个象限:明星、问号、现金奶牛和瘦狗。
通过分析不同产品在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可以帮助组织决定对不同产品的投资策略。
5.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一种帮助组织分析其内部活动和价值创造的工具。
通过将组织的活动划分为原材料采购、生产、市场营销、分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可以识别出哪些环节可以增加价值,从而优化组织的业务流程和资源配置。
6.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项目、计划或政策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的方法。
通过比较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可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级,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
7.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是一种通过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来评估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绩效的方法。
常用的财务比率包括盈利能力比率、偿债能力比率、流动性比率和运营效率比率等。
12种经典管理工具详解

12种经典管理工具详解经典管理工具是帮助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介绍12种常用的经典管理工具。
1. SWOT分析:SWOT分析是指通过对组织内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帮助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
通过SWOT分析,管理者可以了解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
2. PESTLE分析:PESTLE分析是指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帮助管理者了解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变化。
通过PESTLE分析,管理者可以及时调整组织的战略方向,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3. 五力模型:五力模型是指通过对产业内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供应商、买家和替代品的分析,帮助管理者了解产业竞争的力量和机会。
通过五力模型分析,管理者可以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PDCA循环:PDCA循环是指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调整的循环过程,帮助管理者实现持续改进。
通过PDCA循环,管理者可以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
5. 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是指通过将问题和解决方案按照逻辑结构组织,帮助管理者清晰地表达和传达信息。
通过金字塔原理,管理者可以提高沟通效果,使信息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6. 格里德分析:格里德分析是指通过对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估,帮助管理者确定优先级和决策方案。
通过格里德分析,管理者可以合理安排资源,优化决策过程。
7. 甘特图:甘特图是一种图表工具,用于展示项目的计划、进度和资源分配。
通过甘特图,管理者可以清晰地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和资源,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8. 鱼骨图:鱼骨图是一种思维导图工具,用于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过鱼骨图,管理者可以全面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9. 5W1H模型:5W1H模型是指通过回答问题:what、why、where、when、who和how,帮助管理者全面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

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管理是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协调和调配资源,以达到组织的成果。
为了有效地管理组织和提高组织绩效,管理者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和工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实践管理。
一、计划与目标设定计划和目标是管理的起点,通过制定明确的计划和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可以指导组织成员的行动并推动组织向预定方向发展。
在制定计划和设定目标时,管理者可以采用SWOT分析(即对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估),确保计划和目标与组织环境相适应。
二、组织与协调组织与协调是管理的关键环节,包含着组织架构的设计、工作职责的划分以及协调不同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管理者可以借助组织图、职责矩阵等工具来清晰地描述组织结构,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来促进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
三、领导与激励领导和激励是成功管理的重要因素,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管理者可以运用不同的领导风格,如变革型领导、民主型领导等,根据情境和员工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
此外,利用奖励制度、培训机会等激励措施,可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四、控制与评估控制和评估是管理的闭环过程,通过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进行监控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组织朝着目标稳步前进。
管理者可以运用各种控制工具,如预算控制、绩效评估等,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跟踪和测量,及时调整组织的运行方向。
五、团队建设与沟通建设高效团队和有效沟通是管理者实践管理的基本工具。
通过团队建设,管理者可以打造一个积极、协作的工作氛围,提高团队绩效。
通过有效沟通,管理者可以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噪音和误解,促进组织内部的理解和合作。
总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是管理者成功实践管理的必备要素。
无论是制定计划和目标,还是组织与协调、领导与激励、控制与评估,以及团队建设与沟通,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的技能和工具。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管理者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推动组织不断发展进步。
十种常用的管理学工具

十种常用的管理学工具1.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管理中,为了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经理们经常会使用各种管理学工具。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团队、分析问题、做出决策并监测绩效。
本文将介绍十种常用的管理学工具,这些工具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情境下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这些工具,读者可以扩展自己的管理技能,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管理能力。
本文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每一种管理学工具的定义、特点、使用方法以及适用的情境。
