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探究案
虚实结合 教案

虚实结合教案教案标题:虚实结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理解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概念;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材料、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如实物与图像的关系等。
Step 2: 理解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虚实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列举几个例子。
Step 3: 实践操作(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制作模型等。
2. 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总结虚实结合的作用和优势,并进行展示。
Step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答以下问题:你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虚实结合对解决问题有何帮助?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设计一个虚实结合的实践项目、撰写实践报告等。
2. 教师对学生的拓展练习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虚实结合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虚实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你在实践操作中有何收获?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方法;2. 学生可进行更复杂的实践操作,如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创意作品等。
第13课 虚实相生 教案

二、学习新知
1.探求新知。
(1)理解虚实的概念。
教师讲授:安排字的结构时,笔画多、空白少的部分称“实”,笔画少、空白多的部分称“虚”。
以“以”字为例,左部分紧实,作实处理;左右两部分之间空白较大,作虚处理。虚实变化,相得益彰。
“荷”字结构上紧下松,上部分空白较小,下部分空白较大,虚实对比明显。
分小组讨论,并用色笔画出“虚”的空间,记录下来。
分享讨论结果。明确:
“盛”字上部分字内空白相对较大,“皿”收紧上移,上虚下实;
“河”字左右两部分紧靠,竖钩斜撑,上实,中下虚;
“畚”字中间虚;
“动”字左边空白较少,右边空白较大,呈左实右虚;
“穷”字下部“”笔画多,“弓”笔画少,左实右虚;
“脱”字左部分笔画雄健壮实,右部分线条瘦硬清虚;
教师小结:虚实关系存在于所有结构的字中,它比疏密包含的范围更广泛。
3.学生临写“盛、河、畚、动、穷、脱”,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优秀作业。小组推荐组内写得最好的作业,小组间比一比。
三、拓展延伸
1.单钩比对。用钢笔单钩例字,说一说虚实关系处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不同。
2.拓展思考。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昏、断、只”三字中的虚实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第13课虚实相生授课日期:月日
课时安排
1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汉字中的虚和实,了解虚实相生的结构原则。
2.观察汉字中的虚和实,学习表现虚实关系,体验汉字虚实相生的美感。
3.了解唐宋书法的基本情况,感知中国书法的丰富性,激发探究书法艺术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学习虚实相生的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虚实关系书写汉字。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虚实结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及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独特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答题方法。
难点:结合诗词作品分析实写虚写的内容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温故而知新下列诗句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二)、课堂知识小结:诗歌中的“实”是指诗词里的“虚”是指虚实结合的作用:(三)、高考链接常见提问:请对诗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高考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总结答题步骤:(四)、牛刀小试【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宋] 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五)、作业:选其中一首就虚实手法作出鉴赏。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虚实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

《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执教:轩随婵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虚实结合”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2.学习该写法并运用到特定情境的片段习作中。
教学重点:
体会“虚实结合”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该写法并运用到特定情境的片段习作中。
一、谈话导入。
二、阅读片段“辨虚实”。
1、出示片段,学生分辨“虚写”与“实写”句子。
2、多种形式读中感悟虚实。
三、小组交流“悟虚实”。
1、自主思考:虚实结合怎样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2、小组合作探究。
四、看图写话“用虚实”。
1、出示一图片,七嘴八舌开启思路。
2、用虚实结合写一写。
3、师生一起修改习作。
五、拓展延伸“明虚实”。
六、小结。
《虚实结合》板书设计
联想想象增
实---------→虚-------→实强
(详写)效
果。
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中的虚实概念,能够区分虚实物体,并了解其特性;2. 掌握虚实物体的成像原理和特点;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虚实物体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虚实物体的区分和特性;2. 虚实物体的成像原理;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虚实物体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虚实物体的成像原理;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虚实物体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模型等;2. 学生实验记录表;3.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实物引起学生对虚实物体的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虚实物体吗?虚实物体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1. 通过课件、实物或模型等,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虚实物体,并让学生尝试区分虚实物体。
2. 讲解虚实物体的特点和区分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虚实概念。
3. 利用示意图和实例,讲解虚实物体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物体的成像特点。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组实验器材和学生实验记录表。
2. 让学生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虚实物体的成像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虚实物体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四、知识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自主总结虚实物体的特点和成像原理。
2. 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确保学生对虚实物体的理解准确。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供一些与虚实物体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物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六、课堂练习与反馈(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人完成。
2. 收集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评,解答学生疑惑。
七、课堂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辨析并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2.巩固训练,掌握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规范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近5年高考语文的高频考点,也是我们高三一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出现的4个问题,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PPT出展示图片)一是手法判断不准确。
约有一半的同学误判手法,将题目中的“虚实结合”错误判断为“借景抒情”“对比”等等。
显然这部分同学对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定义理解有偏差。
二是分析不规范。
在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时比较随意,不能用相关的术语精确解读手法的运用。
三、四是分条和书写的问题也是卷面印象的细节问题,当然也不能马虎大意。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借助虚实结合手法的鉴赏来解决表达技巧这一题型的答题规范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辨析并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2.巩固训练,掌握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规范(三)虚实结合概念的辨析1.定义(PPT、学案展示)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虚”的辨析列举四首诗歌,学生找出其中“虚”诗句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诗歌“虚”的部分的4个分类,同时由学生补充同类别的诗句。
由教师板书四个分类内容。
PPT展示四首诗歌:⏹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李煜《虞美人》⏹如柳永《雨霖铃》⏹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3.课堂即时练学生小组合作判别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并在学案上分别点出虚实内容。
虚实结合导学案

