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

合集下载

秉笔直书的历史典故

秉笔直书的历史典故

秉笔直书的历史典故秉笔直书的历史典故秉笔直书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典故,源自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

在古代,为了保持字迹的工整和美观,书法家们常常会用修长的笔杆来辅助写字。

这种方法需要书法家的手腕和手指运用极高的技巧与力量,以保证笔迹纵横有度、章法工整。

因此,秉笔直书成为了形容书法家技艺高超和作品严谨有序的一种说法。

秉笔直书这个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而书法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被视为对修身养性的一种修行。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一方面强调仁爱、诚信、和谐等美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提倡人文主义和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书法以楷书为主,这种字体要求每一笔都直而有力,线条流畅且工整。

因此,书法家在写字的时候需要保持笔势稳定、用力均匀,并且要把握好笔触的轻重和角度。

这就要求书法家们在创作中保持警惕和专注,不能有丝毫马虎之处。

只有拿起笔,以笔为中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写出一字又一字的“笔直”之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文化和审美的完美结合。

对于书法家来说,书写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内外合一的境界。

它要求提高艺术修养、精通结构规律,并通过笔触的细微之处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人生哲学。

因此,在书法家的心中,秉笔直书有着重要的意义。

秉笔直书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法艺术的范畴,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

秉持笔直心态,意味着要做到严谨、认真和不马虎。

它教导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困惑时,要以积极、坚定的心态去面对,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不能丧失对生活的热爱。

秉持笔直心态,还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客观公正,处理事务要公平公正,做人要踏实诚恳。

秉笔直书的典故也对今天的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专注和细心都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秉持着笔直的态度去对待各种信息,理性对待,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只有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与价值观保持一致,并以笔直的纲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独立而坚定的立场。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优秀14篇)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优秀14篇)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优秀14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秉笔直书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指导朗读(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1、分角色朗读课文。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典故内容概括
“秉笔直书”这个典故,主要涉及了三个人物:晋景公、史官和赵盾。

其故事内容概括如下:
在春秋时期,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便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晋景公侧耳倾听,一个说:“那个医生技艺高明,定会治愈我的病,我只怕会被他治死。

”另一个说:“我和你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任凭他怎么用药,也无法奈何我们。


医生来到晋国,仔细为晋景公诊断病情后,十分为难地说:“公子的病已到了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

”晋景公听后,心中佩服医术高明。

由于医官看病时是一秉虔诚之笔记录在案的,所以晋景公和医官之间的事情也就成了历史典故“秉笔直书”。

此外,“秉笔直书”还用来形容文人、史官秉持公正的心志,据实记录事实。

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秉笔直书》原文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

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

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

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

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

,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

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

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

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

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

”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秉笔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秉笔直书 课文

秉笔直书 课文

秉笔直书课文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听说哥哥死了,就拿着自己的笔和竹简,前去接替哥哥的职位,他照样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又把太史仲杀了。

太史仲的弟弟太史叔又来了,他还是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也把太史叔杀了。

太史叔的弟弟太史季,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

他虽然年纪轻,却毫不畏惧地接过哥哥们的笔,照样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看了,气得说不出话来。

他想:“他们兄弟几个都是这样,我把他们都杀了,总有人会害怕我的权势,按照我的意思写吧。

”可是,太史季还是那样写,崔杼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拿给其他大臣们看。

一些大臣们都很敬佩太史季,他们说:“我们应该像太史伯、仲、叔、季四兄弟一样,秉笔直书,做个正直的史官。

”从此,齐国的历史就真实地记载了这件事。

一、字词学习。

1. 生字。

- 崔(cuī):姓氏。

- 杼(zhù):“崔杼”为人名。

- 史(shǐ):“太史”官职名,注意书写时中间是“口”。

- 简(jiǎn):竹简,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片。

- 杀(shā):杀害,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崔杼杀害齐庄公以及他对太史们的杀戮。

2. 词语。

- 秉笔直书:秉,拿着;笔,书写工具;直,公正、正直;书,写。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秉笔直书的意思和资料
1、秉笔直书:
拼音bǐng bǐzhíshū。

意思是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

2、《秉笔直书》(作者:林汉达)
讲述太史伯、仲、叔因不服崔杼改写历史的命令而被杀,太史季冒死进言,崔杼不得不妥协的故事,赞美了太史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也说明事实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是不容许被随意更改。

扩展资料:
《秉笔直书》原文:
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意思: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

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

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

崔抒
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

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

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

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

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

秉笔直书典故

秉笔直书典故

秉笔直书典故
秉笔直书,源于《左传》,原意为拿起笔直摆在面前,表示要坦诚直率地写下自己的心声和观点。

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说话、行事坦率、直接、不加掩饰,是一个称赞前人正直的词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言辞含糊不清、虚伪狡诈的人,这样的行为既浪费时间,也伤害彼此之间的信任。

因此,秉笔直书是一种重要的处世智慧,尤其在今天这个信息发达、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秉笔直书可以保持诚信。

在商业、社交、政治等领域中,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与别人合作时没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很容易造成误解和矛盾,甚至双方的合作也会失败。

只有通过坦诚的交流,彼此才能建立起信任关系,实现事业、友情、爱情等多方面的成功。

其次,秉笔直书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如果我们在言行中故意模棱两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别人来推断我们的意思,就有可能引起误解和争吵。

