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

合集下载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上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上

从形成、内容、地位三角度概括汉代儒学特点? (1)形成
儒家思想基础之上,融合诸子百家思想而 形成,体现外儒内法。
继承先秦儒学的大一统思想、仁政思想
(2)内容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灾异谴诰说等思想
(3)地位
体系化、制度化、神权色彩
统治地位、主流地位
从形成、内容、地位三角度概括理学特点? (1)形成
明清
(进步思潮)
(批判)
一条主线;两个视角;三次翻“新”;四个阶段
史料补充:
史料一:明清进步思潮主张未跳出明君贤臣的理想统治模式,并没有彻
底同儒学思想决裂。 史料二:明清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挖掘先秦儒学“济世治国”功能,其“立足现实
、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比较明清进步思潮与启蒙运动
练一练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 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 “我全神贯注的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 华……”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 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
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
(1) 在这里孔子的哪些思想令西方思想家如此痴迷4分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2)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 己的惊奇。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3 分)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专题三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专题三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关 子:礼法并施 )→完善独尊 (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汉武帝:独尊儒术 )→改造、成就 (儒道合一,理学、
心学)→批判、新生 (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 专
3.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七 古代中国的艺术 核心词:汉字与书法、文人画与风俗画
本 1.汉字、书法
专 题

开 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
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
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2.道家
(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
题 栏
思想。这对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有划时代的意义。

开 3.意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
பைடு நூலகம்

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五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核心词: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概况
本 专
(1)纸: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专 题
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

目 知”。

关 2.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 (阳明)“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演变撰稿教师:赵利剑审稿老师:李明赞责编:陈敏专题概述中国古代思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其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则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专题结构阶段特征内容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众多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诸子百家的兴起及“百家争鸣秦汉文化一统时代;儒家逐渐替代法家、道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时代;宗教盛行,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道教和佛教兴盛隋唐文化隆盛时代;儒家继续面临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宋元新儒学产生,向内省、精致趋向发展理学兴起;心学产生明清(鸦片战争前)沉暮与开新的时代心学广泛传播;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专题梳理一、儒学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①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高考历史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析版)

高考历史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析版)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从试题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尤其是百家思想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方面;从考查方式,多以文言文材料切入,结合教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复习建议1.认真品读教材,精读教材,注意前后左右的联系,阅读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教材读深读透。

2.对古代中国的思想要梳理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搞清每个时期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及其背景;对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重点要牢记基础知识。

同时对思想文化的发展要了解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3.对全国卷真题和模拟题要反复精研,深入拓展,举一反三,悟深悟透。

试题大观选择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文献中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说明他的仁德甚至实施于禽兽,对比夏桀的暴政,因此得到诸侯和人民的拥戴,成功“革夏命”建立商朝,因此A项正确,全面阐述了题干材料的意思。

文献记载的个别人一次狩猎现象不能说明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捕猎,依据所学知识,夏商王朝已经进入农耕文明,农业才是是主要的经济活动,B项的论断以偏概全,因此错误。

C项也是只看到表象,D项更是武断地不符合实际的推断,都不选。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对材料信息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

《史记》的这一记述宣扬了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

本题也体现了传承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导向。

部分涉及关注生态保护时事热点。

答案:A。

2.(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二轮习题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二轮习题

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第一课时)1.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

”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

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2.“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A.天与人不相B.修身齐家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

下列哪句话会得到他们的推崇()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背景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崛起③天子开始授“土”、授“民”④私学出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7.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变式题 A 【解析】 甲强调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制 思想,是黄宗羲的主张;乙强调思想统一,加强思想专制, 是董仲舒的主张;丙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 武的主张。综合分析,本题答案为A项。

探究点五
古代科技发明在东西方的应用和影响
例5 [2011·江苏卷]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 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 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 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变式题 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 思想。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后), 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 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 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显然 材料符合法家的君主专制等主张,故答案为A项。
例3 C 【解析】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旨在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 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 非是于学校”,体现了黄宗羲天下为公的思想。A、B、D 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实学”,强调把学术 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经世致用 D.民主科学
变式题 C 【解析】 阅读材料,可知序言中不记录与 商业有关的生产技术,说明体现了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思 想,排除A项,C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材料含义不符。

