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的聪明人往往朋友很少!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做人要善良,但是也不能太老实,真正的聪明人绝不会委屈自己而去成全他人。
而生活中许多老好人的人际行为特点就是:通过牺牲自己,委屈自己,来达到取悦别人的目的,并以此换回一段被认可的关系。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不懂得拒绝别人,即使别人的要求让自己很为难,却很难开口说“不”。
他们活得很累,却也很难摆脱自己这种状态。
我们不能一味地做好人,一味的做好人只会让自己痛苦不堪。
你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常常忽略了自己,这种一味成全别人的行为,是非常不明智的。
做人不要做老好人,做事不要不讲原则。
真正厉害的人,处世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因此活得很轻松。
对待君子,我们要以礼相待。
人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君子会坦荡荡呢?因为心中无鬼。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谦谦君子“这些语句实际上是对君子高尚品质的具体阐述。
人这一生拼的就是人品和良心,做事要有良心,待人要用真心。
别总占便宜,做事别狠毒,要为己谋福。
做人要行君子之道,不负人,一辈子问心无愧,不欺人,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不趋炎附势,这才是君子所为。
人这辈子最贵的是人品和良心,不要跟君子耍心眼,玩阴谋。
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别玩心眼和套路,才能得到君子的真心。
对付小人不能心软,要做一个比他还狠的小人。
君子是一个老实人,容易受欺负,特别容易受到小人的刁难,也是很多人说的君子斗不过小人。
做人,该强硬的时候要硬气,该仁慈时候便仁慈,这才是真正的利人利己。
一个人再老实,对待小人也别心软,因为对小人过于仁慈,就是纵容。
君子为人正派,也很善良,也很心软。
而小人往往用这一点来拿捏他们。
所有的好处都让小人站了,所有的坏事都让君子遭受。
面对小人,你的让步和妥协在他眼里都是理所当然,在这样的人面前心软,就是在伤害自己。
对待小人心要狠,别不好意思拒绝小人,要勇敢站出来与他们斗争,而这也是作为一个正人君子在行善。
聪明的人,不会结交的八种人,人生感悟智慧人生

聪明的人,不会结交的八种人,人生感悟智慧人生
聪明的人,不应该结交八种人。
一是言恶胜物派的人。
他们有力吐出言辞,常常把人误导,看不清事实,也把别人吓坏,无意义的口头攻击会让人受到伤害,这是明智的人不应该也不会去结交的一种人。
二是贪婪的人。
他们追求金钱、财富,只求一时的利益,不在乎牺牲别人,不把道义、信任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聪明的人不可能把他们当朋友,他们的贪婪让他们变得可悲。
三是煽动性的人。
他们处处制造混乱、分裂,操纵和利用他人,践踏公正,自私自利,总是充斥著阴谋诡计,聪明的人一定要远离这种人。
四是轻浮的人。
他们总是当众表现派,只管爱闹、爱动,什么都不当回事,聪明的人不会把他们当朋友,因为他们就是不能信任的一种人。
五是虚荣的人。
他们追求富贵、地位和权力,只求利尿,奉承他人,做任何事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顾及别人的认知,因此聪明的人不会去结交这种人。
六是装模作样的人。
他们为别人表现得非常谦虚,但心里想的却是自己的私利,聪明的人都不会给他们太多的机会,因为这种人不值得相信。
七是懒惰的人。
他们玩懒散,想获得之前不想实践努力,等待他人送上门,这种懒惰无聊的性格,聪明的人都不会去结交。
八是心胸狭窄的人。
他们想法只有自己,听不进他人的建议,总想自己控制自己的一切,聪明的人肯定不会去结交这种人,他们的思想局限反而会危害自己的利益。
综上,聪明的人不能结交这八种人,也不应去走错路,只要思考、慎重考虑,选择正确的朋友,结识到好友,让你的人生从此顺畅自信。
在人生旅途中你会遇见很多人,但是最里要不断超越自己,积累智慧,让你获得生活中最好的收获。
聪明人烂在肚子里的五句话,糊涂人却逢人就说

聪明人烂在肚子里的五句话,糊涂人却逢人就说1. 聪明人烂在肚子里的五句话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遇到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能够瞬间理清事情的脉络,提出精辟的观点,却又常常选择保持沉默,不轻易透露自己的想法。
这些聪明人,往往懂得隐忍,深谋远虑,他们的智慧犹如一座深藏在心底的宝藏,只有在关键时刻才会展露出来。
这种“聪明人烂在肚子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句话:1)有口难言——当聪明人面对重大抉择,或者在困难的境地中,他们会慎重思考,往往不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是因为他们深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擅于保持沉默。
2)不必与愚人交——聪明人深谙与人相处之道,他们懂得避免与糊涂人纠缠不清,不愿随意与不懂事的人交流心得,更不轻易与之共享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3)言之过早——在聪明人看来,言之过早往往意味着不成熟和不深思熟虑。
聪明人往往能够忍耐住自己的冲动,不会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懂得等待合适的时机。
4)敏而好学——聪明人总是保持着一颗敏锐的心,善于观察和学习。
