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智若愚的理解

合集下载

浅谈大智若愚的作文(精选)

浅谈大智若愚的作文(精选)

浅谈大智若愚的作文(精选)一直在想人生最大的智慧是什么,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愚。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谁能做到“大智若愚”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从字面上理解,大智若愚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

智慧(尤其是智术)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智则谋”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

傻子自以为聪明,但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傻子...好像很多人都喜欢在适当的时候耍一下自己的小聪明,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没有拥有超人的智慧的话,困难就会接踵而至,因为你已经打开了别人戒备的闸门,但是你却没有把这一切控制在掌心并化之于无形的能力,所以很快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就会出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太聪明的人如果不懂得内敛,除非你拥有超常的个人魅力,否则要么是你成为众矢之的,要么别人慢慢都疏远你...没有人愿意跟太爱表现聪明的人做朋友的,即使你聪明若杨又能如何,结果还是难逃厄运...现代人都太精明了,殊不知,有时候“傻”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傻”并不代表愚蠢和无知,它代表着出于自然的意志、天真率直以及超凡的灵感,这种“傻”其实是最大的聪明。

有一类人与这样的“傻”无缘,他们过于老成世故,他们总是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成熟”和“克制”,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的真情。

由于成天想着算计别人以及怎样防止被别人算计,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可以真心真意交流的朋友,他们的心胸狭窄到了不敢相信任何人。

与那些天真率直的“傻瓜”相比,这些聪明人活得更辛苦,他们永远体会不到他们称为“傻瓜”的那一类人的轻松、幸福。

“聪明人”以自己的小聪明为自己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那样虚伪,那样疲惫呢?其实那些给自己套上心灵枷锁的所谓“聪明人”才是真正的傻瓜,难道不是吗?为此,我们要培养我们内心的傻子,去挑战已被广泛接受的智慧,并勇于与众不同,跳出常规去思考问题,做一个轻松快乐的傻瓜,只有大智大勇者才能做到这些。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出自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词源》里的解释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运用巧妙,可以远祸,保全自己;亦可成大器,创大业。

在中国历史上, 唐代的郭子仪与清代的曾国藩, 都是当时功高震主的中兴名臣。

他们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皆归于他们一生做人处事,“大勇若怯, 大智若愚”。

成就大事业, 没有大智不行, 没有大勇也不行。

虽说有大智的人不一定有大勇,但短于大智的人, 大约也没有大勇, 或者其勇气亦是不足取的。

先说郭子仪。

安禄山造反, 郭子仪受命于危难之时, 他辅佐唐明皇, 后又效力于肃宗、代宗, 三世之功, 功昭日月。

在这种情况下, 他多次遭嫉、受疑、被贬, 都不怨天, 不尤人,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晚年退休家居, 忘情声色, 府中奇花异木,不禁游人入内观赏, 用“府门大开”表明“无所隐讳”, 藉此远祸, 以致平安高寿, 八子七婿, 皆为贵于当代。

与郭子仪相比, 曾国藩在那个疑心重重的慈禧太后手下称臣, 立身处世又更难一层。

曾国藩兄弟, 经历九年艰苦战争,终于将曾经占领半壁江山, 摇撼京师, 几乎灭了大清的太平天国打垮了。

他们所建立的“功绩”达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

然而, 危险与荣誉是成正比的, 功勋愈大, 危险愈大。

盛名之下,曾国藩若惊弓之鸟。

一次, 有人把一张“何不推翻满清, 进兵北京, 把天下拿过来”的字条递交曾国藩, 他看了, 对那人说:“你太辛苦了,疲累了, 先去睡一下。

”打发那人走了, 他将那字条吞到肚中, 连撕碎丢入字纸篓都不敢。

曾国藩是道学先生, 即使为了保全自己,他也不会像郭子仪那样声色自娱。

于是想出一个绝招, 刊行日记、家书。

他的日记、家书, 不外乎是给自己或家人看的私房话, 写的都是些鸡栏、猪圈、菜圃之类的小事, 把它公开,与其说是给爱人、子弟看,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看。

