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

合集下载

名医名方:胡翘武治气管炎——阳和平喘汤

名医名方:胡翘武治气管炎——阳和平喘汤

妙方精选15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胡翘武治气管炎——阳和平喘汤组成:熟地、紫石英各30克,淫羊藿、鹿角片各20克,当归、桃仁各10克,麻黄、白芥子各6克,五味子4克,肉桂、皂角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温两服。

主治: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属肾督虚冷、痰淤凝滞而致咳喘经久不停者。

加减:(1)阳虚及阴者,去肉桂,加山药20克、山茱萸10克;(2)寒痰化热者,去白芥子,加葶苈子10克、泽漆15克;(3)气急喘甚者,加苏子10克、沉香3克(后下);(4)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紫菀各20克;(5)胃脘饱满,食欲不佳者,加砂仁6克、二芽(编者注:即麦芽和谷芽)各30克;(6)痰浊消减者,去白芥子、皂角,加橘红10克、茯苓20克。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1991年3月26日初诊。

咳嗽反复发作30余年,加重伴气喘4年。

近3年依靠解痉、激素药控制症状,但停药症状又复发。

因症状日益加重、喘咳气急、步履艰难,西药无法改善症状而试服中药。

患者面色清晦虚浮、畏寒肢冷、胸膈憋闷、抬肩、言语断续、咳声不扬、痰多泡沫清稀、便秘、舌淡暗润苔薄白、脉沉细弱。

此为肾督亏虚、痰淤恋肺,亟当补虚泻实上下调治,取熟地、紫石英、紫菀各30克,鹿角片、肉苁蓉各20克,苏子、桃仁、当归各10克,五味子、白芥子、麻黄各6克,肉桂3克煎服,5剂后患者胸膈憋闷大减,登楼不喘促。

继予上方10剂,诸症再减。

后因口干痰液较稠、舌尖淡红、肺阴不足,寒痰化热之象有露,于原方去麻黄、苏子、肉桂、白芥子,加南沙参、冬瓜仁各30克,葶苈子10克,10剂后诸症渐平。

继续给予阳和平喘汤,但去皂角,减麻黄为3克,加怀牛膝10克。

30剂后所有症状消失,恢复如常人。

后停用激素及解痉药,随访至今未见再名医名方单方治病卵为特征。

本病常影晌食欲和消化功能,并可引起腹痛、消瘦、贫血及生长发育迟缓等。

中医在治疗时有寒证和热证之分。

寒证虫痛 表现为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时觉恶口,吐清涎或便虫,手足冷。

巧治支气管哮喘食疗四偏方

巧治支气管哮喘食疗四偏方

xx支气管哮喘食疗四偏方豆腐治哮喘豆腐500克,麦芽糖100克,生萝卜汁1杯,混合煮开,日服2次,可减轻气管炎引起的哮喘。

乌骨鸡汤防哮喘哈蚧1对,枸杞子30克,乌骨鸡1只炖汤,食用能调补阴阳,定喘、预防冬天哮喘发作。

萝卜鸡蛋花巧治哮喘青萝卜500克,煎水500毫升,冲1个新鲜鸡蛋,便成萝卜鸡蛋花,每日早晚各饮1次。

该方治哮喘、咳嗽有辅助治疗作用。

苹果蒸鸡蛋治支气管哮喘选底部较扁平的苹果1个,用小刀将顶部连蒂旋转一个倒三角形,取出果核,挖出部分果肉,使其内部成杯状,但不能挖漏。

取鲜鸡蛋1个,破壳将蛋清、蛋黄倒入果内,将倒三角形果蒂盖上,放笼屉内蒸40分钟。

取出趁热服,每日1个,连服3个,效果较好。

小儿1次吃不完,下次加热继续服。

按鱼际穴缓解哮喘春季是一些哮喘病人的“多事之秋”。

如果在哮喘发作时,家属能帮助患者揉一揉鱼际穴,能缓解症状。

鱼际穴位于手掌大姆指侧、肌肉隆起的边缘。

按揉方法:用大姆指的指端,在患者的一侧鱼际穴用力向下按压,并作左右方向按摩。

患者产生明显的酸胀感为宜,频率均为每分钟100次,一般按揉2-3分钟即可见效。

xx支气管哮喘食疗四偏方支气管哮喘是老年人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除就医对症诊治以外,在家庭中还可以针对不同病情辅以偏方、食疗,予以巧治,节省医疗费用,收效也较明显。

