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给我的孩子们》学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我会强调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要求学生课后再次阅读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作者背景、作品主题及文学价值。
2.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成语、俗语,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
3.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结合实际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掌握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活动: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课文主题,引发思考。
2.课文阅读与感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给我的孩子们》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局限,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文本分析、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本文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0课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0课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案 苏教版

第十课给我的孩子们(节录)一、【教学目标】1.通过读画,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孩子们的率真。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淡在其色、浓在其味”的散文“真”风格。

3.领会所追求的“真”天性、“真”人生。

二、【重点难点】1.重点: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2. 难点: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一言九鼎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

可你们知道吗?我们大人们也有羡慕你们小孩的时候,我就有过这种感觉,每当我有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十分羡慕儿童的无忧无虑;每当看着大人世故圆滑、溜须拍马的嘴脸的时候,我十分向往小孩间的纯洁真诚。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走近作者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二>整体感知1. 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1)贯穿全文的两种基本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概括),憧憬:对孩童率真、自然、热情、充满创造力的憧憬和向往。

悲哀:对孩子们长大后将失去童心的淡淡的哀愁。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段,读出感情。

(让学生起来读,学生点评)2.文章的内容结构(1)第一小节用伤感的感情基调来读,读出哀伤,读出无奈和感慨。

(2)第2——3小节,要娓娓道来,读时要流露出你对孩子们生活的憧憬。

(3)第4——7小节,读出像对孩子做错事的忏悔。

(4)第8——11小节,就如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对现实很不满,对童年很怀念,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童真、童趣。

语文九年级下苏教版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表格式导学案

语文九年级下苏教版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表格式导学案
2.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标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
生齐读课文
小组讨论后明确
读课本第十段第2-4句(略):作者用昔日“伴侣中的英雄好汉妥协屈服”和今日“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比较衬托,又以“绵羊”比喻,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为拥有真善美的孩子们的未来悲哀。
生自由回答
学生提问
小组讨论
交流展示
学生回答
师生点评
教师总结
检测
反馈
当堂检测题:
1.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哪两个词概括了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C.文章末段把自己的悲哀告诉孩子们,用画册的方式把孩子们的黄金时代挽留下来,是因为憧憬孩子们的生活。
D.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住。
4.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见九年级下册《补充习题》P60页/《给我的孩子们》/“随文练习”第四题。
生独立完成
师评讲纠正
统计正确率
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3.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三、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好好朗读和品味。
(说明:本预习作业应写在前一课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栏中)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预习
交流
一、导入新课
受人景仰的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曾说过这样的话:“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将孩子和神明、星辰、艺术等同起来的人,一定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今天我们就带着自己预习的成果,走进这一位父亲的世界,去体会那份深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案苏教版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是为《子恺画集》做的序,做于1926年圣诞节,寄托了对孩子们的爱,也寄托了成年人失去童年的悲哀。

【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课文,积累“憧憬”“龌龊”“考妣”“刬袜”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作者对孩子的真性情的赞美,对自身俗务缠身、失去童真的哀叹与无奈;2.理解作者渴望孩子永葆童真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质疑理解作者对童真的高度肯定和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教学难点】在理解儿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写作记录下童趣,从而呵护好自己的童心。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清代作家沈复常回想他童年生活中观蚊如鹤,神游山林的趣事。

鲁迅的童年是在百草园中听蟋蟀弹琴,看云雀窜出草丛,拔首乌,摘覆盆子,而现代画家丰子恺眼中的孩子们的童年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那童趣与快乐。

二、资料链接1.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

“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

早期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农村儿童题材。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2.知背景。

丰子恺常用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可见他对孩子的喜爱。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边读思考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追问:为什么“憧憬”、“悲哀”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明确:“憧憬”反映作者对儿童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悲哀”是对孩子们长大后将失去童心的淡淡的哀愁。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苏教版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过程和方法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启示学生要珍惜美好童年。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从细微处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悟童真。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课件图片《丰子恺的漫画》。