读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每种工具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应对不同的管理挑战。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这些管理学工具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和组织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学工具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管理学工具出现,帮助经理们更好地应对各种管理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并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学工具。
总之,本文旨在介绍十种常用的管理学工具,帮助读者扩展管理技能,提升在组织中的管理能力。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这些工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并指出了撰写该篇文章的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了解到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以及作者的意图。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也是对管理学工具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的地方。
正文根据需要可以划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介绍一种常用的管理学工具。
在每个小节中,可以包括对该工具的定义、原理、应用场景、使用方法等内容。
同时,可以通过实例或案例来说明该工具的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提升读者的理解和认识。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展望。
在总结部分,可以对所介绍的十种管理学工具进行综合概括,强调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并指出其对组织管理和决策的积极影响。
在展望部分,可以对未来管理学工具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展示出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和挑战。
优秀管理者的七大管理工具,一学就会,推荐

优秀管理者的七大管理工具,一学就会,推荐1、SWOT分析法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意义:帮您清晰地把握全局,分析自己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把握环境提供的机会,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对我们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PDCA循环规则Plan:制定目标与计划;Do:任务展开,组织实施;Check:对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最终结果进行检查;Action:纠正偏差,对成果进行标准化,并确定新的目标,制定下一轮计划。
意义: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pdca循环,都需要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并进一步进行改进,同时进入下一个循环,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取得完善每一项工作,完善自己的人生。
3、6W2H法What:工作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Why:做这项工作的原因;Who:参加这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以及负责人;When:在什么时间、什么时间段进行工作;Where:工作发生的地点;Which:哪一种方法或途径;How:用什么方法进行;Howmuch:需要多少成本?意义:做任何工作都应该从6W2H来思考,这有助于我们的思路的条理化,杜绝盲目性。
我们的汇报也应该用6W2H,能节约写报告及看报告的时间。
4、SMART原则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Attainable可达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ased时间的;意义:人们在制定工作目标或者任务目标时,考虑一下目标与计划是不是SMART化的。
只有具备SMART化的计划才是具有良好可实施性的,也才能指导保证计划得以实现。
有的又如此解释此原则: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经典管理学工具方法理论大全

经典管理学工具方法理论大全第一部分:管理学的基石1.1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协调的、有计划的、适应环境的和具有生产性的活动。
它旨在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协调其成员的努力,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组织资源和满足组织需求。
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系统思考、人员管理、目标设定、资源分配、协调控制和持续改进。
这些原则不仅指导管理者在组织内实现有效协调,还可以帮助组织实现其长期和短期目标。
1.2 经典管理理论的历史与发展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那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一些企业家开始关注并尝试改进生产和管理方法。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行政管理理论(威伯)和官僚管理理论(韦伯)等经典管理理论,都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些理论的发展,不仅为后来的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企业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指导。
1.3 现代管理理论的趋势与挑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趋势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这些趋势对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何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等。
这些挑战也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管理理论不断创新和完善。
第二部分:基本管理工具与方法2.12.1 计划与决策工具2.1.1 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旨在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通过SWOT分析,企业可以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竞争态势,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战略计划。
2.1.2 目标设定与SMART原则目标设定是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
SMART原则是一种常用的目标设定方法,旨在确保企业设定的目标具有可衡量性、可达成性、相关性、时限性和明确性。
通过SMART原则,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目标。
2.1.3 风险评估与决策方法风险评估是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
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预测潜在的风险和机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100个方法论和工具

100个方法论和工具以下是不同领域的100个方法论和工具:1. SWOT分析:用于评估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2. SMART原则:设定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相关和时限的目标。
3. PEST分析:评估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4. 5W1H:用于解决问题的七个维度,即What、Why、Who、When、Where、Whom和How。
5. 头脑风暴:集思广益,产生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6. 帕累托原则(80/20法则):关注最重要的20%因素,带来80%的成果。
7. 项目管理工具:如甘特图、里程碑图、PERT图等。
8. 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SQL、Python等。
9. 敏捷开发:一种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项目管理方法。
