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情况调研报告材料某某的[1]
就当前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就当前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尊敬的领导:
经过对当前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报告:
1.调研目标和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类型、利用情况和问题。
2.土地利用类型: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和自然保护用地等。
3.土地利用现状:目前,农业用地仍占据着绝大部分土地面积,但受到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的影响,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但也存在合理规划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自然保护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4.土地利用问题: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农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安全压力加大;农业用地污染和耕地荒漠化等问题凸显;建设用地不合理规划和恶性扩张;自然保护用地管理不到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
5.建议和对策: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并避免土地利用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和提高农田质量;优化建设用地规划和调控;加强自然保护用地的管理和监测;推行可持续土地利用思路和政策等。
6.结论:当前土地利用面临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对策,我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此致
敬礼。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要)一、铜陵市土地资源情况及利用现状铜陵地域面积小,境内多丘陵,耕地后备资源非常匮乏。
与大建设、大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比,土地供给严重不足。
一是人均土地资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全国人均土地约10.5亩、拥有耕地1.4亩。
而我市人均拥有土地2.25亩,人均耕地不足0.6 亩。
二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
2006年至2010年期间,铜陵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63%。
同期,铜陵年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达到20%,特别是近年来新上项目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比例大幅提高。
三是人均占有建设用地水平较高。
城郊及农村建设用地分散,存在较多的“空心村”现象。
四是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近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较发达地区。
2010年,我市开发区平均投资强度约110万元/亩,产出效益为150万元/亩。
同期,合肥经开区和高新区的投资强度为200-250万元,芜湖开发区的投资强度为150-180万元。
五是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现象仍比较普遍。
从区域上看,主要分布在铜胥以东,泰山大道以西等区域;其余分布在大桥经济开发区“大通工贸园”及铜陵县金桥工业园;从项目类型上看,闲置土地主要涉及纺织、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材料等产业,特别是一些一次性申请用地500亩以上的大型项目闲置土地较多;从时间上看,主要是在2007年工业用地招拍挂和控制指标制度未实施前形成的。
二、近期我市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所做的探索一是实行“三集中”,即工业向工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原则上不在工业园区外,审批单独选址新建工业项目。
全面推行人口向城区集中的做法,集中建造安置住宅小区。
截止2010年,全市共选址19宗土地,用地面积约110.9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近2万户。
初步测算,此举可减少新增建设用地3600亩,节地效果显著。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情况调查报告xx[1]
![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情况调查报告xx[1]](https://img.taocdn.com/s3/m/6ad003ddd1f34693daef3eb0.png)
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情况调查报告xx[1]xxxxxxx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情况调查报告一、项目区概况xxxxxxx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xxxxxxx南部的xxxxxxx,项目区地跨东经112°56'32"~112°58'53",北纬28°52'38"~28°54'36"。
涉及xxxxxxx同洲村、双江村(由原汨江村、小江村合并)、大江村、新莲村、万兴村、龙须村等六个村,人口4800人,土地总面积744.59公顷(已扣除项目区内居民点用地和河流水域及墓葬用地)。
项目区东抵汨罗市楚塘乡牛栏湖村及屈原村;南抵xxxxxxx龙须村、万兴村;西抵xxxxxxx灰滩河;北抵凤凰乡香游湖村、汨江村及灰滩河。
项目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年日照时数1739小时,年平均气温16.7度,全年无霜期265天,年降水量1247.6毫米。
项目区属河流冲积平原,地面高程25.00 m左右,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项目区内成土母质磊石山为砂岩变质岩,东南高地及部分平原为第四季红色粘土,中部及西北部为河湖冲积物,质地疏松而较肥沃,耕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力较强,宜于水稻、蔬菜、甘蔗种植。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建设规模为744.59公顷,其中农用地742.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76%(水田580.58公顷,占77.97%;旱地69.00公顷,占9.27%;菜地2.09公顷,占0.28%;疏林地9.41公顷,占1.27%;农村道路用地20.56公顷,占2.76%;坑塘水面19.59公顷,占2.63%;农田水利用地19.34公顷,占2.60%;田坎22.22公顷,占2.98%);未利用土地1.8公顷,占0.24%(荒草地1.8公顷,占0.24%)。
土地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土地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土地情况调研报告根据近期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情况,以下是我对土地情况的调研报告。
首先,我们对所调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