】提问:同学们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儿童,你心里有什么感触呢?(学生回答)教师:其实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看待、回忆这些童年趣事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位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怀着对儿童深深地热爱将这些儿童的趣事画了下来并为此写了一篇序,那么作为一个成人,他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用心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选用多媒体播放《丰子恺的漫画》,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遐想和求知欲望,调动内在学习诱因及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走进文本作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准备。

】(二)点评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也可放在课前进行)2.老师集中点评预习。

【板书】孩子们——率真、自然、热情、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出肝肺相示的、真实而纯洁(三)自主阅读【诵读·整体感知】学生放声诵读课文,思考: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2.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文中写了孩子们这些天真可爱的趣事: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苏教版九下)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苏教版九下)

《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挚爱,及他渴望回归童真而不可得的悲哀。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领会“真”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珍惜美好的童年。

教学重点: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子恺画集》中漫画若干,引出关于孩子童真童趣的话题,导入课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

观看图片,思考。

解读生字词。

《瞻瞻的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浏览任务:1.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2.理清文章思路,看一下这则序言主要分几个部分?各部分又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作者情感:对孩子率真、自然的天性的赞美,对这种天性将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的悲哀。

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失去童真的悲哀。

三、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讲述: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让他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眼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把孩子骑在肩上。

看来我们只有用心理换位法,才能理解儿童的率真世界。

请研读课文第一部分,领略作者笔下孩童自然率真的天性,并与作者笔下的成人世界作比较,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听教师讲述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对比中揣摩作者情感对孩子:“尤其可佩服”、“对你们更要愧死”、“不安心得很”对成人:“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你们(孩子)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你(孩子)一定轻视我”布置课后学习:1.你有自己的童趣小故事吗?父母是怎样对待你的童趣的?把它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苏教版初三下)6doc初中语文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苏教版初三下)6doc初中语文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苏教版初三下)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明白得作者热爱小孩的真情,体会他期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应要紧使用讨论法来体验文中所包蕴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要珍爱美好童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突破教学中以学生自读研究为主,教师仅作点拨而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小黑板〔出示词语用〕——学生预备课前朗读课文几遍。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一篇新的文章«给我的小孩们〔节录〕»。

学生预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作于1926年圣诞节,寄予了对儿童的爱和对儿童率确实天性给予高度的确信,表现出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伤。

学生听老师介绍,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出示生字词,并讲解其涵义:憧憬鞠躬尽瘁龌龊连史纸学生解读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请同学们看书摸索:这篇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各讲了什么?学生看书后回答: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写小孩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自己失去了童确实悲伤。

2、启发:第一小节要紧讲了什么?学生看书,摸索并交流:第一段的文学基调是伤感的,作者想把自己内心话告诉小孩们,但是小孩们可不能明白得,而等到小孩们能够明白得的时候,差不多到了不再被向往的年龄了。

3、过渡:是的,在作者的眼中,小孩们最可贵的是他们的率真和无邪。

在成人眼中,瞻瞻的〝专门可佩服〞。

在成人眼中,瞻瞻的行为表现也许是〝任性〞,比如多次写到他的大哭、争辩等,而在作者看来,这恰恰是他自然、真实情感的显露。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案 苏教版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孩子们的趣味生活,探寻孩子们的真率天性。

2.品味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表达的憧憬和悲哀之情,以及作者希望保持童真的愿望。

3.链接作者的写作、漫画,探知作者热衷于创作儿童文学的原因,理解作者的真情大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表达的憧憬和悲哀之情,以及作者希望保持童真的愿望。

难点:探知作者热衷于创作儿童文学的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给我的孩子们》:“孩子们”是谁?“我”又是谁?“我”给了“孩子们”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丰子恺先生写在《子恺画集》前的序言,走近丰子恺先生和他的孩子们的世界,更走近丰子恺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探真自读课文2-7小节,思考: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孩子们的哪些趣事?简要概括2.你身上或身边也有这样的趣事吗?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吧3.展开这些趣事,你看到了儿童怎样的性格特点?4.丰子恺先生对孩子们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过渡)可是再强烈的情感也没有办法挽留时间,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长大成人。

