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课程

自然资源学课程一、引言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等。
自然资源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利用、管理和保护等问题,旨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管理和保护等方面展开阐述。
二、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并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
根据其形成过程和性质,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1. 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再生和补充的资源,如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也需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
2. 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不能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再生和补充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
这些资源形成时间长,再生周期长,一旦消耗殆尽就无法再生,因此必须谨慎利用和合理规划。
三、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有限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的限度。
因此,人类必须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分布不均衡:自然资源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
因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考虑地域差异,进行合理配置。
3. 可替代性:在一定条件下,某些资源可以通过其他资源进行替代。
例如,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非可再生能源,降低对有限资源的依赖程度。
4. 价值性: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应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 脆弱性:自然资源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枯竭。
因此,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应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是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自然资源学绪论

⑥、多用性 自然资源具有多种用途,研究自然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
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讲,具有发电的功能;对农业部门来讲,具 有灌溉和养殖的功能;对交通部门来讲,具有航运的功能;对工业来 讲,既可以满足工厂取水,还可以排放废水;对旅游部门业说,却是 风景优美的旅游区。 ⑦、有限性 在具体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耗竭性资源,其 总量有限是显而易见的;对非耗性资源的恒定与亚恒定资源,虽具有 “取之不尽”的特性,但就某一时段和某一空间地域来讲,其量也是 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与保护相 结合,要有持续利用的意识。 ⑧、国际性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属于各国的主权,主 要由本国来解决。但是多数自然资源是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也是 世界人民公有的,如公海的自然资源;有些自然资源本身是无国界的, 如边境附近的动物资源、国际性的河流;还有一些资源虽然一个国家 的,但它却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如大熊猫)。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利用,需要国际间的合作,需要建立自然资源利用、保护的法规与公 约。
1、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新旧石器时期,一 万年以前。
活动:打猎,采集植物果实和种子。 工具:石器、骨器、角器、砍砸器、削刮器—弓
箭,群体狩猎。 特征: 1)人口稀少(500万人)人类对自然界影响不大—
自然和谐“亚当,夏娃”式。 2)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很少,后期出现原始农业
(栽培野生植物),原始 畜牧业(驯化动物)。 3)无经验上的总结和记载。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绪论: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自然资源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全球化、战略化、管理化、定量化、现代化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概念的基本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辟利用能力。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辟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者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实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实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伤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者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者人口)数量。
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划分: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演变的。
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可更新资源: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者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一、人均资源量少(二)矿产资源:(三)耕地资源:(四)水资源:资源开辟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谈谈你对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的认识。

谈谈你对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的认识。
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是现代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产生、分布、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能源和环境等,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
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资源地理学、资源经济学、资源环境学、资源管理学等几个分支学科。
资源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和空间格局等,通过对地理因素、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的分析,揭示了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资源经济学研究资源的供求关系、市场行为和经济效益等,通过对资源价格、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的分析,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资源环境学研究资源的环境效应、生态影响和可持续利用等,通过对资源的生态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策略和方法。
资源管理学研究资源的规划、评价和管理等,通过对资源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等的研究,提出了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需要跨学科综合分析和综合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资源的遥感监测、空间分析和动态更新等;通过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供求预测、经济效益评估和决策支持等;通过环境评价和生态评估,可以实现对资源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生态风险管理等。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自然资源学学科体系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首先,它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其次,它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增长。
再次,它为资源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可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
自然资源学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自然 资源系列 海洋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微生物资源
金属矿资源、非金属矿资源 能源资源 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浮 游生物资源
海水资源(或海水化学资源)
海洋气候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海底资源
(摘自«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
深海海底矿产资源、滨海砂矿资源 海洋能源资源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形 成一个整体 地域性 多用性 社会性 密度、数量、质 量上不均衡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 多种功能和用途
自然资源通过人类的 加工成为物质财富
河流具有供水、发电、 灌溉、航运、旅游
树木经过加工成为家具 充分利用 石油通过加工形成各种燃料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全球性自然资源的短缺目前总体上只是一个警告。 但是,具体到某个国家某种资源则可能已经是现实。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表 几种矿物的元素资源基础及其期望寿命
矿物
资源基础 /t① 2.0×1018 1.5×1015 84×109
0%
2%
5%
10%
实际年均消耗增 长率 /1947~1974, %
铝 铜 金
166×109 216×106 62.8×106
1 107 772 709
