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考古文献
关于湖北历史的书

关于湖北历史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湖北历史的书籍推荐:
1. 《湖北通史》- 作者:霍魏、黄淑琴、庄建汉
该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湖北历史正史,对湖北省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2. 《湖北历史文化名城遗址》- 作者:聂平,王辰
本书通过古迹的介绍,详细记录了湖北历史文化名城的背后故事,并给予读者全方位的了解。
3. 《湖北地名文化探微》- 作者:筱枫
该书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对湖北各地的地名进行解读,揭示了湖北地域文化的魅力。
4. 《楚文化与湖北文化研究》- 作者:徐有乾
本书从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湖北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对楚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湖北的历史与文化。
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

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一、背景介绍湖北枣阳九连墩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还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二、出土文物的分类根据出土文物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陶器陶器是最常见的出土文物之一。
在九连墩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这些陶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技艺水平。
2. 铜器铜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不仅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还被视为贵重的礼品。
在九连墩遗址中,出土了各种各样的铜器,如铜镜、铜钱、铜鼎等。
这些铜器的制作工艺精湛,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3. 玉器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
在九连墩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些玉器,如玉璧、玉佩、玉簪等。
这些玉器的制作精美,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拜。
4. 金器金器是古代社会中的奢侈品,通常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拥有。
在九连墩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金器,如金饰品、金戒指等。
这些金器的制作工艺精细,显示了古代金匠的高超技艺。
三、文物的价值与意义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1. 考古价值通过对九连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
出土的文物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还原历史。
2. 艺术价值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通过研究这些文物,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3. 文化价值文物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文物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文物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九连墩出土的文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文物保护对于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应该进行专业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荆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荆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原创版】目录一、荆州博物馆简介二、荆州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1.凤凰山男尸2.4 代越王剑3.吴王夫差矛4.马山战国丝织品5.楚汉简牍6.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动物群7.曾侯乙编钟8.云梦睡虎地秦简9.虎座鸟架鼓10.郧县人头骨化石正文荆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湖北省荆州市,是一家集考古、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始建于 1953 年,馆藏文物丰富,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遗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荆州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荆州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1.凤凰山男尸:凤凰山男尸发掘于 1973 年,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这具男尸保存完好,为研究古代荆州地区的葬俗和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4 代越王剑:这把剑为春秋时期越王所佩,历经四代越王传承。
剑身铭文记录了四代越王的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吴王夫差矛:这把矛为吴国国王夫差所持,是春秋时期吴国兵器的代表。
矛身上饰有精美的纹饰,反映了当时吴国高超的铸造技艺。
4.马山战国丝织品:马山战国丝织品出土于战国时期马山楚墓,包括绢、纱、罗、锦等多种丝织品。
这些丝织品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丝织工艺的精湛水平。
5.楚汉简牍:楚汉简牍是荆州博物馆收藏的一批重要的楚汉时期简牍,包括了楚国和汉朝的法律、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文献。
这些简牍为我们研究楚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6.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动物群:这组泥塑动物群距今已有 5000 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动物群。
这组泥塑动物造型生动,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
7.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曾国的一套大型礼乐乐器,共有 65 枚钟。
这套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峰。
8.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秦代云梦县,包括了法律、政令、书信、医药等方面的文献。
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

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概述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发现,迄今为止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道家经典文献。
这部版本于1973年在湖北省马王堆汉墓中被发现,被尊称为“马王堆道德经”或“马王堆老子”。
该版本经文内容与现有的《道德经》略有不同,并且为当时的版本中最完整的一份,被广泛认为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发现历程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境内的马王堆山中,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墓葬群,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这座墓葬群被发现于1972年,是继长沙马王堆、南京增辉台后中国目前发现的第三大汉墓葬,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规模的汉墓。
马王堆墓葬群的发现为研究西汉墓葬制度、丧葬风俗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文献的出土1973年,考古学家在马王堆一号墓中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了一些竹简。
这些竹简上的文字被认为是道德经的版本,同时还有其他文献,共计数量约为9200枚。