10. 设计思维:一种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方法,强调用户需求和体验。
11. 精益创业:一种创业方法,旨在快速验证市场并迭代产品。
12. 跨领域思维: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问题。
13. 批判性思维:分析、评估和质疑观点和论据。
14. 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工作法、时间块等。
15. 决策树:用于做出决策的图形化工具。
16. 情感智力: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17. 目标导向:设定并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18. 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化。
19. 沟通技巧:有效传递信息和非言语沟通。
20. 冲突解决:处理和解决个人或团队间的冲突。
21. 团队协作工具:如Trello、Slack、Google Workspace等。
22. 知识管理:收集、组织和分享知识。
23. 创新思维:产生新颖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4. 问题解决技巧: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方法。
25. 时间序列分析:分析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
26. 用户体验设计:创造产品或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
27. 用户研究: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
28. 品牌建设: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和价值。
29. 网络营销:利用互联网推广产品或服务。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七大手法知识点总结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七大手法知识点总结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提升质量,质量管理领域发展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工具和手法。
其中,质量管理的五大工具和七大手法是被广泛应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些重要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手法。
一、质量管理五大工具1、统计过程控制(SPC)SPC 是一种通过控制图来监控和分析生产过程中数据的变化,从而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方法。
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过程中的异常波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例如,在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上,通过对零件尺寸的定期测量并绘制控制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尺寸数据的分布情况。
如果控制图上的点超出了控制界限,就表明生产过程可能出现了问题,如设备故障、原材料不合格或者操作人员失误等。
这时就需要立即查找原因并进行改进,以避免不合格产品的大量产生。
2、测量系统分析(MSA)MSA 用于评估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个准确可靠的测量系统对于获取准确的质量数据至关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假设在一家电子厂,对电阻值的测量如果存在较大的误差,就会导致将合格的电阻判定为不合格,或者将不合格的电阻判定为合格。
通过 MSA 可以确定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再现性等指标,进而采取措施改进测量系统,比如校准设备、培训测量人员或者更换测量工具。
3、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FMEA 是一种在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阶段,对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其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通过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和过程的失效风险。
以一款新型手机的研发为例,在设计阶段对可能出现的屏幕易碎、电池续航不足等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如用户满意度下降、维修成本增加等,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如采用更坚固的屏幕材料、优化电池管理系统等。
4、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APQP 是一种产品开发的结构化方法,旨在确保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按时按质完成开发并投入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管理学工具,方法理论SCP分析模型(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结构-行为-绩效模型) (2)安索夫矩阵 (4)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简介 (5)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8)波特竞争战略轮盘模型 (10)定向政策矩阵(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指导性政策矩阵,简称DPM或DP矩阵) (10)服务金三角(Service Triangle) (12)DMAIC模型 (13)差距分析(Gap Analysis,又称缺口分析、差异分析) (15)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SPACE矩阵) (16)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18)波士顿经验曲线(BCG Experience Curve) (21)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IFE矩阵) (25)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26)内部-外部矩阵(Internal-External Matrix,IE矩阵) (27)大战略矩阵(Grand Strategy Matrix) (28)变革五因素 (29)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 (29)多点竞争战略 (32)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 (34)GE矩阵(GE Matrix/Mckinsey Matrix) (35)盖洛普路径(The Gallup Path) (39)竞争资源四层次模型 (40)价值链信息化管理 (41)竞争对手分析工具(Competitor Analysis) (43)扩张方法矩阵 (46)六顶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 (48)行业内战略集团分析 (49)基本竞争战略(Gener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 (51)企业素质与活力分析 (53)QFD法 (56)SECI模型(SECI Model) (60)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 (60)SIPOC模型 (62)360度薪酬 (63)鱼缸会议 (64)情形分析图 (65)SCP分析模型(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结构-行为-绩效模型)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
该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一市场行为(Conduct)一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
SCP 框架的基本涵义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
SCP模型,分析在行业或者企业收到表面冲击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
SCP模型从对特定行业结构、企业行为和经营绩效三个角度来分析外部冲击的影响。
外部冲击: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政治、技术、文化变迁、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变化;行业结构:主要是指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所在行业可能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型的变化等。
