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学说C.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D.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正确答案:A2、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表现为()A.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制度B.致力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C.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答案:D3、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在()A.十月革命前才出现B.恩格斯逝世后才出现C.马克思逝世前出现D.马克思逝世后才出现正确答案:C4、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理论观点B.革命观点C.科学观点D.实践观点正确答案:D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正确答案:A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A.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B.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C.人们在实践中的基本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C7、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解决()A.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B.其他一切科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C.人类存在和发展问题的前提和基础D.人们所有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答案:A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正确答案:A9、意识自身“物化”过程的本质就是()A.观念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B.意念变物的过程C.意识创造物质的过程D.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正确答案:D10、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这表明意识具有()A.绝对性B.永恒性C.创造性D.无限性正确答案:C11、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上海大学考研真题654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海大学考研真题654马克思主义哲学
[17]价值的内涵与特点
[18]价值与评价
[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0]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2]唯物史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3]社会经济结构
[24]社会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7]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7]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8]质、量、度的含义及其意义
[9]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10]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认识的本质
[15]认识的辩证过程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9]社会发展客观性和选择性
[30]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1]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32]人的全面发展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复习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理解及其应用
二、主要复习内容:
[1]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4]物质的存在形式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精选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

精选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

精选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C.家庭关系D.宗教关系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分配关系C.产品交换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B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B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9.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经典论断的含义是CA.科技革命对统治阶级有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可以直接变革社会制度C.科技革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革命D.滥用科技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1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BA.道德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A)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思考题: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

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作业答案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作业答案

单选题1、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A、科学的品格B、实践的力量C、现实的意义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你的答案: A2、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资本论》的出版C、唯物史观的形成D、私有制的消失你的答案: A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B、资本主义加速其帝国主义进程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世界共产主义进程你的答案: C4、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A、资本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社会D、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你的答案: C5、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A、较高的劳动生产率B、人民当家做主C、生产资料私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你的答案: D6、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A、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B、人民代表大会制C、人民当家做主D、按劳分配你的答案: A7、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扩大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主人B、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C、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D、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你的答案: C多选题8、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A、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B、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C、体现着人类的未来D、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你的答案: ABCD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D、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你的答案: ABCD10、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你的答案: ABCD。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法学答案:D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D. 经验主义答案:B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D. 资本家与资本家的矛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共同富裕B. 实现共产主义C. 实现个人自由D. 实现社会公平答案:B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技进步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承答案:A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是通过?A. 个人奋斗B. 社会革命C. 教育改革D. 宗教信仰答案:B7.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A. 个体劳动B. 集体劳动C. 雇佣劳动D. 自由劳动答案:C8.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 市场失灵B. 资本积累C. 资源枯竭D. 技术落后答案:B9.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 建立资本主义社会C. 维护封建制度D. 争取个人利益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体现了?A. 唯心史观B. 唯物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A. 阶级斗争B. 经济基础C. 科学技术D. 文化传统答案:A, B2.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A.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B. 资本家之间的矛盾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答案:A, C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经济B. 按劳分配C. 阶级斗争的消失D. 国家消亡答案:A, B4.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实现共产主义D. 争取个人利益答案:A, B, C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A. 公有制B. 私有制C. 按劳分配D. 按需分配答案:A, 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共产主义学说
C. 社会主义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是:
A. 阶级斗争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社会演进理论
D. 劳动价值理论
4.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是:
A. 社会形态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阶级斗争理论
D. 生产力理论
5.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 阶级分析
B. 实证研究
C. 历史唯物主义
D. 综合分析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价值论?请简要说明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4. 请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三、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论,并分析其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留白,供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卷试卷第 1 页共 1 页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试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用专业: 本科、专升本2015年—2016年学年度第春季学期任课教师:焦成焕姓名:陆定博学号:131A0181成绩:一、辨析题(每题10分,5道题,共计50分)1、彻底克服错误思想是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

(错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错误)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资本有机构成。

(错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4、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的阶段是购买商品阶段和销售商品阶段。

(错误)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的阶段有购买、生产、销售。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剩余价值被看做是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错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生产商品中所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二、论述题(每题25分,2道题,共计50分)1、试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1)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思考题: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

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

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

要追本溯源。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

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

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

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

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

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

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

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

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

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

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

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

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学结论,是解决法的具体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不可动摇的。

非常明显,社会必须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等生产和生活的经济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政治、精神等活动,这个道理极为仆素和科学。

精神起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一定发展阶段,政治和精神的发展历史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生产方式所制约,政治的功能是把社会存在的物质的生活关系固定化,才能实现代表社会经济基础的阶级的根本利益。

因此,经济关系最终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E)一、概念题1. 请解释为什么“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答: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