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三四单元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青岛版科学教学计划(最新、最全)

五年级上册青岛版科学教学计划(最新、最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将以五年级科学教材为主要教材,通过对全册教材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与太阳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包括地球自转、公转、地球的四季变化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与太阳的相互作用。
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本单元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包括声音的大小、音调、声音的传播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和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水的三态变化本单元主要介绍水的三态变化,包括水的蒸发、凝固、溶解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水的基本特性和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材料与用途本单元主要介绍各种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包括金属、非金属、塑料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单元:地球内部结构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各层结构、板块运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第六单元:秋冬季节的星空本单元主要介绍秋冬季节的星空,包括星座、行星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和天文知识。
四、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包括讲授、互动、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研究,在实践中探究,在交流中提高。
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乐趣,感受科学的魅力。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和互相评估,培养学生的自我研究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
六个单元分别是《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和《研究与实践》。
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和调查。
然而,五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生命的延续”“地球的运动”“光”“简单机械”。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强调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的延续过程。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性质。
认识简单机械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2. 科学探究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实验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如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等。
3. 科学态度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和创新。
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生物繁殖方式的特点和生命延续的过程。
地球运动的规律和产生的现象。
光的传播规律和简单光学现象的解释。
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难点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理。
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现象的原因。
解释复杂的光学现象。
设计和改进简单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
五、教学措施1. 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2.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教学计划旨在:1.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热情。
2.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基本内容。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标准,本学期共分为6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1. 单元一: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 单元二: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运动- 宇宙的奥秘3. 单元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用途4. 单元四:简单的机械- 力的作用- 杠杆原理- 滑轮和斜面5. 单元五: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保护6. 单元六:健康与生活- 人体健康- 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与疾病的预防三、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方法包括: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
3.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5.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课堂展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用我国教育部门推荐的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教具: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具和实验器材。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五年级下学期的科学教学计划包括以下目标:1.了解生命的特征和分类方法2.掌握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3.理解水的不同状态和变化过程4.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5.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通过以上科学教学目标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和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关注。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单元:生命的特征和分类第一课: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的代谢和适应第二课:物种和生物分类•物种的概念和特征•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动植物分类和特点第三课:人类和动物•人类和动物的共性和差异•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处第二单元: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第四课:力的作用和原理•力的概念和种类•引力、摩擦力和弹力•重力和简单机械第五课:杠杆和斜面•杠杆的原理和种类•斜面的原理和应用•杠杆和斜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六课:轮轴和滑轮•轮轴和滑轮的原理和种类•轮轴和滑轮的应用和特点•轮轴和滑轮在机械和交通设备中的应用第三单元:水的状态和变化第七课:水的不同状态•液体、气体和固体的特点和区别•水的相变和状态•环保用水和水资源管理第八课:水的循环和利用•水的循环和地球水循环•水的污染和治理•水的利用和节约第四单元:空气的组成和特性第九课: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空气的组成及其影响•空气的性质和特点•空气的污染和治理第十课:气体的性质和应用•气体的状态和特性•气体的应用和实验•空气和气体的生产和利用第五单元:太阳系和宇宙第十一课:太阳和星球•太阳系的概念和构成•太阳和行星的特征和运动•星座和星表的使用第十二课:宇宙中的奥秘•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中的黑洞和星云•人类探索宇宙的挑战和机遇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过程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包括授课、实验、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科技素养和学科综合能力。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科学是一门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学科,它探寻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旨在通过有趣的内容和互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一单元:我是科学家1.1科学的定义与特征(1课时)-讨论科学是什么,科学家的特征和科学的研究方法1.2科学常识的获取(2课时)-制作科学常识手册,介绍常见科学知识和现象1.3科学观察与实验(2课时)-进行观察和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1.4科学实验报告(1课时)-学习编写科学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整理能力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变化2.1物质的性质(2课时)-探究物质的形状、颜色、硬度等性质,并观察物质的变化2.2物质的组成(2课时)-学习了解物质的组成成分,如固体、液体、气体和溶液2.3物质的变化过程(3课时)-研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如溶解、凝固和燃烧2.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2课时)-探索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如过滤和蒸发法第三单元:机械运动3.1匀速直线运动(2课时)-观察和测量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了解速度的概念3.2弹性力(2课时)-学习弹性力的作用和应用,如弹簧和橡皮筋的特性3.3摩擦力(2课时)-研究摩擦力的种类和应用,如滑动摩擦和静摩擦3.4重力(2课时)-探究重力的原理和应用,如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重力变化第四单元:光的传播与反射4.1光的传播方式(2课时)-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和散射传播4.2光的反射(2课时)-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4.3镜子的作用(3课时)-探索平面镜和凹凸镜的作用,并了解其应用领域4.4反射对视觉的影响(2课时)-讨论反射对视觉的影响,如后视镜的作用和光的折射第五单元:空气与气象5.1空气的存在与性质(2课时)-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如空气的体积和压强5.2空气对物体的作用(2课时)-研究空气对物体的作用,如气压和气浮力的实验5.3气象的基本现象(2课时)-学习气象的基本现象,如天气、气温和风向5.4天气图的读取(2课时)-了解天气图的符号,学习读取天气图预测天气情况以上是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的大致内容。
2024年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3篇)

