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 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
简述支出费用成本的关系

简述支出费用成本的关系支出、费用和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支出、费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支出是指企业为获取或生产经济利益而支付的货币或实物资产的总和。
支出可以分为经营性支出和非经营性支出。
经营性支出是指企业为了正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原材料采购、人力资源投入、设备购置等。
非经营性支出是指企业为了非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如购买固定资产、投资股票等。
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预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原材料费、人工费、水电费等。
费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要开支,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利润水平。
费用可以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
固定费用是指与生产经营规模无关的费用,如租金、折旧费等;变动费用是指与生产经营规模相关的费用,如原材料费、人工费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费用,以提高经营效益和利润水平。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支付的全部费用。
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与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费用,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间接成本是指与产品或服务间接相关的费用,如间接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等。
企业需要合理控制成本,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支出、费用和成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支出是费用和成本的前提,没有支出就没有费用和成本的产生。
费用是支出的一种体现,是支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成本是费用的一种分类,是费用在企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支出、费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支出= 费用+ 成本。
在企业管理中,合理控制支出、费用和成本对于提高经营效益和降低经营风险至关重要。
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和经营流程,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费用,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和售价,提高市场竞争力。
成本 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

成本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成本、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一、费用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进行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的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物,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因而承担的负债。
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为: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对比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宽泛,不但包含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资产的耗费,还包含了企业在偶发事件中发生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也就是包含了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损失;而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则较为狭窄,只是包含了企业日常活动所发生的资产的耗费。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笔者认为采用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合理,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
二、成本的概念我国对成本的定义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美国会计师协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获取财物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的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成本大多与支出相联系,只不过是支出一部分与当期相联系,一部分与以后期间相联系。
与当期相联系的支出形成了本期的一项费用,与以后期间相联系的支出则形成了企业的一项资产。
三、支出的定义支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常性业务,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的减少。
支出、成本与费用的区别

一、支出的概念与特征1、支出的概念:支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常性业务,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减少。
包括偿债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权益性支出。
如企业为购买材料、办公用品等支付或预付的款项;为偿还银行借款、应付账款及支付账款或支付股利所发生的资产的流出;为购置固定资产、支付长期工程费用所发生的支出和生活中的消费支出。
在弄清楚支出概念的同时要将与损失的概念区分开来。
损失虽然也导致企业的资源减少,但损失不能叫支出,因为损失是边缘性的、偶发性的、被动性的资源减少,它不是管理当局能够控制的事项。
损失是与支出并列的企业资源减少的形一。
因此,企业资源减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支出,另一种是损失。
2、支出的特征:(1)特定目的性。
支出是企业为了实现特定经济目的而发生的资源流出(具有对外性的特征),即为了偿债,为了减资,或为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等。
不管是哪项支出,均是在管理当局审慎决策下的理性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可计量性。
支出的本质是资产流出企业,支出的多少是通过资产减少的金额来确定的,由于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之一就是可计量性,即资产的可计量性,则必然导致支出的可计量性,因而支出的多少是可以计量的。
(3)多样性。
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支出,导致不同的结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内部转换行为都属于支出。
二、成本的概念与特征1、成本的概念:页脚内容1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对成本的广义定义为:“成本系指为获取财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
对成本狭义的定义为:是为了获得一项资产或某种服务而付出的代价。
2、成本的特征:(1)成本是资源转化的量度。
浅谈成本、费用和支出的关系

浅谈成本、费用和支出的关系作者:田濛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4期摘要:我国虽然在20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在我们日常的会计核算中,由于缺少统一公认的概念,对于成本、费用和支出的实际运用依然比较混乱,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鉴于此,本文对成本、费用和支出的关系进行分析,意在帮助理解会计信息。
关键词:成本;费用;支出;关系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1一、成本、费用和支出的简述(一)成本的定义及特征美国会计师协会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指用以取得或者说将能取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其他资产、给付的报酬或承诺的债务,并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我国财政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而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成本的使用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资产项目中。
基于各种成本定义的表述,可以总结出成本的几个重要特征:1.只有通过资源的相互转化(企业内部不同资源的相互变化)或转化(企业之间资源的流动)才能形成成本;2.资源的转化是等价的,即在转化过程中不产生收益;3.成本必须依附于特定的资产或劳动存在,因此成本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4.成本不会减少所有者权益,它只是资源从一种形式转化到了另一种形式。
(二)费用的定义及特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要素的定义是“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进行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
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表述为“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显然,前者要比后者涵盖的内容更广阔一些,包含了在非正常经营中的经济利益流出。
虽然对费用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性,但是各国学者们普遍认为费用具有如下特征:1.费用最终将导致企业经济资源的减少;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3.费用是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
费用 成本和支出的区别

