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贴敷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贴敷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窦一田;韩君英;沈双【摘要】通过分析、概括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中药贴敷防治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及中药贴敷治疗作用机制等两个方面就中药贴敷治疗CKD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The research status of CKD treatment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s was described by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recent years from two aspects: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s and its therapeutic mechanism with the aim of guid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6(029)012【总页数】3页(P143-145)【关键词】肾脏病,慢性;中药贴敷;综述【作者】窦一田;韩君英;沈双【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卫生问题。
目前,我国CKD发病率达10.8%,成为加剧社会运行成本负担、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2]。
尽管现代医学在CKD防治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但单纯西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寻找有效干预CKD的综合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临床与科学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医药由于其临床疗效确切、作用范围广泛、使用费用低廉等优点,日益为肾脏疾病专业领域所接受与重视。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脏病(CKD)属于世界性的人类健康问题,在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临床研究与实践对于CKD发病机制、治疗和控制方法愈加重视,针对性地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中医药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在经过长久的发展后,在疾病机理和诊疗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知。
CKD治疗和干预中,很多研究和实践人员针对性地采用中医疗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此次研究总结分析中医药治疗CKD的相关研究,旨在为中医药作用的发挥提供助力,为疾病治疗寻求更加高效、安全的疗法。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肾脏病;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志码】ACKD属于多种疾病引发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患者的肾脏结构、功能出现进行性恶化或是不可逆转损伤,进而形成一系列临床症状。
近些年来,在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和生活习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对于CKD发病和流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和经济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药能够从疾病的发病原因和作用机理出发,合理发挥不同中药的作用,并进行中药配伍,形成协同作用效果,进而对疾病治疗和缓解形成显著效果,并能够防控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1.CKD的病因机理研究分析慢性肾脏病的病因机理是较为复杂的,中医理论强调从机体整体出发,分析脏腑功能和虚实情况,以此明确疾病病因。
韩东盛等(2019)研究指出,中医理论认为,CKD的发病原因大部分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受到多种病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病,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及阴阳平衡,均受到严重影响。
研究指出,在此背景下,采用中医“和法”对CKD患者治疗是较为有效的。
针对性地对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状况进行调和,实现阴阳平衡,达到标本兼治、驱邪扶正的功效,进而对CKD疾病发展产生延缓效果,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1】。
1.中医药治疗CKD相关研究1.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在对患者的发病原因和中医证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患者的疾病证型,再结合患者的身体素质等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和个体性,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肾阴虚证的的疗效观察

【 关键词 】 慢性 肾脏病 ;肾阳虚证 ;肾阴虚证 ;穴位敷贴疗法 【 中图分类号】R 2 4 6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3 )0 4— 0 0 8 0 — 0 2
慢性 肾脏 疾病是 严重 危害 人类健 康 和生命 的 常见病 ,
① 中 医辨证 属 肾 阳虚 证 、肾阴虚 证
者。② 符合西医诊 断标 准 ,且患 者一般情 况 良好 ,各 种可
逆加剧 因素如酸 中毒 、电解质 紊乱得 到有效 控制 的非 透析 患者 。③年龄在 1 8— 6 5岁之间。
1 . 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 1 8岁 以下 或 6 5岁 以上 ,妊
