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有这3种低调表现

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有这3种低调表现做人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巧。
智者认为,做人应该低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过于兴奋地面对,在处理事情前,要先做好最坏的打算。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智慧,是做人的最佳姿态。
欲成大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
通常来说,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有以下这3种低调表现,遇到了要高看一一一、多给他人留面子佛祖有云:“恨不消恨,端赖爱止。
〃意思是告诫人们,与人争吵并不可能消除误会。
只有尽量让自己去了解对方,在争论中主动认输,给别人留足面子,才可以在人们当中重新树立起"人气儿"。
学会“给他人留面子〃就等于办事成功了一半。
当与他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试着用这么一种句式:“原来是这样啊!你说的是正确的,我经常为此而出错,不过幸好这次有你的提醒,我才不至于犯相同的错误。
啊,依我看,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将这些用语应用到与人交往时,别人在保留了面子的同时还会对你感激不尽。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领教过与人争吵的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
"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要想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就不要刻意向对方显示你的口才,也不要随意践踏他人尊严,在公共场合给别人留足面子,要比自己死要面子强百倍。
要知道避免争论,就能赢得好感。
二、掩饰自己的实力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反而会降低他在别人心口中的信任度。
因此,聪明的部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
事实证明,对于那些取得过突出成就的人来说,"愚钝"一些,反而会让人们从心里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而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人们从外面看不到他的缺点,反而会觉得他有些不真实。
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属超过并取代自己。
因而,聪明的部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
难得糊涂(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有时糊涂才是聪明人生是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
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
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智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
孔子论人,以知、仁为别,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迂,有似于山,故乐山。
聪明之区别糊涂,大抵如此。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
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
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悯的人,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正是古人所谓“贼是小人,智是君子”,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却持小人之贼心的人,他们最大的敌人即是他们自身。
做人与其聪明狡诈,倒不如糊里糊涂却敦厚。
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史,心地却十分善良。
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
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
”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之人。
糊涂难,难在于人私心太重,自我一热,陡觉得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去斤斤计较。
《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陈辞:“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
鬼谷子:真正大智如愚的人,往往有这一特征!

鬼谷子:真正大智如愚的人,往往有这一特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积极甚至过度表现着,锋芒毕露,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聪明。
可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过度消耗着自己的才智,往往成不了大事。
然而有一部分人懂得藏智守拙,看上去愚笨,却是大智如愚,在无声无息中取得超于常人的成绩。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做到“大智若愚”,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古代先贤鬼谷子也曾提到这一点,鬼谷子云:“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鬼谷子认为,“圣人之道,在隐在匿”,意思是说,圣人处世往往善于隐藏不露,只有那些懂得隐秘,又不失忠信、仁义及中正法则的人,才能与之谋划共事。
善于隐匿之人,世人称之为大智若愚之人。
大智若蛋是大智慧,是真聪明。
大诗人苏轼曾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真正的大智大勇之人从来不大肆张扬,卖弄聪明。
一个人是否真勇真智,不是看外表,而要看实力,具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反倒如同糊涂人,其实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这就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宽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和傻气。
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有些人总爱自作聪明,生怕被人当作傻瓜,处处表现自己,处处争权夺势,其实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悲剧。
这些人可能会一朝得逞,一时得势,但玩的终究是小聪明小把戏,是大愚若智,这种人最终都落不下好结果。
有些人整日夸夸其谈,聪明外显,比如赵括纸上谈兵无人能敌,却只能败兵疆场;宋朝的张浚组织“花腿军'',大言扫敌,却一事无成。
而刘备在曹操面前唯唯诺诺,尽掩英雄之气,所以能安全离开曹营,重振汉室基业,三分天下。
智慧只在心中,流露在脸上的聪明不是智慧,而是浅薄。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文:网络编辑:鳕鲱鮩鮚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
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只要当时心里舒服就好。
这也是孔子说宁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伸。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
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
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是他一生的体验和总结,成为一些人修炼本性的格言。
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
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一种大智若愚的胸怀,一种旷若幽谷的修养。
难得糊涂的人是真正的智者,曾经沧海阅尽人间兴衰,从苦辣酸甜的百味中,体验到人间争强好胜的无聊,争名逐利的无耻,从而淡泊功名利禄,不去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一切都淡然处之,以静养心。
此即前人所说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难得糊涂是一种“悟”。
顿悟者寡,渐悟者多。
从精明于世到“糊涂”一生是一种选择,意味着要有所放弃。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放弃(名利、地位、金钱等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是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洗涤、磨炼之后,才能够使自己的灵性得到升华。
因此才谓之“难得”二字。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聪明的女人知道什么事情什么时候该满足。
真正聪明的女人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也装糊涂,该聪明的时候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能干,所谓的幸福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实我们的一生有很多时候是应该糊涂一些的,就是“无为”的境界。
“水至清则无鱼。
”我想这同样适用于爱情。
有男人说,他喜欢比较“笨”点的女人,在太聪明的女人面前,他会觉得自己无所遁形,所有的弱点缺点都一览无余。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她)对自己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遵从,这样,才使他们之间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
浅谈大智若愚的作文(精选)