大智若愚的典故

大智若愚的典故

大智若愚的典故大智若愚是指:真正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

大智者,愚之极至也。

大愚者,智之其反也。

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

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

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大智若愚,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南宋郎晔所注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指才智出众但并不处处表现在外。

也有以此为名的电影作品。

大智若愚读音dà zhì ruò yú解释: 若:像。

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

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出处:《老子》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示例: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耶?近义词: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反义词:深藏若谷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歇后语:扮猪吃老虎1、我看老王是大智若愚,不相关的事,他都糊里糊涂,属他份内的事,却一清二楚。

2、执雌守黑,不敢自遂,大智若愚,于是乎在。

大愚若智什么意思

大愚若智什么意思

大愚若智什么意思
大愚若智,是说有时候一个人显得很傻很天真,可他其实非常聪明。

这句话出自《菜根谭》,这本书相传是由明代的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

以处世为宗旨,以出世为归宿。

书中用了很多经典名言和故事来启迪我们要积极向上。

比如“大智若愚”就是讲要善于保持沉默;又如不走正路而偏走邪门歪道等等。

它告诉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能钻牛角尖,懂得变通也许会带给你更好地效果。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位作家都或多或少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影响。

在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因日本战败的缘故,而终身禁止创作,最后却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的巨作:《雪国》、《千只鹤》……而中国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更是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传承下
来的美德提炼升华,并把这些优秀品质与思想发扬光大!《菜根谭》教导我们做人之道:外愚内智,似小实大;外弱内强,大巧若拙;似透实迷,大智若愚。

人的本性就像野草,虽然愚昧无知但却坚韧顽强,即使遭遇风吹雨打,仍旧傲然挺立。

如同此般隐忍豁达,淡泊宁静,让人敬佩。

- 1 -。

“大智若愚,装傻是一种大智慧”

“大智若愚,装傻是一种大智慧”

“大智若愚,装傻是一种大智慧”真正聪明有大智慧的人,其实一直不显山露水,只有那种满腹小聪明的人,才会飞扬跋扈,肆无忌惮地卖弄。

聪明的男人,聪明就是他的秘密武器,不到关键时刻,不轻易拿出来。

聪明的女人,学会把聪明用在事业上,而在家庭中懂得“装傻”才是幸福之道。

人生天地间,忽如往来客,凡事太清醒,必然苦自个。

装傻充愣,大智若愚,该显山露水一定现,不然就真傻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得不到回报的付出,要懂得适可而止,否则,打扰了别人又伤了自己!人要学会装傻,知道多了,未必是件好事,发现了真相,疼的是心。

戳穿了谎言,冷的是情。

以为牢不可破的关系,其实也不堪一击,装糊涂,也是一种大智慧!大智若愚是一种看透事物的本质,明白事情的因果。

小事糊涂,大事有主见,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刻意的在人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做人很低调,做事很严谨认真。

大智,在智人眼中是放下,解脱、自在。

在世人眼中是愚。

大智若愚的人,经常面带微笑,说话轻言细语,从不乱发脾气,不会和别人计较对错,他给别人总是安静祥和的形象。

处世装傻的最高境界:你骗了我,我仍然相信你,这是智慧。

你为我捧场,我为你捧场,这是好朋友。

做人不要太聪明,但也不要犯傻,装傻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逢人且说三分话,莫可全抛一片心,做人不能太聪明,但不能不精明,看透不说透。

人,为什么要装傻?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聪明人事情太多太忙,什么事情都让你干,你岂不是累死!例如:历史上有很多聪明人不懂“装傻”最后酿成了悲剧下场。

三国里的杨修,就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自己的自作聪明害了自己!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只有杨修看穿了曹操的戏,老实说杨修是聪明,他的确猜透了曹操的心思,但是他不应该当面戳穿,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杨修虽然聪明,但缺少大智,不懂得隐藏自己,他以为比别人高明一等,实际上还是愚蠢!司马懿就是个老狐狸,懂得隐藏自己,这才是大智慧!装傻并不是真的傻,只是不喜欢显山露水,让别人知道你的实力而已!装傻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因为你不起眼,就不会引起别人注意。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感悟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感悟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感悟咱中国人常说,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可真是句有意思的话呀!你想想看,生活中是不是有那么一些人,看着好像平平常常,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在关键时刻,嘿,总能想出好点子,做出让人惊叹的事儿来。

