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合集下载

夏文化

夏文化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 三 过 其 门 而 不 入 。 —— 《孟子· 滕文公上》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 的方式“选贤与能”,集体推举天下的共主, 即为“公天下”。尧老时,把“王”位禅让 公天下 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 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 己的儿子启。禹的传子宣告了禅让制度的终 结,使王位世袭制得到了确立,从此开始了 家天下 “家天下”的局面,夏王朝产生了。
同意第一种 理由有: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
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二是考古发掘的实 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 理由有: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
年;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 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三是史书 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 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第四迄今还没有发 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很多不能确 定,处于推测阶段。
二里头宫殿基址 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 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 100米,高0.8米。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迄今所知我国最 早的宫殿建筑
偃师二里头文化(农业)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 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 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 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 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 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 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 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 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 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 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来复原夏朝 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探索与争鸣来自什么是“小康”?

夏朝的历史遗迹考古发现中的夏代遗址与文物

夏朝的历史遗迹考古发现中的夏代遗址与文物

夏朝的历史遗迹考古发现中的夏代遗址与文物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历史遗迹对于研究中国最早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古发现中,夏代遗址与文物成为了我们了解夏朝历史的窗口。

本文将就夏代遗址与文物进行介绍和解读。

一、遗址发现与考古价值夏代遗址的发现往往基于考古学家对夏朝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地理环境的探索。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960年代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市,最早被认定为夏代遗址的可能地点。

考古发掘表明,大汶口文化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的中原地区发现的大型城址,其规模之大和文化特征与夏代的历史描述相契合。

同时,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例如陶器、玉器、石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示出夏代人民的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实物证据,验证了夏朝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除了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有一些其他被认为是夏代遗址的地点,例如现今的陕西省西安市周原遗址、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等。

每一个遗址的发现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夏代历史的机会。

二、夏代文物的特点与代表作品夏代文物在考古发现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代表了夏朝时期的艺术与文化水平。

这些文物不仅在形式和工艺上具有独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是了解夏代社会、经济、宗教和政治制度的重要线索。

1.陶器:夏代陶器成为了研究夏朝的重要文物之一。

夏代的陶器制作水平相当高,形态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鬲、豆、尊、簋、觚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象鼻杯和斟酌,它们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

2.玉器:夏代玉器也是夏朝文明的重要标志。

夏代玉器制作技艺高超,主要以玉璋、玉虎、玉龙等为代表。

这些玉器不仅在设计和雕刻上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着夏代人民的信仰和崇拜,对于了解夏代宗教和社会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3.青铜器:夏代青铜器的制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夏代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和农耕工具两大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神盾、大鼎、易方尊等。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杨玉斌一问题的提出夏朝是中国原始社会解体后,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之间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这是我们的国家历史最后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著名的禹王防洪故事,妇女和儿童知道有一个夏朝。

过去,尽管一些古代怀疑论者否认夏朝的存在,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尤其是中考时公布的十多个殷王遗书,与《尹本吉史记》记载的商代皇室世系大致相同,印证了《尹本吉》的可靠性。

因此,司马迁的《夏本纪史记》也有一定的依据。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解放后提出的新课题之一,1950年发现的郑州二里岗遗址①,比安阳殷墟要早一百多年,这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寻找夏文化的信心。

文献中关于夏人活动区域的记载,主要在豫西嵩山周围和伊、洛平原一带;此外,还分布在晋西南汾水下游和其他一些地方。

根据这种线索,考古工作者从1956年开始,陆续在郑州、巩县、偃师、洛阳、渑池、三门峡、临汝、登封、禹县、密县等许多地方,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对探索夏文化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1977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河南省登封市藁城遗址发掘会议”② 在登封高城镇古文化遗址发掘周围探索夏文化。

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夏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对待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是夏文化;其二则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三、四期文化属于商代早期文化;其三也有人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不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才是夏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同意二里头文化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属于夏文化,但我们对夏文化的开始和结束有不同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里探索了夏文化的起源和终结。