经过计算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总共有10000亩土地,其中用作农业的土地占70%,工业用地占20%,居住用地占10%。
该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农田的利用率较高。
工业用地主要用于电子制造、汽车生产和化学工厂等工业项目,这些工业用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居住用地则集中在城市和乡村地区,适应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接下来,我们对土地的质量进行了评估。
我们选择了20个样本点进行了土壤测试和水质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土地的土壤肥力较高,适合农作物生长。
然而,有几个样本点显示土地质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几个样本点的水质出现了问题,可能由于邻近的农场和工厂造成的水污染。
为了保护土地质量和环境健康,我们建议加强农业和工业用地的监管,并提倡环保技术和方法。
再次,我们调查了土地的拥有者情况。
根据我们的了解,大部分土地属于个人农民和企业,他们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或进行产业活动。
另外,政府也拥有一部分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公益性项目。
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我们没有发现明显的争议或纠纷。
最后,我们就土地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
其次,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
此外,政府应加强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土地所有者的权益。
最后,加强对土地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对土地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土地利用合理,尽管存在一些质量和管理上的问题,但通过相关措施和建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改善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对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有所帮助。
国土调查情况汇报

国土调查情况汇报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单位对本地区的国土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总,现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经过实地勘察和数据
整理,我们发现本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但部分地区存在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工作。
此外,本地区的林地和草地资源丰富,但部分地区存在着过度开发和破坏的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利用或者闲置的土地资源,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们对本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查。
经过勘探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本地区存在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这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再次,我们对本地区的水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我们发现本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但存在着水质污染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最后,我们对本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
我们发现本地区存在着地质
灾害、水灾、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本地区的国土资源调查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结合调查结果,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感谢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将不断努力,为国土
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地资源清查汇报材料

土地资源清查汇报材料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整理了土地资源清查的汇报材料,现将内容汇报如下:一、土地资源清查的目的和背景本次土地资源清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地土地资源的状况,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土地资源清查工作。
二、土地资源清查的范围和内容本次土地资源清查主要涵盖了行政区划划定的范围内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资源。
我们对土地的面积、地类、土地质量、农民土地权益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测量。
三、土地资源清查的方法和步骤我们采用了田野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勘界、测量、调查问卷等手段,获取了土地资源清查的相关数据。
具体步骤包括:组织土地资源清查工作人员,编制工作计划,实地考察,采集数据,整理汇总等。
四、土地资源清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整理,具体的土地资源清查结果如下:1. 农田资源清查结果:农田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土地平均质量评分为XX,农民土地权益状况良好。
2. 林地资源清查结果:林地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XX%,林地分布较为均匀,为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3. 草地资源清查结果:草地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草原覆盖率为XX%,草地质量较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五、土地资源清查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通过这次土地资源清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1. 部分土地存在水土流失和退化的情况,建议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修复和恢复。
2. 部分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建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仍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措施的宣传和实施。
六、土地资源清查工作的总结和展望本次土地资源清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清查方法和技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当地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更好的服务。