古典诗词艺术技巧之——虚实结合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实写与虚写的特点,能准确辨识并鉴赏分析。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与交流中训练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歌中“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训练分析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交流——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比较下面两首诗在艺术技巧上的不同。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二、学习新课一)寻寻觅觅,我能想起先背诵下面的诗歌,然后说说诗歌里的虚实。
1.《破阵子》《梦游天姆吟留别》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陆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2)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越中览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虞美人》3)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参考答案】(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有趣的虚实结合课程设计

有趣的虚实结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虚实结合”的概念,将其与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相结合。
2. 学生能识别并分析课文中实写与虚写的部分,理解其在文学表达中的效果。
3. 学生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创作出具有想象力和创意的小作文。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讨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 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文本。
3. 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将虚实结合的技巧应用于写作实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文学奥秘的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通过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体会文学创作的美感,提升个人审美素养。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意思维。
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拓展其写作技巧。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教师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五年级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单元为载体,围绕“虚实结合”的教学主题,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寓言故事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分析《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故事中的实写与虚写部分,理解寓言故事通过虚实结合传达的道理。
2. 课内阅读篇目的虚实结合分析: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为例,深入剖析课文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创作一篇以寓言故事为基础的想象作文。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寓言故事,分析寓言故事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让学生初步理解并识别实写与虚写。
第二课时:深入剖析课内阅读篇目中的虚实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虚实结合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第四课时:写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想象作文的创作。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系统性地安排教学进度,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虚实结合的知识点,并提高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教人:濮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组 丁世超
学习目标:
1.学会辨别“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2.学会规范的答题模式
标 题 一 : 请 输 入 文 本
标 题 二 : 请 输 入 文 本
标 题 三 : 请 输 入 文பைடு நூலகம்本
探究案 议一议:
(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归梦里人。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3)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 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 (6)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 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 系此诗做简要解说。诗歌三、四句的写法 与宋代送别词那一句极为相似。(6分)
你本堂课的收获是什么?
谢谢,欢迎指导!
2014年4月23日
苦结 之 居 这 山 法 诗 悲合 凉 他 是 风 来 人 凉抒 , 乡 实 、 写 用 的发 这 、 写 江 “ 虚 心了 是 忆 ; 气 凉 实 情旅 虚 霜 用 写 ” 结 。居 写 天 生 天 , 合 他。写白气用的 乡虚心发之秋的 愁实境、凉夜手 ,、
2. 答 案 :
答题模式:
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明手 法),实写了……;虚写了……。虚 实结合,衬托(渲染)出了……, 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典雅古香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PPT课件下载:/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和《淮上遇便风》 [宋]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注】苏舜钦(1008—1049),字自美,曾 为朝官,因议论权贵,被免职多年。诗歌与 梅尧臣齐名,被称为“苏梅”,诗风超迈横 绝。 (1)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6分)
自通 建 写 华 虚 己过 立 ( 发 实 的周 不 想 已 结 答 悲瑜 朽 象 生 合 案 叹的 功 ) , , : 和成 业 周 功 实 旷功 。 瑜 业 写 达, 虚 风 未 词 反实华就人 衬结正,自 出合茂虚己 ,, 1.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