第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夏文化的开端从发掘材料看,二里头一、二期文化对于延续五、六百年的夏代来说,并不是其最早的文化,要寻找夏代早期文化,还要以二里头一、二期文化为起点,再上溯其源。

三年高考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8 史学常识方法理论(含解析)

三年高考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8 史学常识方法理论(含解析)

专题18 史学常识方法理论考点一:史料(或史实)2018年高考01.(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1)11.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

“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02.(2018年江苏卷历史11)11. 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答案】C【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第一手资料指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具有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等特点。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

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③对中华文明产生影响(重农思想、农业科技等)2.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文化)核心: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3.史料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前21世纪—前1600年):1.后世文献(《礼记》):大同之世(原始社会)→小康之世(阶级社会)公天下→家天下禅让制→制部落联盟→国家(基本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2.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石制农具:农耕经济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夏朝

夏朝




5、历史课堂上某同学就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夏朝 肯定是存在的,因为我读的资料中说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对夏 代作了相当有系统的记载,而《史记》早已证明是信史。”他的 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史记》的确有夏代的记载 B、是错误的,因为文献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C、是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距离夏代不算太遥远 D、是错误的,因为尚需更多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6、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应属…… A、完全一致 B、基本不符 C、基本一致 D、继承发展 7、若要研究夏朝社会经济状况,下列史料中最可信的是…… A、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 B、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 C、《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 D、民间流传的关于夏朝的故事传说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1、主要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
2、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补史) 政治:宫殿式建筑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经济:石制、骨制农具和饲养家畜说明经营 农业为主;青铜器出土说明进入青铜时代。 (补史) 文化思想:青铜、玉器等礼器居多说明进入 礼制社会 (证史) 3、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阶级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 (私有制、 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 世袭制) 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
文献中的夏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 目前发现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公天下”到“家天下”
禹启相继: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 夏朝探索之中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的]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互相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根底。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互相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

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互相印证。

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1〔234[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答复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假设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

考古学通论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考古学通论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考古学通论》课程常见问题答疑《考古学通论I》1.考古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答:从学科总体目标来讲,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

但从研究理论、方法来说,则基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因此考古学具有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的性质。

考古学的特点是由它所研究的资料和目标所决定的。

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实物遗存,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局部的、极少量的遗存,大部分可能已经消失,又大部分被掩埋在地下,存在一个如何寻找和获取的问题。

获取的资料又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以将无序变为有序。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无限多的信息从实物中提取常来,但从大的目标和性质上来讲,它还是属于历史科学。

2.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有怎样的关系?答:考古学和狭义历史学(以文献资料为主研究人类历史)同属历史科学,是历史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学科的高级阶段。

Childe说,考古学引起了历史科学的变动,扩大了历史科学的空间范围,像用望远镜扩大了空间视野一样,它把历史视野向古代延伸了成百上千倍;像显微镜为生物学揭示了巨大生物躯体内的微小的细胞,又如放射性研究给化学带来的变化一样,改变了历史科学的内容。

史前考古学补充了文献记载所无的绝大部分内容;历史考古可改正文献记载的错误,又大大增加了历史学的内容。

3.考古资料应当怎样进行分类?答:考古资料的文化遗存区别于自然遗存。

经过人工制造、建造或被使用,有着人类活动印记的,都可称为文化遗存(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反之,未经人类活动参与,与人类本身活动无关的都可称为自然遗存。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化遗存,但人是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的,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许多自然遗存也成了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

文化遗存通常以遗址的形式存在。

遗址有多种多样:村落、洞穴、矿冶、军事、桥梁、关卡、栈道等交通遗址、宗教遗址。

广义的遗址还可包括墓地,狭义则泛指非墓地的遗址。

遗址中一般包括遗迹、遗物和遗痕。

遗迹指遗址中不可搬动的遗存,有时与土连在一起,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都市、城堡、坟墓、灰坑、窖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