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贵州省贵定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贵州省贵定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贵州省贵定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以下最能体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世界历史变化主题的是A.世界现代化的纵深发展B.世界体系的裂变与重组C.全球一体化的波浪推进D.东西方世界的持久对立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段文字中破格用人,使其参与宫廷决策核心,形成“内外朝”制度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3.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

下图描述了这两类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的关系。

从该图中可以得出()A.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B.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C.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D.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4.1938 年初,当国民党军向黄河以南大撤退、日军继续向中国腹地进军时,八路军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发动游击战,占领广大农村,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八路军的这一战略()A.推动了抗日战争转人相持阶段B.迫使日军放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D.表明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5.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

安徽省长丰县二中2024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长丰县二中2024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长丰县二中2024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

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己形成2.20世纪初,清政府对原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如1903年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

由此可知,当时改制A.旨在解决企业资金困难B.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C.意在抵制西方经济侵略D.加重了企业的生产负担3.查士丁尼说“为一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公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

”下列各项对于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理解正确的有①《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②公民法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退出历史舞台③万民法诞生后打破了罗马公民法体系④万民法促进了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下图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A.霸权主义依然盛行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逆全球化思潮涌动D.区域集团化受到挑战5.“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为“创造前提”,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A.发动无产阶级革命B.实行新经济政策C.退出帝国主义大战D.推行农业集体化6.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境内的民族及其政权,利用唐内缩有效辖区之机,更加频繁地开展对唐官私贸易。

2021-2022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

2021-2022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

2021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一、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刀耕火种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③使用翻车灌溉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3.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儿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了A.商品经济发展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C.专制主义强化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4.粱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C.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D.中国人热爱和平,瞄方人热衷海外殖浇5.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

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当时,秦二爷投资近代工业的有利条件不包括A.自然经济受到进一步破坏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社会上出现实业救国思潮D.两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6.张誊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为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卷

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卷

保密★启用前准考证号姓名(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福建省部分地市 2024 届高中毕业班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4.4试卷由选择题(满分48分) 和非选择题(满分52分) 组成,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

《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

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

这表明A. 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C. 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D.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2. 商鞅变法后建立的赐爵制度强调“不官无爵”,即官爵合一。

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

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

东汉官爵最终分离,“爵故废也”。

这反映了 A. 官僚机构职能转变 B. 中央集权制度臻于完善C. 国家治理渐趋理性D.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3. 长沙铜官窑是唐代享誉盛名的外销瓷窑,所产瓷器纹饰多样,植物纹尤以莲花纹和椰枣纹居多。

图1所示的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即运用西亚贴膜印花的技法表现阿拉伯传统植物椰枣的形象。

据此可知,唐代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A. 注重制瓷技术创新B. 陆上丝绸之路繁盛C. 融汇吸收异域文化D. 社会审美意趣多元4.图2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

据此可推知,北宋A. 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B. 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C. 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D.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5.明政府规定外地人不附入本地户籍者,有赋役负担的杖一百,无赋役负担的杖八十;如果将他人隐匿不上报户籍,隐匿他人者与所隐之人同罪。

2024高三历史质量监测(二)答案

2024高三历史质量监测(二)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测(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Ⅰ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C A D A B C D C A B D B C A Ⅱ卷共3题,共55分。

16.(20分)(1)任选两个观点并进行原因分析,每个观点2分,原因4分,共12分。

观点一: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而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代表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基于该立场,指出了洋务运动的不足。

观点二:对洋务运动提出了负面的评价,认为它是反动的、卖国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运动。

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当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主要采用阶级分析方法,强调阶级斗争的观点。

观点三:对洋务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抵御外侮的作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鼓舞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

(2)认识: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史学研究范式、个人立场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评价要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客观、全面、辩证、历史等原则,将历史事件置于其特定时代中进行综合分析。

不同的历史评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认识历史。

(8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17.(20分)(1)因素:官方文件中使用英语,印刷技术与出版业发展,戏剧文学的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8分)特点:王权强化,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2分)(2)英国地处海岛,使自己置身欧洲纷争之外,相对独立和安全;较早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后来经过多次议会改革,推进民主制度发展完善;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对外扩张并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在维也纳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战后英国和法国共同控制国际联盟。

甘肃张掖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甘肃张掖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甘肃张掖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典时期雅典公民群体社会经济结构表据上表可知,当时雅典A.自由农是民主政治的主体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少数富人控制了城邦政权D.民主政治范围广泛2.宋代民事立法较之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内容广泛,条文细密,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等十几个方面。

宋代民事立法发展表明A.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法制化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C.政府对经济活动控制加强D.私有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3.罗斯福新政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正在为了保护没有特权的人免受剥削而寻求方法;在另一种意义上说,政府正在与私营企业进行竞争,并且逐步去代替它们,但是,并没有使公司与资本主义断绝关系。

”这段话表明罗斯福()A.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B.认同社会主义思想C.仍坚持私有制与自由企业制度D.认为道义责任高于阶级利益4.如图所示的规定出自A.《租借法案》B.三国协定C.《五国海军军备协定》D.《大西洋宪章》5.历史发展的链条并非光滑平直,而是由一个个节点串连。

1945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一年,中国A.赴美参加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B.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C.各党派于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D.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6.某学者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企业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经营路径(如下表所示)。

由此推知,这一时期中国A.传统家庭生产经营模式解体加速B.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C.民族企业照搬了外国的管理模式D.西方企业对华的资本输出遭到抵制7.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

最新高考历史第二次诊断模拟卷(附答案)

最新高考历史第二次诊断模拟卷(附答案)

