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考古文献

合集下载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现 有 较多 人骨 人 骨 的姿 势 情状 各异 最多 的一
形 西 北 东 南走 向 门道� 在 房 址结 落是 由于 毁 灭性 的自 然灾 难 而导 致的 废 弃 随 着
� 构 均 为半 地穴 式 平 面呈 圆角 长方 形 或方 形 有长 聚落 逐步 揭 露 为研 究 通辽 科尔 沁地 区 新石 器 时
方� 形 门道 和圆 形 土坑 灶 保 存较 好的 居 住面 和穴 代晚 期的 聚 落分 布 聚 落形 态以 及聚 落 从营 建 至
还有 一些镞 和 石刃片 等 �
化 同期 的新 石器 时期 文化 提供 了重 要的 资料 �
魏家 窝铺 环 壕聚 落遗 址 � 初 步展 示 了红 山 文
.赤峰 市魏 家窝 铺红 山文 化聚 落遗 址
化早 �中 期的 文化 面 貌� 部分 具有 明 显中 原特 色 的
该遗 址 继
年 发掘 起 始 �
年�
遗物 反 映 出 该 地区 与 中 原 地 区 的 文 化互 动 关 系 �
月 � 由内 蒙古 自 治区 文物 考 古研 究所 与吉 林 大学
对于研究红山文 化的形成与发 展具有重要的 意
边 疆 考古 研究 中 心组 成联 合 考古 队对 该遗 址 进行
义�
�- -
�� � � � �� ��� � � � �
通辽市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通辽市科左中旗哈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清理房址房址位于遗址的正东部是该聚落最东边的一排房址西北东南走向门道在构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或方形方形门道和圆形土坑灶保存较好的居住面和穴壁面常见有烧烤的痕迹呈红褐或黑褐色大部分都被火烧过屋顶的木质棚顶结构塌落的最后情况保存较好另外在六座房址中发现有较多人骨人骨的姿势情状各异最多的一座房址发现有发现大量精美玉器这在辽西地区的新石器聚落中尚属首次发掘的六座墓葬中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单人葬见蚌壳目前发现壕部分位于发掘区的东部清理长度环壕位于号环壕的东侧本年度出土遗物较少有陶器石器和玉器陶器以砂质黄褐或灰褐陶居多泥质陶较少钵和盘少见斜口器和纺轮等纹饰仍以麻点纹或素面为主有极少量的彩陶和之字纹陶器残片石器发现较多种类有斧多数保存不好玉器为本次发掘的亮点共计种类有璧双联璧挂件勾云形玉佩等哈民遗址出土玉器种类较多造型多样工艺精很多玉器的造型为首次发现与红山文化玉器存在相似之处但差异也很明显从玉器的出土位置来看大部分佩戴于人体上应为身份的象征通过对哈民遗址的几次发掘可以明确该聚落是由于毁灭性的自然灾难而导致的废弃随着聚落逐步揭露为研究通辽科尔沁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分布聚落形态以及聚落从营建至废弃的过程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为配合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运煤专线公路的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呼和浩特博物馆对运煤专线范围内的沟口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沟余平方米本次发掘面积约平方米文化堆积较浅共发掘新石器时代房址房址皆为长方形半地穴式东墙设长方形门道向东南灰坑平面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三种平底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骨器有骨锥和骨针等此外还有一些猪鸡等动物碎骨沟口子遗址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型主要有侈口沿下多见泥条状附加堆纹多为素面个别可见饰篮纹器型主要有双耳石器有磨盘石斧刮削器沟口子遗址大部分遗物应为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为配合翔宇盛乐新城二期工程等建设对建设区域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勘探面积约万平方米发掘清理墓葬座以战国时期为主出土随葬器物百余件战国墓葬座皆为长方形穴土坑墓部分墓葬带有壁龛或头龛墓葬平面多为长方形以单棺为主部分存有头箱或边箱骨架大多保存较好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此外还有仰身屈肢葬随葬品

