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PPT课件第17课 爬天都峰 部编版(共27张PPT) (1)

三、拓展阅读。
游黄山 [宋] 朱彦 三十六峰高插天, 瑶台琼宇贮神仙。 嵩阳若与黄山并, 犹欠灵砂一道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 写的?
这篇课文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 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 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难,最终一 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 序,即按照“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时——爬 上天都峰后”的叙述顺序来写的。
同学们,你有战胜自己获得成功的经 历吗?请以具体事例谈一谈,并说说对于 这次经历你有什么感悟。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 那样的困难。当困难来临时,我们不要惧怕, 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要学会从他人身 上汲取力量,相信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 们会渐渐地长大,渐渐学会坚强。
高、陡 终于爬上了峰顶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 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 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选文主要描写的是( C )的场景。 A.爬天都峰前 B.爬天都峰时 C.爬上天都峰后
2.“我”和老爷爷互相感谢对方的原因 是( A )。
A. 他们的行为鼓舞了对方,促使对方最终 下定决心爬上了天都峰。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爬呀爬”“终于”分别表明了什么?
“爬呀爬”表明了爬山的艰难和时间 之久。“终于”说明爬得很辛苦,同时也 表现了“我们”爬到峰顶后的喜悦。
“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 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 爬上来了!”
“居然”一词表明了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17课爬天都峰

四年级上册语文17课爬天都峰《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的课文,作者是黄奕波。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天都峰是黄山“三大名峰”之一,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像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峰壁巨岩上,有“天都峰”三个大字。
峰顶有“试胆台”。
登峰顶观看日出是美景奇观之一。
课文以“爬天都峰”为题,重点不是写怎样爬,而是写爬天都峰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爬天都峰》是一篇关于勇气和毅力的课文,它描述了主人公“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的经历。
天都峰是黄山的主峰之一,高度和陡峭程度都非常惊人,对于攀登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篇课文的背景信息包括黄山的天都峰和作者黄奕波的个人经历。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天都峰是黄山的主峰之一,以其险峻、壮观而著名。
黄奕波是本课的作者,他通过这篇课文,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与读者分享,表达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此外,这篇课文还涉及到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通过主人公“我”和爸爸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我”在面对困难时的犹豫、不自信,以及受到鼓舞后的坚定信心和勇气。
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这篇课文所要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
总的来说,《爬天都峰》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它通过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勇气、毅力和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图文讲解+练习17、爬天都峰1、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2、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3、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4、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5、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6、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7、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8、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 留作纪念。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9、“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10、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知识点课文主题:本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文章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内问题:1.说说爬天都峰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时间:假日里;地点:黄山天都峰下:人物:爸爸、“我”和老爷爷;起因:假日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经过:看到天都峰如此高和陡,“我”有些发颤,途中遇到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汲取力量;结果:“我”和老爷爷都登上了天都峰。
2.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犹豫、不自信一受到鼓舞、坚定信心一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
3.“我”和老爷爷能成功爬上天都峰的原因是什么?答: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7课批注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7课批注一、背景概述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7课是一篇充满情感与哲理的散文,通过对四季景色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本文的批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提供一些重要的词汇和语句供读者赏析。
二、逐段批注1. 段落一:此段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批注建议: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值得细细品味。
2. 段落二:此段通过描写夏天的炎热与宁静,表现出季节的多样性。
批注提示: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加凸显了夏季的特点,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夏季的魅力。
3. 段落三:此段描绘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批注领悟: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
4. 段落四:此段通过对冬天的描绘,表现出季节的静谧与沉稳。
批注体验: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天比作安静的老人,形象生动,引人深思。
5. 词汇注解:课文中一些生僻的词汇,如“盎然”、“萧瑟”等,需要加以注释,便于读者理解。
三、主题剖析本文通过四季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对不同季节特点的描绘,展示了季节的多样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季的特点。
这些特点也寓含了一定的生活哲理,如春天的生机勃勃代表着新生与希望,夏天的炎热与宁静代表着生活的丰富多彩,秋天的丰收代表着努力与成果,冬天的静谧与沉稳代表着忍耐与积淀。
这些哲理不仅适用于四季,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
四、写作风格与技巧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通过生动的描绘将四季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比喻等,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此外,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注重细节描写,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这些写作技巧的应用,使得本文成为一篇优秀的散文。
五、个人感悟与总结通过阅读与赏析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长城 课文

长城课文《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
作品描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整理分享原文、段落大意及长城资料。
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段落大意】《长城》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城的概貌。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长城的构造。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指出长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长城资料】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麻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原文我打獵回來,走在林蔭路上。
獵狗跑在我的前面:突然,我的獵狗放慢腳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麼野物。
鳳猛烈地搖撼著路旁的白樺樹。
我順著林蔭路望去,看見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小翅膀。
它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是剛出生不久,從巢裏掉下來的。
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
它紮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
可是因為緊張,它渾身發抖了,發出嘶啞的聲音。
它呆立著不動,準備著一場搏鬥。
在它看來,獵狗是個多麼龐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
獵狗愣住了,它可能沒料到老麻雀會有這麼大的勇氣,慢慢地,慢慢地向後退。
我急忙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了。
知識點**【字詞學習】**字:跑、嗅、拍、嫩、愣、喚詞:打獵、搖撼、搖撼、絨毛、鋒利、身軀、拯救、搏鬥、勇氣**【重點句子】**1.風猛烈地搖撼著路旁的梧桐樹。
我順著林陰路望去,看見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小翅膀。
它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是剛出生不久,從巢裏掉下來的。
2.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
它紮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
3.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
可是因為緊張,它渾身發抖,發出嘶啞的聲音。
它呆立著不動,準備著一場搏鬥。
在它看來,獵狗是個多麼龐大的怪物哇!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
4.獵狗愣住了,它可能沒料到老麻雀會有這麼大的勇氣,慢慢地,慢慢地向後退。
**【主要內容】**《麻雀》主要說明了老麻雀的母愛。
老麻雀不管自己危險不危險,還是有一種力量讓它勇敢地落在小麻雀面前保護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PPT课件