浅谈大智若愚的作文(精选)一直在想人生最大的智慧是什么,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愚。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谁能做到“大智若愚”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从字面上理解,大智若愚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
智慧(尤其是智术)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智则谋”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
傻子自以为聪明,但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傻子...好像很多人都喜欢在适当的时候耍一下自己的小聪明,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没有拥有超人的智慧的话,困难就会接踵而至,因为你已经打开了别人戒备的闸门,但是你却没有把这一切控制在掌心并化之于无形的能力,所以很快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就会出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太聪明的人如果不懂得内敛,除非你拥有超常的个人魅力,否则要么是你成为众矢之的,要么别人慢慢都疏远你...没有人愿意跟太爱表现聪明的人做朋友的,即使你聪明若杨又能如何,结果还是难逃厄运...现代人都太精明了,殊不知,有时候“傻”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傻”并不代表愚蠢和无知,它代表着出于自然的意志、天真率直以及超凡的灵感,这种“傻”其实是最大的聪明。
有一类人与这样的“傻”无缘,他们过于老成世故,他们总是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成熟”和“克制”,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的真情。
由于成天想着算计别人以及怎样防止被别人算计,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可以真心真意交流的朋友,他们的心胸狭窄到了不敢相信任何人。
与那些天真率直的“傻瓜”相比,这些聪明人活得更辛苦,他们永远体会不到他们称为“傻瓜”的那一类人的轻松、幸福。
“聪明人”以自己的小聪明为自己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那样虚伪,那样疲惫呢?其实那些给自己套上心灵枷锁的所谓“聪明人”才是真正的傻瓜,难道不是吗?为此,我们要培养我们内心的傻子,去挑战已被广泛接受的智慧,并勇于与众不同,跳出常规去思考问题,做一个轻松快乐的傻瓜,只有大智大勇者才能做到这些。
历史上大智若愚的典故

历史上大智若愚的典故一、“大智若愚”的含义“大智若愚”指有智慧有才能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愚笨。
这一思想体现了一种高深的处世哲学,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会处处显露锋芒,而是懂得隐藏自己的才智,在合适的时机才展现出来。
二、历史典故1. 吕端大事不糊涂- 故事背景:- 吕端是北宋时期的大臣。
在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他担任宰相。
当时朝廷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相互交织。
- 事件经过:-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吕端被任命为宰相。
他为人宽厚多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
别人冒犯了他,他从不介意。
他在处理政务时,看似糊里糊涂,一些小事从不计较。
但在大事上却有着非凡的洞察力。
- 例如,宋太宗病重时,宦官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企图废掉太子赵恒,另立楚王赵元佐。
宋太宗驾崩后,王继恩到中书省告诉吕端,吕端知道事情有变,他果断地将王继恩锁在自己的书房中,派人严加看守。
然后他入宫见李皇后,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立嗣以长,才顺理成章,现在该怎么办呢?”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赵恒,正是为了今日,怎么能够另有异议呢?”于是,他率领大臣们拥立太子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 意义:- 吕端在平时看似对很多事情不那么精明计较,但在关系到国家社稷的皇位继承这一重大事件上,他凭借自己的果敢和智慧,稳定了局势,确保了皇位的顺利传承。
这充分体现了他大智若愚的特点,他深知在复杂的宫廷政治环境中,不纠缠于琐碎之事,保存实力,在关键时候一击即中,以维护大局稳定。
2. 苏格拉底的“无知”- 故事背景:-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当时的希腊社会,智者学派盛行,很多所谓的“智者”以能言善辩、炫耀知识为荣。
- 事件经过:- 苏格拉底却常常自称自己无知。
他在与人辩论哲学问题时,总是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开始,不断地向对方提问,引导对方深入思考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探讨“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时,他不会一开始就阐述自己的高见,而是问对方:“你认为正义是什么呢?”然后针对对方的回答继续追问,让对方发现自己观点中的矛盾之处。
大智若愚的典故

大智若愚的典故大智若愚是指:真正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
大智者,愚之极至也。
大愚者,智之其反也。
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
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
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大智若愚,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南宋郎晔所注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指才智出众但并不处处表现在外。
也有以此为名的电影作品。
大智若愚读音dà zhì ruò yú解释: 若:像。
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
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出处:《老子》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示例: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耶?近义词: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反义词:深藏若谷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歇后语:扮猪吃老虎1、我看老王是大智若愚,不相关的事,他都糊里糊涂,属他份内的事,却一清二楚。
2、执雌守黑,不敢自遂,大智若愚,于是乎在。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史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他留给后人的《糊涂经》却成为人们做人、经商的指导思想。
《糊涂经》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呢?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
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
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
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
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人顽石更难。
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
不入宝贵之门也。
”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
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字画小字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能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就郑板桥的《糊涂经》。
它告诉人们,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在别人看来是糊涂的,而糊涂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但一个看起来聪明的人未必能达到糊涂的境界。
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事事都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到头来终究会落个一场空。
还不如糊涂一些,这样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不要那么认真,人生难得糊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1.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它告诉我们在这个阶段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但不是强制我们必须去做那些事情。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开心、快乐、问心无愧比什么都强。
2.闭上自己的眼睛,还能看到对方的模样,说明心中有他,越是清晰,越是在乎。
3.做事给自己一个时间界定,不然事情会变得遥遥无期,或许一辈子都不会付诸行动。
4.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5.任何感情,都要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尊重彼此的不同点。
6.别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再回头发现自己有太多的遗憾,想法有了,只要不违背原则,就大胆去做,起码那些经历会点缀自己的人生
道路。
7.总说自己没钱,那问问自己,为有钱做了那些准备?总说自己想要改变,那问问自己,为改变付出了那些行动?
8.心若改变,态度会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会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会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会跟着改变。
9.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执着于“失去”的念头。
10.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就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得到人生的大滋味。
人可以看破、看通、看透、看淡,但还是要活着,活着糊涂比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