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2 煤的的形成
关于煤炭方面的知识

关于煤炭方面的知识煤炭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具有许多方面的特点和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煤炭方面的知识:1.煤炭的形成:煤炭是由古老的植物遗体在地下深处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和高压作用,逐渐形成的固体燃料。
这个过程叫做煤化作用,需要数百万年的演变。
2.煤炭的分类:根据形成环境和地质特点,煤炭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烟煤、无烟煤和褐煤等。
不同类型煤炭的碳含量、热量值和其他物理特性有所不同。
3.煤炭的开采:煤炭开采通常涉及地下或露天矿井的挖掘,以及使用爆破、机械或水力等方法将煤从岩层中分离出来。
开采出来的煤炭需要进行清洗和加工,以去除杂质和改善其质量。
4.煤炭的利用: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工业加热和制造化学产品等。
燃烧煤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5.煤炭的安全问题:煤炭开采和处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风险,如矿井坍塌、气体泄漏和职业病等。
为了确保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矿井建设和安全监管、提供职业健康保障等。
6.煤炭的经济性:煤炭是一种相对廉价的能源来源,但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此外,由于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逐步淘汰煤炭产业。
7.煤炭的污染问题: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其中包含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了解关于煤炭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种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煤炭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煤炭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那么煤炭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煤炭的形成过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煤炭的形成过程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
腐泥是一种富含水和沥青质的淤泥状物质。
冰川过程可能有助于成煤植物遗体汇集和保存。
【煤的形成年代】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
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
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堆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
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
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煤炭的形成

煤炭用途
煤炭用途
• 【长焰煤】 长焰煤是烟煤中最年轻的一种,其挥发 分和水分含量仅次于褐煤,碳化程度高于褐煤,含碳 量低于80%,着火点多低于300℃,燃烧时火焰较长。 • 长焰煤主要用于发电或其它动力用,在缺少石油的地 区也可用来提取低温(500℃~600℃)炼焦油,其 副产品半焦可用来制造合成氨,半水煤气或其他气体 燃料,也可直接作为民用燃料。 • 【褐煤】 褐煤是未经过成岩阶段,没有或很少经过 变质过程的煤,外观呈褐色或褐黑色,含碳量比较低、 挥发分高、不粘结、易燃烧。 • 褐煤多作发电燃料,也可作气化原料和锅炉燃料,有 的可用来制造磺化煤或活性碳,有的可作提取褐煤蜡 的原料。
• 【弱粘煤】 弱粘煤是一种灰分和硫分比较低的,粘 结性较弱的低等或中等碳化程度的烟煤,含碳量一般 在80%~90%,加热时产生的胶质体较小,单独炼 焦时焦炭质量差,易粉碎。但作为配煤可炼出强度较 好的冶金焦。弱粘煤多适于作气化原料和电厂、机车 及锅炉的燃料。 • 【不粘煤】不粘煤是一种在成煤初期已受到不同程度 氧化作用的低变质煤到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含碳量 一般在75%~85%,水分高、燃点低,用火柴可点 燃,燃烧时间长,不易熄灭。 • 不粘煤主要作气化和发电用煤,也可作动力及民用燃 料。
城市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探明储量 32.53 109.53 527.94 271.07 0.57 1660.3 104.58 54.17 303.34 1726.58
占比 % 0.28 0.93 4.47 2.3 0 14.07 0.89 0.46 2.57 14.63
煤层底板
• 煤层底板——分为直接底和基本底,位于 煤层之下数十厘米——数米,多为富含植 物根须化石的泥岩。有的直接底遇水膨胀 发生底鼓现象破坏巷道。基本低位于直接 底之下多为砂岩粉砂岩厚度较大。
煤矿的形成——精选推荐

煤矿的形成煤矿的形成三门峡市科技情报所张劲科学家在煤炭⾥发现了树叶、树枝、树⼲的化⽯,并且分析了煤炭的成分,认定煤炭是植物埋⼊地下以后,逐渐形成的。
可是很多⼈却⼜产⽣了疑问,煤层那么厚,需要很多很多的⽊材,那么多的树⽊怎么能聚集到⼀块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地球成长的历史,从地球上发⽣的事件,慢慢去探讨煤炭产⽣的根源。
⼀、煤炭的形成时期 地球上现在的煤炭基本上产⽣在1-3亿年前。
⽆烟煤⼤约产⽣在2.5亿年前的古⽣代;褐煤和烟煤产⽣的时间较晚,⼤约在距今1-2亿年的中⽣代,中⽣代就是恐龙⽣活的时代。
经过⼏千到上亿年,褐煤会逐渐转变为有烟煤和⽆烟煤。
因此,有烟煤和⽆烟煤⽣成的年代就更久远了。
科学家们认为,数亿年前的古⽣代和中⽣代是世界煤炭⽣成的主要时期。
1亿年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类的历史,追溯到原始⼈类的旧⽯器时代不过1万年,追溯到⼈类站起来成为直⽴⼈的时代不过4万年,再往前看,猿到⼈类过渡⼤概⽤了300万年。
