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习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练习新人教版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练习新人教版

12* 湖心亭看雪名校讲坛考点链接(一)划分朗读节奏【方法指导】(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公/大笑乐”。

(2)“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3)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4)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如“去后/乃至”。

(5)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6)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是以”等。

(7)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8)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

(9)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5。

(二)文言文翻译【基本原则】①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②抓关键词。

一定要翻译出句中的关键字词。

【基本要求】①信: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抛开原文,凭空编造。

②达: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

③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方法指导】①对。

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②换。

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③留。

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④删。

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⑤补。

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⑥调。

调整语序。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8。

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崇祯.(zhēn) 拏.(ná) 更.定(gēng) 一芥.(jiè)毳.衣(cuì) 雾凇.(sōng) 铺毡.(zhān) 沆砀..(hàng dàng)◆基础提升◆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3)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chóng)拏.(náo)长堤.(dī)B.张岱.(dài)更.定(gèng)铺毡.对坐(zhān)C.强.饮(qiǎng)雾凇.(sōng)沆.砀(hàng)D.毳.衣(máo)炉正沸.(fèi)余舟一芥.(jiè)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拥.毳衣/蜂拥.而来B.客.此/客.死他乡C.是日更.定矣/三更.半夜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4.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C.人不知而.不愠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5.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做客“联想吧”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两例古诗文中写“雪”的句子。

①,。

②,。

二、速配!(连线搭配加点字词的正确释义)湖中人鸟声俱绝哪能是日更定全余拿一小船一道上下一白完了,结束长堤一痕消失焉得更有此人撑,划三、来,做个小翻译!(加油干!)①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看你能否准确回答语段中提出的问题。

(相信你,没错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到亭上,,。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号,又号,(朝)人。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3.补全文中空白。

五、知识迁移清人张岱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那,我们再来看看明代文豪袁宏道笔下的春日西湖。

西湖一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西湖一》与《湖心亭看雪》相比,在写景上有何不同?2.两篇文章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参考答案29* 湖心亭看雪一、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习题及参考答案

12* 湖心亭看雪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一芥.(jiâ) 毳.衣(cuì) 雾凇.(sōng)铺毡.(zhān) 沆砀..(hàng dà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3)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3.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4.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6.写出含有与加着重号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B.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C.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二、文言文阅读4.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湖中人鸟声俱绝(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字宗子,号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8.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9.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10.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所展现的景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_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_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1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2)是.日更(gēng)定矣:是:______(3)雾凇沆砀..沆砀:______(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____ 更:______【答案】(1)消失(2)代词,这(3)白汽弥漫的样子(4)哪能还【解析】【分析】【详解】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这”。

“绝”一词多义词,这里是“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6.中心主旨 本文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夜西湖云天山水景致 的素雅、宁静、淡远和游湖人的雅致,表现了深挚的隐逸思想,寄寓了幽深的眷恋 和感伤的情怀。
7
7.品味赏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与云层、远山、湖水之间浑然难辨的茫
12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1) 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更 定(gēng) . 雾凇 (sēng) 沆 砀(hà ng) . . B.毳 衣(cuì ) 喃 喃(ná n) 相公痴 (chī) . . . C.崇祯 (zhēng) 金陵 (lí ng) 舟一芥 (jiè ) . . . D.铺毡 (zhān) . 俱 绝(jù ) 拏 小舟(nú ) . . 2.下列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 日更定矣 ②是 金陵人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③见余 大喜 ④拉余 同饮 .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 ) ( B )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 (2)大雪 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 .
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是日更.(gēng)定拥毳.(cuì)衣炉火B.崇祯.(zhēn)五年雾淞沆砀.(dàng)C.余拏.(nǎ)一小舟与余舟一芥.(jiè)D.铺毡.(zhān)对坐莫说相公痴.(ch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余挐.一小舟[撑(船)]B.是日更.定矣(更多)上下一.白(全)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D.大雪.三日(雪花)拥.毳衣炉火(裹、围)3.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4.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__,明末清初文学家,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文笔简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口口口”“口口口”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

(用原文句子填写)二、能力提升全练1.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2.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作者对人生于茫茫天地间的深沉感慨。

C.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3.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湖心亭看雪
名校讲坛
考点链接
(一)划分句子节奏
【方法指导】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公/大笑乐”。

2.“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3.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4.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如“去后/乃至”。

5.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6.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是以”等。

7.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8.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

9.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积累运用”T5。

(二)文言文翻译
【基本原则】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抓关键词。

一定要翻译出句中的关键字词。

【基本要求】1.信: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

2.达: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

3.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方法指导】1.对。

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

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3.留。

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4.删。

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5.补。

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

调整语序。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一芥.(jiè)
毳.衣(cuì) 雾凇.(sōng) 铺毡.(zhān) 沆砀
..(hàng dà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
(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3)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
...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
..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
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余拏.一小舟[撑(船)] B.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解析:C.“白”在这里代指酒。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
(解析:A.还/再;B.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告别/另外;D.全。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11.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1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解析:D.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的烘托。

)
03拓展阅读
莲花洞①
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②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③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

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

余尝谓吴山、南屏④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

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

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⑤搜出者甚多。

噫!安得五丁神将⑥,挽⑦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选自《四部丛书》)
【注释】①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岸,净慈寺旁。

②须眉:指男子。

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桥相连,自南而北:映波、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④吴山:在杭州南郊,西湖东南岸上。

南屏:在西湖正南岸。

⑤孙内使:对明万历时司礼太监孙隆的尊称。

⑥五丁神将:传说中帮助秦王打通蜀道的五位大力士。

⑦挽:牵引。

13.对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为:动词,是)
B.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
..处也(绝胜:远远胜过)
C.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尝:曾经)
D.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安:怎么)
(解析:B.绝胜:景色最优美。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亭子开阔,可以远眺。

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15.本文写景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如写亭,用“亭轩豁可望”;写石头,用“玲珑若
生,巧逾雕镂”。

16.“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这句话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寄托了作者追求洗尽尘世污浊的风骨。

附参考译文:
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子开阔,可以远眺。

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

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

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

我曾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挖掘越多。

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得到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

噫!如果能使传说中的五丁神将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表面的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