这批文献被认为是马王堆墓主人的个人藏书,涵盖了哲学、文学、科学、历史、医学等方面。
马王堆道德经的内容与特点内容马王堆道德经是一部典型的道家经典文献,分为81篇。
与现存的《道德经》相比,它的文字更加简洁明了,排列方式也不同。
此外,还有出现了一些与现有版本不同的篇章、章节顺序和用字习惯。
特点马王堆道德经的出现为研究古代道家思想提供了更为详实和系统的素材。
它的出现填补了《道德经》的文献史空白,为研究《道德经》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它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哲学、文学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马王堆道德经的意义与影响学术价值马王堆道德经版本的出土使我们对于道家思想的了解更加全面。
它提供了一份不同于传统版本的整体图景,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道德经》的原貌提供了契机。
同时,它也为研究汉代哲学思想、文化观念以及社会历史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
文化传承马王堆道德经的发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1)简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弥补了史书记载之不足,拓宽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本世纪以来,大批秦汉简牍的考古发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许多学者专门从事简牍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湖北省许多秦汉墓中都出土了竹木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全国首见或仅见的,还有一些为史书未记或略而不详。
因此,这些秦汉简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主要就湖北省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发现秦代和西汉时期简牍情况及其主要内容,略作概述,使人们对秦汉简牍有更多的了解。
一、秦代简牍(一) 考古发现概况1975年冬,在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棺内墓主的头部、右侧、腹部和足部等部位,发现堆放有序的竹简一千五百五十五枚,依其放置的位置分为八组,保存基本完好。
清理时,简上残存上、中、下三道编连丝线痕迹,原应是整卷入葬的。
整简长23-27.8厘米、宽0.5-0.6厘米、厚0.1厘米。
秦代隶书大多清晰可辨,绝大多数墨书於篾黄上,极少数墨书於篾青上。
这批竹简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编年记》、《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中和乙种等十种。
这写竹简出自入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纪年墓中,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大量秦代竹简,对於研究秦代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年,还在云梦睡虎地四好秦墓的头箱中发现二见秦代木牍,与石砚(附研墨石)、墨相邻。
其中一件保存完好,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
正面墨书秦隶5行,249字;背面墨书秦隶6行,可辨识110字。
另一件下部残缺,残长16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
正面墨书秦隶5行,87字;背面墨书秦隶5行,81字。
文字绝大部分清晰,共计527字。
木牍的主要内容是从军的黑夫与惊写的两封家信。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介绍

1、郧县人头骨化石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相一致,但鼻根点凹陷,类似于欧洲古人类,科学测定约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郧县人I号头骨化石是湖北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图五·1 郧县人头骨化石2、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通长55.7厘米,宽4.6厘米。
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
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句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
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剑刃薄且锋利,毫无锈蚀,至今仍寒光袭人。
图五·2 越王勾践剑3、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钟架长748厘米, 高265厘米。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包括楚惠王熊章在公元前433年赠送的一件鎛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图五·3 曾侯乙编钟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代。
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
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
色彩白釉泛青,青翠艳丽,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图五·4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5、崇阳铜鼓商代。
1977年湖北崇阳汪家嘴出土。
通高75.5厘米,鼓面径39.5厘米。
由鼓冠、鼓身和鼓足三部分组成。
鼓冠为马鞍形,中间有一圆孔可供悬挂时穿绳索用,鼓身似一横置的现代腰鼓,鼓面为椭圆型,下有长方形支座。
云梦睡虎地秦简: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万建辉云梦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震动了考古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掘过程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兴修水利工程。
在穿过云梦县城关镇的汉丹铁路西边一个名为睡虎地的农田地带,一名挖水渠的农民发现,这里可能有墓葬。
他赶紧向相关部门汇报。
接到汇报后,湖北省博物馆考古专家率领考古队赶到云梦,展开考古发掘。
当时在睡虎地共发现12个墓葬,发现秦简的11号墓葬是其中最大的,且墓椁室内有较深积水。
当发现棺木里有竹简后,考古专家立即派人到木材店买来一块木板,给棺木加底,然后与另外7个人一起将它抬回文化馆。
清理棺木时,大家发现墓主遗骸尚在,颅内脑组织萎缩得只有拳头大,同时墓内有少量玉器、漆器陪葬。
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墓主头下、右侧、腹部和脚下全是竹简,由于一直在水中浸泡,这些竹简并没有腐烂,看得出上面的隶书字体,计1155枚。
由于当时湖北竹简保护技术有限,这批竹简被运往北京,由国家文物部门进行脱水保护和文字考证。
具体说来,这些竹简脱水后即装入玻璃试管,然后密封起来,后来一直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少有对公众展出。
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批竹简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秦代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秦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书法,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国历史“活”了起来。
内容丰富的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共1155枚,残片80枚,近4万字,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再现秦代社会画卷竹简,即在竹片上墨书文字,用绳索将其编组而成的书。
中国在没有发明纸张以前,竹片是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
湖北新出土青铜编钟等礼器墓主人为“曾侯宝”

湖北新出土青铜编钟等礼器墓主人为“曾侯宝”
佚名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4()9
【摘要】近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随州枣树林墓地M168新出土鼎、簋、簠、缶、编钟等青铜礼器,其上发现铭文“曾侯宝”。
通过墓葬考古出土器物结合被盗传世器物,基本推定曾侯宝墓随葬器物组合,对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随葬礼制提供了新材料。
枣树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面积约6万平方米。
M168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
