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诗词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1.理解诗词内容,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并进行背诵、默写。
(重点)2.研读品味,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难点)。
3.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第一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新课导入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所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3.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
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二)深层理解1 赏析诗歌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每节情景。
(1)读第一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交流点拨】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2)赏析第二节,想象诗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交流点拨】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3)赏析第三节,读此节你会想到怎样的情景?【交流点拨】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
2020—2021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7.诗词五首

大雁南飞;边声四起;落日孤城。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
一杯浊酒,销不了对万 里之遥的家乡的思念,还没 有进军到燕然山刻石记功的 地方,还乡之事更无从谈起 ,深夜里传来了悠悠的羌笛 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浓重乡思而夜不能寐 ,直使得将军为之白发, 征夫为之落泪。
2020—2021学年语文八 年级上册课件:17.诗词
五首
2024/2/8
诗歌赏析点津:
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 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 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地品味,体会诗歌凝炼集中 而形象的语言。
1、从“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读到哪些内容?
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山下溪边多兰。 点明游兰溪的时间,暮春三月。 兰仅发芽,芽还很短,但生机勃勃,长得很快。 “浸”用得生动,写出兰溪的典型景色。
2、“松间沙路净无泥”写作者漫步溪边。松间沙路 怎样?
净无泥,“净”用得好,突出兰溪的洁净,一尘不染
3、“萧萧暮雨子规啼。” 分析该句。
整体感知
杜甫
解题
• 歌即歌行,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汉魏以 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 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 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 自由,富于变化。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 秋风破屋的情景
现实 • 群童抱茅的感叹
• 长夜沾湿的苦痛
理想 • 广厦千万间
关 自己 心
民 生
忧 天下寒士 国
忧 民
孟浩然(689-740)襄 阳人。早年隐居家乡附近 的鹿门山,后到长安应进 士,不第。由于仕途不得 志,一生多以隐居和漫游 消磨岁月,他的诗就反映 这两种生活。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五首》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诗词五首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靠什么?我认为主要靠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中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我们的心灵似乎插上了想家的翅膀;朗读诗歌,我们的心灵将受到美的熏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和苏轼五位诗词大家的心灵吧!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词。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一、新课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保留了那个时代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的熠熠光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塘坳.(ào)布衾.(qīn) 丧.乱(sāng) 大庇.(bì)鸡黍.(shǔ) 场圃.(pǔ)2.作者链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史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后世称为“诗史"。
《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善于用淡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借以反映出宁谧的心境。
题目中“过”的意思是访、探望,“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
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17诗词五首-渔家傲秋思

词人心中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提示:
燕然未勒归无计。❖ 1.结合作者介绍和写
作背景思考。
羌管悠悠霜满地。❖ 2.从词中寻找信息。
人不寐,
❖ 3.书下注解不要漏
将军白发征夫泪!
掉。相关简析文字不 可忽视。
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 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 江南人 边塞秋 ❖ 将军心 思乡情 ❖ 垂暮年 报国志
苍凉 未解 难酬
渔家傲
❖渔家傲,词牌名 。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 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 称为词谱)。人们为了便于记忆 和使用,就给它们起了一些名 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渔家傲
❖渔家傲,词牌名 。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 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 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到达顶峰, 佳作繁多,成绩极高,故有“唐诗 宋词”之说。词一般都分两段(叫 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 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词主要 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
这样的景很_苍__凉___、__悲__凉孤城万仞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说说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词人心中情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
❖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 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 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 副使,抵抗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 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 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 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2.唐诗五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诗词五首》《浣溪沙》课件1