就说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吧,他平时话不多,总是乐呵呵的,大家都觉得他就是个老好人,没啥特别的。

但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玩,遇到了一些麻烦事儿。

大家都在那儿着急上火呢,他却不慌不忙,东看看西瞧瞧,然后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简单却又特别有效的办法,一下子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当时我们都傻眼了,这才意识到,原来他这么有智慧呀!这不就是大智若愚嘛。

再想想那些真正的高手,比如那些武术大师。

他们在平时可能看起来和普通人没啥两样,甚至可能有点其貌不扬。

但一旦到了比武的时候,那身手,那气势,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不会到处炫耀自己有多厉害,而是默默地修炼,把功夫练到了骨子里。

这就是大巧似拙呀!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候我们太急于表现自己,总想着要出风头,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倒不如像那些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人一样,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不张扬,不炫耀。

你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有几个是整天咋咋呼呼的?他们都是低调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他们懂得在该出手的时候出手,在该沉默的时候沉默。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还有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他们也不会到处去宣扬自己的才华。

他们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断地提升自己。

等有一天大家发现他们的厉害之处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身边一直有个这么厉害的人呀!咱们普通人也可以学学这种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精神呀。

不要总是急于求成,不要总是想着走捷径。

要知道,真正的智慧和才能是需要时间和努力去积累的。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别着急,别慌张,静下心来想一想,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个简单却又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和人相处的时候,也别总是争强好胜,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候别人的想法可能比你的更好呢。

总之,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句话可真是蕴含着深深的道理呀。

美若天仙,大智若愚,心怀若谷的意思

美若天仙,大智若愚,心怀若谷的意思

美若天仙,大智若愚,心怀若谷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含义,这些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不仅贯穿于古代经典文学,亦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深入探讨这三个成语的内涵,从而展现出我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一、美若天仙美若天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出众美丽。

她们往往拥有令人倾心的容颜和令人陶醉的风姿。

然而,《红楼梦》中的美若天仙并非空洞的物质美,而是深具心灵之美的体现。

美若天仙在我国文化中不仅是对外表美的赞美,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美的追求。

这种内在美包括品德、举止、气质等方面,而非单纯指脸蛋和身材。

美若天仙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内涵美的追求。

二、大智若愚大智若愚一成语出自《道德经》,指的是人如果智慧非常高明,就应该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因为一个人过于聪明、自以为是,反而会显得浅薄和愚拙。

而一个人有着深邃的智慧,却不自诩,反而显得更加智慧。

大智若愚的内涵在于,一颗平常心、一份谦逊之心,可以使人更进一步地理解事物的真谛,从而达到了解太极、通达自然的境界。

三、心怀若谷心怀若谷一成语指的是一个人心胸开阔,能包容众多的智慧和知识。

谷在我国传统哲学中被视为容纳万物的器皿,因此心怀若谷即是指一个人心胸广阔、能够包容众多。

这种心怀若谷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

在一个多元化、开放、多元共生的时代,一个人必须具备宽广的胸襟,才能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各种关系,取得更好的发展。

结语美若天仙、大智若愚、心怀若谷这三个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智慧和包容的极致追求。

它们所体现的世界价值观和生活智慧,不断影响着我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

正因如此,这些成语才得以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未来,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使之在当今社会得以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四、美若天仙内涵深远美若天仙的内涵深远,其所体现的美,并非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容貌,更多的是内心的洁净和善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美德被视为一种最高的境界,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大智若愚_高中作文范文5篇

大智若愚_高中作文范文5篇

大智若愚_高中作文范文5篇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带来的大智若愚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大智若愚的意思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大智若愚的典故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

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搓。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