穴 位 敷 贴 治 疗 慢 性 肾脏 病 肾 阳虚 证 、 肾 阴虚 证 的 的疗 效 观 察
曹 晓 慧
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 ,湖北 黄石 4 3 5 0 0 3
【 摘
要】 目的 :观察保肾巴布剂 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慢性 肾脏病 肾阳虚证 、肾阴虚证 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 8 0 例慢性 肾
2 结 果
2 . 1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临 床 症 状 积 分 比较 两 组 治 疗 后 症 状 积
1 . 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湖北 省中医院 肾内科 门诊及
住院病房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 ,共 8 0例 ( 其 中住院病人
2 3例 ,门诊病 人 5 7例 ) ,随机分为保 肾 巴布 剂穴位敷 贴治
疗组 ( 以下 简 称 A组 ) ,西 医治 疗 对 照 组 ( 以下 简 称 B 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 又根据 中医辨 证分 型分为 肾 阳虚 型 、
肾阴虚型 。两 组 资 料 一 般 情 况 比较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P>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

熟地黄10 g、泽泻10 g、山茱萸12 g、牡丹皮10 g、山药15 g、茯
苓15 g。脾肾气虚加红参末(日分2次冲服)3 g、赤芍药15 g、
白芍药15 g、生黄芪30 g、当9-t 12 g;肝肾阴虚加当归10 g、白
芍药20 g、槐花12 g、藕节15 g、白茅根30 g;气阴两虚加党参
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础方剂。
3临床研究
3.1单味药近年来,经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用单味
中药或制剂治疗慢性肾衰竭取得较好疗效。周娲等¨21将非
尿毒症慢性肾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均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降压药、纠正贫血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
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10 g开水泡服,1次/d。疗程
疗组加用中药健脾益肾方(黄芪、丹参、淮山药、生白术、肉苁
蓉、白豆蔻、生大黄、炙甘草),每13分2次口服,每次6 g,观察
治疗8周。结果显示健脾益肾方对脾肾阳虚型肾衰竭患者有
较好的肾保护作用。尚发全等¨引采用健肾排浊法辨证加减
用药治疗慢性肾衰竭65例。基本方:生地30 g、黄芪30 g、巴
戟天30 g、五加皮30 g、沙苑子30 g、锁阳15 g、九香虫15 g、川
均为2周。结果显示非尿毒症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微炎症状
态,大黄能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但对其肾功能无明显改善作
用。王怀庆¨川将60例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
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并口服缬沙坦,观察
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静点,疗程为4周。结果显示
丹参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可显著减少患者尿蛋
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中医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药物治疗方法与西医治疗形成了互补和整合,为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中医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认识中医药研究慢性肾脏疾病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了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认为,慢性肾脏疾病多由肾虚、湿热、瘀血等多种因素引起,而西医主要关注肾功能的损伤和炎症的控制。
因此,中医药的治疗意义在于整体调理,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慢性肾脏疾病的病情。
二、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1. 补肾药物中医药强调肾为先天之本,因此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常用到补肾药物。
例如,当患者出现肾虚的症状时,可以选用枸杞子、淫羊藿等药物来补益肾气,增强肾脏功能。
这些药物具有滋补肾阴、提高肾脏自愈能力的作用。
2. 清热药物湿热是慢性肾脏疾病中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肾脏功能的恢复。
中医药则注重清热利湿,改善湿热引起的肾脏损害。
例如,茵陈、黄柏等药物在慢性肾炎患者中应用广泛,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
3. 活血化瘀药物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瘀血的形成和积聚对肾脏功能恢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药通过活血化瘀的方式改善肾脏的瘀血状态。
例如,益母草、丹参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功效,能够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微循环状况。
三、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疗效研究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中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肾脏疾病的炎症指标、肾功能指标以及微循环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另外,一项前瞻性研究也证实了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有效性。