土地情况调研报告

土地情况调研报告土地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土地的利用情况,包括土地面积、土地分布、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现状等,以便为后续的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实地调查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土地进行踏勘和测量,了解土地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收集则包括对相关报告、统计数据和地籍资料的查阅,以获取更全面的土地信息。
三、调研结果1. 土地面积据调查数据显示,本市总土地面积为XXXX平方公里。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占XX%,农用地占XX%,林地占XX%,草地占XX%,水域占XX%。
这些数字表明土地资源在本市的利用已经相对合理,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 土地分布在本市的土地分布中,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城郊,农用地集中在郊区和农村地区,林地和草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区和郊区。
这种分布方式利于土地的多元化利用,也为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土地所有权本市的土地所有权主要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种。
国有土地由国家或政府所有,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集体土地则由村民或农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
目前,本市鼓励集体土地的流转和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显示,本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包括农田、城市建设和生态用地。
农田主要用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城市建设用地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生态用地则主要保留为自然保护区和景观绿地。
目前,本市的土地利用呈现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四、调研结论1. 本市土地资源丰富,但在土地利用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目前应重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求。
2. 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应提高农田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的手段,提升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情况调查报告一、项目区概况xxxxxxx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xxxxxxx南部的xxxxxxx,项目区地跨东经112°56'32"~112°58'53",北纬28°52'38"~28°54'36"。
涉及xxxxxxx同洲村、双江村(由原汨江村、小江村合并)、大江村、新莲村、万兴村、龙须村等六个村,人口4800人,土地总面积744.59公顷(已扣除项目区内居民点用地和河流水域及墓葬用地)。
项目区东抵汨罗市楚塘乡牛栏湖村及屈原村;南抵xxxxxxx龙须村、万兴村;西抵xxxxxxx灰滩河;北抵凤凰乡香游湖村、汨江村及灰滩河。
项目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年日照时数1739小时,年平均气温16.7度,全年无霜期265天,年降水量1247.6毫米。
项目区属河流冲积平原,地面高程25.00 m左右,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项目区内成土母质磊石山为砂岩变质岩,东南高地及部分平原为第四季红色粘土,中部及西北部为河湖冲积物,质地疏松而较肥沃,耕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力较强,宜于水稻、蔬菜、甘蔗种植。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建设规模为744.59公顷,其中农用地742.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76%(水田580.58公顷,占77.97%;旱地69.00公顷,占9.27%;菜地2.09公顷,占0.28%;疏林地9.41公顷,占1.27%;农村道路用地20.56公顷,占2.76%;坑塘水面19.59公顷,占2.63%;农田水利用地19.34公顷,占2.60%;田坎22.22公顷,占2.98%);未利用土地1.8公顷,占0.24%(荒草地1.8公顷,占0.24%)。
具体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见表2。
项目区内同洲村面积221.14公顷,占总面积的29.70 %,其中水田179.60公顷,旱地17.29公顷,菜地0.90公顷,疏林地5.05公顷,农村道路用地6.69公顷,坑塘水面1.88公顷,农田水利用地1.77公顷,田坎6.82公顷,荒草地1.14公顷;大江村面积148.35公顷,占总面积的19.93 %,其中水田99.63公顷,旱地21.27公顷,菜地0.46公顷,农村道路用地3.53公顷,坑塘水面11.91公顷,农田水利用地6.94公顷,田坎4.15公顷,荒草地0.46公顷;双江村面积237.21公顷,是项目区内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占总面积的31.86 %,其中水田185.88公顷,旱地19.49公顷,菜地0.07公顷,疏林地4.36公顷,农村道路用地6.82公顷,坑塘水面4.61公顷,农田水利用地8.71公顷,田坎7.07公顷,荒草地0.20公顷;新联村面积129.29 公顷,占总面积的17.37 %,其中水田107.46公顷,旱地10.96公顷,菜地0.65公顷,农村道路用地3.83公顷,坑塘水面1.18公顷,农田水利用地1.24公顷,田坎3.97公顷;万兴村面积8.60 公顷,占总面积的1.16%,其中水田8.01公顷,农村道路用地0.29公顷,农田水利用地0.09公顷,田坎0.21公顷。
龙须村面积0.14公顷,占总面积的0.02%,是项目区内面积最小的一个村,合在大江村内计算。
其中水田0.05公顷,农田水利用地0.09公顷。
2.作物种植结构xxxxxxx生物资源种类颇多,经过长期的自然演替和人工培育,形成了许多优良品种。
粮食作物品种资源有水稻、玉米、麦类、豆类、高梁和荞麦等;经济作物品种资源有茶叶、棉花、辣椒、甘蔗、莲藕、油菜等;项目区树种种类较少,主要为杨柳、水杉等。
良好的气候及土壤条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最适宜的生存空间。
项目区内的作物种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水田全部栽种水稻,占总面积的71.15%;旱地以甘蔗种植为主,种植面积34 .32公顷,占总面积的4.61%;其次为玉米,种植面积27.4 5公顷,占总面积的3.69%;蔬菜种植面积2.09 公顷,占总面积的0.28%;其余零星种植一些豆类、红薯、高粱等。
3.田块特征由于项目区属于平原地带,因此田块的分布比较集中,而且比较规整。
项目区内的田块基本上是以村为单位集中连块分布,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大部分是以路和沟渠为分界线,界址十分清楚。
田块根据地面高差不同成行分布,形成格网状布局,有利于土地的整理。
三、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水利设施状况在项目区北面有平江河流经,灰滩河从东、南、西三面环绕项目区,灰滩河蓄水面积0.46k㎡,调蓄量37万m3,平江河蓄水面积1.69k㎡,调蓄量254万m3,项目区内设有排灌机埠5处6台。