他们懂得深藏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时刻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
5)知足常乐——聪明人懂得取舍,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过分悲喜,他们能够从容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稳重坚定。
2. 糊涂人却逢人就说相比之下,糊涂人则与聪明人大相径庭。
他们往往缺乏思考和深思熟虑的能力,总是在遇到问题时凭直觉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将自己的短处、缺点暴露无遗。
这种“糊涂人逢人就说”的现象时常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头头是道——糊涂人总是自以为是,喜欢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见解和见地,却往往不经思索地说出错误和无谓的话语,给人留下愚昧和不成熟的印象。
2)慷慨大方——糊涂人常常不懂收敛,缺乏分寸感和自制力,喜欢将自己的个人隐私和细节共享给其他人,导致自己在社交和交往中经常陷入尴尬和不愉快的境地。
3)吹牛拍马——糊涂人喜欢夸夸其谈,总是夸大其词地表达自己的过人之处和成就,但实际上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导致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大智若愚的人一般都是什么人

大智若愚的人一般都是什么人
大智若愚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不向人夸耀自己抬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
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从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
很多时候大智若愚伴随的还有大器晚成,毕境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断积累自己,就像玉坯不断积累一样,多年的积累所铸就的往往是绝代珍品,出世的时候由于体积太大而需要精雕细琢,而不像外智那般的小玉一样几下子就可以雕琢出马上能够拿到市场卖个好价钱,因大器晚成之后往往都是无价之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徒的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徒的意思标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论人际交往的智慧》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道出了在人际交往中,适度与宽容的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解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一、水至清则无鱼:过于苛求会导致孤立“水至清则无鱼”,意思是说水如果太清澈,鱼儿就无法生存。
这句话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果过于苛求他人,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过于敏感,就会让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他人的缺点,给予别人成长和改正的机会。
1.宽容他人的缺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如果我们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就会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2.学会换位思考: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人的难处。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人至察则无徒:过于精明会导致失去朋友“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过于精明,斤斤计较,就会失去朋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适度地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要学会装傻,给人留下余地。
1.适度表现聪明: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有助于赢得他人的尊重。
但过于精明,则会让人感到威胁,从而敬而远之。
2.学会装傻:有时候,装傻是一种智慧。
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不必过于较真,给人留下宽容和大度的印象。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三、总结:人际交往的智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揭示了人际交往中适度与宽容的重要性。
我们要学会在与人交往时,既能宽容他人的缺点,又能适度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一个悟性高的人有什么特点?

一个悟性高的人有什么特点?
