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合集下载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第73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 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 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 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启示: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以简驭繁,运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精兵简政,不断简化组织形式; 给管理做减法,最好的管理是少管理 不要独揽大权,不要凡事亲力亲为,要学会放权与授权 建立简单的人际关系
案例一:子贱放权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贱,他曾经有一次奉命担任某 地方的官吏。但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 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 业旺。 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原来 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 于是他便去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 好?而我每天兢兢业业地从早忙到晚也不行呢?”子 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十分辛苦;而 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 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第60章)
谢谢大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8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30章)
2、有无相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假如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惟恐走入了邪路 。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路。朝政腐败极了, 弄得农田非常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还穿着锦绣的衣服, 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足精美的饮食,搜刮足余的财货; 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的无道呀!】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道家的管理智慧源于《道德经》,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领导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无为而治的领导力道家强调领导者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管理工作。

无为并非不做事,而是指领导者应该尽量减少干预,不强求结果,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柔克刚,以德服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模范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团队成员。

二、尊重自然的组织管理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管理者,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的运行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组织管理中。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长,赋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平衡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衡与和谐的。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平等、公正和协作,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压迫下属的现象。

领导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四、以道德约束行为道家认为行为应该受道德的约束,管理者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诚信、朴重和公正,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模范,引导员工正确的行为。

五、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道家认为管理者应该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

领导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引领团队。

六、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道家强调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的管理策略。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灵便应对变化,善于把握时机,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领导者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灵便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综上所述,道家的管理智慧强调领导者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管理工作,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平衡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道德约束行为,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管理之学:当管理者把企业治理得很好时,企业内外井然有序,员工们个个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命令与指示,所有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这是管理的高境界。

当管理者乱管理,瞎折腾时,员工们个个都很焦虑,都在等待上司的指示与命令做事,没有指示与命令,就无所事事。

看似忙碌,却没有什么效率与效果,更别谈什么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是管理的大败笔。

所以,管理者让员工们自动、自发、自觉地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而不要需要监督者去干预与干涉,这是管理者把管理知识精华运用的结果。

员工们消极、懒惰、没有干劲与动力,还时时需要上司做指示与命令,或者需要监督者来干预与干涉,这是管理者不懂管理的结果。

欲望过于强烈,就会产生罪恶。

不知道满足,贪心不足蛇吞象时,就会有灾祸发生。

当贪得无厌时,那么做什么都会犯错。

而且会一错再错,错上加错。

所以,管理者要知道什么时候满足,什么时候不知足。

这样适可而止的欲望,就会不会产生罪恶,更不会犯错,也就不会有灾祸临头。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永远会觉得满足。

管理者不出家门就能掌握各种信息与情况,而且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因为管理者把各种管理都运行得很到位的结果,更在于企业对信息管理的执行力度的强化。

管理者不看窗外,不到外面去了解情况,就能知晓事物的自然规律,这是因为管理者博古通今与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结果,更在于企业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强化。

一个人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

一个人离管理越远,就离员工与利润越远。

一个人学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管理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原则与方法,以期为现代教育管理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主体1. 心态与自律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心态与自律。

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自我要求严格,秉持公正和诚实的原则,以赢得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2. 引导与启发道德经提倡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

管理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同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兴趣,以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3. 激励与赞赏道德经强调激励和赞赏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通过激励和赞赏来推动他们的研究和成长。

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体研究氛围和学校的绩效表现。

4. 协调与平衡道德经强调协调与平衡的原则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内部各方利益的平衡,处理好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同时,管理者还应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道德经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管理智慧,它强调了管理者的心态与自律、引导与启发、激励与赞赏、协调与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与方法对于现代教育管理者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运用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智慧,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本文对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智慧的简要探讨,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 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 (第6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 道,为而不争。 (第81章)
(第11章)
3、无为不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3章)
(第64章)
案例一:
有一次,国内某著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该出版 社在出版界的某一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于是决定以相当可 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负责人急于推行这 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 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前就仓 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楚那些细节。” 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 。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 在握,这很好;账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 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 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 他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 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 他投资。 【简单不等于容易,管理更要注重细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 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在道德经中,强调了以柔克刚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领导和管理团队时,应该避免使用过于强硬和咄咄逼人的方法。

相反,应采用柔和的态度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冲突时,应该讲究方法和态度的温和,而不是强行压制他人。

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领导和管理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团队成员自行发挥才能,而不是过度干预和控制。

通过给予团队成员自由的空间和信任,他们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道德经中还强调了循循善诱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理和领导团队时,应采用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团队
成员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耐心地引导和激励,可以使团
队成员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从而达到更好的管
理效果。

道德经中还提到了知人善任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
理和领导团队时,应该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优势,
并将其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和任务上。

通过了解和
善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可以使整个团队发挥出最佳的
团队协作和工作效果。

道德经中还强调了和而不同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
理和领导团队时,应充分尊重并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合理地处理和协调不同的利益和观点,可以建立一
个和谐而有活力的团队,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现代组织中应用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可以帮助领导者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管理挑战。

这些智慧提供了一种从容、客观
和包容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合作、提升团队绩效,并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管理氛围。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的智慧无为而治,是指在管理中不过度干预,不强求,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员工发挥潜力。

这种管理方式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支持。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要过度干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古代的王朝,许多都是因为过度干预而导致灭亡。

二)顺势而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管理中,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要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方向,以适应变化的形势。

三)以德治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注重道德建设,以德治人。

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让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不争之智慧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柔克刚,不要过于争斗和竞争。

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同时,也要注重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互相研究和借鉴,以共同发展。

三、领导者的修养智慧一)谦虚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XXX无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

