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夏文化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 三 过 其 门 而 不 入 。 —— 《孟子· 滕文公上》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 的方式“选贤与能”,集体推举天下的共主, 即为“公天下”。尧老时,把“王”位禅让 公天下 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 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 己的儿子启。禹的传子宣告了禅让制度的终 结,使王位世袭制得到了确立,从此开始了 家天下 “家天下”的局面,夏王朝产生了。
同意第一种 理由有: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
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二是考古发掘的实 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 理由有: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
年;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 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三是史书 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 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第四迄今还没有发 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很多不能确 定,处于推测阶段。
二里头宫殿基址 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 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 100米,高0.8米。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迄今所知我国最 早的宫殿建筑
偃师二里头文化(农业)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 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 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 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 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 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 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 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 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 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 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来复原夏朝 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探索与争鸣来自什么是“小康”?
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

与20XX年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3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中国特色: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5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6意义: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加快了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 时间:追溯到远古时代2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1)内容: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来炎黄子孙自称2)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3 考古发掘中的历史:1)内容:出土了很多玉器或成套的玉质礼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古城、祭坛遗址2)意义:初步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时的许多具体情境表明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中原地区是核心4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5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文献中的夏文化1政治:禹传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夏朝已有百官、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2经济:小康之世3社会:天下为公,大人世及以为礼二考古中的夏文化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1 建筑:两座类似宫殿的痕迹,说明社会分化很明显2 农具: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以农业为主3 家畜:饲养猪、狗、鸡、羊等4 礼器和祭器:大多是青铜器和玉器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概况1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2 中国信史开端:文献、甲骨卜辞、考古资料3 处于发达的青铜时代二青铜文化1 政治:“内外服制”内服:王畿之地——“大邑商”“天邑商”(共主)外服:畿外之地——“四土”“四方”(方国)2 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以木器、石器为主手工业:青铜冶炼和铸造,酿酒3 文化:1)青铜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成为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2)甲骨文:出土于殷墟记载商人占卜情况具备汉字构成和“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汉字反映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情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三商亡1 原因:方国联盟瓦解,周部落崛起酿酒成风,政治腐败2 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败,被周取代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1目的:加强对新征服的地区的有效统治2对象: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或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3影响: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三周朝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度2农业:采用土地轮流种植的耕种方式3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有一定发展四礼乐制度1起源: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2演变:人们生活中遵守的规范3发展:周公将礼的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4完善: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5理论: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把礼乐制度神秘化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最深刻根源2军事上:列国间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争增多3政治上: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方兴未艾,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4社会上:追逐利益、实力竞争二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士”阶层最为活跃2代表:(1)儒家:兴起于春秋孔子:创始人,提出“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
历史(二)提纲

中国古代史(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产生--时间: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学会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2、表现:南稻北粟(1)黄河流域:粟类旱地农作物(2)长江流域:稻作农业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原始社会阶段3、意义:(1)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使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
二、炎黄传说三、文化遗址--分布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记载: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即从“大同之世”发展为“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取代。
文献记载:夏朝具备国家特征。
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二、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
考古中的宫殿遗址说明了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和玉器大多为礼器和祭器,印证了《礼记·礼运》中的“礼仪以为纪”。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印证和补充了文献史料,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结论: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历史1、时间、建立者:公元前1600年,汤2、意义: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信史的开始,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2、二重证据法--含义: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即: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夏朝

√
√
√
5、历史课堂上某同学就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夏朝 肯定是存在的,因为我读的资料中说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对夏 代作了相当有系统的记载,而《史记》早已证明是信史。”他的 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史记》的确有夏代的记载 B、是错误的,因为文献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C、是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距离夏代不算太遥远 D、是错误的,因为尚需更多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6、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应属…… A、完全一致 B、基本不符 C、基本一致 D、继承发展 7、若要研究夏朝社会经济状况,下列史料中最可信的是…… A、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 B、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 C、《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 D、民间流传的关于夏朝的故事传说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1、主要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
2、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补史) 政治:宫殿式建筑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经济:石制、骨制农具和饲养家畜说明经营 农业为主;青铜器出土说明进入青铜时代。 (补史) 文化思想:青铜、玉器等礼器居多说明进入 礼制社会 (证史) 3、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阶级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 (私有制、 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 世袭制) 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
文献中的夏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 目前发现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公天下”到“家天下”
禹启相继: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 夏朝探索之中
√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的]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互相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根底。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互相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
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互相印证。
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1〔234[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答复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假设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
高中历史知识点填空

