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必修二导学案:古代中国两大经济文化类型孙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导学案最全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教学设计骨干梳理知识点一: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强抢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坚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倡导“重农抑商” 。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钱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收税等举措,控制富豪大贾的权利。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旧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二:工商业的管理1.特点: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向来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表现(1)秦朝:一致、钱币,运用严实的法律进行经济管理。
(2)汉代:西汉对商人实行重税,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3)唐代:朝廷决定市的成立和撤消,限制市的交易时间,严格管制商人和市场。
(4)古代王朝还经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工商业。
3.影响:控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明清时期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点三:“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外国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1)成立和保护一种“朝贡”贸易系统,严加禁阻民间出洋从事外国贸易的行为。
(2)清代顺治年间宣布“”和“”。
(3)明清有些时期短暂实行的所谓对外开放,实质上拥有直的性质,民间贸易来往依旧禁止。
3.影响19 世纪以极端保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使中国社会在守和封闭的容颜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易错提示“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差异“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
“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可是要求必定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
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代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
“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所有对外交往。
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第一课

上中高一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夏西才参备人杨康审阅人苏晟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技术。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
3、知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4、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主学习】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左右。
(2)发达:距今。
(3)表现A、培植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B、耕作方式:。
(4)影响:经常。
2.商周时期(1)概况工具技术作物农具以及木制的和和石锄等开沟排水、,沤制肥料与粟、稻、黍、稷、麦、桑、麻等(2)影响A、人们的生活从频繁开始走向。
B、中国农业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安装了。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出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2)西汉:赵过推行。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技术。
4.耕作制度(1)西汉:以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麦稻轮作的制,有些地方形成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唐朝创制;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到的变化。
(2)出现和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封建土地的确立。
2.特点(1)组织形式:以为单位的男耕女织。
(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4.教学拓展: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组织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古代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古代经济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1.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较为扎实,但对经济领域的知识掌握相对薄弱,需加强引导和补充。
2.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有待培养,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理解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认识到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相互交流,形成共识。在此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古代中国的三种土地制度,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介绍古代手工业的一种技术,并说明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描述古代商业的一个特点,并分析其在现代经济中的体现。
五、作业布置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

课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型新授课课时 2主备人审核人时间12月学习目标1、能概述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概况2、能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方法比较法、归纳法、依据材料提取和解读信息内容部分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一、中国古代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
2.商业在商代有了,商人在商品交换中,使用海贝、骨贝等货币,且商业为官府控制。
3.西周时期,随着商业的进步,交易活动日益频繁,需求量增加。
可以看到流通和的情形。
4.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5汉代商运活跃,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特点:富商大贾周流天下)6.唐代“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十分兴隆。
(特点:远程贸易,陆路商运发达)7.宋元时期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特点:发展迅速)8.明清时期出现,商帮势力壮大,和的势力最为强大。
(特点: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二、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1.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之中,违反法令者要受到处罚。
2. 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
“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的。
高一历史必修二导学案4.docx

课题: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内容性记个笔【学习目标】使用说明:第一步,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根据学习目标、考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原解读、学习方法、知因。
促进对外开放意识,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识链接等的提示,自【学习重点难点】主阅读教材,找出每重点: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段的中心并标记有效信息;第二步,完实施的原因及评价。
成独立自学部分;第难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与政府体制之间的关系。
三步,思考并交流【学习方法】“合作探究”部分;梳理线索、阶段分析法第四步,将自己的问【知识链接】题在“个性笔记”部封建社会主要的三种土地所有制:①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小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也占有一定的土地。
但农民占有的土地比例很小。
③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将其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纳税服役。
【学习过程】一.独立自学(A级)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规律引导:演变的实质是的调整,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的发展。
2、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3)封建土地所有制:①产生春秋时期:公兀前594年,_国首先头行分记录下来。
“初税亩”,在明确学习目标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人占有的合法性。
首先略读教材内容,②法律确立一一战国时期:秦国的。
它以形式确立土然后精读考纲知识地所有制。
点。
这期间恰当使用二、古代的经济政策双色笔,在书上相应1>重农抑商政策位置做好标记。
然后(1)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生产和经济,严格限制关上教材,独立完成的发展。
知识的梳理。
并写下(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的征派和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你的疑惑。
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第1课.doc

应县一中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必修二)编写: 审核: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编号:1・1课型: 课时: 班级: 小组: 姓名:课题: 1.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能说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古代农业生产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2 •古代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概况;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环节学习内容1 •①原始社会农业的发展过程、发展水平以及耕作方法;②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主要农作物以及主要影响。
2•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过程。
3•小农经济的含义、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地位以及对其的评价。
1 •①我国古代农业起源较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人、地、气候)② 我国为何形成了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③ 大家都知道哪些能说明我国农业起源较早的早期人类活动文化遗址?④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地中海地区种植业不发达的原因。
(气候、耕地、地理环境)⑤ 五谷包括哪些?⑥ 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推动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一铁犁牛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概括历代王朝维护小农经济的主要措施。
4•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小农经济为何在封建社会末期会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1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如何产生?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2•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我国古代引进了哪些农作物?(胡*、番*、洋*、西*)4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合 作探 究自 主 学讪1 练测评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A、商周时期B、战国时期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2、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3•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唯一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研究目标:
- 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 理解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内容:
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了解文明的定义和内涵;
- 掌握文明的特点和要素。
2.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重点了解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3.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 理解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探讨古代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任务:
1. 阅读教材第一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文明?文明有哪些特点?
-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完成教材第一章的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尝试与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 你认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 对于你个人而言,古代文明的哪些特点和价值触动了你?
研究反思:
- 总结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分析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 思考个人对古代文明的态度和感悟。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典导学案讲解

