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2.掌握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3.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4.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5.知道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装置、步骤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把知识窜成窜的重要性,养成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难点:氧气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自主探究】一. 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比):2二.空气保护: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 、、 )和烟尘(粉尘和灰尘)。

(2)危害: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导致三大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等。

(3)防治措施:①;②;③;④。

三.纯净物混合物4. 纯净物是由__________ 组成的,如。

5. 混合物是由__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如。

四.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在高温或点燃时能与磷、硫、铁、、等物质反应,并放出热量五.氧气的制备:1.工业制氧气——_______________(原理:氮气和氧气的_____不同属于____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写出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生成物的密度、溶解性3.制取氧气的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

2.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素养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学习。

一、导入新课【导入1】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带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大家说说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对,是空气,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的熟悉,那大家知道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吗?很好,老师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看来大家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那你们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吗?没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板书)【导入2】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

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种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降温)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④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2)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

5(3)化学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4)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态P2O5,使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初中化学身边的空气教案

初中化学身边的空气教案

初中化学身边的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了解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3. 掌握一些处理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空气的重要性;
3. 处理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及作用;
2. 掌握改善空气质量的一些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实验器材:空气测试仪等。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通过展示一些空气质量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空气的重要性。

2. 导入:
介绍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各种气体的含量及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
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3. 探究活动:
让学生利用空气测试仪等实验器材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测试,了解空气的成分及质量。

4. 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善和保护空气质量。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空气质量的资料,并描述一些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六、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并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

七、拓展:
可邀请专业人员或相关机构到校开展有关空气质量的讲座或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整体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整体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整体教学设计
一、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并了解其体积分数。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其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基本规律。
3.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性,了解一些防治措施。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解空气组成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空气能让我们呼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究空气中的氧气成分。
2.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例如,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
3.创设生活情境,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在讲解空气污染时,可以引入雾霾、汽车尾气等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并探讨防治措施。
2.在讲解氧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氧气助燃、二氧化碳灭火等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应的化学反应规律。
3.对于空气污染部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状况,分析污染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针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设置专门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照要求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请进行自查,确保书写工整、表述清晰。
3.互相学习、交流,对作业中的疑问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空气质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保护我们周围的空气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特别是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作用和影响。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布置与空气成分、污染物、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问答、习题演练等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过程: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针对习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3.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的组成、污染物、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点。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预习课本,自主探究空气成分、污染物等知识点。
3.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开展空气质量调查、参观空气质量监测站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空气成分、化学反应等知识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通过课堂讲解、习题演练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原理的掌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生活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3)教师强调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疑问,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全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全单元教案)

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空气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①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体积分数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2. 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成分氧气主要性质主要用途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潜水、医疗急救、炼钢、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利用惰性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氮气稀有气体 4.保护空气(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①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② 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 1课题课型新授空气编写集体商讨时间月日使用改正时间月日1.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自然资源,认识知识与氧气、氮气和罕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技术2.认识混淆物与纯净物的看法,会划分常有的混淆物与纯净物3.认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由、危害及防治方法,认识绿色化学的含义。

教课目的过程与1.经过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研究,进一步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

2.经过对空气污染的检查研究,使学生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方法简单的防治方法感情态度1.经过人类认识空气的历史简介,培育学生严肃仔细、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与价值观2.经过空气的污染和防治,养成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感情教课要点认识空气的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正确划分混淆物与纯净物教课难点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仪器广口瓶;水槽;药匙;焚烧匙;玻璃管;烧杯;止水夹;酒精灯教课用品药品红磷;水;其余火柴、课件、教案等环节教课识题问题 1:请大家猜个谜语:“巧妙奇情妙真巧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命离不了。

”打一种我景们身旁的物质。

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导问题2:请大家做个深呼吸。

你对空气已经知道多少?你还想认识哪些入问题?知识点 1:空气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1空气是空的吗?你怎样证明?问题 2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空气成分的?⑴拉瓦锡利用定量的方法,经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整体积的1/5 的结论;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师提出问题 1 让学生竞猜,衬托氛围,创造优秀的教课氛围。

重申空气占有必定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 2,播放一段身旁漂亮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清溪、绿树、阳光,引出人类活动离不开空气的看法。

板书籍节课题指引学生能举出一些实例,设计出一些实验,证明空气是的确存在的。

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成分的发现历史,培育学生严肃仔细、谨小慎微、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
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保护气;
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
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
4.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①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②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
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
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物和臭氧等。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
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实验注意事项:①装置不能漏气;②红磷要过量;③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
簧夹。

(5)实验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A. 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B. 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二.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
色雪花状固体。

2.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氧气的助燃性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2)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的比较
物质在空气中
燃烧的现

在O2中燃烧的现象文字表达式注意
木炭持续红热
放出热量
发出白光
放出热量
碳+氧气→二氧化碳
硫发出淡蓝
色火焰,产
生有刺激
性气味的
气体
放出热量
发出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
放出热量
硫+氧气→二氧化硫硫的用量不能过多,
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红磷产生大量
白烟
放出热量
产生大量白烟
放出热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

此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

为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