悟性高的人很少有朋友,别人一张口就知道别人要干什么,把别人心里的小九九都看的清清楚楚。
这种人不适合和平年代,因为思想高别人一大截,很难找到知音,这种人大多孤独,与人交往,也懒得去和别人解释。
日常,对别人的小心思一眼识破,除非遇到和他同样境界或者遇到特别纯真的人才有可能敞开心扉。
不过这种人特别适合去做领导工作,特别适合战争年代,智商碾压对手,看待局势有前瞻性,又对人性的弱点洞若观火,玩弄对手在股掌之间。
看看历朝历代的英明领袖,手下多至纯之人,曹操的典韦、许褚,李世民的尉迟敬德,毛主席的许世友、王震。
当然毛主席还有周总理这样同样境界高的知音。
这些都验证了前面所说的悟性高的人交友的特点,一个是知音,一个是至纯。
这种人天生的领导,对人性和人心的把握炉火纯青,又兼具前瞻思维和对大局的把控。
他们是大智慧,不同于市井小民,普通人只能高山仰止。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小聪明认为是悟性高,这是不对的。
甚至很多智商非常高的人,上了清华、北大,数学成绩非常好的人也只是聪明而已。
悟性高,一定是智慧,否则悟的是什么?悟到了蝇营狗苟,那还叫悟吗?悟性高的人,不用通过所谓的情商会说话来达到目的,悟性高的人是用高出绝大多数人类的行为产生的结果而令人心悦诚服的,他们是靠本事、和智慧成功的。
太聪明的人没有朋友

“太聪明的人没朋友。
”
这句日本的古老谚语,意思很容易理解。
在这里,“太聪明的人”是指“工于匠心的人”,并且可能有“锐利的批判眼光”。
这种人没有朋友,一方面因为他本人觉得不需要朋友,另一方面,其他人很难接近他。
以批判的眼光看人的话,如果他本身就是没有什么缺点的人,这种人和其他人交往本来以为可能是“有利”的,却往往看到更多损失的地方,于是,对这种人来说,就不可能交到朋友了。
與这句谚语相对的是,朋友之间有一种默契,他们往往会去做一些没有益处的事,有时反而会有损失也在所不惜。
一起喝酒起哄,去做一些浪费金钱、浪费时间、聪明人所无法忍受的事,这就是朋友。
因此,若发生这类行为,就成了你们友情的证明,这具有确立友情“仪式”的意味。
在日语中有“奉陪”这样的用语。
比如,朋友要去买东西或做他感兴趣的事时,自己本来不感兴趣,却“奉陪”一起去做。
这既没有什么趣味,当然也不含利益。
聪明人的话,是不会做“奉陪”这一举动去支持友情的。
有时候,聪明人会发脾气说出“我已经无法奉陪了”,朋友关系因此断裂。
也有人在反复绝交、复合之间连连说着“无法奉陪”,却还继续维持着友情。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
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
大智若愚的人一般都是:一、擅长选择我们生活中遇到过这类人,他们看起来能力不强,但是运气却非常好。
在面临每一次人生的重要抉择,都能押中正确的一方。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决定你人生成败的,往往是人生中几次关键的选择。
方向错了,越努力越迷茫。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做对了选择,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
大智若愚的人,虽然看起来并不机灵,不像有些人那么左右逢源,分析问题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但正因为处于旁观者的角度,因此看待问题更加清晰,所以在做出选择时,更加理性和客观。
二、懂得示弱大智若愚的人,对外展示的总是一副人畜无害的形象。
对其他人而言,没有任何攻击性,往往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主动示弱,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明哲保身的大智慧。
懂得示弱的人,从不主动树敌,因此会给人谦逊仁义的印象。
反之,有些人做事的时候喜欢强出头,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懂得退让。
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凡事喜欢强出头,迟早会因此惹祸上身。
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卖弄小聪明,仗着自己口才好,说话总是压人一头。
常常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祸从口出,得罪别人而不自知。
三、活在当下有些人总是缅怀过去,纠结过去的利益得失。
有些人总是幻想未来,想不通过努力就不劳而获。
这两种人都是不成熟的行为。
真正大智若愚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谓的事情上。
因为他们内心十分清楚,过去的无法改变,未来无法预知,唯有专注当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曾国藩曾说:“未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恋。
”凡做一事,必定全神贯注投入其中,虽然外人看起来难免有些呆板,但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恰恰是每一个成大事的人必备的特征。
四、做人简单不计较,人群中的连接点大智若愚的人第四个特征是做人简单不计较,这样他们往往更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获取更多的连接点。
所谓连接点就是更多的人愿意和你交往,你无形中充当了信息的枢纽中心,一旦你成为某个连接点,你的价值就会更重要,获取的信息也会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智若愚的聪明人往往朋友很少!真正的高人,往往很少交朋友!越是聪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时间越少。
因为他懂得: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
唯有成为自己的贵人,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
01关于朋友,我们常常感叹两件事。
