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理解性默写正稿2
高中语文选修中册默写定稿(教师版)

选修中册理解性默写(教师版)《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蝉蜕作比,赞美屈原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7.《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1.《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
2.《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过秦论》中,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4.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6.《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7.《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专题01 初中联读型古诗文默写-初中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部编版)(原卷版)

中考联读型古诗文默写题汇编(答案版)联读,是将内容、主题相近的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
这种思路近年来广泛地运用到中考古诗文默写中来,而且已呈燎原之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中考试卷中,将会出现更多的联读型默写题。
为方便广大师生在中考复习中应对这一题型,这里特将近年来中考试卷中出现的联读默写题汇编成套,以方便您选用。
1.(2020广西北部湾)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完成默写。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缩影,尤其是那些藏在古诗文中的成语,它蕴含的智慧与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比如,比喻在困境中遇到转机的“柳赔花明”出自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①“,”;又如,“临危受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中的②“,,”意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另外,诗词中化用成语的也不少,比如,秋瑾在《满江红》一词中的③“,,”就用了“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典放。
2.(2020河南省)追随诗人脚步,共赏山川之美。
随杜甫漫游齐鲁,欣赏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随王湾行舟江上,感受长江“”(《次北固山下》)的辽阔宽广、波平浪静;随张养浩西出潼关,领略华山黄河“,”(《山坡羊・潼关怀古》)的雄伟险峻、气势磅礴。
3.(2020湖北省黄石市)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
读古诗文,不单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杜甫《望岳》“⑴,⑵”,我们读到了一种勇攀顶峰的豪情和俯视一切的雄心;读范仲淹《岳阳楼记》“⑶,⑷”,我们读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忧乐的博大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担当;读陆游《游山西村》“⑸,⑹”,我们读到了一种峰回路转后必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九万里风鹏正举。
⑺,⑻”,我们读到了一种乘风高飞的决心和寻求理想的乐观。
4.(2020湖北省荆州市)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爸爸提醒我:非淡泊无以明志,①,我更喜欢谭嗣同的诗:②,山入潼关不解平。
妈妈向往着“山光悦鸟性,③”的生活,我则把“长风破浪会有时,④”作为座右铭。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报任安书》练习(挖空实词释义+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重点实词实义《报任安书》节选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二、理解性默写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人生失意,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3.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4.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
”5.《报任安书》中,.交代了《诗经》成篇的缘由。
6.《报任安书》中,,写古代圣贤因残缺终生不被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的目的。
古诗文默写复习说课稿

《古诗文默写复习》说课稿本课的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7-9年级要诵读古诗80首,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在近年的中考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其内容多、范围广,故而失分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背诵、默写名句,掌握答题技巧并逐步学会灵活运用,我便设计了这堂课。
本课的教学方法:既然是复习课,首先要强调知识性,主要精选七、八年级教材中的名句,要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中考的各类题型;。
其次要通过题型的了解,掌握答题技巧。
所以整个课堂的结构就是:先了解有关的题型、再让学生谈解题思路,接着教师引导归纳出答题的技巧。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反应较为积极,气氛较为活跃,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的。
当然,我觉得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反思了一下,主要有这样几点:1.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些不甚恰当。
如:“画配诗”这个环节可有可无,因为这样的内容在中考中是很少出现的,在当前追求高效率复习的前提下,设计此环节是否显得有点多余。
教学的重点把握还不是很到位。
2、设计的练习题目还不够精炼。
比如:在《真题演练》这个环节中,所涉及的题目均为直填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和归类性默写,而一道题也未涉及到运用性默写。
实际上,这种形式的默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应该多设计一些这种类型的题目加以训练。
另外,归类性默写也应该多练习。
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3、重视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却在写的能力培养方面还没有完全地、真正的落实,显得有些蜻蜓点水。
本节课设计了默写的步骤,但是在默写的具体要求方面还有所欠缺,如默写的正确性、规范性,层次的多样性等等。
而且,对于默写的检查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学生的互检也不一定保证默写的正确率。
我想,流传千百年的古诗文,涵盖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积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关于古诗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的教学,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应该共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屈原列传》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