最新高考历史第二次诊断模拟卷(附答案)一、单选题1.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往往围绕具体的“事”与“术”展开,徐光启等中国古代科学家也往往侧重于研究农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专注于农业发展之“用”与“术”的学说。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A.重视逻辑推理B.重视对经验的总结C.注重实用性D.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2.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的精髓,是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解说出来,使其成为利器,去扫除古典主义和贵族僧侣主义的颓废之气。

以下作品能体现该精髓的是A.《人间喜剧》B.《巴黎圣母院》C.《老人与海》D.《百年孤独》3.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由此可以看出欧共体成立的最初动因是A.加强内部联合抗衡苏联B.摆脱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C.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D.迫使美国改变对欧政策4.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

”这反映当时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5.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同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并与许多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发展了通商贸易关系及友好往来。

这体现了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不结盟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6.下表是“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

据此可知A.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7.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

齐国还设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

这种局面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标志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C.宣告了官学体系的瓦解D.说明德治与法治之争兴起【答案】A点评:考查立意:社会变迁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该题与教科书所学关联密切。

情境结构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路“大咖”纷纷聚众讲学,表达对急剧变革社会的认识与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的景象。

这显然是有助于时代的需求,A项正确。

B项干扰力较强,能够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

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思想文化事业繁荣局面,而不是一个“历史时代”。

2.魏晋以前,不论是篆书还是隶书,都写得工工整整。

到了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盛行,打破了严谨的书写形式,变得优美而灵动。

这一现象A.表明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B.反映出审美观念的变化C.得益于统治政策的相对宽松D.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答案】B点评:考查立意:传统文化(书法)流变的社会原因。

该题与教科书关联密切。

情境呈现魏晋前后书法由严谨向“灵动”发展的历史现象,意在强调时代发展对提升书法艺术的作用。

所以,B选项正确。

试题选项具有“开放性”特征,分别从书法艺术发展阶段、审美情趣、统治政策和市民阶层对情境现象进行“概括”。

其中,AD选项干扰力较大,能够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

书法开始成为艺术是在东汉;如果说市民阶层对书法艺术有精神追求的话,那起码也是在唐宋以后的事情了。

(前后置史实干扰有效)3.宋神宗时,尚书省弹奏御史中丞舒直违规使用公款,要求交付有司处理。

借此,宋神宗在尚书省设置御史房,主要负责纠察御史失职的行为。

据此可知宋朝A.监察机构职责不够明晰B.实现了权力制约与平衡C.行政部门冗官现象严重D.利用互察规范官员行为【答案】D点评:考查立意:宋代的“廉政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绵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

这反映了当时A.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 B.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C.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 D.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25.表1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2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

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

这说明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27.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

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融合2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该文后的语句应该是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29. 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

这一举措客观上A.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30.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31, 1977年高考,570多万考生报考,录取率为5%,以后录取率总体增加,到2016年高考,940万考生报考,录取率超过82%。

这反映出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不断取得新进展 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C.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了国民素养 D.高考制度改革适应了国家战略需要32. 14世纪,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来解释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曼习惯法和中世纪城市法的结合。

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A,法学已经摆脱神学束缚 B.构建新时代的法律体系C.罗马法与教会法相融合 D.人文主义淡化宗教信仰33. 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

导致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B.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C.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34.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三环外交”战略,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1960年,英国主导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

由此可知,英国试图A.抵制欧洲联合进程 B.强化自由主义贸易C.恢复光荣孤立政策 D.维护英国大国地位35.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

此言论意在说明A.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B.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C.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135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明清时期,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出现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集资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19世纪70年代,受西方有价证券及其交易的影响,上海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其发行的股票成为近代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

1882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首开了中国有组织的华商证券市场的先河。

1895年以后,随着一大批近代企业和银行的创立,华商股票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

近代中国的证券交易,缺乏相应的规范交易规则,成交的价格往往视外商证券行情而定,投机现象明显。

——据《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兴起的历史背景,简要评价其作用(15分)材料二从198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部分集体和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为建立规范、集中的股票交易市场,90年代初,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1998年4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

1999年7月,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证券法》正式实施,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由此确立。

2005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了《公司法》和《证券法》,进一步理顺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关系,有力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据《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目的。

说明与中国近代的证券市场相比,新中国的资本市场有哪些发展?(10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据阎学通、杨原著《国际关系分析》表3为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简表。

解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傲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

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

《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

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

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8分)46.【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

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

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

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

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

我将愉快的参军。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

”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

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

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

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9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之,习天文、历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在研究蝗灾时,他对从春秋到明万历年间的蝗灾进行数据统计,运用排比、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蝗灾频发的季节和发生的条件,得出蝗灾发源于沼泽地的论断,对明代乃至民国期间的蝗灾防治形成了积极影响。

《本草图经》记载“菘菜不生于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

”徐光启对此表示怀疑,亲自经过两年的试种,发现菘菜并没有变成芜菁,进而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

他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指出“几何之学,深有益于致知”。

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

在他72年的生命历程中,很长时间被社会问题所困扰。

徐光启认为他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他把西学作为解决晚明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而不是将西学视为一种学术。

在他那里,西学实现了同儒家文化的恰当结合。

——摘编自王东升《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是否真的“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7分)绵阳市高中2015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28DBAAB 29——33CADBC 34——35DC二、材料解析题:41.(25分)(1)背景:明清时期证券市场萌芽;西方证券交易机制传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清政府政策调整。

(8分)评价: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有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借鉴西方经济运行机制,为后来资本市场发展奠定基础;证券市场体制不健全,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