2024年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思维的培养(时间:2周)- 认识科学思维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比较、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时间:3周)- 认识动物的基本组织和器官。
- 理解动物的生存、运动、消化等功能。
- 探索动物的适应环境和生存策略。
3.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时间:3周)- 认识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
- 理解植物的生存、光合作用、传播等功能。
- 探索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4.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时间:4周)- 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 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 进行简单的物质实验,培养实验设计和观察记录能力。
5.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时间:2周)- 认识水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原理。
- 探索水循环与气象的关系,如降水和气候变化。
6.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时间:2周)- 认识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 探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导入和探索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4. 演示教学法:通过演示实验和模型展示,直观地呈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5.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实验记录等。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观察记录的能力。
2024年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通用篇)

2024年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通用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24年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2. 加深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的理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Unit 1:观察力训练1. 观察与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和方法。
2. 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Unit 2: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存在形态,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 能量的转换: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Unit 3:地球与月球1. 地球的运动: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地球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间和气候。
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运动。
2. 月球的运动: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形态和表面特征。
帮助学生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Unit 4:生活中的科学问题1. 生态环境: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并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分类与鉴别: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学会分类和鉴别物体和生物,并了解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科学分类的用途和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现象和问题。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4.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5.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6.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7.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8.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9.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2.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3.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4.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5.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2. 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
三、单元教学材料
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
四、课时安排(10课时)
地球表面的地形1课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课时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课时土壤中有什么1课时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课时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1课
时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1课时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第三单元考试1课时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一、单元概述
我们处在一个永恒运动的世界中,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我们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力无处不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了力的作用,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
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力。
对力的研究,将贯穿单元的始终。
学生们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
在他们看来,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持续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止下来……这些观点在科学理论上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但这是他们的经验。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和认知水平,本单元选择了他们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实际条件下,而不是在理论条件下,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的力对车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选择了如测量力的大小等一些相关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将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进行感知和思考,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
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2.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力的单位是“牛”。
3.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4.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有关。
5.摩擦力又是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
6.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用橡皮筋弹力驱动的小车和气球反冲力推动的小车。
用简单材料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模拟滚珠轴承。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用简单材料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有关系的实验。
5.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验,经历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的过程,并作实验记录。
6.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害还是有益作判断,对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设计作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合作和不怕困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2.体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过程,树立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3.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意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
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进行感知和思考,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的影响不同。
难点:1.用简单材料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有关系的实验。
2.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验。
五、单元教学材料
学具准备:小车、垫圈、绳子、挡板、橡皮筋、尺子、气球、笔杆、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书本、砂皮纸、木块、不同重量的物体、大、小瓶盖、玻璃球、铅笔、各种设计自行车图片等
六、教学措施与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应该充分体现与技术的关系。
本单元在指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科学概念时,还注意了技术教育。
比如,要求安装实验器材,寻找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学习设计并自己设计制作小赛车等。
这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
1.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各项活动。
2.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积极动手实践,把制作活动引到对科学的理解上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发展他们的能力,进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要从学生的视角,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不要把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4.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充分地熟悉各项实验,做到胸有成竹。
七、课时安排(10课时)
1.我们的小缆车 1课时
2.用橡皮筋作动力1课时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课时
4.测量力的大小 1课时
5.运动与摩擦力 1课时
6.滑动与滚动 1课时
7.运动与设计 1课时 8.设计制作小赛车 1课时9.单元复习1课时 10.第四单元考试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