高中历史知识点填空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古代称“美索不达米亚”。
2、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今天伊拉克发现的古代文字;刻在泥版上的文字;也称钉头文字;《汉穆拉比法典》使用楔形文字书写。
3、《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法典以神的名义颁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私有财产;法典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习惯法内容。
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4、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流经古埃及。
5、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6、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体现,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最负盛名。
7、象形文字与纸草: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以纸草为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8、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种姓制度。
分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平民)、首陀罗(贱民、奴隶)9、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的经典:三藏经(大藏经、三藏)佛教的传播:主要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0、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11、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12、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位于今天的希腊,在爱琴海附近。
(地中海的左侧是古代罗马,靠近非洲;右侧是希腊,靠近亚洲。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小国寡民”。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第一课中华文明摇篮原始农耕时代〔新石器时代〕1.起始:距今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学会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2.中华先民的农业特点:南稻北粟3.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开场的重要标志。
阶段特征:从前期的原始平等到后期社会分化。
5.中华上古文明遗址分布及特点:满天星斗, 八方雄起;黄河中下游为文明核心区。
中华文明的起源对神话传说地解读:1.有大量虚构与夸张的成分,并不完全可靠。
2.作为先民的集体记忆,蕴含着大量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信息,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二课文献及考古中的夏文化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一种可以合法使用暴力治理社会的权力运作机构。
国家产生的背景:1.生产力地开展,出现剩余产品,贫富分化地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
2.对外战争地频繁发生。
文献中的夏时间: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空间:洛汭及伊汭间王朝〔国家〕特征:1.“天下为家〞的社会取代“天下为公〞的社会。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有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器〔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考古中的夏时间:2000BC 左右空间:河南偃师二里头1.宫殿式建筑2.青铜器与玉器主要为礼器生产状况:进入青铜时代,工具以石器为主第三课甲骨文有什么重要的价值?1.是一种比拟成熟的古文字2.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状况,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商朝因为文献、考古、甲骨文多重印证成为信史,商朝是有直接文字记载第一个王朝。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时代1.数量大,品种多,制作精巧。
2.以礼器为主,象征等级身份与政治地位。
3.被赋予沟通天地、支持政治的功能。
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商朝的地位:有直接文字记载第一个王朝商朝的都城:河南安阳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第四课公元前1046年,商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hao4〕,史称“西周〞。
1.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有鲜明的宗法的色彩。
2.依据宗法制的原那么,呈现层层分封的特点。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中国特点: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意义:1.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2.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神话传说中的起源:内容:炎黄传说。
炎帝(神农氏)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起源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②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③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三、历史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历史的载体及价值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2、实物:化石、遗址、遗迹和遗物3、文献: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音(录音和录像)和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
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a) 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重要性是指口述者亲历过历史,危险性是指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识夏文化的途径
• 二重证据法: 就是运用文献和考古两方面的材料,
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可靠的
恢复古代历史原貌,来考察夏朝
材料一: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 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 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 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 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 后帝启。
遗迹、物为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但由于文献材料中的夏朝不确切,考古发现上的夏文 化目前依旧不明朗。两者之间结合在一起相互印证。因此 对于夏朝的诸多问题,我们所能采取的严谨的态度便是仍 然在探索之中
宫殿式 建筑的 出现
说明
二里头 社会的 分化已 很明显
嵌 绿 松 石 兽 面 纹 铜 牌 饰
酒器
二、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朝-----上古历史第一个转折点,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读材料)
1、从文献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变化:
大同之世
小康之世
公天下
家天下
禅让制
世袭制
2、从文献中反映夏朝具备了国家的特征
设官、军队、监狱、刑法
三、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与夏朝最吻合 考古发现说明: 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以农业生活为主
祭器
礼器
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刻画符号
读第8页材料一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 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 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 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 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 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 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 ‘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 ‘吾君之子也。’”
——《孟子•万章上》
材料三: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 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 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也,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
材料四: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文献解读:从这四则材料中,我们能够可靠的 知道禹传位给启这一关键的历史事件
不同文献记载的内容又相互矛盾,使得我们难以确 认真实的历史事实。而缺乏真实的历史事实,也就无 从做出可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