复读原文,体会“我”登山过程中的心理 变化过程。
爬山前,望着高陡的天都峰,“我”( 犹豫, 不自信);
度很大。
整体感知
1.梳理出文中的人物和时间信息。
人物:“我” 爸爸 老爷爷 时间:假日里
2.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过程→爬上天都峰后 (事情发展的顺序)
填一填
本文按顺序记叙了( 假日里 ),爸爸 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 相识的老爷爷( 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的事。
老爷爷 慈祥
拉拉我的小辫子 笑呵呵
喜爱“我”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致谢呢?
爬天都峰对于小孩和老人来说,都是一件 很难的事情。老爷爷见“我”一个小孩竟然有 勇气爬天都峰,他也下决心要爬上去。“我” 见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也来爬天都峰,才有勇气 下决心去征服它。“我”和老爷爷互相鼓舞了 对方,所以互相道谢。
“我”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 上汲取了力量,坚定了勇攀高峰 的决心。
爬山过程
“我”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登山的艰难
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 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从既加可色以的体词会语到中登, 你山能的体辛会苦到,什又么可?以体 会到登上峰顶的喜悦。
课文主题
课文叙述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 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 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文章揭示了在 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 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共同进步的道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生字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结构、组词、基本解释查询

撇、横、横、横、竖提、横、撇折、横、竖、点、横折折撇、捺
左右结构
链组词
链轮
链钳子
链接
链带
链结
链子
链式反应
链球菌
链反应
链霉素
链条
链球
链节
链烃
链锯
链环
链的基本解释
1、链子:锁链。铁链儿。怀表的链儿断了。
2、计量海洋上距离的长度单位,1链等于1/10海里,合185、2米。
颤
chàn,zhàn
页
19
点、横、竖、横折、竖、横折、横、横、竖、横折、横、横、提、横、撇、竖、横折、撇、点
[ li ]
〈方〉助词。相当于“呢(ne)”“啦(la)”。
级
jí
纟
6
撇折、撇折、提、撇、横折折撇、捺
左右结构
级组词
级的基本解释
1、等级:高级。上级。县级。级差。
2、年级:留级。同级不同班。
3、台阶儿:石级。
4、a)用于台阶、楼梯等:十多级台阶。b)用于等级:三级工。他的工资比我高一级。
链
liàn
钅
左右结构
呵组词
呵咄
呵痒
呵斥
呵祝
呵冻
呵谴
呵奬
呵止呵辱Leabharlann 呵佛祖呵嚷呵脬
呵欠
呵禁
呵腰
呵罗单
呵的基本解释
[ hē]
1、怒责:呵禁。
2、呼气:呵冻。呵气。[呵呵]笑声:笑呵。[呵护]爱护、保护。
3、同“嗬”。
[ā]
同“啊”。
[á]
同“啊”。
[ǎ]
同“啊”。
[à]
同“啊”。
[ a ]
同“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教学设计
茅阳第一小学四(3)班刘丽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长城起始地图、长城的图片、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气氛渲染:播放“长城——谭晶”)
一、检查预习
1、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怎样的?
2、每年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长城有关的资料。
(出示中外游客爬长城等图片资料)
3、出示国外领导人游览长城后,对长城的赞美之词:
(1)、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2)、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4)、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
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4、听了这些赞美之词后,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一起来学习第17课长城,请听课文范读。
2、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长城之旅第一站——“远看长城”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
(3)、理解长龙的比喻。
(4)、出示长城的起始地图: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5)、齐读第一自然段,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长城之旅第二站——“近看长城”
(1)、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
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2)、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理解下列词语:
条石、城砖、高大、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4)、出示图片理解长城近景的结构,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过度:假如你登上了长城,你会想起什么?
4、长城之旅的终点站——“遥想当年”
(1)、指名朗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
(2)、体会“两三千斤重、无数的、无数的、步一步”所蕴含的意思。
(3)、想象一下,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修筑的?
(4)、齐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并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想)。
(5)、体会“站、踏、扶”与“想”的关系。
(6)、指名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7)、理解“多少……才”的含义。
(8)、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齐读第3自然段。
5、有气势地读第4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1)、学生说说奇迹的原因。
(2)、这段话向我们说明了长城的什么?
四、课文升华
1、结合下列提示语或你收集到的资料,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小组讨论,再作交流)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修筑、条石、陡峭、山岭、气魄雄伟、奇迹
2、谈谈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17 长城
远看:长
近看:高达坚固奇迹
联想: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