①南瓜姜汁麦芽汁南瓜500克,鲜姜汁60克,麦芽1500克。

南瓜去皮、籽。

切块,入锅加水煮烂成糊,用纱布包扎绞汁,再将瓜汁煮剩一半,加入姜汁、麦芽,用文火熬成膏。

每睌服150克,3日可见效,可继续服,至痊愈止。

②黑芝麻姜糖膏黑芝麻250克,生姜30克,冰糖250克,蜂蜜100克。

将黑芝麻炒熟,再将生姜洗净,切碎,捣烂用纱布包扎绞汁,另将蜂蜜入锅蒸熟,冰糖放碗里入锅蒸溶。

蜂蜜与冰糖汁混合调匀;黑芝麻轧碎,与生姜汁拌合,再炒,放冷,与糖蜜混合拌匀。

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数日可见疗效。

③山药甘蔗粥生山药100克,甘蔗汁半小杯。

中药治支气管炎好的方子

中药治支气管炎好的方子

中药治支气管炎好的方子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中药在治疗支气管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肺力咳合剂
肺力咳合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前胡、百部、梧桐叶等。

具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的作用,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2.十味龙胆花颗粒
十味龙胆花颗粒是一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龙胆花、川贝母、枇杷叶等。

对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3.气管炎丸
气管炎丸是一种具有散寒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苦杏仁、甘草、干姜等。

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寒性咳嗽。

4.桂龙咳喘宁颗粒
桂龙咳喘宁颗粒是一种具有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桂枝、龙骨、牡蛎等。

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寒性咳嗽。

5.麻杏止咳糖浆
麻杏止咳糖浆是一种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麻黄、苦杏仁、甘草等。

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6.贝桔止咳糖浆
贝桔止咳糖浆是一种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浙贝母、桔梗等。

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头痛、咳喘症、肩周炎、高血压病、急性咽喉炎、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 附子(炮,破八片)1枚(9g) 细辛二两(3g)【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1.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张某,女,65岁,1997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

近3年来,入冬发作频繁,咳嗽痰多且出现喘息症状。

本月初气温骤降,冒受风寒,喘咳加剧。

已用青霉素、丁胺卡那、氨茶碱等静滴5天,症仍不见缓解。

症见:喘咳气急,动则加剧,甚则不能平卧,痰多稀白,胸闷如窒,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鼻流清涕,恶寒头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听诊:两中下肺可闻中等量的哮鸣音及少量的湿罗音。

西医诊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为:喘证,系阴虚痰盛之体,复感风寒而成。

治拟温阳宣肺,化痰平喘。

处方:生麻黄、炙麻黄、细辛各5g,制附子、炙苏子各12g,姜半夏、杏仁各10g,生姜3g,红枣5枚。

每日1剂,水煎温服。

3剂后喘咳明显减轻,头痛、恶寒及流涕已解。

原方加党参15g,五味子、炒白芍各10g,续服10剂,喘咳缓解,听诊双肺罗音消失。

后将上方药量减半调理月余,随访1年,病情稳定。

2.寒冷性多形红斑王某,女,38岁,1995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双手虹膜样红斑反复发作20年。

每年的Il 月至次年的4月份,双手频发紫红色斑、丘疹,部分疹中央有紫暗色水疱,破后糜烂。

虽经中西药、针灸、按摩、理疗等多方治疗,病情如故。

此次手见皮疹已有12天,遇寒加重,伴手足不温,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患者自幼形寒怕冷,好发冻疮。

西医诊为:寒冷性多形红斑。

中医诊为:寒疮,系阳虚寒凝,气血郁滞而成。

治拟温阳补虚,散寒通滞。

处方:麻黄、细辛各5g,制附子、桂枝、鹿角胶、当归各10g。

支气管炎哮喘怎么治疗好得快些

支气管炎哮喘怎么治疗好得快些

支气管炎哮喘怎么治疗好得快些支气管炎和哮喘是两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支气管炎是一种以气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咳嗽、痰液、胸闷等;而哮喘则是一种发作性喘息和呼吸困难的疾病。

虽然两者症状不同,但是治疗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支气管炎和哮喘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支气管炎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症状,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1)抗生素治疗:当患者感染细菌时,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以清除细菌感染。