其中大江村水源主要依靠平江河上游,全长1000米,宽80米,水深6米,有效蓄水量为24万立方米;新莲村水源是灰滩河,跨村长度1900米,宽50米,水深2米,有效蓄水量8万立方米;双江村水源有五号排渠和平江河,水源充足,但五号排渠和平江河淤塞严重,要求疏通。
同洲村水源有平江河和七五排渠积水,水源可满足灌溉要求。
项目区内同洲村有机埠两台,大江村、新联村、双江村、万兴村各一台。
因长年未治理,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排渠、水沟、坑塘淤塞严重,灌排水不畅。
加之缺乏规划,各村各自为政,项目区未形成统一的排灌渠系,排渍抗旱费用居高不下。
又因耕地不平整,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一次降雨量(十天内)超过80mm,就有80%的水田被水渍,一般要6-7天才能排出,低的地方要10天左右才能排出。
如果在早稻播种期或收早插晚时连续7天晴天,则有30%的田灌不上水,需通过土地整理,完善灌排渠系。
2.交通状况项目区距省会长沙市区90.0km。
在区内有1条长2518m,路面宽度6.50~7.00m,路基宽13.00m,现为混凝土路面的公路与省道相通,对外交通较便利。
但除这一条混凝土路面外,项目区内其他均为土路,田间道路布局零散,生产路非常稀少,而且很不规整。
加之项目区内交通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村庄点间的交通联系及田间管理非常不便。
尤其是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机械生产的需要,急需通过土地整理加以改善。
3.林网建设状况项目区在一般年景无风害,除道路两旁种有树木外,未设置农田防护林体系。
4.电力设施状况目前,农村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能满足目前项目区居民的生活用电及部分生产性用电的需要。
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项目区没有开采价值的地矿资源,附近也无工矿企业,因此没有比较集中的污染源,主要的污染源是当地居民点的生活污水。
雨水和生活污水均通过现有的排水沟直接排至灰滩河,现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四、项目区土地利用特征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为农用地及未利用地。
其中,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7.52%,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农田水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60%;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24%。
这样的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反映出项目区的滨湖平原特征,也体现出项目区通过整理新增耕地的来源主要是未利用地和废弃的坑塘水面及疏林地。
项目区土地具有地势平缓、土壤的结构性和耕性好、水资源丰富、地块成片,区内疏林地、滩涂、荒草地等地类零星分布、沟渠路分布杂乱等特点,在湘北洞庭湖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该地条件有利于土地整理,而且土地整理效果好。
项目区在土地利用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土地利用率为99.76%,耕地利用率为87.52%,远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43.9%,但农业生产条件差。
2.水源条件好,但灌排水系分布零乱,功能分工不明确,等级低,质量差,因排水不畅,项目区内渍涝灾害严重。
3.对外交通联系方便,但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缺乏,村庄点间的交通联系及田间管理不便,不利于农业生产及田间管理。
4.由于项目区属平原地貌,区内地势较低的低洼滩涂地,时受洪水威胁,部分土地有次生潜育化的危险。
5.项目区集体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建设。
表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五、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1.土地所有权现状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全部属国有土地所有权,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国家。
区内各村的路、沟、渠,水利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等属国有,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共同使用。
2.土地使有权现状项目区的土地使用权属国有土地使用权,村委会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主体。
项目区内,包括六个村级单位,分别是大江村、双江村(由原汨江村、小江村合并)、同洲村、新莲村、万兴村、龙须村。
其中同洲村面积221.14公顷,占总面积的29.70 %,在调查中绘制界址点133 1个;大江村面积148.35公顷,占总面积的19.93 %,共绘制界址点657 个;双江村面积237.27 公顷,是项目区内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占总面积的31.86 %,共绘制界址点1347 个;新联村面积129.26 公顷,占总面积的17.37 %,共绘制界址点1188 个;万兴村面积8.60 公顷,占总面积的1.16%,共绘制界址点63 个;龙须村面积及界址点合并在大江村内。
村与村权属界线明显、清楚,都是以规范的田间机耕道路划界,无飞地、插花地。
权属定界来源于1989年的土地详查资料,当时通过实地调查定界,已在万分之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五千分之一的土地权属界线图上分别标明了队与队(当时是生产队)之间的权属界线及界址点,各相临生产队之间都签订了权属界线协议书,在土地权属界线图上签字并加盖了公章共同认可,具有法律效力。
2003年由省政府批准,撤场建区,设立两镇三乡,由原来的117个队合并为现在的72个村,合村也都是以原来各队的权属界线作为依据。
因此,项目区内的土地使用权主体非常明确、清晰。
各村之间也从没有因权属主体的问题发生过纠纷。
项目区的规划设计方案也没有对村与村之间的土地使用权界线进行破坏、改变,整理之后各村在权属之间也会无争议。
3.土地经营权现状项目区内六个村的农民享有承包土地经营权。
宅基地经过土地登记发证后农民才是国有土地使用者。
目前项目区的土地采取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经营方式,由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村委会发包给各农户经营,各承包经营户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书。
建区后区管委采取了两田制(口粮田、经营田)的分配方案。
项目区口粮田为每人一亩的标准,经营田没有具体的标准,一般是各村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有的农户经营几十上百亩,有的只经营了口粮田。
各承包经营户与村委会都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书。
口粮田的承包经营合同书30年不变,经营田的承包经营合同书没有固定,一到五年不等。
六、土地权属现状中存在的问题1.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不明确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土地,田地慢慢向种田大户和少数人手中集中。
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与他们曾经承包的土地的关系很模糊,有的确实是真正脱离了,而有的并没有真正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