而如果我们抱着坦诚的态度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让彼此更加理解,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最后,秉笔直书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秉持直率、真诚、坦荡的态度,不仅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更重要的是能够磨砺自己的性格和人格,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律、有魅力。

总之,秉笔直书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处事智慧,更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时刻牢记,用勇气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和他人,做一个诚实、直率、善良、勇敢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1.3 秉笔直书

四年级下册语文1.3 秉笔直书
(颠倒是非)
2. 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 太史
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呢?你从
中领会到了什么?
他们之所以不改竹简上的内容,是
在尽史官的本分,为后人留下事实的本
来面目,体现了史官刚正不阿、秉笔直
书的品格。
交代历史事实

崔杼要求史官篡改史实 恪守
笔 直 书
分 三位史官秉笔直书遭杀害 本分
写:
刚正
太史季宁死不屈,崔杼 不阿
只好作罢
本文通过写太史伯、仲、叔、季四位 史官恪尽职守,刚直不阿,在威胁面前 大义凛然,坚持按照历史写事实的故事 ,使我们体会到了太史秉笔 直书,宁死不屈的伟大人格。
人物对话描写
成对的。
词语解释
忠实:在课文中是真实的意思。 畏惧:害怕,恐惧。 作罢:作为罢论,不进行。
1.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感受太史伯、太史仲等 忠于职守、秉笔直书的精神。
秉笔直书
秉:拿着。 直:照直,不隐晦。 直书:直言。 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用 笔据实写事实。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
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
脑袋。”
这句话是对太史伯的语言描 写,体现了太史伯刚正不阿 的品质。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
。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
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在面临哥哥如实记录历史被杀的
情况下,太史仲依然一字不差地 记录了历史,表现出了他宁死不
史官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
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记
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后者
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
历史。
会认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笔直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的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引导点拨
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的词
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
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
加聪明。

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板书:秉笔直书。

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

(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学提纲一: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掌握词语:企图、权势、职位、屈服、蛮横、隐瞒、记录、忠
实、颠倒是非、面不改色、贪生怕死(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企图、蛮横、隐瞒、、颠倒是非、面不改色、贪生怕死”
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自学检测:
我会拼,我会写。

qǐtúquán shìdiān
dǎo
()()()
qūfúpíng jièzhíwè
i
()()()
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蛮横(mān hèng)隐瞒(mǎn mán)
倘若(shǎng tǎng)
南史氏(zhìshì)相国(xiāng xiàng)
岂能(qíqǐ)
自学检测二: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
(2)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1、学生再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质疑。

3、请同学在班上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指
导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
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
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
他害怕了。

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
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
心地离开了)。

堂清检测:
一、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本文中的四字词语。

1.用笔据实写历史。

()
2.把对的说出成不对的,把不对的说成对的。

()
3.吝惜生命,害怕死亡。

()
4.不改变脸色。

形容遇事从容镇定,毫无惧色。

()
二、选词填空。

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
1.小巷里流传着各种各样的()。

2.对于朋友的缺点,我们应()相告。

3.狐狸走上前,()道:“大王,您是最威武的。


4.我们应该具备识破()的本领。

5.“()逆耳”的意思就是说忠诚正直的劝告,往往听起来不舒服。

三、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中“相”在句中的读音是;我还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是,我会用它组词:。

2.“崔杼企图掩盖这件事,对太史伯蛮横地说‘你要在史书上这样记录,先君是害病死的。

’”“横”在句中的读音是;我还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是,我会用它组词:。

3.“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被崔杼杀了。

”“畏惧”的意思是,“屈服”的意思是,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看
出。

四、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填空。

隐瞒()相颠()是非独揽大()
面不()色()生怕死无权无()
1.含有一对反义词的词语有:、,我还能写出这样的词语:。

2.形容一个人把持着权利,独断专行的成语是:。

教学后记:
未清学生名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
书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说说课文大意和主要人物。

2.请同学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自学,合作探究
自学提纲1: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
样的人呢?
(2)课文中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3)史官的职责是什么?面对权势他们是怎样做
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1.学生读文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针对质疑,小组交流探讨。

3.全班交流解疑。

自学提纲2:
(1)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从史官的做法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这些问题。

2、小组内交流见解。

3、班上交流探讨:(出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自学提纲3:课文里最后还提到南史氏,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
(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一、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我们再次感受了心灵的洗礼,为史官们的精神所折服,他们的所作所为你想说些什么?
1、请同学畅所欲言,畅抒肺腑。

2、师小结: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

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堂清检测:
一、判断对错。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秉笔直书”的“秉”运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禾”字,再用拼音查字法,先查B,再查音节bin。

()
2.《秉笔直书》的作者是林汉达,全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欲篡改事实,太史们宁死不屈,坚守太史本分,坚持按照事实写历史,最终战胜邪恶,维护了史实的故事。

()
二、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倘若贪生怕死,就失去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用带横线的关联词语造句)。

2.不管你信不信,事实才是事实。

(修改病句)。

3.难道你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改为陈述句)。

4.虽然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史官,但是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后,还是按照事实在竹简上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用画横线的关联词造句)。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

1.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但太史公们,崔杼杀害了、、,他最后并未杀害了,因为他知道了。

2.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南史氏的言行推测,假如让他去写竹简,南史氏也会()的。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

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来。

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你不怕我把你杀了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1.在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短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太史仲。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描写和描写,体现了崔杼的以及太史仲的。

教学后记:
未清学生名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