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合集下载

发现二里头遗址 揭开夏文化考古新时代

发现二里头遗址 揭开夏文化考古新时代

杜金鹏说,二里头遗址的城市布局、大型宫殿建筑群等,是学术界探索夏代都城和宫室制度的唯一实物资料。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冶铸作坊和青铜器,为研究夏代冶金技术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其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讨论夏代礼仪制度的实物史料。
其实,二里头遗址的价值远不限于夏文化。许宏说,二里头遗址的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耀眼的明珠,被学者誉为“华夏第一都”。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可以说,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夏代”的范畴,而给予后世的中华文明以深远的影响。
发现二里头遗址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句话千古传诵。但在传世文献中,中国最早的确切纪年,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再往前便是模糊一片,以致近代一些疑古派学者干脆说: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及夏、商、西周三代根本不是可信的历史,而只是一种传说或神话。
1928年,随着安阳殷墟的大规模发掘和大量甲骨文及其他商代器物的出土,殷墟在考古学上作为商文化已成定论。商文化找到了,那么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是否也可以通过考古学找到呢?
1959年,我国夏文化考古取得突破,突破口就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该遗址的发现者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徐旭生。
二里头遗址: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王朝都城遗址
如今,在二里头遗址旁边有一个院落,这里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办公地点。50年来,新中国老中青三代考古工作者甘居荒郊野外,在二里头遗址孜孜不倦地进行了数十次考古发掘,其发掘持续之久、参与人数之多、成果之丰、影响之大,在国内除了安阳殷墟几无比肩者。

文献中的夏文化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中的夏文化考古中的夏文化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百官、军队、刑法、监狱 ——国家机器
田制、赋税 ——国家特征
史记 ——最早王国
考古
宫殿 ——王权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社会制度
01
02
夏后氏百官。
——《礼记·明堂位》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有鬲氏
有仍氏
有扈氏

九 夷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所处的时间范围:约BC2070 ——BC1600 年。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1900—前1600年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窑穴、墓葬等遗迹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建立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建立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玉器、青铜时代 ——礼制
二里头的时间、地点古中的夏文化 > 总结课文
The end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The end
汇报人姓名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盗墓者发现,后为官方收藏并修订。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建立

历史(二)提纲

历史(二)提纲

中国古代史(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产生--时间: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学会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2、表现:南稻北粟(1)黄河流域:粟类旱地农作物(2)长江流域:稻作农业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原始社会阶段3、意义:(1)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使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

二、炎黄传说三、文化遗址--分布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记载: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即从“大同之世”发展为“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取代。

文献记载:夏朝具备国家特征。

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二、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

考古中的宫殿遗址说明了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和玉器大多为礼器和祭器,印证了《礼记·礼运》中的“礼仪以为纪”。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印证和补充了文献史料,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结论: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历史1、时间、建立者:公元前1600年,汤2、意义: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信史的开始,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2、二重证据法--含义: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即: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夏朝

夏朝




5、历史课堂上某同学就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夏朝 肯定是存在的,因为我读的资料中说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对夏 代作了相当有系统的记载,而《史记》早已证明是信史。”他的 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史记》的确有夏代的记载 B、是错误的,因为文献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C、是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距离夏代不算太遥远 D、是错误的,因为尚需更多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6、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应属…… A、完全一致 B、基本不符 C、基本一致 D、继承发展 7、若要研究夏朝社会经济状况,下列史料中最可信的是…… A、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 B、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 C、《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 D、民间流传的关于夏朝的故事传说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1、主要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
2、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补史) 政治:宫殿式建筑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经济:石制、骨制农具和饲养家畜说明经营 农业为主;青铜器出土说明进入青铜时代。 (补史) 文化思想:青铜、玉器等礼器居多说明进入 礼制社会 (证史) 3、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阶级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 (私有制、 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 世袭制) 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
文献中的夏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 目前发现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公天下”到“家天下”
禹启相继: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 夏朝探索之中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的]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互相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根底。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互相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

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互相印证。

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1〔234[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答复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假设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

高中历史知识点填空

高中历史知识点填空

高中历史知识点填空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古代称“美索不达米亚”。

2、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今天伊拉克发现的古代文字;刻在泥版上的文字;也称钉头文字;《汉穆拉比法典》使用楔形文字书写。

3、《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法典以神的名义颁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私有财产;法典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习惯法内容。

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4、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流经古埃及。

5、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6、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体现,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最负盛名。

7、象形文字与纸草: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以纸草为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8、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种姓制度。

分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平民)、首陀罗(贱民、奴隶)9、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的经典:三藏经(大藏经、三藏)佛教的传播:主要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0、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11、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12、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位于今天的希腊,在爱琴海附近。

(地中海的左侧是古代罗马,靠近非洲;右侧是希腊,靠近亚洲。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小国寡民”。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z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z

可以了解到哪些夏朝的历史现象呢
出现比较庞大的建筑群; 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 分显著;

农业生产上
生产工具主要为石质; 开始饲养猪狗鸡羊等 牲畜;