【总页数】1页(P95-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浅析海昏侯墓出土的两件先秦青铜礼器
2.再论"穆穆曾侯"及随州文峰塔M4的墓主
3.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出土玉鱼研究
4.随州枣树林墓地三组曾侯墓出土青铜容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5.曾侯得编钟与周代编钟音列的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掘简报综述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湖北京山、天门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6年3期。
蓝蔚:《武汉在防汛中的文物发现》,《考古》1955年2期郭冰廉:《湖北黄陂杨家湾的古遗址调查》,《考古》1958年1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红安金盆遗址的发掘》,《考古》1960年4期杨锡璋:《长江中游湖北地区考古调查》,《考古》1960年10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三峡工作组:《长江西陵峡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61年5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8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随县唐镇汉魏墓清理》,《考古》1966年2期纪南城文物考古发掘队:《江陵毛家山发掘记》,《考古》1977年3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房县的东汉、六朝墓》,《考古》1978年5期鄂城县博物馆等:《湖北鄂城发现古井》,《考古》1978年5期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考古》1980年2期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县新庙瓦窑嘴窑址调查》,《考古》1983年3期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宜昌白庙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5期吴晓松:《湖北黄冈县禹王城出土一批铜蚁鼻钱和其他文物》,《考古》1984年12期张典维:《湖北长阳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6年4期湖北长阳县博物馆:《湖北长阳清江沿岸遗址调查》,《考古》1988年6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6年7期宜昌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宜都发掘三座汉晋墓》,《考古》1988年8期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8期黎泽高等:《枝城市博物馆藏青铜器》,《考古》1989年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鄂西北地区三座古墓》,《考古》1990年8期长办库区处红花套考古工作站:《湖北宜昌前坪包金头东汉、三国墓》,《考古》1990年9期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麻城栗山岗战国秦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11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两处古城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1年1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汉川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3年8期襄樊市博物馆:《襄樊市博物馆藏铜镜选介》,《考古》1994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等:《湖北黄梅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6期李端阳等:《湖北孝感市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9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罗田庙山岗样子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9期王善才:《湖北蒲圻市赤壁山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2期湖北省孝感地区博物馆:《1080年湖北广水市考古调查报告》,《考古》1995年2期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李家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3期鄂西自治州博物馆:《巴东长江段几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5期黄冈地区博物馆:《湖北黄冈巴水流域部分古文化遗址》,《考古》1995年10期宜昌博物馆:《湖北宜昌市中堡岛遗址西区1993年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9期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5期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湖北巴东县雷家坪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湖北秭归县庙坪遗址1995年试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湖北宜昌县下岸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县柳林溪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8期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考古》2001年3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市擂鼓墩墓群的勘查与试掘》,《考古》2003年9期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巴东县汪家河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11期武汉大学考古学系等:《湖北巴东县楠木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6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等:《湖北巴东县雷家坪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8期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巴东县汪家河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1期襄樊市考古队:《湖北谷城县肖家营墓地》,《考古》2006年11期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前坪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2期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86-1987年湖北房县松嘴战国两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2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房县松嘴战国西汉墓地第三、四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8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襄樊郑家山战国秦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3期湖北省江陵县文物局等:《江陵岳山秦汉墓》,《考古学报》2000年4期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吴家坟遗址发掘》,《考古学报》1998年3期武汉市博物馆等:《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考古学报》2000年1期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等:《湖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3期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等:《荆州城南垣东端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4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湖北秭归石门嘴遗址发掘》,《考古学报》2004年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大沙坝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3期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鄂城、武昌的两处瓷窑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工作队:《湖北郧县东周西汉墓》,《考古学集刊》第4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丹江口市外边沟东周、西汉墓》,《考古学集刊》第14集旧石器时代王善才:《湖北随县发现旧石器》,《考古》1961年7期新石器时代陈振裕、杨权喜:《宜都县城背溪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文物出版社,140页。