三、读文揭伪1.丰子恺笔下的成人具有怎样的特点?(齐读课文第10小节)2.他们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呢?这些做法会对孩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浏览课文4-7小节)3.对于成人的这种虚伪以及他们对待儿童的种种表现,作者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四、读文对比此时这个世界在丰子恺的心中早已被一分为二,一个是纯真的儿童世界,一个是虚伪的成人世界,两者泾渭分明,作者对于这两个世界的主要情感又分别是怎么?(师读第1、11小节)学生说说对这两种情感的理解。

其实无论是这份憧憬还是悲哀,这份真情都源之于对儿童深深的热爱,因爱而憧憬,也因爱而悲哀。

五、读文识人这位喜爱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崇拜者的丰子恺先生,又为儿童做了些什么呢?【材料】为儿童创作的丰子恺:1.丰子恺是中国第一位热情、主动地为孩子们画漫画的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给我的孩子们》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憧憬、鞠躬尽瘁、考妣、龌龊”等一些词的音、形、意。

2.赏析重点语句,体会出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3.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之情,启示学生追求真。

4.指导、揭示并掌握赏析语句的方法与规律
5.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之情,启示学生追求真。

学习重点
1.通过赏析重点语句,体会出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之情,启示学生追求真。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之情,启示学生追求真。

课前学习
一、初读课文(教会学生使用字典词典,养成预习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掌握生字词
憧憬姊姊龌龊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再读课文(做在预习作业本上)
1.概括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分别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性格?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3.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三、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好好朗读和品味。

(说明:本预习作业应写在前一课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栏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受人景仰的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曾说过这样的话:“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
人间与儿童。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将孩子和神明、星辰、艺术等同起来的人,一定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

今天我们就带着自己预习的成果,走进这一位父亲的世界,去体会那份深情。

二、预习检测
(一)1.chōngjǐng鞠躬尽瘁考妣
zǐzichǎnwòchuò惭愧妥协
2.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

名仁,又名婴行。

自幼爱好美术。

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再读课文
(1)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2)还写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3)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自己失去了童真的悲哀。

三、合作交流
师导入课文后,进行预习评讲
(组长统计各组员预习完成情况)
点名2个学生上黑板纠正后师统计正确率
生回答,师补充
四、展示探究
(一)读课文,感悟“真”。

1、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主要感情?
明确:憧憬、悲哀。

孩子们想哭就哭,想闹就胡闹,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大人们呢?读书p133最后,作者渴望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只有在孩子们身上才能看到,所以憧憬。

2.课文8至11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读课文后思考: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师小结:因为作者在文中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赞扬和向往;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

(二)品佳句,欣赏“真”。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备课时要详细,除了备题目外,还要备方法的指导、解题规律的揭示)
1.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请找出来然后用语文的术语和同学们交流。

赏析方法指导与解题的规律揭示:(熟读并牢记)
一、找准赏析的切入点:1.或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或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或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4、或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或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根据题意,这里是第4点)
二、找准赏析的落脚点:1.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2.或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根据题意,这里是第2点)
三、必须联系文本中语句作答。

(考试时往往指定某语句,也往往明确赏析的切入点)(通过训练迁移成能力)
2.3.学生质疑
师补问:课文采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仿佛是与孩子们直接对话,显得更亲切、自然。

五、训练巩固
当堂检测题:
1.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哪两个词概括了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2.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哀痛。

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的向往。

3.指出下列说法欠妥的一句是()
A.作者渴望着人有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只有在孩子们身上能看到。

B.作者在文中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家庭课题,即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成人在不经意间“摧残了你们”。

C.文章末段把自己的悲哀告诉孩子们,用画册的方式把孩子们的黄金时代挽留下来,是因为憧憬孩子们的生活。

D.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住。

4.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六、拓展延伸
(一)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听说读写画演唱)
(二)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我们身上悄然褪去。

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给你一个忏悔的机会……
七、总结全文: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

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