大智者,愚之极至也。

大愚者,智之其反也。

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

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

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大智若愚的造句1、我看老王是大智若愚,不相关的事,他都糊里糊涂,属他份内的事,却一清二楚。

2、执雌守黑,不敢自遂,大智若愚,于是乎在。

3、我总是发现,要成功于世,就必须大智若愚。

4、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不太灵光,没想到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靠他来解决,真是大智若愚啊!5、老李是一个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的人,我们应该多向他请教。

6、在地上,它们站立或行走的时候,有人可能会说它们笨拙,其实你对它们熟悉了就会知道:那不是笨拙,那是憨厚,那是大智若愚啊!7、小慧看起来呆呆的,读起书来却过目不忘,难怪老师说她大智若愚。

8、这位长者的为人处世,令人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

9、cathy可能看起来不那么精明,但是她其实是大智若愚呢。

10、妈妈说爸爸是大智若愚,因为他只听得见愿意听的话,其他的话,都装作听不见。

11.海是位得道者,大智若愚而心怀大志,深邃博大而复归沉默静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大智若愚的理解
(图注:2013年4月20日,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靠强力与烧书愚民创造了一个大帝国,中国历史早期的思想争鸣戛然而止。


从古至今,名“若愚”的不计其数,但并不是来自“大智若愚”,而是来自老子的话,《史记》载老子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取此名,追求的是“君子盛德”之义,希望能成具有盛德的君子。

“大智若愚”一词,可以算作是苏轼首发的,尽管他用的是“如”字,说的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那时的名人中,张王李赵均有叫若愚的。

如果
从深藏的含义来讲,当算语出《论语》,其第二篇《为政》里讲孔子评价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说颜回不愚,却又能不违如愚。

大概可以算作是“大智若愚”。

“愚”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上者为“禺”,下者为“心”。

如果将之归为形声字,则上声下形,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但是,创立六书学说的许慎自己偏不这样,非将这个字归为会意字。

众所周知,会意字,是两个或三个组合独体字,联合起来表示该字的意思。

如人走累了,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当然要找个阴凉的地方,就造了个会意字,人和木,成了“休”。

至于“愚”,《说文解字》云:“从心,从禺。

禺,猴属,兽之愚者。

”说此字从心从禺,当然没有问题,可是说其义是指猴之心智,还说猴是兽中的愚者,当然要遭来非议。

清代的文字学家王筠就说:“谓猴为愚,即属不经。

”可是他是吃《说文解字》这碗饭的,便又说:“末二句,后人所增。

”也就是说,许老先生是不会犯错误的,是后来的愚蠢的人加进去的。

可是,谁和猴子有如此深仇大恨,要来诬蔑这么聪明的动物,而且还写进如此权威的字书中?不知道,我猜,或许没有人增末二句,本来就是许慎自己写的,也许因为他厌恶猴子的那种小聪明,即后来日语中的“猿知惠”,这种小聪明可能就是“愚”。


“智”是和“愚”相对的,不智则愚,不愚则智。

“智”和“知”起初是不分的,“知”是可以读作四声的“智”,又是读作平声的“知”。

《说文解字》里将“知”也归为会意字,解释为“词”,当然不是我们今天的“词”。

“词”又是什么?许慎解释说,“意内而言外也”。

由于这“知”字是由“矢”和“口”合成的,是会意字,就有像箭(矢)一样快的意思。

这快,并不仅仅是口快,联系到“意内而言外”,我们知道是大脑反应速度快。

大脑快,“知道”得就快,所以就比别人知道得多;比别人知道得多,知识就丰富,那么就自然“知”,也就是“智”。

反之,反应速度慢,说话慢吞吞的,学外语学了七八年还什么都不会,那就是“愚”。

后来,表示智慧的字越来越多,“聪” “明”“慧”等等都可以,老子便站出来说:“知人曰…智‟,知己曰…明‟。

”你虽然有自知之明,但是未必“智”,“智”是要瞭解他人。

因为人是社会的,总是要和别人相处的,尽管你的知识很丰富,尽管你的反应速度很快,但是不识时务,不会看人的脸色,或者交了恶友,那终归是“愚”,因为恶友害你比敌人害你要痛百倍。