只有谦虚才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二)以身作则的智慧道德经中说:“民之所好,施之以器,民之所恶,毋以剌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

只有领导者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要求员工做到。

同时,也要注重细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得贡献近年,国内外一些企业丑闻曝光不断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企业得管理文化、恰恰在这方面,老子得思想具有巨大得指导意义、简単分析,<<道德经>>对企业管理有以下得贡献:1、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就是什么都不做,而就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制定企业策略时,要掌握身处行业得形势,要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得策略,顺势而行、2、老子讲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小企业面对大企业时,不要与之直接竞争,而应寻找大企业得弱点,作为自己经营立命之地、小企业可集中力量专注大企业忽略得客戶或没有提供得服务,并使之成为自己得业务,正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让大企业得资源为我所用、3、老子推崇小国寡民、企业管理也一样,管理体系得职能愈多,规模愈大,管理得毛病也会愈多,"大企业病"越难以解决、4、老子提出反向思维、作为企业主管在提出一种策略时,一定要对比思考与之相反得策略,这才能产生全新得方案、反向思维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思考得角度、反向得极致5、老子认为制度比选贤更重要、道家主张:一个社会只要有良好得制度,统治者又能遵守几项简単得基本原则,国家便可富国安民,运作顺畅、战略管理大师迈克·波特也认为:企业CEO得工作就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得管理架构,机制,制定公司得长远策略,巩固公司得文化与核心价值比什么都重要、这与老子学説就是一致得、6、中国得传统文化经典中,能够具体,周详与考虑到实用得经营谋略莫过於<<孙子>>,讲述管理得严谨与霸气得书莫过於<<韩非子>>、这兩部经典著作涉及管理理念都十分丰富,但她们得中心思想,理论基础都源於老子、管理中得《道德经》一个人在桥上瞧着风景,风景就就是她得一切,她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她瞧不见得另一面,她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别人风景得一部分。

这首诗告诉我们,世界就是相对得并且就是相联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老子其人和《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

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而系统的哲学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乃至对世界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部)厉乡曲仁里人。

曾任东周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

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的问题。

他告诉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孔子大受教益,深赞老子像条龙。

其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落,社会处于战乱之中,他便辞官西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在隐居之前,为他写一本书,以便把思想留下来。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余言”。

这就是流传迄今的中国第一哲学巨著《道德经》。

书成之后,老子西去,“莫知所终”。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是谁提
到了3个人:一是上述比孔子年长的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三是晚孔子129年的东周王室的太史儋。

但司马迁本人及大多今人,都倾向于是李耳。

《道德经》又称《老子》,近年学者认为该书写作于春秋末年,后又经战国中前期人增修而成,故书中带有战国时期的痕迹。

《老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历代都有学者对《老子》作注释,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人,史所罕见。

最早注释的是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有《解老》及《喻老》两篇。

魏晋时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影响最为深远,又称通行本,如今所见《老子》一出皆本于此。

今人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都很值得参考。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

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

《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
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

《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改用之学。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一部历代学者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深奥不好懂,故常使人望“道”兴叹,不得其门而入。

作者斗胆略作介绍,然终难窥堂奥。

“道”乃万物总规律。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70多次。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谓“道生天地万物”。

这非关本文宗旨,谨从略。

此外,老子说“道”,还具有万物的共性,万物的总法则的涵义,韩非子云:“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稽是考量之意,他正是把“道”解释为万物的总法则的。

“道”本来是指人行走的道路,经过引伸具有“规律”、“法则”的意思。

如“天道”系指明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过程和规律;“人道”则指人类社会秩序,包括道德规范,道理和原则等。

老子吸取了“道”的这些涵义,认为“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

“天”、“地”、“人”都要以“道”为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25章,以后只列章)。

大德之人的行动也要“唯道是从”(2l 章)。

日月星辰按道(自然规律)而运行;树木花草依道而生息。

人有道而前进,人无道即碰壁,明君有道而国盛,暴君无道而政亡。

因此说,不学“道”不足于修身;不识“道”,不足以治国。

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概括自78章,后人也常以“守柔”来表示老子的这一思想。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冲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胜过水的,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这道理天下人尽知,却无人能实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76章)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躯体却是僵硬的。

草木生存之际也是柔软脆嫩的,死亡之后就变得干枯了。

坚固强硬属于死亡,柔弱则归于生存。

因此,用兵逞强不会胜利,树木强硬就会折断。

坚固强大走向衰落,柔弱则向上发展。

老子号召人们向柔弱的水的品质学习,柔弱胜刚强。

对人而言,不可逞强。

人之处世,必经谦虚谨慎,以“柔弱”为原则。

“善用人者为之下”(68章)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就须谦和恭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
后之”(66章)因此圣贤之人要想处在人上,必须对人表示谦下;要想处在人的前面,必须把人放在自身的前面。

圣人从来不自以为是,也不自高自大,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

无为而治。

“自然无为”是“道”的特征。

老了云“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大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却无所不做。

“道”对天地万物并不妄加干涉,让他们按其本性自由发展,结果却是美好的。

这里“自然”、“无为”其实说的一回事,“自然”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发展;“无为”则从另一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随意干涉之意。

“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以“无为”的方式去做,那天下就不可能得不到治理了。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这里的“我”指的是有道的人(圣贤领导)我无所作为,人民就自我化育(自然生长和培育万物);我好清静,人民就自然纯正,我不扰民生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这里要强调一句,“无为”并不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是不姿意妄为,不孜孜营私,而是一心依天地自然之理而行的意思。

英译“无为”据说如下的句子译得比较恰当。

Non―action(Wu-wei)is not meant literally“inactivity”but rather
“taking no action that is contrary toNature.in other words letting Nature take its owncour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