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黄生借书说》教案 鄂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黄生借书说》《古诗两首》鄂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黄生借书说》《古诗两首》鄂教版知识精讲

初一语文《黄生借书说》《古诗两首》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黄生借书说》《古诗两首》《黄生借书说》三维目标:1. 学会借助注释提示等有关资料,疏通文字,了解大意。

2. 理解“书非借不能读”的内涵,联系实际,获得启示。

3. 体会对比说理的好处及作用。

4. 体会本文结构缜密,语言生动的特点。

5. 积累“告”“姑”“形”“蒙”“类”“然”等词语。

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在理解难句的同时,领会作者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对比说理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

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某某钱塘(今某某某某市)人。

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

四年后以父丧为由,辞官归家,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自号随园主人,优游其中近50年。

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他对当时统治学术思想界的汉、宋学派都表示不满,特别反对汉学考据。

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反对尊唐之说,不满神韵派,也批驳了沈德潜的主X,创为性灵派。

他在《随园诗话》中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这对当时的拟古和形式主义的风气,有极大的冲击力。

他的诗作多写性灵,抒发闲情逸致,流连风花雪月,关乎民情者不多,缺少社会生活内容,但比那些模拟格调或以考据文字为诗的作品,却别具清新灵巧之风。

有《小仓山房诗文集》。

著名诗评有《随园诗话》。

还有笔记体志怪小说专集《子不语》,虽然其中有些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但文笔流畅,叙事简洁婉曲。

散文名篇有《黄生借书说》、《书鲁亮侪》等。

袁枚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二. 关于“说”的文体简介:古代的“说”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一般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有时则兼有或多或少的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作者的精辟见解,跟现在的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

《黄生借书说》-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了解并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黄生借书说》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黄生借书的故事,揭示了求知若渴、勤奋好学的道理。

2.2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3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黄生借书说》的作者袁枚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4 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和拓展,鼓励学生发挥个性。

4.3 长期学习效果评价1. 关注学生在长期学习中的进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鄂教版七下《黄生借书说》教案3篇

鄂教版七下《黄生借书说》教案3篇

《黄生借书说》教案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

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

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温故而知新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1)汗牛塞屋(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1)子不闻藏书者乎?(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3、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投影)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有书而不读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不同心态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投影)自己通籍前:家贫难致有所览辄省记——勤奋后:俸去书来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投影)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提出希望“予不幸”与“生幸”读书必速、归书必速(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鄂教版七下《黄生借书说》教案3篇

鄂教版七下《黄生借书说》教案3篇

《黄生借书说》教案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

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

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温故而知新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1)汗牛塞屋(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1)子不闻藏书者乎?(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3、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投影)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有书而不读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不同心态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投影)自己通籍前:家贫难致有所览辄省记——勤奋后:俸去书来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投影)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提出希望“予不幸”与“生幸”读书必速、归书必速(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塞、庋藏、俟、落落、业、无论”等文言实词、复习虚词“之、而”的用法,学习“然、为、与”的用法。

了解特殊句式,学会文言翻译的方法。

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2. 把握作者关于读书的论断,梳理文章论证结构,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进行议论抒情的写法。

3. 把握作者寄寓在文章中对青年人的嘱托,形成发奋图强的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句式。

体会对比说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论证结构,把握论证特点及文中体现的情感。

【教法、学法】以“五步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作者、对话自己)为基本教学方法,质疑点拨为辅。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讨论中提升、探究后运用。

学生自主归纳为主,小组合作为辅。

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疑难思考中掌握方法。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3.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全文,翻译下列句子。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

②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③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④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4. 认识作者,了解“说”。

袁枚,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作品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具有、、特点。

5. 关于读书,袁枚在文章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和方法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吗?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1. 由名人读书观导入: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 , 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思想之停蓄因此稳当厚重。

钱钟书读书,精锐挺进,浩瀚渊深。

量大如重峦叠嶂,其气势如鹰击长空,其全面性如综合部队,且善于对读书的选择。

李敖读书姿态罕见之开放,如一硕大公园,推倒围墙,吸纳周遭风光,而自有一中心。

有书且善于读,是名人成功的关键。

但是有一个青年学生因为家贫无书来读,幸得大学者袁枚的帮助,这位长者就借书一事谆谆告诫后辈读书的道理。

《黄生借书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比照方法说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那么”的不同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

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根底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

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本文构造是怎样的?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局部。

第一局部(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

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比照,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

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

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局部(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拟,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完毕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1)中心明确,构造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

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

2015-2016学年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学案27《黄生借书说》3

2015-2016学年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学案27《黄生借书说》3

黄生借书说课前预习:1、《黄生借书说》选自,作者是(朝代)的,字号,晚年号。

《黄生借书说》一文,表达了“”(原文)的观点,篇末将黄生和自己对比,委婉告诫他“,,”(原文)。

2、积累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

课程标准: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

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积累文言词语。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评价任务:1、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

3、学会本文运用的对比的阐释道理的方法。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

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

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一)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

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

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

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解题: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

【最新】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7课《黄生借书说》 (共48张PPT)

【最新】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7课《黄生借书说》 (共48张PPT)
强假 qiǎng zhé guǐ 俟 sì

庋藏
惴惴 zhuì
素蟫 yí n

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必高束焉,庋藏焉。
(3)姑俟异日观。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古今异义词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 古:祖辈和父辈 今:爷爷 无论 古:不用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b.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 “归书也必速”?
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 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 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 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 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 总结:这段以作者读书的亲身经历,把少时借 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 证了中心论点。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层。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性活用
汗牛塞屋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流汗
归而形诸梦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
翻译下列句子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4)必高束焉,庋藏焉。 5)姑俟异日观。 6)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 书也必速。
讨论以下问题:
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 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 么作用?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 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 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 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 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 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 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生借书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教学步骤:一、导入(1)作者简介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

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

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

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1 . 注音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 度 guǐ2. 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

夫人,那人。

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夫,音fú。

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

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

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

“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

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

姑,姑且、且。

俟,音sì,等候、等待。

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

有所览,有看到的。

辄,就。

省记,记在心里。

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

落落,堆集的样子。

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

素镡,指书里的蠹虫。

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

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

惟,只是。

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吝书,舍不得(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

固,本来、诚然、实在。

3 . 辨音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jià假期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shěng 节省③juǎn翻卷juàn素镡灰丝时蒙卷轴4. 辨义子不闻藏书者乎你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非独书为然这样非独书为然是若业为吾所有被为一说作、写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少时之岁月的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三.读课文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

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就课文内容质疑。

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

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

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

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二、质疑讨论。

理解中心。

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

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

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

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

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感叹;珍惜。

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9.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

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

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

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

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

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三、归纳写作特色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

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中间三段是重点。

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

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

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

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

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

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

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

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

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

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 七 ) 课文翻译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