第一件:总感叹朋友怎么都那么假。
艾小羊同学在微博上说过一件事,有一次,他装修房子急需两万元,于是就跟十个朋友发了借钱短信:“……不知你有余钱没,三个月内归还。
”结果9个朋友都婉拒了:“真对不起!我目前也有点困难。
”“我小舅子刚问我借了5万,实在抱歉。
”“我的钱都在股票里,真对不起!”“我儿子转学,开学就要交5万,很抱歉。
”…………他本以为跟这些朋友的关系都挺铁的,没想到一到关键时刻就纷纷掉链子了。
艾小羊感叹:“人心犹如海底针啊!”平时你好我好,关键时刻应者寥寥——这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2第二件:总感叹昔日老友越来越远。
春节回老家,我妈问我:“放假了,怎么也不找小军玩啊?”我犹豫了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和小军是光屁股玩大的发小,记得小学时,我们还信誓旦旦:“我们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嗯,一辈子。
”一辈子的尽头,只是初中毕业。
初中后,他辍学,而我念了高中。
记得高中时,我还经常向人炫耀:“有个发小,和我关系铁得不得了。
”但终于,我们莫名就越走越远了。
以前连课堂偷偷放个屁都会告诉对方,后来却连结婚这种大事彼此都不知道。
前年见面时,我们已找不到共同话题,除了回忆,就只剩下寒暄和尴尬。
正如陈奕迅在《最佳损友》里唱的那样:“一直躲避的藉口,非什么大仇。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为何旧知己,最后变不到老友——这也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3我一直搞不懂为何会出现这两种“常态”,直到看到风墟先生讲的“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
所谓“共情社交”,风墟先生说:“就是指为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因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或是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这种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就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风墟先生研究共情社交时发现一个现象:“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就会越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因为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张爱玲与炎樱相识于香港大学,念大学时,两人好得如胶似膝。
张爱玲书中插画,多由炎樱创作。
张爱玲结婚时,炎樱更是证婚人。
可后来,两人莫名就没了来往。
炎樱写信说:为什么不再理我?张爱玲说:我不喜欢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那个时候我们能成为朋友,只是因为恰好出现在了同一间教室里,恰好都需要有人陪自己吃饭逛街聊心事,所以就天天腻歪在了一起。
但后来经历成长经历世事后,才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所以我们就只能走到这里了。
”这是张爱玲的潜台词,也是共情社交的本质。
04所谓“功利社交”,风墟先生说:“就是指为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效信息、知识与物质的交互传递。
邻居家孩子小树,在我们小区朋友最多。
为什么呢?因为他拥有最多的玩具。
一天,妈妈问:“谁是你真正的朋友啊?”小树答:“胡新宇。
”妈妈问:“为什么是他啊?”小树答:“他从来不抢我玩具,他只跟我换。
”你看,连孩童都觉得:没有交换,等于抢。
二是拥有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水平不仅仅是指社会地位的层次对等,也指精神才艺上的和谐共鸣和思想观念上的门当户对。
春秋最有名的琴师叫俞伯牙。
一次,俞伯牙在野外弹琴时,恰巧樵夫钟子期从旁路过。
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宛如巍巍高山屹立面前。
”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宛如滔滔江水奔腾而过。
”伯牙停琴惊叹:“君真乃我知音也。
”后子期病故,伯牙说“世再无知音”,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大音乐家和砍柴的成为千古至交,正是因为精神才艺上的和谐共鸣。
风墟先生说:“功利社交的目的,就是获得‘有效交换’。
如果一段交往不能给你带来丝毫利益,就会被你本能地舍弃。
”看似很功利,但这就是社交的本质。
05当我们能分清这两种社交后,很多关于朋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朋友疏远要不要挽回”的问题。
前些年,一大学室友喜欢叫我玩:“一起去洗浴中心做个大全套吧。
”我说:“算了,没什么意思。
”等几天,他又来叫我:“走,泡吧去。
”我说:“算了,我不太喜欢。
”一来二去,他慢慢就不再联系我了。
很多时候只有感叹:行走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
他喜欢泡妞,我喜欢看书。
他喜欢打牌,我喜欢码字。
他喜欢热闹,我喜欢清静。
不存在谁好谁坏谁高谁低,只是因为三观与喜好的渐行渐远,我们终于都长成了对方不认识的人。
以前,听着陈奕迅那句“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就会伤心想哭。
现在终于懂得:相忘于江湖,才是最好的结局。
很喜欢《千里千寻》中的那段话:“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得更远。
”所以,友谊走至末路的时候,不要去勉强挽救与维持我们仍是好朋友的假象,相对无言,相对无趣,不如相忘于江湖。