第1课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领先世界,多种经营,是农业经济的补充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补充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土地制度与维护自然经济的政策三.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⑴耕作方式变化:随着__ 的进步,耕作方式经历了从 到 的变化。
⑵ 生产力变化:春秋战国时期, ,提高了了 。
⑶土地制度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特点⑴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⑵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
但无革命性突破 ⑶脆弱性:规模小,易受苛政、天灾和土地兼并的影响4.评价:积极①农民拥有一定的__ 等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农民在 ,努力提高 ,为我国 做出了贡献。
③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局限 ①但 。
(简化为:灾荒瘟疫,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②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学习探究:教师可灵活安排或出题】一高度总结组: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哪些特点?二阶段特征组:1.原始农业⑴说出与中国古代农业相关的神话传说?⑵刀耕火种阶段原始农业有哪些特征?2.商周农业:石器锄耕阶段农业有哪些特征?3.春秋至明清:铁犁牛耕阶段段农业有哪些特征?三总结组:1.什么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2. 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艰难?3.从生产力和生关系的角度,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达的原因?(和2问题有相似)4.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在概念上有什么联系?四知识补充组:内史学界一般把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三)
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逐渐有了向土壤肥沃的长江流域扩展的能力。
第三,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中国农耕区向南部转移提供了有利社会条件。
第四,魏晋南北朝,北方边患丛生,战乱频繁,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下,寻找新的安身之地,他们的迁徒,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观念,再加上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江流域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区。
隋唐有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
“东南财赋”与“西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三)宋代以来,南方已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从柳永《望海潮》词可见宋代江南繁荣之一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
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一)世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从公元前3000千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止,人类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是在这两大世界的对立之中过来的,也就是说,在15世纪这个世界重要的分水岭到来之前,人类的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与融合的特点。
1.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和农耕民族的防守
世界文明的演变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有着自己的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北部和西北部以游牧经济为主,而其他地区则以农耕经济为主。
东北和西北的游牧民族体魄健壮,勇猛善战,依靠放牧为生,加之地理环境的恶劣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经常南下掠夺。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此时,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定居的达几百万人。
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强悍,他们在入主中原之后都毫无例外地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成为农耕民族的一个成员,共同参与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和壮大。
这一点和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传统的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区域。
2、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以中原为“中心”的思想: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
由于在中国历史的早期,中原地区是整个农耕民族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相对于周边地区,在各方面都处于发达、先进的优势地位,因此,也就产生了以中原和周边相对立的思想观念:中原为本,周边为末,中原代表先进、文明,而周边则成为落后、愚昧和野蛮的同义词。
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以中原为内,而以周边为外,逐步将中原农耕民族、农耕文化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游牧文化相互区别开来的思想意识。
中原是文明、“礼仪之邦”,是属于华夏;周边则是“蛮荒”之地,属于“四夷”。
后来所形成的内地与汉族、边疆与少数民族的观念,实际上仍然是中原与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争锋从根本上讲是不同于外族的侵略。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垒,往往以迁徙,聚合,和亲为结局。
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汉唐时期开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精妙结晶。
再比如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通婚,促进了西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再比如十七世纪以来满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清帝国。
满族统治中国近300年,八旗驻防全国各地,满族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遍播海内。
满族男人留发梳辫,穿马蹄袖袍,系腰带。
随着满族统治的巩固与拓展,其文化习俗也影响到全国,男人的服饰,并留长辫子。
满族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筒旗袍。
于是各族妇女都穿旗袍。
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具有世界影响。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乃至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无一例外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如果细作考证,你就会发现文化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痕迹。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3.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从远古至今,这种文化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了许多变化。
总的趋势是农耕文化的分布面积越来越大,而游牧文化的分布区则日益缩小。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上气候的变迁。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论证,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周期性的气候变迁,大体上而言,历史上几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都是相对的寒冷期。
寒冷期的出现,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传统游牧区域的南移,迫使游牧民族南下;而出现相对的温暖期时,如历史上的汉唐时期,造成的结果便是农耕区域的北移,促成了农耕民族纷纷北上开垦农田。
2.历史上人类的活动。
历代统治者对北部、西部边疆的开发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移民实边”,主要是把农业人口移往西北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垦荒种田,如军屯、民屯等,其中就会将牧场开垦为农田。
例如,西汉以前的河西走廊基本上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但是,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置,这里就逐渐被开发为农耕经济区了。
这种人类活动的结果必然是农耕经济区向游牧经济区的推进和游牧经
济区的逐渐缩小。
另外,历代统治者,包括游牧民族的一些统治者在内,滥伐森林,大兴周边“对立论”或中原“中心论”的某种思想遗留。
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
使得这两种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的互补关系。
特别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界限始终存在,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这就是长城的修筑并赋予长城以特殊的文化内涵。
当然,尽管在两种经济类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但是,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融合的现象却很多。
3、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农耕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但并非只有农耕经济一种成分。
而是农耕经济和多元化经济成份并存。
但中国的商业、手工业在西汉前期的发展,以及汉武帝的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