468 332 307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有似乎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有利用不超过其繁 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二者有差别。
资源基础及其子集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的 理论潜力。 持续潜力——流动性资源有时间分配问题,在考虑 到留给后代同等利用机会的情况下的潜力。 环境潜力——利用资源时必然向环境排放废物,在 考虑到环境对废物的吸收能力的情况下的潜力。 承载潜力——在同时考虑后代和环境问题的情况下 的潜力。
自然资源学复习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六大资源。
3、试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意义。
①稀缺性(指其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意义:迫使人们不断发掘新资源,寻求替代资源,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掠夺式卡发资源,要珍惜一切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②整体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其整体性特点,做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科学管理)③地域性④多用性(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多种功能、多用途、多效益特性)⑤动态性(指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特征)⑥社会性意义: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发现新能源替代资源)4、解释概念:光能生产潜力:在热、水、CO2等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的群体结构、长势、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处于最适宜状态时,由作物的光合效应所形成的群体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障,水分、CO2供应充足,其他环境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农作物在当地光温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气候生产潜力:在当地实际光、温、水作用下,在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宜时,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的最高产量。
5、干热风的概念:是指春末夏初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常伴有一定风力的天气。
类型:高温低湿型、雨后热枯型。
防御措施:1、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林带是防御干热风的战略性措施,他可降低田间风速和温度、增加农田空气相对湿度。
2、适时灌溉可天界农田水热状况,有利于小麦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增强灌浆速度,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3、配置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进行作物布局调整。
4、化学防御措施5、运用综合农林技术措施,如改革种植制度、调整播期、合理施肥。
6、我国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合理利用:1、东部季风地区已建成优质高产的粮棉油果林等商品基地;2、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有限性与农牧业发展方向 3、西南部低纬高原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林牧业生产。
自然资源学考研科目

自然资源学考研科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自然资源学是研究地球上包括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等各种自然资源的学科,是一个综合性较强、交叉学科较多的学科领域。
考研自然资源学主要考察考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分析与管理能力,涉及到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水资源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自然资源学考研科目的一些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学考研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学:地质学是自然资源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结构、矿物与岩石等内容。
在考研自然资源学中,地质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考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地质过程、地质资源等相关知识。
2.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内容。
在考研自然资源学中,生态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考生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内容。
3. 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学科,主要研究气候要素、气候变化、气候预测等内容。
在考研自然资源学中,气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考生需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调控与管理等知识。
4. 水资源学:水资源学是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循环、分布、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在考研自然资源学中,水资源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考生需要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知识。
考研自然资源学的科目涉及到地质学、生态学、气候学、水资源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考生需要全面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各个学科的教材、参加专业培训班、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考生们能够认真备战考研自然资源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第二篇示例: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自然资源的获取、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学科,其涉及广泛,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学2第二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恒定性资源、临界性资源
恒定性资源(immutable or perpetual resources)是按人类的时 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如 气温、降水、潮汐、风、波浪、地热、太阳能等。
1、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 自然资源从本质上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价
亚恒定性资源:风能、降水
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大气、水、自然风光
二、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可为人类利用的数量有多少? 自然资源的潜在数量、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水平、经济
发展潜力等决定。 可更新资源的估算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不可更新资源的估算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函数,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对自 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能力,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自然资源稀缺约束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开发产生的生 态影响作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资源的冲突和争夺 冲击着社会,诸如此类的问题使自然资源的社会性有了更 加深刻的内涵。
二、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自然资源的 稀缺性
相对稀缺 (资源地区分布与人口 分布不匹配)
人口数量增加 人均需求量增加 人的世代无穷、有些资源不可再生
资源分布不均 人口分布不均 地区发展不平衡:技术、资金、交通等 地缘政治:隔离、孤立等
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 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自然资源学2第二章自然资 源的性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得性度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韶关学院课程论文(设计) 甘肃省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姓名焦刚班级11地理科学学号11109041020系别地理系专业地理科学方向指导教师罗莹华论文评分2013年6月19日目录摘要................................................................................. ............ . (3)1研究区概况 (3)1.1研究意义........... ............ . (3)1.2研究现状................................................................ . (4)1.3研究内容................... ........................................ . (5)2舟曲特大泥石流特征....................................... (6)2.1泥石流破坏性大....................................................... .. (6)2.2泥石流具群发性......................................................... . (6)2.3泥石流的冲淤特征 (6)3 舟曲特大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 (7)3. 