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涵人生的小 词,抒发老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
人对人生抱看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
极沉沦。
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
2.背诵
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 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 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 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
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
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 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 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 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 而叹气。表
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朗读课文
听音频,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研读课文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 一派怎样的春景? 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
5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词。 2.反复诵读,理解词句含义;赏析诗歌静动结合、 借景抒情的写法;掌握词的意境与主题。 3.学习作者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变故或挫折的
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重点)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年,我们学习了《古诗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挂罥.(juàn)塘坳.(ào)丧.乱(sāng) 突兀.(wù)3.理解词义。
怒号:大声叫唤(多用来形容大风)。
挂罥:挂住,缠绕。
塘坳:池塘和洼地。
丧乱:战乱。
文中指安史之乱。
4.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1.“八月秋高……飘转沉塘坳。
”一节写秋风破屋之情景。
这段诗中用了哪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明确:“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突出了风之大,受害之重,隐隐地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难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体会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总结: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宁苦自身以利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秋风破屋之景 顽童抱茅之景长夜沾湿之痛 忧国忧民之心推己及人 过故人庄【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这首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朋友情深的诗歌——《过故人庄》。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有《孟浩然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具鸡黍.(shǔ) 场圃.(pǔ) 还.(hái) 3.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合”“斜”二字的表达效果?明确: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进庄所见,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断,给人的眼界以开阔之感。
“合”“斜”二字的运用,使这幅恬静之景具有了动感。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描写了一种怎样的饮酒气氛?明确:恬静、融洽。
3.临别之际,不待主人邀请,作者自动宣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样结尾有何好处?明确: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以相约分别,这样的结尾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小结:写诗人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板书设计⎭⎪⎬⎪⎫具鸡黍、邀——真挚树合、山斜——清幽面场圃、话桑麻——陶醉待到、还来——情深 田园风光情深意厚 五、课外拓展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导演,打算编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你能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设计一个镜头吗?示例:深秋季节,北风呼啸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枝落叶。
这时,一位颓然的老人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
他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攥着几根茅草。
他头发散乱,满脸皱纹,眼神暗淡无光,吟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二课时游山西村【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默写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3.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诗宋词历来被人们所传诵,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亦是其中的名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之一。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品:诗有《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词有《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散文《老学庵笔记》,有《陆放翁全集》。
2.背景知识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朗读诗歌老师范读《游山西村》。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七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字音:浑(hún) 豚(tún)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三、合作探究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了农民什么样的性格?明确:农民的厚道。
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可见乡风醇厚。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此句被后世称为佳句,往往用它来比喻什么?明确:用它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颈联写出了当地怎样的风土人情?明确: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村里的人正吹箫击鼓准备着社日祭祀土地神,他们穿戴朴素,保持着一种浓厚的乡俗。
4.尾联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诗人说,今后如果允许趁着月夜闲游,我(将)拄着拐杖随时敲开您家的门。
表达了主客之间深厚的友情。
小结:《游山西村》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板书设计⎭⎪⎬⎪⎫腊酒、鸡豚——好客山、水、柳、花——美景箫鼓、古风——淳朴闲乘月、夜叩门——情深 民风淳朴向往田园 渔家傲 秋思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古以来,塞外生活常成为文人笔下的一景,塞外风景更给人以悲凉凄楚之感,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就从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领略一下。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品:词《渔家傲 秋思》,散文《岳阳楼记》,有《范文正公文集》。
2.背景知识宋仁宗康定元年八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
庆历元年四月调知耀州,《渔家傲 秋思》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3.朗读诗歌老师范读《渔家傲 秋思》。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词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概括了塞外独特的秋景,从全词看,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什么地方?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明确:联系下文可知塞外秋景“异”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萧索、荒凉的塞外秋景渲染了肃杀、悲壮的氛围,也衬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揭示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明确:这两句运用对比,化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虽然思念家乡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爱国精神境界。
3.“羌管悠悠霜满地”营造了什么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此句在时间上延续“长烟落日”,描写夜景,营造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4.结尾一句抒写了边关将士们怎样的悲怆情感?明确: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小结:《渔家傲 秋思》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孤城落日、边声四起的奇异独特的秋季风光,抒写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四、板书设计渔家傲 秋思⎩⎪⎨⎪⎧景异:无留意 连角起 长烟孤城 ——萧瑟 悲凉 荒僻情深:家万里 羌管 霜 白发 泪 ——思乡 凄婉 悲壮浣溪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渔家傲 秋思》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忧国思乡的伟大词人范仲淹,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苏轼,了解一个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苏东坡。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
2.背景知识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贬官黄州期间所写。
3.朗读诗歌老师范读《浣溪沙》。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词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1.本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2.“暮雨”“子规啼”烘托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之情。
3.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小结:《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板书设计浣溪沙⎩⎪⎨⎪⎧环境——清静优雅(写景)心态——热爱生活(抒怀)五、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