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不仅着眼于药物本身的临床疗效,更加重视从整体角度治疗的思路。
在中医药治疗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体质、环境和病情个体化地制定药物和调理方案,增强治疗效果。
中药外敷延缓慢性肾衰竭进程的临床价值及护理

炎 7 , 压肾 损害 3 , 例 高血 例 多囊肾 2 , 例 痛风性 肾病 2 。对 照组 : 例
3 例, l 例, l例 , 0 男 8 女 2 年龄 2 ~6 l 5岁 , 程 l 3 。原 发病 : 病 ~1 年 慢性 肾 炎 1 , 3例 糖尿 病 肾病 5 , 性 肾盂 肾 炎 5 , 例 慢 例 高血 压 肾损
者 带来 了生 存 的希 望 , 由于 其 费用 昂贵 , 术 复杂 , 有 一 定 的 但 技 且 创 伤性 而 难 以普 遍推 广 。广大 的 C F患者 将 寄 希 望干 内 科 的非 R 透 析 治疗 。 中 医 中药 在 延缓 慢 性 肾功 能 衰 竭 进 程 方 面 有 其 独特
的优势, 在改 善 病情 , 解症 状 , 低血 清 肌 酐 、尿 素 氮 、延 长生 缓 降
中医中药
CARN0LEM 暖固 ■ H E l AE■ 冒■ l OG EAF N —— N l CT T T F M —
中药外 敷 延缓慢 性 肾 衰竭 进程 的临床 价值 及 护理
饶 晓明 李清 萍 罗昭娜
( 江西 中医学 院附属 医院 江西 南昌 3 0 0 ) 3 0 6 【 摘要 l中 医中 药在 延缓慢性 肾 功能 衰竭进程 方 面有 其 独特 的优 势 , 在改善 病情 。缓解 症状 , 降低 血清 肌酐 、尿素 氮 ,延 长生命 等 方 面均取得 了 定的效果 , 多局限 于内服 及灌_ 种给 药途径 。 一 但 醑2 贴敷法是 中医的传统 治法之 一 , 古籍中早有 用贴敷 法消除水肿 与关 在 格 病的记载 , 本课题 研究的 目 的就是采 用祖 国医药这一传统 的特 色治疗措施 , 结合现 代科技手段 , 将益肾祛毒 的中草 药l成药饼 , 做 加入高 效 、无毒 、最 新 的皮肤渗透 促进 剂 , 外敷 在患 者 两佣 肾龠及 神 阁穴上 , 通过 穴位 的作 用达到 调整 机体状 态 的 目的。具体报 道如 下 。 I 关键 词 l 中 药 肾 表竭 临床价 值 护理 【 中图分类 号 lR6 . 2 5 9 【 献标 识码 】A 文 【 文章 编号 l 17 —04 (0 8 l() o 3 0 4 7 22 0) 2c一 1 — 2 6 0
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简称CKD)是一种进展缓慢且逐渐损害肾脏功能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等。
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逐渐在CKD治疗中得到关注,并显示出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
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应用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物组分,包括多种生物碱、甾体、鞣花酸等,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影响肾脏功能。
研究表明,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 药物组方中药的配伍应用非常重要,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中药组方包括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可以改善肾脏功能、减少尿蛋白等。
此外,一些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补肾益气颗粒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
2. 中药煎煮中药常用于煎煮制剂,煮煎过程中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释放出来,方便机体吸收。
研究显示,中药煎剂可以改善肾功能,减缓肾脏病变进程。
二、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机制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肾脏细胞损伤。
比如,黄芩中的黄芩素、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保护肾脏免受氧化损伤。
2. 抗纤维化作用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纤维化,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纤维化过程。
比如,石斛中的多糖类物质可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减缓纤维化的进程。
3. 抗炎作用慢性肾脏疾病伴随着炎症反应的激活,导致肾脏病变的进展。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
例如,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抗炎和抗凝血作用,可以改善肾脏炎症状态。
4. 调节免疫功能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中药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肾脏抵抗感染的能力。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外敷双肾俞穴、关元穴联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限量优质蛋白、低盐、低脂、低磷饮食,一般对症治疗降压,降脂,纠正贫血及水电解质紊乱。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敷贴和中药汤剂口服。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及各项生化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疗效优于单纯对症治疗。