1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7)3.2 水动力条件 (7)3.3 固体松散物质补充条件............................................. .. (8)4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舟曲泥石流灾害进行分析 (8)4.1模糊综合判别法....................................... ....................... .. (8)4.2评判因子的选取....................................... ....................... . (9)4.3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权重................... (9)4.4基本评价方法 (10)4.5 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12)5舟曲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2)5.1 工程措施 (12)5.2生物措施 (13)5.3 增强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13)参考文献 (9)甘肃省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焦刚(韶关学院11地理科学11109041020)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常见自然灾害,它是由土、石等固体物质与水相混合在重力作用下沿陡峻沟坡运动的饱和流体,其爆发突然、历时短,但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所造成毁灭性灾难,伤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成为我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泥石流灾害之最。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现有对舟曲泥石流研究成果,分析了舟曲三眼峪沟所处的环境及舟曲特大泥石流的特征,同时分析造成舟曲特大泥石流的成因,知舟曲县城位于沟口冲洪积扇上,是8.7舟曲特大泥石流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另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舟曲泥石流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实际,提出了适宜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
关键词: 舟曲特大泥石流成因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防治措施Debris flow is a common natural disasters taking place in a mountainous area, itis composed of soil, rock and other solid material and water under the action of gravity along the steep slope movement of fluid saturated, the sudden, shorter duration, but the disaster is very serious, sometimes even devastating. In August 7, 2010 Gansu Zhouqu especially big flush flood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caused by catastrophic, casualties number, property loss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have since recorded most of the debris flow disaster.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hrough access to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debris flow in Zhouqu, analysed Zhouqu three eye Valley located environment and Zhouqu large debris flow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Zhouqu large debris flow formation, Zhouqu county is located at alluvial fan, Zhouqu 8.7large debris flow losses is one of the reasons, the other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the Zhouqu debris flow hazard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combination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in Zhouqu is actual, put forward appropriate disaster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Key word:Zhouqu Large debris flow Cause analysis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上游地带,其范围是东经103°51′~104°45′,北纬33°13′~34°1′。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呈北西-东南走向贯穿全境,境内山高谷深,水土流失严重,常有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6]。
舟曲县城多年平均降雨量434mm,最大年降雨量579.1mm,最小年降水量253mm。
降水具有强度大、暴雨多且集中的特点,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7]。
降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匀,河流径流量变幅大。
2010年8月7日,甘肃南部的舟曲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局地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短时强降水引发了罕见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456人死亡、30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逾亿元,来自三眼峪的泥石流直接冲进白龙江,堵塞白龙江,形成了堰塞湖。
此次三眼峪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舟曲县城造成了毁灭性灾难,伤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成为我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泥石流灾害之最[7]。
本文在广泛收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舟曲泥石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适合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
1研究区概况1.1研究意义泥石流是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在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的诱发下,携有大量石块及泥沙的特殊洪流,它具有突发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是常见的山地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会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加剧水土流失及荒漠化进程等[1]。
据调查分析,日本国土面积2/3的山区均为泥石流频发区,共有泥石流沟62272条,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损失平均为2900万美元;美国约有一半国土是山区,大多有泥石流活动,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损失达3.6亿美元[2]。
因而泥石流灾害成为被国际上广泛关注的问题,被列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活动主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灾害之一[3]。
我国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这些地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其中有些地区地震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第四纪沉积物深厚,且山高坡陡、地表破碎,加上暴雨集中,植被覆盖率低,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4]。
甘肃省泥石流分布区很广,涉及40多个县,经常埋没村庄,冲毁农田,危害城镇,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兰州、武都、宕昌、舟曲、文县、礼县等10余座城市遭受泥石流的直接威胁和危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建设逐渐向山区延伸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山区泥石流的危害,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泥石流所造成的灾害,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普遍关注[5]。
图1 研究区域和泥石流沟分布图1.2研究现状国内外对泥石流的研究历史已经很久远,对其研究极为重视,多年以前就泥石流的研究已开展。
1977年,日本足立胜治等进行了泥石流发生危险度的判定研究,从地貌条件、泥石流形态和降雨等三方面判定泥石流发生率。
1981年,美国地质工程师Kovacs 以及Hollingsworth运用打分法,研究出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框架。
我国对泥石流的有关研究最早是由1986年谭炳炎的泥石流严重程度的综合评判发展起来的。
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目的:一是怎样判别一条自然沟是洪水沟还是泥石流沟;二是如果是泥石流沟,其活动的严重程度根据哪些条件来评判,即试图解决泥石流调查勘测中的错判、漏判和轻判问题[8]。
此论题在后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谭炳炎的“泥石流沟的判别方法和数量化综合评判”的科研成果已在铁路部门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此后,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泥石流进行研究。
所采用的方法多数是继承地理学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主导因素法、多因素的单因子逐项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理论推倒分析法等。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方面人类同泥石流灾害斗争由来已久,如意大利在300多年前就开始了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俄罗斯、日本等国也有200多年的防治历史,前苏联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开展较早的,早在1859-895年间就发表了论述格鲁吉亚军用公路泥石流防治的文章,并设计了许多的防护工程,主要以修建高拦挡坝为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