费用成本和支出的区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费用、成本和支出是三个易被混淆的概念,这里将分别对它们加以区分。
首先,费用的范围大于成本。
什么是成本广义的成本指取得各种资产的代价。
狭义的成本仅指生产产品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即计入成本的费用。
这里我们取“成本”的狭义。
所以,发生的费用不一定都是成本,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再看费用与支出的联系。
支出泛指企业的一切开支及耗费。
一般情况下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性支出四大类。
支出中凡与取得营业收入有关的部分,即可表现或转化为费用,否则不能。
综上所述,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成本则是对象化了的费用;费用有时有支出相伴随,但支出却不一定是当期的费用。
费用与支出的区别是什么支出泛指企业的一切开支及耗费。
一般情况下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性支出四大类。
支出中凡与取得营业收入有关的部分,即可表现或转化为费用,否则不能。
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成本则是对象化了的费用;费用有时有支出相伴随,但支出却不一定是当期的费用。
成本、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一、费用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进行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的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物,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因而承担的负债。
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为: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对比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宽泛,不但包含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资产的耗费,还包含了企业在偶发事件中发生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也就是包含了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损失;而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则较为狭窄,只是包含了企业日常活动所发生的资产的耗费。
成本与费用的区别与联系

支出、成本与费用得区别与联系一、一般及经济意义上得支出、费用与成本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得解释,支出即为“付出”之意;费用即为“花费得钱、开支”;而成本解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需得全部费用”,《辞海》中成本则解释为“产品价值得一部分得货币表现”。
显然,一般意义上得成本远非仅此所指,严格说来,此解释属于一种经济上得界定。
实际上,一般意义上得成本常常被理解成:为特定目得而发生得各种耗费。
如我们经常提出得产品成本、各种各样得投资成本等等。
在经济学上,对于支出、费用得理解,除非特指,与上面比较似乎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成本就是例外。
我国经济学上经常提到得“成本”,一般就是指生产成本,即“生产产品所需耗费得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得货币表现”。
在这里,成本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就就是生产出一个产品新耗费得劳动。
所以,生产成本在经济学上也可以叫生产费用。
除此之外,在现代成本理论中,新制度经济学把泛指除生产成本以外得经济制度得运行成本,称为交易成本,亦称制度成本;代理理论把制订、管理与实施契约得全部费用称为代理成本;信息经济学则把为搜集、整理、利用与交换信息,以便为有效决策提供方便所支付得费用概括为信息成本。
因此,在含义外延与使用范围上,成本相对支出、费用较窄。
在经济学上,并不严格区分费用与成本,生产成本可理解为生产费用。
这就是因为其一,虽然成本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一般界定为“生产成本”,但就是,因西方经济学上成本得内涵还包括了一部分利润(称为正常利润),故其内涵较我国经济学上得成本内涵要丰富,所包括范围显然也要广;其二,虽然支出与费用或成本存在着各种联系,成本或费用总就是与一定得支出相关,但就是,不管就是我国经济学上,还就是西方经济学上,更为关注成本,成本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很好得完善、应用与解释;其三,我国经济学研究提出得成本一般只与生产成本相关,而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得成本已大大超出了生产成本这个范畴,脱离社会形态得影响,侧重于从技术方面加以解释。
成本、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

成本、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一、费用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进行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的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物,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因而承担的负债。
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为: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对比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宽泛,不但包含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资产的耗费,还包含了企业在偶发事件中发生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也就是包含了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损失;而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则较为狭窄,只是包含了企业日常活动所发生的资产的耗费。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笔者认为采用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合理,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
二、成本的概念我国对成本的定义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美国会计师协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获取财物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的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成本大多与支出相联系,只不过是支出一部分与当期相联系,一部分与以后期间相联系。
与当期相联系的支出形成了本期的一项费用,与以后期间相联系的支出则形成了企业的一项资产。
三、支出的定义支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常性业务,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的减少。
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形成一项资产,而费用性支出形成一项费用。
成本及费用的区别及联系