由此看来,1 亿年远远早于⼈类的出现。
1万年看着是个庞⼤的数字,但它对1亿年,对1000万年来说,确实⼜是⼀个很⼩的数字。
我们讨论煤炭的形成,讨论⼤量的⽊材怎样积累起来,⽤万年的数字去演变,去理解,这可能更为便捷。
⼆、煤炭的形成 那么,我们现在看⼀下煤炭⽣成的条件和过程。
1、⼆氧化碳CO2 的储备在古⽣代时期,地壳运动⽐较活跃,⽕⼭爆发频繁,⽕⼭爆发会释放出⼤量CO2 ,这样地球上就有了⼀定量的CO2 存量。
加上从地球诞⽣以来(科学家认为,地球也是从⽆到有慢慢成长起来的,它是由原来⼀团混沌的物质,逐渐冷却凝固,先形成了原始的岩⽯圈、⽔圈和⼤⽓圈,然后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球),地球上岩⽯长期的风化等作⽤,岩⽯风化也释放CO2,⼏种原因集合起来,当时的地球上就储存了⼤量的CO2 ⽓体,这为今后植物的⽣长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2、植物⽣长到泥炭⽣成 古⽣代时期,当时地球上的陆地还处于⼀个古板块。
煤炭的形成及其地质特征

煤炭的形成及其地质特征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发电、钢铁冶炼、化工等行业。
那么,煤炭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有哪些地质特征呢?本文将从煤炭的形成过程、组成成分以及地质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煤炭是由植物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植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阳光能量,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
然而,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残体就会被埋藏在地下,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逐渐形成了煤炭。
其次,煤炭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
其中,碳是煤炭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煤炭质量的绝大部分。
煤炭中的碳主要以有机质的形式存在,它们是植物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形成的。
而氢、氧、氮和硫等元素则以有机物的形式与碳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煤炭的化学成分。
最后,煤炭具有一些独特的地质特征。
首先,煤炭的颜色通常是黑色或棕黑色,这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其次,煤炭的质地通常比较坚硬,但也有一些软煤存在。
这是因为煤炭中的有机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经历了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使得煤炭变得坚硬。
此外,煤炭还具有一定的燃烧性能,可以作为重要的燃料使用。
除了上述的地质特征外,煤炭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例如,煤炭的含碳量较高,可以提供丰富的热能。
同时,由于煤炭的储量较为丰富,因此在能源供应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煤炭的利用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
总之,煤炭是由植物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它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并具有一些独特的地质特征。
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煤炭的利用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的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煤是怎样形成的

煤是怎样形成的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有一种古老的能源,它深藏在地壳之下,静静地等待着被人类发现和利用。
这种能源就是煤炭,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那么,煤炭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科学探索的故事。
煤炭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它始于数百万年前的古生代。
在那个时代,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尤其是沼泽地带,生长着大量的植物。
这些植物包括了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等,它们在沼泽中形成了茂密的植被层。
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并没有完全分解,而是在沼泽的缺氧环境中逐渐积累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遗体在沼泽中越积越多,形成了厚厚的一层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化学变化。
在这个阶段,有机物质中的水分逐渐被挤出,而有机物质中的碳含量逐渐增加。
这个过程被称为“泥炭化”,是煤炭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步。
随着地壳的运动,沼泽地带可能会被沉积物覆盖,这些沉积物包括泥沙、粘土等。
这些沉积物的覆盖,使得有机物质与外界的空气隔绝,进一步促进了有机物质的化学变化。
在这个阶段,有机物质中的碳含量继续增加,同时,有机物质的体积也会因为压力的作用而减小。
这个过程被称为“压实作用”,是煤炭形成过程中的第二步。
在压实作用的过程中,有机物质逐渐转化为一种叫做“褐煤”的初级煤炭。
褐煤是一种质地较软、颜色较浅的煤炭,它的碳含量相对较低,通常在30%到60%之间。
褐煤的形成标志着煤炭形成过程的初步完成,但它还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煤炭。