(2)支气管扩张剂:可以通过扩张支气管来缓解症状,如舒利迭、沙丁胺醇等。

(3)止咳药:可以减轻咳嗽症状,如左氧氟沙星、小儿止咳糖浆等。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吸入雾化治疗、胸部按摩、气功等。

雾化治疗是将药物以雾化的形式送到患者的呼吸道中,以达到治疗目的;胸部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胸部,促进痰液排出,缓解症状;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控制神经系统,改善氧气供应的方法,可以减轻症状。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支气管炎也有一定的疗效,如采用板蓝根、连翘、黄芩等中药,以清热解毒,减轻炎症。

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环境卫生,避免吸入有害的污染物。

2、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3、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腻食物。

4、避免抽烟和二手烟。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二、哮喘治疗方法:1、急性发作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如使用吸入雾化治疗、给予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必要时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症状。

2、缓解期治疗:哮喘缓解期主要采用维持性治疗。

如使用吸入类固醇等药物,以预防症状的发作。

3、免疫治疗:针对过敏原如花粉等,采用免疫治疗可以改善过敏反应,从而减轻症状。

4、呼吸道清理:通过吸痰、物理治疗等方法,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以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1、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2、戒烟、避免吸二手烟。

3、避免运动过度。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方2海蛰芦根汤:海蛰100克、鲜芦根60克,洗净共煎吃汤。

适用于急性加重期及慢性迁延期咳嗽痰黄、胸闷气急、口干便秘患者。

方3、黄芪党参粥:黄芪40克、党参30克、山药30克、半夏10克、白糖10克、粳米150克。

黄芪、党参、半夏煎汁去渣代水,与山药、粳米同煮为粥,加入适量白糖,连服数月有补益脾肺之功。

适用于稳定期肺脾气虚者。

方4、百合麦冬粥:鲜百合30克,麦门冬9克,粳米50克。

加水煮成粥,食时加适量冰糖。

适用于稳定期肺肾阴虚者。

方5、人参胡桃汤:人参3克、胡桃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于稳定期脾肾阳虚者。

方6、蜜梨汁取大梨1个(或小梨2个),蜂蜜30克。

将梨洗净切薄片,放入锅内加水2~3杯,加入蜂蜜,以文火煮沸后5分钟,梨熟即可。

分2次喝汤吃梨。

本方有润肺凉心、清燥将火、止咳化痰之功。

适用于久咳不止的老慢支病人。

方7、冬虫夏草汤: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具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功效。

选用天然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福临门冬虫夏草,粉碎后服用,每次1.5克,每日2次,连续服用一个月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均可明显的改善。

方8、白萝卜生姜汤取白萝卜120克(洗净切片)、鲜生姜(洗净切片)60克、白糖20克。

加水1200毫升,以文火煎萝卜、生姜15分钟后,倒出煎液加入白糖,分2次早晚饭前服。

本方有温肺化痰、润肺生津、解表止咳之功。

适用于肺寒咳嗽、多痰、虚弱的老慢支病人。

方9、鲜藕梨汁鲜藕、梨各250克。

将藕洗净去节,梨洗净去核,分别捣烂,用干净纱布包实挤汁,每日喝3次,每次7~10毫升。

本方具有清热止咳、凉血散瘀、止咳化痰、生津润燥之功效。

适用于老慢支肺热咳嗽的病人。

治疗支气管炎偏方教你3个偏方治疗支气管炎

治疗支气管炎偏方教你3个偏方治疗支气管炎

治疗支气管炎偏方教你3个偏方治疗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对症治疗,如若治疗方法不当,急性支气管炎发展成为慢性支气管炎,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同时给患者也带来了很严重的伤害,以下就具体的说一下治疗支气管炎的偏方:
治疗支气管炎的三个偏方,①葛红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准备葛根,红花,光杏仁,鱼腥草,川贝母,百部,款冬花,一同加水煎煮服用,寒痰阻肺者,可以加炙麻黄,干姜,白芥子,制半夏,痰热阻肺,加连翘,黄芩,枇杷叶,桑白皮,具有化痰止咳,解痉活血的功效,②金银咳止汤,准备金荞麦,金银花,黄芩,知母,地骨皮,薄荷,杏仁,桔梗,前胡,枇杷叶,炙麻黄,生石膏,碧玉散,鲜芦根,一同加水煎服,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化痰的功效,③茜草散,准备茜草,橙皮,一同加水煎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以上所述的三种偏方治疗支气管炎是很有效果的,支气管炎的患者可以试试这些偏方,除此之外的偏方还有很多种,但大多都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有的偏方可能使用之后不仅没有治疗到病症,使用不当可能还会诱发别的病症,所以偏方一定要谨慎使用。