《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范文

《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范文

《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考古学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自1892年以来,随着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回顾并分析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的研究概况,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早期考古学在内蒙古的探索(1892-1928)在早期,由于交通不便、技术落后等原因,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起步较晚。

然而,自1892年起,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该地区的考古工作逐渐展开。

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遗址发掘和文物收集方面,如殷墟、元上都等重要遗址的发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内蒙古地区考古学的初步发展(1928-1945)随着考古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引入,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逐渐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遗址进行发掘和整理,如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的运用使得考古工作更加规范。

此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如二战期间的东北抗联遗址等。

四、抗战期间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工作(1945-1949)在抗战期间,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工作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取得了不少成果。

学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对遗址进行发掘和整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还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等背景密切相关,如对日伪统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的研究。

五、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的特点及影响(一)特点: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史具有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等特点。

地域性表现在该地区的考古工作紧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多元性体现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的历史交融;民族性则表现在对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二)影响: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史研究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一研究也为后续的考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参考,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红山文化内蒙古最著名的考古发现

红山文化内蒙古最著名的考古发现

红山文化内蒙古最著名的考古发现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红山区一带,因此得名。

红山文化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也是内蒙古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

本文将介绍红山文化的发现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

一、发现背景红山文化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当时,一位叫做吴宝瑞的农民在红山区的一个小山坡上发现了一块石斧。

这个发现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他们派出了一支考古队伍对这个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经过多年的努力,考古学家们在红山区发现了大量的遗址和文物,揭示了红山文化的存在。

二、文化特点红山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墓葬形式丰富多样红山文化的墓葬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竖穴墓、横穴墓、石室墓等。

这些墓葬中保存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陶器制作技术高超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非常高超,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陶器。

这些陶器形态各异,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山文化的彩陶,彩陶上绘制了各种动物、人物和几何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玉器制作精细红山文化的玉器制作也非常精细,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玉器。

这些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饰等,形态各异,工艺精湛。

红山文化的玉器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玉器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4.农业生产发达红山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种植了大量的粟、稻、黍等农作物。

同时,他们还养殖了猪、牛、羊等家畜。

这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红山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对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红山文化的发现对中国考古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空白红山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红山文化的发现使我们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发现研究综述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发现研究综述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古城面积约4平方公里。

对于遗迹的性质,同治十年(1871)成书的《和林格尔厅志略》说:“上土城在厅北十八里,基址尚存,周围约二十里许,相传元顺帝后俺答汗所居。

”1〇据胡钟达、薄音湖等学者研究,2〇俺答汗修建的归化城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区一带,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并非俺答汗居住地。

1934年和林格尔县人刘汉鼎编纂的《和林格尔县志草》载:成乐县城,秦置在今县北土城子。

定襄郡城,在县北二十里土城子,城周十六里,其门四,内城二百五十步见方,东南隅有营垒遗迹,即成乐城也。

3〇1937年成书的《绥远通志稿》载:案上土城所在地,以水道方望及其建筑之宏阔暨遗迹残毁最甚各点推之,颇似汉定襄郡所治之成乐城,亦即后汉北魏所谓盛乐,而拓跋氏踵事增筑以为北都者也。

4〇《绥远通志稿》认为上土城村古城为汉代定襄郡郡治成乐县,北魏早期都城盛乐,其主要依据的是《水经注》的记载: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

《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

《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

5〇云中城是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城东80里的成乐城即今土城子古城,《绥远通志稿》的观点后来被驹井和爱接受,6〇1961年李逸友《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墓发掘简介》、7〇1964年陈国灿《大黑河诸水沿革考辨》8〇都沿用了这种观点。

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从1943年开始的,从时间跨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1943年在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协助下,东亚考古学会委派驹井和爱等人对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并进行了试掘,发掘时间是1943年10月22—31日。

驹井和爱采用了探沟发掘法,在古城内打了12个探沟,每个探沟宽2米,长30米,每日用工50人。

驹井和爱在古城中南部表土下数寸发现了宋代瓦当和瓷器残片,在古城东南部距离地表两三尺的地方发现有汉代砖瓦、铜镞、铜钱等,铜钱包括五铢、半两、大泉五十等。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再次发现北魏贵族墓?关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的简介伊和淖尔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海拔1260米。