随着地壳的进一步运动,褐煤可能会被埋藏得更深,受到更高的温度和压力。
在这种条件下,褐煤中的有机物质会继续发生化学变化,碳含量会进一步增加,同时,褐煤的质地也会变得更加坚硬。
这个过程被称为“变质作用”,是煤炭形成过程中的第三步。
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褐煤会逐渐转化为“烟煤”或“无烟煤”。
烟煤是一种质地较硬、颜色较深的煤炭,它的碳含量通常在70%到90%之间,燃烧时会产生较多的烟雾。
煤是如何形成的

煤是如何形成的煤被广泛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煤被广泛地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不过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煤是怎么来的。
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煤的形成原因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煤的形成煤是由植物在湖泊、沼泽地带埋没在水底、泥沙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地壳运动,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在细菌、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经过生物、物理、化学作用,逐步演变而成的。
距现在约2.5亿年以前,植物死后,遗骸堆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由于地壳变动,沉积地带下降,泥沙不断冲积,植物遗骸一层一层地埋在地层中,在缺氧的条件下,受厌氧细菌的作用,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变成腐泥和泥炭。
这是成煤过程的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
成煤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变质阶段,也叫煤化阶段,也就是从腐泥、泥炭转化成煤。
由于地壳下沉和变动及其它原因,泥炭逐渐失去氧、氮和氢,相对地增加了碳含量和硬度,变成了最年轻的煤——褐煤。
随着地壳的继续下沉,温度和压力继续上升,煤层的煤质继续发生变化,煤化过程进一步加深,褐煤逐步变成烟煤,最后变成无烟煤。
煤的开采方式矸石排放煤矿生产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物,也是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和堆积量最大的固体废物,产生量一般为煤炭产量的10%左右。
中国煤矸石年排放量大约在1.5 亿~2.0 亿吨之间。
截止2002 年底,全国煤矸石积存量约34亿吨,占地2.6 万公顷,是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中产出量和累计积存量最大的固体废物。
2004 年,全国煤矸石综合利用量为1.35 亿吨,利用率54%。
矿井水的排放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水源水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巷道和工作面,为了保证采矿安全,防止水害发生,需将矿井涌水排出。
据不完全统计,在采煤过程中,2004 年全国煤矿矿井水排放约30 亿m³,平均每吨煤涌水量约为2m³。
资源化利用率仅占22%左右。
瓦斯抽放与矿井通风在煤炭开采前和开采中抽放瓦斯气,是保证煤矿安全的重要措施。
煤怎样形成的

煤怎样形成的煤主要用于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等。
煤是怎样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煤的形成过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煤的形成过程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产,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
俗称煤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
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
《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煤炭是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
它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
煤也是获得有机化合物的源泉。
通过煤焦油的分馏可以获得各种芳香烃;通过煤的直接或间接液化,可以获得燃料油及多种化工原料。
煤作为一种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经开始。
煤被广泛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是从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开始的。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煤被广泛地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了工业的向前发展,随之发展起煤炭、钢铁、化工、采矿、冶金等工业。
煤炭热量高,标准煤的发热量为7000大卡/千克。
而且煤炭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一般也比较容易开采,因而被广泛用作各种工业生产中的燃料。
煤炭除了作为燃料以取得热量和动能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制取冶金用的焦炭和制取人造石油,即煤的低温干馏的液体产品——煤焦油。
经过化学加工,从煤炭中能制造出成千上万种化学产品,所以它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我国相当多的中、小氮肥厂都以煤炭作原料生产化肥。