陈振裕、杨权喜:《宜都县城背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宜都县枝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枝江县青龙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77-179页张绪球、陈官涛:《石首走马岭屈家岭文化古城址(1993)》,《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5年。
徐承太、陈官涛:《石首市走马岭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4年。
《应城市门板湾新石器时代遗址(1999)》,《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1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应城门板湾新石器时代遗址》,《1999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陈振裕、杨权喜:《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史前研究》(辑刊),1989年红花套考古发掘队:《红花套考古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90-1991年(辑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3年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4期。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湖北江陵朱家台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1年3期。
湖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1985-1986年宜昌白庙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3期。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咸宁地区博物馆、通城县文化馆:《湖北通城尧家林遗址试掘》,《江汉考古》1983年3期。
王劲、林邦存:《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1984年3期。
湖北省博物馆:《秭归龚家大沟遗址的调查试掘》,《江汉考古》1984年1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2年秭归县柳林溪发掘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江汉考古》1994年1期。
《湖北省宜昌县清水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宜昌地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与文物》1983年2期;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清水滩遗址1984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3期。
宜昌地区博物馆:《宜昌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江汉考古》1984年4期。
湖北省博物馆:《宜昌伍相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江汉考古》1988年1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昌窝棚墩遗址的调查与发掘》,《江汉考古》1994年1期。
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六合遗址》,《江汉考古》1987年2期。
王劲、吴瑞生、谭维四:《湖北京山县石龙过江水库工程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石河联合考古队:《石河遗址群1987年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1989年2期。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荆家城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江汉考古》1987年2期。
陈树祥、李桃元:《应城门板湾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4月4日。
湖北省博物馆、房县文化馆、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房县羊鼻岭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2年1期。
湖北省博物馆:《襄阳三步两道桥遗址调查》,《江汉考古》1984年2期。
江陵县文物局:《江陵阴湘城调查与发掘》,《江汉考古》1986年1期。
卢德佩:《湖北宜昌中堡岛发现原始社会群体器物坑》,《江汉考古》1994年4期。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1958年至1961年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学集刊》(4)夏盾:《武昌洪山发现石斧》,《考古》1956年1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蕲春宜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6年3期夏盾:《湖北蕲春发现两处古代文化遗址》,《考古》1956年4期黄万波:《湖北宜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7年3期徐松俊:《湖北麻城杨家墩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8年5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蕲春宜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0年5期长办文物考古队直属工作队:《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湖北郧县和均县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10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发掘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62年7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京山朱家嘴新石器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1964年5期高仲达:《湖北宜都甘家河新石器》,《考古》1965年1期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县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6年3期。
《湖北枝江县关庙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古》1981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83年1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宜都石板巷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5年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长江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6年7期呵呵呵呵红红火火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7年2期洪湖博物馆文物组:《湖北洪湖乌林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7年5期余秀翠:《宜昌扬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考古》1987年8期洪湖市博物馆:《湖北洪湖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9年5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考古》1990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湖北黄梅陆墩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91年6期枝江县博物馆:《湖北枝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2期荆门市博物馆:《湖北荆门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湖北枣阳市雕龙碑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