温馨提示:支气管炎患者饮食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发
性海鲜类的食物,饮食以清淡营养为主,可以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坚持的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也能够抵抗住病症的发生,一定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适时的增减衣服,以免受凉而导致感冒的发生,而且患者有一个好的心情对病症的恢复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乐观愉悦的心情对病症的康复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老中医八个治疗支气管哮喘偏方

老中医八个治疗支气管哮喘偏方

老中医八个治疗支气管哮喘偏方《方1.》老母鸭(越老越好)1只,处理好洗净,放入沙锅,倒入与鸭相同重量的醋,然后文火煮烂。

1天吃2~3次,吃肉喝汁,吃完为止(若嫌油腻,每次可少吃)。

一般一只鸭吃完即可病除。

若多吃几次,效果更好。

最好在冬季数九天吃,复发时也可吃。

有患哮喘多年者,以此治愈《方2.》【原料】五味子120克,鲜鸡蛋5个【用法】用净水浸泡五味子与鸡蛋1周,将五味子去掉,文火煎鸡蛋至熟,去壳连汤1次空腹服之【功效】本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一般服1剂见效,为巩固疗效,隔1~2个月后可再服1剂《方3.》白皮紫苏杏仁汤【原料】杏仁、冬瓜子、地龙、熟地黄、淮山药各15克,桑白皮、紫苏、蜜麻黄、天花粉、甘草各10克。

【制作法】将上药用水煎煮,滤渣,取汁【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平喘。

适用于哮喘病。

备注由于本方麻黄用量较大,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方4.》猪胰苦酒方【原料】猪胰1具,苦酒300毫升。

【制作法】以苦酒煮猪胰,猪胰煮熟即可。

【用法】每日取适量服用。

【功效】益肺补脾,解毒止嗽。

可缓解久喘咳嗽。

《方5.》喘醋蛋方【原料】醋适量,鸡蛋1枚。

【制作法】将醋和鸡蛋置于锅内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5分钟即可。

【用法】每日次,每次1枚,连服数日。

【功效】止咳平喘。

适用于季节性哮喘。

《方6.》蛋椒白酒方【原料】鸡蛋1~2枚,白胡椒7~10粒,白酒50毫升。

【制作法】鸡蛋取蛋清,白胡椒研细末,两者搅匀置于陶瓷杯内,隔水加热至30℃左右,倒入白酒,用火点燃,再用筷子搅拌,待鸡蛋清变成白色时即可【用法】趁热顿服,每日1次。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平喘。

适用于寒性哮喘。

《方7.》淮山药煮紫河车【原料】大蒜50克,淮山药30克,生姜10克,紫河车1具,大枣7枚,白酒适量。

【制作法】将紫河车洗净过沸水汆烫,入锅中,再加入大蒜、淮山药、大枣、生姜白酒,文火煮熟即可食用。

【用法】分2次服用。

【功效】补肾益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1降气止喘方【来源】《上海国医学院药物学讲义》(验方)【歌诀】降气止喘用麻黄,款冬杏仁半夏姜,白果紫菀制川朴,苏子甘草共煎尝。

【组成】麻黄3克,炙款冬6克,杏仁6克,白果3粒(去壳打碎),炙紫菀6克,制川朴3克,炒苏子6克,姜半夏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镇咳定喘。

【方解】方中麻黄、白果为治喘要药;厚朴去胸满;杏仁、苏子降肺气,止咳喘;紫菀、款冬镇咳逆;半夏降逆化痰涎。

合而用之,镇咳定喘之药具备,故能奏效。

【主治】咳喘。

对痰饮倚息不得卧者,用之无有不验。

2苏葶滚痰丸【来源】清·《医宗金鉴》【歌诀】金鉴苏葶滚痰丸,大黄沉香黄芩研,青礞石需用火煅,姜汤送下平咳喘。

【组成】苏子(炒)50克,苦葶苈(微炒)50克,大黄(酒蒸一次)200克,沉香16克,黄芩200克,青礞石(火煅如金为度)1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