智与愚,是相对而言的。

有时,智背后藏着的是愚。

表面上很聪明,终日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天天算计着别人,不去充实自己,就是“猿知惠”,是像猴子一样的智慧。

不论猴子多么智慧,对人来说,依然是愚蠢的。

也有人,表面愚笨,而愚的背后藏者大智慧,俗语说“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样的愚当然是智,是大智。

所以苏轼才说:“大智如愚。


孔子可谓聪明智慧之人,因为他智慧,很容易看出哪个学生是言不由衷,是在说谎,评论人时自然是一语中的。

这样学生越来越少,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应当是该装糊涂就要装糊涂。

《史记》载,他见老子,临走,老子送他三句话,其中有:“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聪明深察、博辩广大都是智慧的标志,可是有时候需要藏起来,如果把它用于议人或发人之恶,那就离死不远了,被义之人、被发恶之人非整死你不可。

也就是说,智慧不该用在这里的。

他离开老子以后,学生便多起来。

他曾赞叹卫国的大臣宁武子,就因为宁武子不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在处理国内事务,常常装糊涂,孔子说他:“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

”这是说,宁武子表现出的智慧,别人是可以达到的,而他的表现出的愚,则是别人难以达到的,因为那是超大的智慧。

人们以为“愚”有很多同义词,如“蠢”如“笨”如“傻”。

严格来说,“愚”和这些词还是有差别的。

“蠢”本义是“动”,是指春天到了小虫子从地下爬出来。

它用来指人时,往往是指心智与体力之比出了问题。

遇到难题,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能不能解决,就想插手,“蠢蠢欲动”,甚至直接下手摁了抢答按钮,结果贻笑大方,这就是蠢。

所以,“蠢”是一种行为,是性格缺陷造成的鲁莽行为。

简单一句话,就是手脚比大脑快。

“笨”的本义是竹子的内白。

不知怎么的,后来转指比较粗大不灵巧的东西,如笨车、笨牛等等,再后来用来指比较肥胖的人,如“笨伯”。

它纯指动作不灵活,本来与心智无关。

如笨手笨脚、笨嘴笨舌,这样的人也可能是很聪明的。

它与“蠢”是相反的,是指手脚比大脑慢。


“傻”是北京地区的方言字,唐宋以前很少用。

元明清因为首都设在北京,北京话成了官话,这“傻”的字频突然高涨起来。

这个不见经传的字,在元杂剧、明清小说里可以算作是高频字。

它取代了“愚”,囊括了“蠢”和“笨”。

而且比“愚”更强调心智方面。

“傻”几乎可以说是先天的,没法治的。

所以先天愚型,宜改作先天傻型。

因为“愚”不是先天的。

“愚”是因为各种条件限制,知道的少,知识面窄造成的。

其他的同义词都是形容词,而这“愚”字还可以作动词,如“愚民”一词,既可以是偏正结构,也可以是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时,就是指不智慧的老百姓。

他们为什么“愚”,是人为地不让他们学习,故意地欺瞒他们。

贾谊的《过秦论》是专论秦之过失之文,文中说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在这里与贵州无关,是黑的意思,整天黑头土脸的,当然就是指老百姓。

也就是说秦朝统治者,焚书坑儒,目的是搞“愚民政策”,这里的“愚黔首”、“愚民”便是动宾结构。

按常理,如果老百姓的知识丰富了,不再是“愚民”,懂得使用先进手段来加快生产,国自然会富,兵自然会强。

为什么要“愚黔首”呢?而且,一个国家因教育投入而带来的收益要比投入本身大得多,他们为什么不加大投入以提高国民素质呢?为什么要焚百家之言呢?
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秦朝统治者自身“愚”,看不到教育能带来多大的收益。

不过,凡事都要辩证地看,也许这“愚”背后也藏着大智慧,属于常人不可及之愚,或者就是大智若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