《屈原列传》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教师版)班级:姓名:一、课文挖空翻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讲话)。
入(对内)则与王图(谋划)议(商议)国事,以(用来)出号令(颁发号令);出(对外)则接遇(接待)宾客(外国使节),应对(应酬答对)诸侯。
王甚(非常)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职位相等),争宠(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而心害(嫉妒)其能(才能)。
怀王使(派)屈原造为(制订)宪令(重要的法令),屈平属草稿(编写的草稿)未定(未定稿)。
上官大夫见而欲(想要)夺之(强取为己有),屈平不与(同意),因谗(说别人的坏话)之曰:“王使屈平为令(制定法令),众(众人)莫(没有谁)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夸耀)其功(功劳),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听觉)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聪(明)也,谗谄(谄媚国君的人)之蔽(遮蔽)明(明见)也,邪曲(邪恶、不公正的人)之害(损害)公(公正无私的人)也,方正(端方正直的人)之不容(不被昏君谗臣所容)也,故忧愁幽思(忧愁深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如同)离(遭遇)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人类的起始)也;父母者,人之本(每个人的本源)也。
人穷(处境窘迫)则反(追念)本(根本),故劳苦倦极(劳累疲倦时),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内心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秉持公心,行为正直),竭(竭尽)忠(忠心)尽智(智慧)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很困难)矣。
信(诚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诽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原来是)自怨生(从怨愤引起)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不过度),《小雅》怨诽而不乱(直接愤怒)。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提到)帝喾,下道(提到)齐桓,中述(提到)汤、武,以刺(讽喻)世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情评估试卷 附答案 (1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1. 默写。
(10 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其五)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扰攘的尘世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我军严阵以待的紧张氛围。
(4)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采桑子》中描写船动惊禽,打破了湖面的平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13 分)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
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
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xiǎng 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 sòng 它那来之不易的霎那欢愉呢?(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钹.声( ) 沐.浴( ) xiǎng乐( ) 歌sòng(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名句默写(5700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名句默写(57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名句默写《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0xx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爱莲说》(宋代·周敦颐)1)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专题13 考点综合练(四)古诗文默写(原卷版)

专题13 考点综合练(四)古诗文默写【考查形式】1.按原文,填诗句型默写。
2.理解性型默写。
3.应用型默写。
全国各地的中考古诗文默写一般至少涵盖两种形式的默写,分值一般为8-10分,直接型占分一半的样子。
(一)直接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这类诗特点:此题难度不大,只需把诗文记熟,不写错字,就能得分。
应试技巧:熟背会写,细辨差别,认真答题。
(二)理解型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社会发展,新事物必3.在科学领域之内,发明家,创造家不断超越前人,新的科学成果呈现日新月异之势,正所谓赵翼5.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晚唐时代气氛,借对历史思考表现对现实的深刻忧虑8.小明遇到困难,心情十分沮丧,老师鼓励他要坚强自信,执著的追求理想,并用李白《行路难》10.我们做事遇到很大困难,感到没办法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这类默写的特点:有条件限制,有目的导向,要求大家不仅要熟背课文,还要理解诗句含义。
应试技巧:审清题意,弄清要求,正确默写。
(三)运用型1.朋友远行,借用王维的“,。
”两句诗来送别,略显感伤,不如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同学之间应相互理解与尊重,遇到误解和误会时,采取“”的态度,才是我们的首选。
如:人不知而不愠3.中秋佳节,远在美国留学的小美无法回国和家人团聚,只能通过微信祝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平安,请你替小王在她的贺卡上写一句诗,来表达他对家人的美好祝愿。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毕业在即,同窗好友就要分离,在写给你好友的同学录上,你将用一句什么诗句来表达你对他的友情?,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理解性默写
班级:姓名:
1、描写了桃花林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2、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
3、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5、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7、表现作者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8、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9、《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10、《望岳》中表现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11、《春望》中写自己心念远方家庭安危,又自叹年老的句子是:
12、《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3、《三峡》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4、《答谢中书书》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15、《答谢中书书》中写出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16、《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17、《湖心亭看雪》中采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18、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19、《黄鹤楼》作者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的四句:
20、《黄鹤楼》最能体现作者思乡之情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