视患儿病情虚实服之(一般约克),姜汤送下。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苏子下气消痰,润肺宽肠,除咳定喘;葶苈子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大黄“通宜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日华子本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询为良品”(《本草通玄》);黄芩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青礞石坠痰消食,下气平喘。

诸药合用,既能通利大肠而泄肺热,又能化痰降气而平咳喘。

【主治】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便秘者;又治小儿痰壅气逆,痰饮作喘,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

可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等病症。

3酥蜜膏酒【来源】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歌诀】酥蜜膏酒同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

【组成】酥蜜、饴糖、枣肉、杏仁(研)、百部汁、生姜汁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煎熬如膏状。

每次服3克,温酒细细咽下,日服3次。

【功效】温肺化痰,补脾润肺。

【方解】本方【主治】肺脏虚寒,复被风寒所伤,以致气息喘惫,语声嘶哑,并见咳吐痰沫等症。

方中酥蜜、饴糖、杏仁、枣肉都是补脾润肺之药品,配伍百部能清肺止咳嗽;生姜能散寒化痰;酒能助药力上行于胸膈之间。

诸药合用,【组成】一首补脾润肺,止咳化痰的方剂,用于肺虚咳喘,咽喉欠润之证较为合适(《汤头歌诀》)。

【主治】肺脏虚寒、咳喘上气、肺津不足、语声嘶哑(塞)、或寒郁热邪、声音不出之证。

【附记】若为外感实证的喘咳、声嘶,则不可服用。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秘方12.1 加味麦味地黄汤【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怀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肉桂3~6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久煎,日分两次温服。

【功用】补肾纳气平喘。

【方解】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

喘咳为临床常见病,而老年性肺肾两虚的喘咳多难速效。

肺主肃降司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

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

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纳气定喘;肉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

本方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故于肾气亏虚之喘咳,每获良效。

【主治】老年性喘咳。

【疗效】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

12.2 消痰治咳汤【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组成】炙猪牙皂3~6克,法半夏6~10克,制南星6~10克,浙贝母6~10克,橘络6~12克,生姜3~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消痰,通络,制咳。

【方解】本方源出古方,原由法半夏、制南星、皂角、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

今去甘草、大枣之甘缓,加浙贝母、橘络增强化痰通络之力;猪牙皂辛散走窜,能治顽痰胶固,喘急胀满;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主治经络风痰顽痰;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痰。

功专力宏,对于风痰、顽痰痼疾,用之恰当,确有良效。

【主治】顽痰咳喘,风疹,痰多色白,质黏如丝,不易咯出,胸闷胸痛,舌淡苔白,脉紧者。

【加减】若心烦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加射干;胸痛者,加瓜蒌皮。

【疗效】屡用效佳。

一般服8~15剂后即效或痊愈。

【附记】本方对痰热咳嗽者不宜用。

12.3 四子平喘汤【来源】陆芷青,《名医治验良方》【组成】葶苈子12克,炙苏子、莱菔子各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贝母12克,制半夏9克,陈皮5克,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当归5克,紫丹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两次,日分2次温服。

【功用】化痰止咳,纳气平喘。

【方解】本方取《局方》苏子降气汤方意,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化裁而来。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咳喘之因,在肺为实,实则气逆,多因痰浊壅阻;在肾为虚,虚不纳气,多因精气亏虚,而致肺肾出纳失常。

故咳喘之病主要在肺,又关乎肾,其治不离肺肾。

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应不忘理脾。

因津血同源,治疗又当痰瘀同治,临床方能显效。

本方以四子为君,苏子降气化痰平喘,白芥子温肺利膈豁痰,莱菔子利气行滞消痰,葶苈子泻肺化痰利水,四味共奏化痰之功;沉香,生地为臣,取沉香温肾纳气平喘,生地滋肾培本,且制诸药之燥;佐以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半夏、陈皮、燥湿健脾;更用当归,一则《本经》谓治咳逆上气;再则合丹参以增养血活血化瘀作用,共为使药。

全方配伍,有行有补,有燥有润,降纳并施,标本兼顾,是一首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方。

【主治】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喘,证见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色白,苔白腻,脉沉细滑等。

【加减】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黄稠去沉香、生地,加黄芩、焦山栀;咯痰不畅加竹沥、瓜蒌皮。