我国的煤炭广泛用来作为多种工业的原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低等植物含量 高(20%左右) ,高等植物中含量少(1-2%) ,且主要集 中在孢子和种子中。在生化作用下在酸性或碱性溶 液中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前者参与成煤作用。 在天然条件下,脂肪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从 泥炭或褐煤的抽提沥青中能发现脂肪酸。
1.4.3 脂类化合物
纤维素在生长着的植物体内很稳定,但植物 死亡后,需氧细菌通过纤维素水解酶的催化 作用可将纤维素水解为单糖,后者进一步氧 化则分解为CO2和水,即:
当环境缺氧时即酸性条件下,在厌氧细菌作用 下发酵生成甲烷、氢、丁酸、醋酸等中间产物 无论是水解产物还是发酵产物,它们都可与 植物的其他分解产物缩合形成更复杂的物质 参与成煤,或成为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3、适宜的地质作用的配合
是不是所有的沼泽地区都可以形成煤层呢? 也不是的; 在植物遗体的堆积过程中,如果沼泽的基底不 下降,整个沼泽会很快被植物遗体堆满,后续植 物死亡后不能被水掩盖,遭受氧化而破坏,无法 形成较厚的泥炭层。因此地壳运动对煤的形成有 着重要的影响。 当地壳发生沉运动,其沉降速度与植物遗体的 堆积速度大致相等时,沼泽基底沉降的空间恰好 被植物遗体的堆积所充填,沼泽中积水的深度基 本保持不变,继续维持沼泽环境,这种平衡持续 时间越长,泥炭层的堆积厚度就越大。
半纤维素:多糖,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 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易分解或水解为糖 类和酸。 果胶:糖的衍生物,呈果冻状存在于植物 的果实和木质部中。在生物化学作用(泥 炭化作用)下,水解成一系列单糖和糖醛 酸。
1.4.2 木质素
木质素主要分布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包围着纤
维素并填满其间隙,以增加茎部的坚固性。
2、适宜的地理环境
是否所有的植物死亡后都能转变成煤呢? 不是的。 如果植物残体堆积在空气畅通的地方,则受喜氧细菌 的作用而被完全氧化,分解成CO2和H2O而不能成煤。但 在有水和隔绝空气的地方,则不能完全氧化。而在自 然界中,只有泥炭沼泽具备这种条件。因为沼泽是地 表常年积浅水,气候非常湿润的洼地,所以沼泽环境 很适宜植物的生长、繁殖。当植物死亡后,又能及时 被沼泽中的水掩盖,避免植物全部氧化分解,而其中 一部分分解产物能保存下来并最终变成煤。所以,泥 炭沼泽是发生聚煤作用的良好地理环境。
孢粉质:构成孢粉和花粉外壁的主要成分。 具有脂肪-芳香族网状结构。
以上物质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溶于有机酸,微生物也 难以作用,在成煤过程中能保存下来。
1.4.4 蛋白质
蛋白质:由若干个氨基酸结合而形成的结构复杂的高分 子。由于含羧基和羟基,蛋白质具有酸性和碱性官能团, 强烈亲水性胶体。 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分解为气态 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质没有 决定性的影响。 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5~20 10~20 8~10 3~5 5~10 1~3
木质部 叶 木 栓 孢粉质 原生质
60~75 65 60 5 20
20~30 20 10 0 0
1 8 2 5 70
2~3 5~8 25~30 90 10
1.5 煤炭的成因类型
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主要 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
木质素的组成3 OH
CH CH CH2OH
针叶树的松柏醇
CH CH CH2OH
落叶树的芥子醇
CH
CH CH2OH
乔木的-香豆醇
1.4.3 脂类化合物
脂类化合物是指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 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在植物中脂类化合物主要 有以下几种。
当地壳沉降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沼 泽基底沉降的空间不足以充填植物遗体,相当于沼 泽中积水的深度变浅,这种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后, 沼泽被植物遗体填满,后续植物死亡后不能被水掩 埋,遭受氧化而破坏,无法形成较厚的泥炭层。 当地壳沉降速度大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沼 泽基底沉降的空间不能被植物遗体填满,相当于沼 泽中积水的深度增大,这种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后, 沼泽逐渐演变为湖泊。由于水深超过一定限度(一 般认为是2m),植物的生长繁殖受到限制,泥炭层 的沉积中断,不能形成较厚的泥炭层,转而沉积泥 砂物质,逐渐把泥炭层覆盖起来。这层覆盖物就成 为以后煤层的顶板或夹矸层。
木质素具有芳香结构,带有侧链的聚合物,含甲氧 基、羟基等官能团。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 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 易于保存下来。
但在泥炭沼泽中(多氧),在微生物作用下易氧化 成芳香酸和脂肪酸,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生成腐 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为煤。故木质素 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
1.2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 低等植物:包括菌类和藻类,是由单细胞和多细 胞构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根、茎、叶等 器官的分化。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是地球上最 早出现的生物。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 物。进化论认为,高等植物由低等植物长期进化而 来,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别。除了苔藓外, 高等植物常能长成高大的乔木,具有粗壮的茎和根, 成为重要的成煤物质来源。
