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大题答案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经济形态?A. 自然经济B. 封建经济C. 资本主义经济D. 社会主义经济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城乡之间的矛盾D. 阶级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A.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B. 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 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D. 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正比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D. 工人的超额劳动三、判断题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6.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过剩。
()四、简答题7. 简述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8. 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五、论述题9.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六、案例分析题10. 结合马克思的理论,分析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
答案:一、1. C 2. A二、3. A B C 4. A B三、5. √ 6. ×四、7.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8.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的,这种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市场萎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六、10. 马克思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会加剧贫富差距,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政策调整来缓解这些问题。
马克思大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材40页。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
教材106-107页。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A. 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B. 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D.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答案:A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 劳动价值论D. 剩余价值论答案:D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人与自然的矛盾答案:C5.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A. 阶级斗争B. 剩余价值C. 劳动异化D. 社会契约论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7. 什么是剩余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资本家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取的超出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8. 请简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阶级的社会。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 c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 c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原期末考试大题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大题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哪种经济现象?A. 商品交换B. 剩余价值C. 货币流通D. 社会分工答案:B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B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A. 商品的使用价值B. 商品的交换价值C. 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D.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D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A. 市场供求失衡B. 资本积累的无序性C. 货币供应不足D. 社会总需求不足答案:B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劳动产品异化B. 劳动过程异化C. 人的本质异化D. 所有以上答案:D6.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什么?A. 资本家如何获取利润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C.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D.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答案:B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积累是通过什么实现的?A. 技术创新B.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 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D. 市场扩张答案:C8.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科技进步B. 阶级斗争C. 政治革命D. 思想启蒙答案:B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思想观念的变迁B. 经济基础的变革C. 政治制度的更替D. 文化传统的传承答案:B10.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没有阶级差别B.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C.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习题(带答案)

1一、单项选择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正确答案是】:A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正确答案是】:B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资本论》D.《神圣家族》【正确答案是】:A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正确答案是】:C5、马克思主义是()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正确答案是】:A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2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正确答案是】:A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正确答案是】:C8、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这是()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正确答案是】:B9、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马克思期末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 ( 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
这一事实说明 ( B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3.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 D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4.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 C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B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C.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社会规律是复杂多变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9.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 B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10.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1.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 )A.真理的客观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全面性 D.真理的具体性1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C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正确答案:B注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正确答案:D注解:凡是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都是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无法正确反映存在的,都是不可知论。
标准就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A注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持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德漠克利特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在虚空中数量的多少构成小同的事物。
中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足元气构成的。
元气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皆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正确答案:B注解: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晋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答案:C注解: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大题答案:第一章: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和意义:P28答: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简述矛盾特殊性的情形。
P45答: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热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P56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试用辩证否定观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P47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否定。
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好的方面为我所用。
(结合实际具体分析)第二章: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答:第一,实验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试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
P76答: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现实意义: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第三章:1、简述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P105答: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2、怎样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P95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第四章:1、简述商品及其二因素的含义。
P144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2、什么是剩余价值?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P157、P159 答: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详细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P147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比例。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消极分化。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五章:1、垄断利润的来源有哪几方面?P185答: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动因有哪些?P194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3、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P202答: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
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时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换,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
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第六章: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P213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育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简述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期间对社会主义的思考P219答: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29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第七章: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55答: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