【疗效】经临床数十年使用,效验确实。

【附记】本方不仅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果好;而且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症见咳嗽气急,痰多稀白及胸闷心悸者,用本方化裁即可控制病情而获康复,有效率可达90%以上。

12.4 肺热喘咳汤【来源】王香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组成】生石膏30克(先煎),麻黄4克,北杏仁、甜葶苈各15克,人造牛黄1克(冲服),桑白皮12克,矮地茶30~60克,白花蛇舌草、虎杖、鱼腥草各30克,甘草3克。

(小儿剂量视年龄酌减。

)【用法】每日1剂。

用清水5碗先煎石膏,煎至4碗水后纳余药,再煎至1碗。

再煎1次,取汁混合,冲入人造牛黄,拌匀后,分2次服。

【功用】清热、化痰、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

【加减】高热、胸痛、咯血痰者加苇茎汤;咳喘较剧、喉中痰鸣甚者加马兜铃、地龙干、毛冬青。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12.5 七子定喘汤【来源】覃义昌,《四川中医》(3)1985年【组成】葶苈子10克,莱菔子9克,苍耳子8克,五味子5克,黄荆子9克,白芥子8克,紫苏子9克。

【用法】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降逆,化痰消食。

【方解】咳喘者,治痰为先,治痰者,理气为上,治痰不理气,非其治也。

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

咳嗽不宁,脾湿也,以治脾为急。

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理脾则湿化,而痰无由生,故方用莱菔子消食化痰行气;葶苈子祛痰定喘散壅;苏子降气行痰;五味子滋肾、敛肺、止咳;白芥子祛痰、行气、散结;苍耳子治过敏、通窍、除湿、止咳;黄荆子清热止咳、消食平喘。

本方不寒不热,不温不燥,有理气降逆、化痰消食之功。

气顺痰自降,脾阳得振,运化有权,则痰浊得化,肺气复降,则咳喘自平,诸证随之而解,故用之多效。

【主治】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寒喘加麻黄、杏仁;热喘加苇茎、苡仁、桃仁、鱼腥草;燥喘加桑叶、杏仁、栀子、寸冬;湿喘加陈皮、法夏、川苓;虚喘加党参、黄芪、熟地。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满意。

【附记】临床运用,以本方加减以治病之标,待诸症缓解,咳喘自平后,当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收功以治其本,巩固疗效,方能根治。

12.6 清肺化痰汤【来源】郭中元,《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板蓝根20克,黄芩、浙贝母、橘红各10克,天竹黄15克,元参12克、炒杏仁、白前各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重者,日服2剂,分4~6次服。

【功用】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方解】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清太医院配方》太极丸等方化裁制成。

方中以芦根、板蓝根、天竹黄三药为君。

芦根性味甘寒,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出;板蓝根性味寒,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竹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要药,对于痰热壅盛的喘咳尤为擅长。

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清肺泻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橘红理气化痰;甘草泻火和中。

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逆止咳之品。

邪热清,肺金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

故适用于温邪犯肺之咳喘。

随证加减得当,常获卓效。

【主治】咳喘(由风温、冬温、春温,温邪犯肺所致者)。

【加减】病初起具有表证者,应根据发热情况酌加解表药,使邪以外解。

如发热轻,微恶风寒,有汗加薄荷、蝉衣、芥穗以疏风解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以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热虽不甚,但肢体酸困拘热,加浮萍、桑枝以解表祛湿。

如邪入气分后,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以清气透热;热痰壅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以清热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阳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以泻肺平喘;热邪灼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以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欲饮,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润肺;如肺移热于大肠,肠腑热结,大便数日不畅,加大黄、元明粉、瓜蒌以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结通,热得外泄,肺热亦常随之减轻。

【疗效】屡用卓效。

12.7 咳喘冲剂【来源】赵吉顺,《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桔梗、贝母各30克,杏仁40克,地龙50克,白芥子30克,洋金花2克,黄芩30克,罂粟壳15克,山药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共257克,制成60袋,每袋约4克。

1日服3次,每次1~2袋,白开水冲服。

如痰热壅盛者或服此药胸胁满闷不适者可停服。

【功用】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以桔梗清咽、利膈、化痰;杏仁、贝母宣肺止咳平喘;白芥子、洋金花利气豁痰,降逆平喘;黄芩清肺解毒,消炎退热;罂粟壳敛肺止咳;地龙止痉平喘;山药补肾纳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