对照组口服金水宝,每日3次,每次3颗;复方-α酮酸,每日3次,每次8颗。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例30,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显效例21,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7.8,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CRF是慢性肾衰时各种病因引起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根据其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的“关格”、“水肿”、“癃闭”、“腰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病变迁延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其中以肝脾肾虚为主,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或因外邪侵袭,情志饮食所伤,劳累过度而使病情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壅滞而发诸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具有温肾化瘀、逐水通便的中药以月桂氮卓酮调之,通过双侧肾俞穴、关元穴外敷吸收,可以使肾脏和肠道微循环得以改善,加速体内氮质由肠道及尿液排出。六君子汤中黄芪、党参补脾益肾以稳定肾功能[2],大黄能荡绦肠胃秽浊,使甲基鸟嘌呤消失,增加BUN、Scr的尿中排出量,有改善高氮质血症的作用[3],这样内外结合达到了慢性肾衰标本兼治的目的。中医穴位贴敷方便,口服中药汤剂无痛苦,使用安全,疗程短,疗效显著,配合西医的对症治疗及结合低蛋白质饮食治疗及饮食调理在治疗慢性肾衰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 性 肾脏病 ( C h r o n i c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 C K D ) 已成为全 球 范 围 内亟待 解 决 的卫生 问题 。 目前 , 我 国C K D发病 率 达 1 0 . 8 % , 成 为加 剧 社 会 运 行 成 本 负担、 阻碍 社 会经 济发 展 的重要 因素 [ 1 ] 。尽管现 代 医 学在 C K D防治 领 域取 得 长 足 发展 , 但 单 纯 西
两鄙. j r l 差为2 0 J 6 年 第 2 9 卷 第 J 2 期
动
. 态・ 研 宓( 苎展
中药贴敷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窦一 田 ’ , 韩君英 , 沈 双z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肾内科 , 天津 3 0 0 1 9 3 ;2天津 中医药大学 [ 摘 要]通过分析 、 概n i c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 C K D )
a n a l y z i n g a n d s u mm a iz r i n g t h e r e l e v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s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f r o m t wo a s p e c t s :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c h r o n i c k i d n e y
来 中药贴 敷 治疗 C K D的临床 与 基础 研 究进 展综 述
如下 :
作用 范 围广泛 、 使用 费用 低廉 等优 点 , 日益为 肾脏
疾病 专业领 域 所接 受与 重视 。 诚 如吴 师机 《 理 瀹骈 文》 云: “ 外 治佐 内治 , 能 两精 者 , 乃无 一 失 ” , 中 医 外 治 疗 法 已成 为 中 医药 防 治 C K D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中药贴 敷 是在 中医基 本理 论 指导 下 ,辨证 施
d i s e a s e r C K D) wi t h e x t e r n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h e r b s nd a i t s t h e r a p e u t i c me c h ni a s m wi t h he t a i m o f g u i d i n g t h e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Ex t e na r l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h i n e s e He r b s i n t h e Tr e a t me n t o f Ch r o n i c Ki d n e y Di s e a s e
药, 于 相应 穴位 贴敷 透皮 , 循经 络 、 入脏 腑 , 实现 归 经 及 疗 效 的 中医外 治疗 法 [ 3 ] 。 目前认 为 , 中药 敷 贴 源 自宋代 王执 《 针 灸资 生经》 之天 灸 。 由于人 体
c l ni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
∞' O I 8 k i ne d y d i s e a s e , c h r o n i c ; e x t e r n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h ne i s e h e r b s ; o v e r v i e w
医 治疗 的临 床 疗效 并 不 十 分理 想 , 因此 寻 找有 效 干预 C K D的综 合 治疗方 案 已成 为 当前 临 床 与科 学 研 究热 点 。近 年来 , 中医药 由于 其 临床 疗 效确 切 、
利用 率 高、 操 作简 便易行 。 因此 , 合 理有 效 地运 用
中药 贴敷 对 防治 C K D具 有 重要 意义 [ 4 ] 。现 将近 年
DOU Y i t i a n 1 , HAN J u n y i n g z , S HEN s h u n n
l N e p h r o l o g yD e p a r t m e n t , N o . 1 H o s p i t a l A f il f i a t e dt o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dMe d i c i e. n T i a n j i n 3 0 0 1 9 3 , C h i n c  ̄ " 2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es n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Me d i c i n e
及 中药贴敷治疗作 用机制等 两个方面就 中药贴敷 治疗 C K D的研究现状进行 阐述, 旨在指导临床。
[ 关键词] 肾脏病 , 慢性 ; 中药贴敷 ; 综述 [ 中图分类号]R 6 9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 6 8 5 2 ( 2 0 1 6 ) 1 2 - 0 1 4 3 -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