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解题训练学案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解题训练学案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解题训练学案教学园地11-08 22221.阅读下面的这首南朝古诗,回答问题。

别范安成沈约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①。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②。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注】①易:看得轻易。

前期:来日重见之期。

②难重持: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

(1)诗中的“易”与“难”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诗虚实结合,哪一句是虚写?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易”与“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暮年不同人生阶段对离别的感受。

少年时,不知离别的愁苦;暮年时方知离别的愁苦,担忧难有再会的机会了。

诗人以前者衬托(或反衬)后者,表达此时与朋友离别的凄伤之情。

(2)虚写的是第七句,它表达的意思是: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了。

这强化了全诗的感情,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第三句在写法上虚实结合,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实写景物,描绘出层层山岭雨雾迷蒙的视觉形象;虚写音乐,以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音乐复叠、繁促的听觉形象。

高三高考 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 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宋·赵佶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3】。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4】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

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3】蕊珠宫女:指仙女。

蕊珠,指天上仙宫。

【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

【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多情只有春庭月。

(唐·张泌《寄人》)B.月移花影约重来。

(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C.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D.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3)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景象。

“寒”“阑”二字暗示了春色将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略带凄凉之感。

B.颔联以景寓情,蕴藉深沉,“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写出了一派升平之景,反映了诗人渴望中兴之心境。

C.颈联着力渲染了上朝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

“迎”“拂”二字生动形象,描写细腻。

D.本诗以“早朝”为中心,对“早”与“朝”的关系处理得当,既巧妙结合春景,又写出了宫廷气象和上朝的威仪庄严。

(2)诗的尾联落笔不凡,感情复杂深刻。

请结合全诗分析其表现的情感和手法并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高考】【诗词鉴赏】【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

【高考】【诗词鉴赏】【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将近年来诗歌表达技巧考点整理出来,以利考生复习。

一、巧用修辞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

高考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及训练

高考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及训练

高考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及训练古典诗文2013-08-22 12275d56b7b40102e9qv高考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及训练描写手法渲染、白描、衬托、虚实、用典白描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描田家唐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正衬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反衬以动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乐写哀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用典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请具体分析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所谓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这样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诗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本诗颈联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尾联化用了“杜鹃啼血”的故事答案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对祖国的一片赤诚。

(三个采分点)阅读现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试从某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家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答题与例题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答题与例题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答题与例题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答题模板与例题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满分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答题步骤】第一步:总说,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即回答是什么。

第二步:分说,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为什么用了这种方法。

即回答为什么。

第三步:小结,该方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即回答怎么样。

【答题模板】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述(描写)+叙述(描写)什么+抒怎样的情赏析修辞手法:解释手法+分析表达的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是高考中对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热点之一。

可提醒学生在赏析时,注意以下两点:1.细致审题,强化四个留意①细读题干,留意赏析范围和对象。

②留意鉴赏表达技巧必须与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③留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诗词会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的表达技巧作答。

④留意回答表达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只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2.规范答题意识,严谨组织答案组织答案要规范严谨,表意完整全面。

如可按照“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的思路组织答案。

对点演练:(一)表达方式的赏析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莲舟不畏风。

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分析技巧型练习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分析技巧型练习

一、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二、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三、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9个综合练习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9个综合练习

练习:练习1-表达技巧-表现手法鹧鸪天(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前四句。

3.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练习2-表达技巧-表现手法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思家之情?请赏析。

练习3-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注:自分:自己料定。

陆游的这两首诗词,对梅花的描写都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请各举一例,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练习4-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初晴游沧浪亭①宋苏舜钦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鉴赏。

(从修辞、情与景、动静的角度考虑)练习5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教学博苑2010-11-06 20565d56b7b40100m5gp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的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题型一赏析表达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变式提问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答案构成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

(明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

(阐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效果)例如一、判断下列诗句的表达方式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绝》)()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刘颁《雨后池上》)()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1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答案】1、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议论)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记叙)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绝》)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描写——以动衬静)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刘颁《雨后池上》)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另外,以“明镜”喻池塘,突出了池水之平净。

(描写——动静结合)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

(描写——以动衬静)6、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描写——正侧)7、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放得意这情溢于言表。

再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抒情——直抒胸臆)8、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描写——点面结合)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抒情——直抒胸臆)10、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抒情——即景抒情)1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抒情——借景抒情)1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抒情——情因景生)二、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2、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的热爱之情。

3、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答使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

从内容上看,都是写,从表达方式看,李诗前两句是,王诗前两句是。

(3分)(2)诗人的秉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1)送别,叙事;写景(2)李诗借空阔的意境表达难分难舍的送别之情,离愁中见豁达(旷达)。

王诗在清新的背景中饱含无尽的牵挂。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

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答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渺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辑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汴河曲 (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分)(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4分)答[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的思想感情。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和。

【答】怀古伤今、至今无所作为的伤感;议论、写景、抒情。

(2)在本诗中,“古”对应,“今”对应,你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话是如何看待的?【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事在不停地变化,时光在不停地流逝,我们应该珍惜美好光阴,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