墓群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一处丘陵谷地中,周边为典型的草原地貌环境。

以前的发掘曾经出土大量精美的北魏时期文物。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的出土情况为了解墓群的分布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8月21日至9月15日对墓地进行了局部勘探,发现2座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和1座土坑竖穴墓,这些墓葬集中分布于山谷的西部,大致呈东西向排列。

研究所随后联合锡林郭勒盟文物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正镶白旗文物管理所对新发现的3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编号M4~M6),取得了许多新收获。

M4是一座竖穴土坑墓,方向335°。

墓坑开口于地表下0.7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口长3米、宽1.6米,坑底长2.6米、宽1.18米、深2.26米。

墓坑内填土为黄沙土和白黏土混合形成的花土。

坑底中央放置一具朽烂变形的长方形木棺,木棺长2米、宽0.75米、残高0.4米。

棺内放置一具人骨,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上。

人骨周围及木棺内壁发现了大量毡毛,表明墓主被毛毡包裹后放入木棺。

墓坑南部的填土顶部出土了1件铜铃,墓主头骨西北侧出土2件陶壶,头骨西南侧出土1件齿贝,右臂西南侧出土1件铁刀。

M5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方向213°。

墓道开口于地表下0.9米处。

表土层中的黑砂土层内出土了少量辽代的篦线纹陶片。

墓道平面呈梯形,西南端略窄于东北端,水平长16.7米、宽2.45~3米,最深端距地表8.7米,倾斜度28°。

《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范文

《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范文

《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篇一一、引言自1892年起,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历程已经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与探索。

从早期的初步发掘到后期的系统研究,考古学逐渐成为了探究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针对1892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进行详细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重要发现及其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二、早期考古学在内蒙古的探索(1892-1920年代初)在早期,由于技术手段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19世纪末,随着外国考古学者进入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初步的考古发掘工作。

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古遗址和古墓群上,主要发现了包括古代器物、人骨等大量遗物。

然而,这些早期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考古理论和方法,也未对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进行深入挖掘。

三、系统考古学的建立与发展(20世纪20-40年代)随着考古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考古技术的进步,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逐渐进入了系统化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开始对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进行深入研究,发掘了大量古代遗址和墓葬,如红山文化遗址、鄂尔多斯草原遗址等。

这些发现为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理论方面,考古学家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以多学科的综合手段进行研究,如人类学、历史学、地质学等。

通过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对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明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此外,考古学家们还积极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考古技术和理论,为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重要发现及其影响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

红山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鄂尔多斯草原遗址的发掘也揭示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内蒙古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还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提供了宝贵资料。

内蒙古战国秦汉考古综述

内蒙古战国秦汉考古综述

内蒙古战国秦汉考古综述连吉林李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辖地北扩至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开始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设置郡县、兴筑长城。

秦汉时期,统治范围向北向西扩大,在内蒙古中西部广为屯田。

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长城遗迹、古城址、古墓葬以及一些北方民族的遗存等。

一、长城遗迹内蒙古地区经调查发现的战国秦汉长城遗迹很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中南部地区。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对战国秦汉长城遗迹的考察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

战国时期,魏、秦、赵、燕国都在今内蒙古地区兴筑长城,并在长城沿线筑有烽燧、望楼等军事设施。

秦朝时在北部地区筑长城,置郡县,修筑道路,迁徙人口,内蒙古南部地区悉归秦王朝管辖。

秦朝派蒙恬将兵屯戍上郡(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县东南),征发役徒修缮和接连了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