企业行为: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企业方面对相关业务单元的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
经营绩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SCP模型分析框架一、外部冲击(Shock)技术突破政府政策/管理改变国内国际口味/生活方式的转变二、行业结构(Structure)市场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的企业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
一个特定的市场属于哪种市场结构类型,一般取决于下面几个要素:1、交易双方的数目和规模分布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企业的规模很小以至于不能单独对市场上的价格产生影响,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一般情况下,随着交易双方数目的减少,双方的规模会相应增大,价格变动的潜力越来越强,出现垄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卖方垄断(买方垄断)。
2、产品差异化在理想的完全竞争情形下,企业出售的都是同质的产品,只能通过价格进行竞争。
在现实的世界中,产品间总是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随着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增大,不同企业间产品的可替代性变弱,企业获取垄断地位的可能性相应变大。
但产品差异化所带来的消费者主观上的满足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导致的福利损失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
3、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特定的市场中,市场份额(某个企业的市场销售份额比重)、市场集中度(少数几个最大规模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与市场结构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市场份额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少数几个企业的市场支配势力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低。
4、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意味着进入某一特定市场所遇到的各种障碍①,主要包括:国家立法、机构政策针对少数特定厂商授予特许经营权所形成的政策性壁垒;在位厂商采取措施抵制新厂商进入而形成的策略性壁垒;因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某地厂商无法取得该资源而不能进入特定行业的资源性壁垒;潜在进入者获取行业核心技术的困难所形成的技术性壁垒;在位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所构成的成本性壁垒;此外,市场容量、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也会构成进入壁垒。
(1) 需求经济学替代产品可获得性产品差异性增长率变更性/周期性(2) 供给经济学生产商集中度进口竞争生产商差异性固定/可变成本结构产能运用科技机遇供给曲线进入壁垒/退出壁垒(3) 产业链经济学供应商讨价能力顾客讨价能力信息市场失败纵向市场失败三、企业行为(Conduct)企业行为是市场结构、经济绩效的联系纽带,企业行为通过各种策略对潜在进入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市场结构。
但必须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讨论企业行为方有意义,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微弱的市场控制力决定了企业广告、窜谋等行为的无效性,企业可以按照市场价格销售任何数量的产品。
(1) 营销定价批量广告/促销新产品/研发分销(2) 产能改变扩张/收缩进入/退出收购/合并/剥离(3) 纵向整合前向/后向整合纵向合资企业长期合同(4) 内部效率成本控制物流过程发展组织效能四、经营绩效(Performance)经营绩效是指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特定企业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
(1) 财务盈利性价值创造(2) 科技发展(3)雇佣对象安索夫矩阵产品/市场方格也往往被称作:Ansoff矩阵(Ansoff Matrix)、产品市场扩张方格(Product Market Expansion Grid)、成长矢量矩阵(Growth Vector Matrix)。
策略管理之父安索夫博士于1975年提出安索夫矩阵。
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大基本面向,区别出四种产品/市场组合和相对应的营销策略,是应用最广泛的营销分析工具之一。
安索夫矩阵是以2 X 2的矩阵代表企业企图使收入或获利成长的四种选择,其主要的逻辑是企业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成长性策略来达成增加收入的目标。
如图所示:1、市场渗透(Market Penetration)——以现有的产品面对现有的顾客,以其目前的产品市场组合为发展焦点,力求增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采取市场渗透的策略,藉由促销或是提升服务品质等等方式来说服消费者改用不同品牌的产品,或是说服消费者改变使用习惯、增加购买量。
2、市场开发(Market Development)——提供现有产品开拓新市场,企业必须在不同的市场上找到具有相同产品需求的使用者顾客,其中往往产品定位和销售方法会有所调整,但产品本身的核心技术则不必改变。
3、产品延伸(Product Development)——推出新产品给现有顾客,采取产品延伸的策略,利用现有的顾客关系来借力使力。
通常是以扩大现有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推出新一代或是相关的产品给现有的顾客,提高该厂商在消费者荷包中的占有率。
4、多角化经营(Diversification)——提供新产品给新市场,此处由于企业的既有专业知识能力可能派不上用场,因此是最冒险的多角化策略。
其中成功的企业多半能在销售、通路或产品技术等know-how上取得某种综效(Synergy),否则多角化的失败机率很高。
核心步骤产品市场多元化矩阵可以帮助企业科学地选择战略模式,但在使用该工具的时候,必须掌握其核心步骤:首先考虑在现有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是否还能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渗透战略);考虑是否能为其现有产品开发一些新市场(市场开发战略);考虑是否能为其现有市场发展若干有潜在利益的新产品(产品开发战略);考虑是否能够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根据物资流动方向,采用使企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体化战略。
Ansoff后来对矩阵做了一个修改,增加了地理区域上的复杂性(如上图所示)。
这种三维模式的矩阵可以被用来定义战略选择和业务的最终范围。
图示表明,客户可以选择市场需求、产品/技术、地理范围等变量中的一种来界定服务市场。
安索夫(Ansoff)定义的投资组合战略的第二个要素是公司在每一服务市场上设法获取的竞争优势。
第三个要素由可获得的业务之间的协同作用构成,最后一个要素是可获得的战略灵活性程度。
战略灵活性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
第一种途径是在公司外部,通过地理区域、服务需求和技术的多元化获得,使得任何战略业务单位的突然变化都不会对公司产生严重的影响。
其次,战略灵活性可以通过增大业务间资源和能力的可转移性获得。
安索夫矩阵的核心步骤产品市场多元化矩阵可以帮助企业科学地选择战略模式,但在使用该工具的时候,必须掌握其核心步骤:首先考虑在现有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是否还能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渗透战略);考虑是否能为其现有产品开发一些新市场(市场开发战略);考虑是否能为其现有市场发展若干有潜在利益的新产品(产品开发战略);考虑是否能够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根据物资流动方向,采用使企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体化战略。
安索夫矩阵的发展安索夫(Ansoff)的产品/市场方格理论,尽管已经问世很多年,但它指导企业成长与战略发展方面的价值仍然是很明显的。
Derek F. Abell提出了Three Dimensional Business Definition(三维商业定义),较之Ansoff矩阵更为高明。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简介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