蜡质:在植物中呈薄膜状覆盖在茎、叶和果实表面, 防止水分蒸发和避免遭受伤害,植物茎、叶表面细 胞壁外层的角质化和老的根、茎的栓质化,皆与蜡 质的加入有关。主要是长链脂肪酸与含有24~26个 碳原子的高级一元醇形成的脂类,化学性质稳定 (比脂肪稳定),不易受细菌分解。
1.4.3 脂类化合物
树脂: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 时,胶状的树脂不断分泌出来保护伤口。针状植物含 树脂较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
第二部分
第二章:煤的形成
煤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是由许多有机化 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不仅不 同的煤的组成、结构、性质存在着差异, 即使来自同一矿区、同一煤层的煤样也有 明显的差别。为了了解煤的千变万化的特 征及变化规律,提高对煤的勘探、开发, 煤质评价和加工利用途径,有必要掌握煤 的形成的基本知识,包括成煤的原始物质、 成煤的环境和成煤的作用等。
煤的生成是一个极其漫长与极其复杂的过程。 煤的成因因素,即成煤植物的种类,植物遗体的 堆积环境和堆积方式,泥炭化阶段经受的生物化 学作用等影响泥炭形成并保存的诸因素,决定了 煤在显微结构上具有多种形态各异的显微成分。 煤的变质因素,即泥炭成岩后煤变质作用的类型、 温度、压力、时间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煤的化学 成熟程度,亦即煤化程度,又称煤化度。 煤的显微成分组成和煤化度是表征煤的性质,尤 其是炼焦用煤工艺性质的二维坐标。因此,了解 煤的生成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从本质上更深刻地 认识煤。
低等植物——海带
低等植物——地衣
低等植物——蘑菇
高等植物——华南毛蕨
高等植物——松树
1.3
植物演化史和主要聚煤期
1.4成煤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及成煤性质
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细胞。细 胞是由细胞壁和原生质构成的。前者的主要成分 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而后者的主要成 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高等植物的细胞含原生质较 少,低等植物则相反。茎是高等植物的主体,其 外表面被一层表皮所包裹。表皮外层为角质层, 里层为木栓层。从表皮向内,依次是形成层、木 质部和髓心。 高等植物除了根、茎、叶外,还有繁殖器官孢子 和花粉。孢子属于孢子植物,花粉属于种子植物 所有。
树脂是混合物,其成分主要是二萜和三萜类的衍生物。
树脂不溶于有机酸,不易氧化,微生物也不能破坏它, 因此能很好地保存在煤中。我国抚顺第三纪褐煤中的 “琥珀”就是由植物的树脂演变而成的。
1.4.3 脂类化合物
角质:角质是角质膜的主要成分,植物的叶、嫩枝、幼 芽和果实的表皮常常覆盖着角质膜,作用是防止水分的 过度蒸发和微生物的侵入。角质是脂肪酸脱水或聚合的 产物,其主要成分是含有16-18 个碳原子的角质酸。 木栓质:能将木栓组织浸透,以提高其抗腐烂的能力。 主要成分是脂肪醇酸、二羧酸、碳原子数大于20的长链 羧酸和醇类。
(1)腐植煤: 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变 化作用生成。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煤化学的主 要研究对象。
(2) 腐泥煤: 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 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3) 残植煤: 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 分(孢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残植煤在自然界中 的储量很少,常呈薄层或透镜体夹在腐植煤中。
1.4.5 不同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性
植 物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
细 绿 苔 蕨 草
木 本 植 物 的 不 同 部 分
菌 藻 藓 类 类
松柏及阔叶树
12~28 30~40 30~50 50~60 50~70 60~70
0 0 10 20~30 20~30 20~30
50~80 40~50 15~20 10~15 5~10 1~7
泥炭沼泽中植物与泥炭层的形成
第三节 成煤作用过程
由高等植物转化为腐植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般 需要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整个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 段:即泥炭化作用过程和煤化作用。图示如下: 煤化作用
植物 泥炭化 泥炭 成岩作用 褐煤 变质作用 烟煤、无烟煤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 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 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 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埴物遗髓堆积的薄,进座 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 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 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 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 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 此外,由于地壳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可能是反 复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地区就可能出现多次的泥 炭层积累,这就是形成一般煤田都有多层煤的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