支出、成本与费用的区别与联系一、一般及经济意义上的支出、费用和成本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支出即为“付出”之意;费用即为“花费的钱、开支”;而成本解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辞海》中成本则解释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的货币表现”。
显然,一般意义上的成本远非仅此所指,严格说来,此解释属于一种经济上的界定。
实际上,一般意义上的成本常常被理解成:为特定目的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如我们经常提出的产品成本、各种各样的投资成本等等。
在经济学上,对于支出、费用的理解,除非特指,与上面比较似乎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成本是例外。
我国经济学上经常提到的“成本”,一般是指生产成本,即“生产产品所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在这里,成本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就是生产出一个产品新耗费的劳动。
所以,生产成本在经济学上也可以叫生产费用。
除此之外,在现代成本理论中,新制度经济学把泛指除生产成本以外的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称为交易成本,亦称制度成本;代理理论把制订、管理和实施契约的全部费用称为代理成本;信息经济学则把为搜集、整理、利用和交换信息,以便为有效决策提供方便所支付的费用概括为信息成本。
因此,在含义外延和使用范围上,成本相对支出、费用较窄。
在经济学上,并不严格区分费用和成本,生产成本可理解为生产费用。
这是因为其一,虽然成本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一般界定为“生产成本”,但是,因西方经济学上成本的内涵还包括了一部分利润(称为正常利润),故其内涵较我国经济学上的成本内涵要丰富,所包括范围显然也要广;其二,虽然支出与费用或成本存在着各种联系,成本或费用总是与一定的支出相关,但是,不管是我国经济学上,还是西方经济学上,更为关注成本,成本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应用和解释;其三,我国经济学研究提出的成本一般只与生产成本相关,而西方经济学中提出的成本已大大超出了生产成本这个范畴,脱离社会形态的影响,侧重于从技术方面加以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
一、费用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进行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的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物,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因而承担的负债。
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为: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对比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宽泛,不但包含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资产的耗费,还包含了企业在偶发事件中发生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也就是包含了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损失;而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则较为狭窄,只是包含了企业日常活动所发生的资产的耗费。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笔者认为采用美国以及我
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合理,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
二、成本的概念我国对成本的定义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美国会计师协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获取财物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的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成本大多与支出相联系,只不过是支出一部分与当期相联系,一部分与以后期间相联系。
与当期相联系的支出形成了本期的一项费用,与以后期间相联系的支出则形成了企业的一项资产。
三、支出的定义支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常性业务,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的减少。
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形成一项资产,而费用性支出形成一项费用。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支出的性质来看,其本质就是企业的一种目的性花费,是企业在用的一种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或其他权益性债券、证券来交换另
一种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等,笔者在这里并不把企业这种用来交换其他资产的资产叫做“成本”,而把它叫做支出,以便于和下面我们所说的成本加以区分。
企业的支出分成两类,一种为资本性支出,它形成了企业的资产,根据企业内资金的价值运动,经过产、供、销三个阶段,资金从货币资金转换到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了货币资金,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最后一个阶段资金都是在“资产———成本———资产”这样一个循环中相互转化,这一种转化都没有脱离一个会计主体。
如,企业用货币资金购买了原材料,用原材料生产产品,在产品还没有完全生产出来的时候,原材料的价值转移到了生产成本里,但是这里的生产成本还是由企业支配的,即归企业所有,还没有脱离企业这个会计主体,生产成本转化为库存商品,成本转化为了企业的资产,更是没有脱离企业这个会计主体。
另一种是费用性支出。
在资金循环的最后阶段,商品转化成了货币资金,这是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的,企业通过交换,把自己的资产“送离”了它原来的会计主体,在送离过程中,形成了企业的一项费用,即费用的形成伴随着企业资产会计主体的转换。
上面的论述,我们只讨论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成
本与费用的区别,同样,在企业的管理部门或者筹资部门、销售部门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费用的发生总是伴随着企业资产的会计主体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