就像余华那样:“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新的生活。
”06当然,如果你与老友的三观一直很合,如果一直想成为无话不谈的“灵魂伴侣”,只有一个办法——彼此跟上对方的成长。
朋友雪讲过她一个闺蜜的故事。
她闺蜜每天很早就起来读各种经典书籍,她英语不好,就手抄了一本托福写作书,终于将不及格的成绩提到了80多分。
有次,雪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她回答:“我还想和你做闺蜜。
”雪很诧异:“我们不一直都是好闺蜜吗?”她说了一段让雪铭记一辈子的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不努力,就和你差距越来越大,再好的朋友之间也会有隔阂,维系友谊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共同进步。
我们一直在同一节奏上,才可以一路同行。
”最好的友谊,原来是跟得上对方。
就像哲学家周国平所说:“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对于共情社交类的老朋友,三观合,就努力跟上对方的节奏。
三观不合,就顺其自然地相忘于江湖。
07最最切忌的就是将两种社交混为一谈。
讲一个在知乎上看来的“借钱”的故事:我看中个包包,忍了很久还是想买,因为平时一向月光,没啥钱,凑来凑去还差4000多,就去向闺蜜借。
我以为吧,她会痛快的借我,可是她虽然借我了,但要我打欠条!我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啊!回家后就开始生闷气,越想越不舒服,闺蜜还要欠条吗?我还能为这点钱外逃啊?就算要欠条,也应该是我主动提出来吧?这是典型的将两种社交混为一谈了——认为他“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就像咪蒙在《致贱人》中所描述的:你不是学英语的吗?帮我翻译一篇论文呗。
你不是学中文吗?帮我写个年终总结呗。
你不是学设计的吗?帮我设计个LOGO呗。
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
这些人忘记了一点: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即便你们是从小玩大的“共情朋友”,但只要提出“功利性”的诉求时,就必须明白一个原则:“共情朋友”从来没有义务对你做出“功利性帮助”的必须。
他愿意帮你是情分,不愿帮你是本分。
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当你提出“功利性”诉求的一开始,就应当以“功利社交”的方式去沟通,自己写下欠条、算明利息,对方要那是本分,不要那是情分。
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应该心存感激。
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向好朋友借钱——我觉得这是给我上得最好的将“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区分开来的启蒙课。
08言晓先生说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在某公司做企业顾问。
说白点,就是拉老板过来交钱上课。
他很勤快,每天跑四个客户。
没用多久,他就和准客户们熟得不行,但整整六个月,他才成交了寥寥几单。
当他心灰意冷地将客户名单交给老板后,不到两个星期,他惊讶地发现:“很多以前我没搞定的客户都来报名上课了。
”他跑去问老板:“你怎么两下就搞定了?”老板说了这样一段话:“谈业务不是只要关系好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让对方可以获得交换价值。
比如那个做门窗生意的赵总。
我手上有几个楼盘开发商客户,我承诺只要他报名,就帮他对接开发商。
一单工程就过千万,这几万培训费算什么啊?我能做成,是因为我有资源可以交换。
”当我们懂得功利社交的本质后,就知道现在很多人“经营人脉”的方式很可笑,天天迷信于“为人处世之道”等社交技巧,最后发现都是然并卵,没什么实在用处。
人脉的基础是你的“利用价值”:你的利用价值越大,别人就越会帮你。
所以,与其把时间花在多认识人上面,不如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很少交朋友。
因为他懂得:成为自己的贵人,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
09作家李尚龙写过一件趣事:他的一位朋友,在成名之前,给一个很大的报社投过稿,可每次投稿,都石沉大海。
一年后,他的书意外大卖,那家报社的创办人竟亲自来找他约稿。
如今他们关系很好,因为一个需要卖书,一个需要好稿。
有人问:你为何和这家报社的关系那么好?他说了一句话:等价的交换,才有了等价的友谊。
李尚龙自己也是如此,上大学时,他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只要有活动,就会去打个酱油。
看到谁,就逮住谁留存下电话。
可是一遇到急事,他想找人帮忙时,打遍了电话,也没人愿意接招。
后来,他终于成为名人后,遇到什么事打电话就应者云集了。
这时他才懂得:只有关系平等,才能互相帮助。
你自己不牛逼,认识再多牛逼的人也没有用。
别觉得世界残酷,这就是游戏规则。
很多人经营人脉时,习惯往外求: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
但到头来,往往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真正聪明的人,习惯向内求:放弃99%的无用社交,转而全力提升自己。
因为他们懂得:人脉不在别人的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我们最大的人脉,就是自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10苏东坡有一名篇叫《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最为上等的朋友之交便是如此,既拥有“功利”上的交换,也拥有“共情”上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