逶迤在阴山山脉,在呼和浩特北大青山南麓与战国赵长城相接,再东过今集宁市、兴和县北东进河北围场县境,与燕长城相接。

秦始皇时还兴筑了自云阳至九原的直道,在伊金霍洛旗、东胜市、达拉特旗境内还保存有断续的遗迹,南北长约200公里。

直道两侧还保存有亭、障遗址,为过往官员和守卫官兵的驻所。

汉王朝时,沿边利用秦长城加筑并筑外长城,增筑缘边县城、障城和列燧。

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在今内蒙古西部修筑长城。

盖山林、陆思贤发表的《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①和《阴山南麓的赵长城》②,史念海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探索记》③,高旺编著的《内蒙古长城史话》④等文对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做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内蒙古全区包括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城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取得了较多成果。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的《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战国赵北长城卷》⑤,对早期战国赵北长城调查的资料和相关长城修筑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主要从长城墙体的修筑方法、墙体沿线烽燧和障城的设置、长城沿线的军事建制等方面,对战国赵北长城作了概要总结;《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东南部秦汉长城卷》⑥将中部的战国燕北长城、北部的秦汉长城、新发现的库伦旗西汉长城和南部的东汉长城,分别予以介绍。

内蒙古文物考古论文索引

内蒙古文物考古论文索引

《内蒙古文物考古》论文索引创刊号(1981年)发刊词.......................本刊编辑部(1)现阶段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问题...................苏秉琦(2)内蒙古东部地区青铜时代两种文化..............刘观民徐光冀(5)西沟畔汉代匈奴墓地调查记...........伊克昭盟文物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15)伊克昭盟补洞沟匈奴墓清理简报..............伊盟文物工作站(27)试论汉代匈奴文化的特征..................郭素新(34)潮格旗炭窑口岩画.....................盖山林(38)包头郊区召湾汉墓清理简报...............包头市文物管理所(46)试论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艺术.............张郁郑隆金高官其格(52)巴图湾水库区的古墓....................陆思贤(60)唐王逆修墓志铭考释....................张郁(67)昭盟地区的辽代墓葬....................项春松(73)辽代春州考.....................张柏忠孙进己(80)辽李知顺墓志铭跋.....................李逸友(82)额济纳旗沙漠中古庙清理记................内蒙古文物工作队(85)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记额济纳旗西夏彩塑.............盖山林(90)准格尔旗大沙塔壁画及附近的古城................郑隆(93)四子王旗红格尔地区金代墓葬和遗址..............田广金(100)包头燕家梁出土元代瓷器调查记................刘幻真(113)汉雁门司马封泥考略....................吴荣曾(116)巴林左旗出土的几方官印...................王晴(117)乣军起义军万户之印....................邵国田(119)内蒙古阴山地带的石器制造场.................汪宇平(121)准格尔旗窑子梁仰韶文化遗址.................斯琴(128)内蒙古中南部石佛塔等遗址调查................崔璇(131)重要文物藏品辽代白瓷佛像......................邵清隆(141)重点文物古迹土默川上的第一座明代城寺——美岱召...............李逸友(143)简讯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成立(本刊记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考古文献一发掘简报综述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3期张郁:《内蒙古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58年4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内蒙古自治区昭武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敖汉旗孟克河上游的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5期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考古》1976年5期冯永谦等:《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盖山林:《内蒙古乌盟南部发现的青铜器和铜印》,《考古》1986年2期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12期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2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1期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4期李兴盛:《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古城调查》,《考古》1992年5期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内蒙古赤峰地区1999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考古》2003年5期王成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4年4期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12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11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中南部古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2集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1期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2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乌兰察布博物馆等:《清水河县庄窝坪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胡小农:《清水河县大沙湾马路塔遗址调查简报》,《乌兰察布文物》第3期,1989年。

魏坚:《准格尔旗铁孟沟出土陶器及相关问题》,《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白草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永兴店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伊金霍洛旗白敖包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K点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官地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鲁家坡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A点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乌兰察布博物馆等:《清水河县庄窝坪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考古纪略》,《文物》1989年12期。

魏坚:《庙子沟与大坝沟有关问题试析》,《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张忠培、关强:《“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江汉考古》1990年1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考古纪略》,《文物》1989年12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 《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凉城县王墓山坡上遗址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丰镇市北黄土沟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K点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离石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D点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白草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南壕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鲁家坡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架子圪旦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2期。