可以了解到哪些夏朝的历史现象呢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酒)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 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 禽饲养普遍。 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 城乡分化;
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传说中始于禹——启权利的过渡; 从启开始,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 继承方式开始,天下为公的禅制被世袭制取 代。

夏朝建立是上古历史的转折点,为什么? 夏朝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夏朝已经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影响:

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 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练习与测评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 镰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 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 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 羊等,可谓“六畜具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材料2、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 伊河与洛河之间,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发现有 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陶窑、窑穴、墓葬等一 大批遗址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二里头遗址》
陶罐上的刻划文字
可以了解到哪些夏朝的历史现象呢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第一课中华文明摇篮原始农耕时代〔新石器时代〕1.起始:距今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学会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2.中华先民的农业特点:南稻北粟3.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开场的重要标志。

阶段特征:从前期的原始平等到后期社会分化。

5.中华上古文明遗址分布及特点:满天星斗, 八方雄起;黄河中下游为文明核心区。

中华文明的起源对神话传说地解读:1.有大量虚构与夸张的成分,并不完全可靠。

2.作为先民的集体记忆,蕴含着大量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信息,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二课文献及考古中的夏文化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一种可以合法使用暴力治理社会的权力运作机构。

国家产生的背景:1.生产力地开展,出现剩余产品,贫富分化地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

2.对外战争地频繁发生。

文献中的夏时间: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空间:洛汭及伊汭间王朝〔国家〕特征:1.“天下为家〞的社会取代“天下为公〞的社会。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有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器〔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考古中的夏时间:2000BC 左右空间:河南偃师二里头1.宫殿式建筑2.青铜器与玉器主要为礼器生产状况:进入青铜时代,工具以石器为主第三课甲骨文有什么重要的价值?1.是一种比拟成熟的古文字2.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状况,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商朝因为文献、考古、甲骨文多重印证成为信史,商朝是有直接文字记载第一个王朝。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时代1.数量大,品种多,制作精巧。

2.以礼器为主,象征等级身份与政治地位。

3.被赋予沟通天地、支持政治的功能。

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商朝的地位:有直接文字记载第一个王朝商朝的都城:河南安阳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第四课公元前1046年,商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hao4〕,史称“西周〞。

1.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有鲜明的宗法的色彩。

2.依据宗法制的原那么,呈现层层分封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传世文献
材料一:(夏朝之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公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夏朝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家:私人的)。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货力:货物财力)为己。

大人世及(大人世及:国君父子兄弟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

——《礼记·礼运》
材料二: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益:伯益)。

……诸侯皆去(去:离开)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关于启继位的另一种说法:“益干启位,启杀之。

”——《晋书》
材料三:有扈氏起兵,启亲领大军讨伐,声称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罚”。

(参见《尚书·甘誓》)
夏启称他的“六卿”为“六事之人”,这些人是当时地位较高的官尹,他们既管“民事”,又统军旅。

夏王朝建立之后,……就正式制定了《禹刑》,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是监狱(参见《左传》)
《夏书》说:“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使用一般通用的石、钧等衡量器械征收贡赋,保持王室的经常收入。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七:《韩非子·五蠹》篇说“禹之王天下,身执耒锸(耒锸:翻土农具),以为民先”,……文献中多有制酒的记载,……《夏小正》中有孵化小鸡、养羊、养蚕、调教马匹、渔猎祭祀等记载。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教学参考资料》
二、考古发掘(二里头文化遗址)
材料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西南的洛河岸边,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建成和使用的年代约在3900-3500年前,正处于文献记载的夏史纪年当中。

其地理位置,东距偃师商城约6公里,西距洛阳东南的西周城约24公里,与《逸周书·度邑解》所记恰好吻合。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 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宫殿
区居中,手工业作坊和一般民居区分布于四周,
它们彼此有道路连贯,整体布局呈现出对宫殿的
拱卫之制。

……一号宫殿遗址是一座大型的夯土
台基,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约
1万平方米。

……二号宫殿同样有廊庑、大门、
庭院、中心殿堂等建筑,……庭院中还发现有陶
制的水管、石砌的方腔水道。

……主殿后是一座大型墓葬。

材料三:……一般民居遗址,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①平地起建的。

此类房屋一般比较宽敞。

都为土木结构,……②半地穴式的。

此类居所的面积约三四平方米至10平方米不等,平面呈不规则形,较为简陋。

③窑洞式的。

……大都是选择在断崖、沟崖并经过修整的地方,面积一般约4平方米,比较简陋。

材料四:二里头文化的两个类型……都有青铜器的发现,……铸造工艺比较复杂,……生产工具多数是石器、木器和骨器。

……有石镰、石刀、石斧、石铲、蚌镰、蚌刀、蚌铲等工具。

……发现的兽骨,以牛最多,其次是猪、羊、狗、鹿等。

完整的狗、猪、羊的骨架屡见不鲜。

材料五:遗址中发现的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青铜乳钉爵 青铜鼎 镶松石兽面纹铜牌 兽面纹玉钺 玉璋 三孔玉刀
灰陶盉(酒器) 鸭形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