崔璇:《内蒙古中南部石佛塔等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乌兰察布博物馆等:《清水河县庄窝坪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架子圪旦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小沙湾遗址及石棺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小沙湾遗址及石棺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胡小农:《清水河县大沙湾马路塔遗址调查简报》,《乌兰察布文物》第3期,1989年。

魏坚:《准格尔旗寨子塔、二里半考古主要收获》,《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旧石器时代汪宇平:《内蒙古海拉尔市附近发现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1956年3期汪宇平:《内蒙古昭盟赤峰红山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56年4期李逸友:《内蒙古赤峰县元茂隆乡的细石器》,《考古》1958年5期汪宇平:《内蒙伊盟南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新收获》,《考古》1961年10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等:《察右中旗大义发泉村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75年1期盖山林:《内蒙古扎鲁特旗榆毛沟遗址调查》,《考古》1984年11期李壮伟:《内蒙古巴彦浩特的细石器》,《考古》1993年4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1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昭乌达盟巴林左旗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9年2期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细石器课题组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8年1期新石器时代汪宇平:《西喇木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5年5期郑隆等:《包头市韩庆坝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1956年4期佟柱臣:《赤峰东八家石城址勘查记》,《考古》1957年6期刘华:《内蒙东乌珠穆沁旗霍尔齿根河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考古》1960年6期齐永贺:《内蒙古白音浩特发现的齐家文化遗物》,《考古》1962年1期洲杰:《内蒙古中南部考古调查》,《考古》1962年2期张森水:《对《内蒙古中南部考古调查》一文的商榷》,《考古》1962年11期汪宇平:《内蒙古伊盟达拉特旗瓦窑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1期汪宇平:《呼和浩特东郊二十家子村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1963年1期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63年10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1期齐永贺:《内蒙古哲盟科左中旗新艾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5期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10期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复查》,《考古》1966年3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工作队:《敖汉旗大甸子遗址1974年试掘简报》,《考古》1975年2期吉发习:《内蒙古托克托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8年6期吉发习等:《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79年4期刘志雄:《内蒙古北部地区发现的新石器》,《考古》1980年3期纳古善夫:《内蒙古苏尼特右翼中旗吉日嘎郎图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2年1期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嘎查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考古》1983年8期盖山林:《内蒙古伊盟杭锦旗锡尼镇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12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10期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1987年6期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一号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1期崔璿等:《内蒙古清水河白泥窑子C、J点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2期崔璿:《内蒙古清水河白泥窑子L点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2期田广金:《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Ⅶ区考古纪略》,《考古》1988年6期西园遗址发掘组:《内蒙古包头市西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4期陈星灿:《内蒙古托克托县发现的几件磨制石器》,《考古》1991年9期李壮伟:《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现原始文化遗存》,《考古》1992年5期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商都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12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7期李壮伟:《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中的一处原始文化遗存》,《考古》1993年11期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6年2期朝格巴图:《内蒙古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出土玉器》,《考古》1996年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1期中日岱海地区考察队:《内蒙古凉城县王墓山坡上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7年4期赤峰考古队:《内蒙古赤峰市半支箭河中游1996年调查报告》,《考古》19998年9期赤峰考古队:《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9期中日岱海地区考察队:《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石虎山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8年1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2000年9期朝格巴图:《内蒙古巴林右旗查日斯台嘎查遗址的调查》,《考古》2002年8期赤峰考古队:《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3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内蒙古林西县井狗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2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考古》2007年7期内蒙古地质局第一区调队:《内蒙古布拉格芒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第2集崔璿:《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集刊》第3集马秀:《内蒙古锡盟贺斯格乌拉的细石器文化遗存》,《考古学集刊》第4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西园遗址1985年的发掘》,《考古学集刊》第8集陈星灿:《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的史前时代遗存》,《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店、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2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1期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古日古勒台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期合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