专题3—古代思想.ppt

专题3—古代思想.ppt
3、从命题角度看,很多试题将四个考点综合起来, 一是考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说明儒家思 想不断继承创新的特点;二是单元性的综合,将某一 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起来分变
一、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二、演变历程
春秋—— 形成 战国—— 蔚然大宗 西汉——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新发展 隋唐—— 三教合一 宋明—— 理学、心学 明末清初—批—判继承,焕发生机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历史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等方面概括
经济上: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兴起——舆论阵地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2、程朱理学 3、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异端”思想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解读考试说明与命题趋势:
1.从题型上看,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均 有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2.从内容上看,百家争鸣主要是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 内容,宋明理学则重点考查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主张,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则重点考查其在反对封建专制方 面的主张。近三年的高考中绝大部分考查春秋战国时 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宋明理学。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
二、中国古代历史分期: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 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墨子 ②荀子 ③老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 子( )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发明本心”、“致良知”的含义是什么?
陆九宇宙观)
陆王心学
“阳明心学” “致良知”(方法论)
(明朝)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 同: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 ; ②都认同“理”是世界本原 ③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异:程朱理学主张认识世界“格物致知”, 而陆王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致良 知”。他们的研究路径不同。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P17:
A、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登记 B、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B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理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6.宋明:理学 7.明清:思想批判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圣人)
主要思想:
仁: 仁者爱人
政治
核 礼: 克己复礼 心 “正名” (保守) 为政以德 政治理念:
“忠恕之道”
哲学 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 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 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 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
西汉:新儒学被确立为统治思想
(1)汉初:黄老之学和儒家学派的斗争 (2)汉武帝时确立为统治统治思想 原因: ①黄老之学不能满足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 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理论体系 有利于君主专制 “天人感应”学 说 大一统思想 有利于中央集权、 正名分的政治观 国家统一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
有一次孔子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论语· 八佾》),这表明 ( ) A.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 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B.他尚未意识到“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 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 C.孔子对没落的奴隶制社会感到大势已去,对“礼坏乐崩”应 该忍一忍 D.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加区别地维护它,客观上不利于奴隶主贵 族保持其统治地位
思想文化: 科举考试制约人的思想; 近代科学开始传入
(2)明晚期:李贽
“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 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 (3)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焚书· 续焚书· 答周二鲁》
思想: 否认孔孟学说,世界源于阴阳二气 鞭挞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①思想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 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C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二、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 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 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理”指儒家伦理道 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德;是对立关系。 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 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宋明理学 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动摇(魏晋南北朝时期) (原因: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唐宋) (表现:三教在反复辨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唐宋许
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
概念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 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建立起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 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它是以“理”或 “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宋明时期儒 家思想的主流学派。
3.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 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 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 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 主要思想 ② “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
③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程朱理学 南宋成为官方哲学 发展历程 元朝将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内容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思想 考纲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
1.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2.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学
3.秦朝:受到沉重打击 4.西汉:确立为统治思想
5.魏晋南北朝:出现危机,“三教合一”
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学 (1)时代背景: 政治: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经济: 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阶级关系: “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思想:私学兴起
(2)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亚圣) 思想:
政治学说:仁政(核心)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道德观: 性本善,浩然之气 (3)荀子:战国时期百家集大成者 思想: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伦理道德观: 性本恶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 贯通处。 (方法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 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政治观念: 礼教为主,王法并师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 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 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 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 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 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 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 )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 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
宋明理学由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组成
程朱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 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理、天理、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 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 答周柳塘》 (《续焚书· 三教归儒说》)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 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 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书· 经济上:工商皆本 又与焦弱候》 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答耿司寇》)
B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A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 是
A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 C 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 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 精,去伪存真。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1)背景:
政治:专制政治的腐败, 农民起义的打击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 假人之渊薮”《焚书· ②影响:P22 童心说》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对苛政。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称。 矣!”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 (1)“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 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 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 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 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 的旧思想。 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 (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 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 循古代的传统。 梁惠王上》 勿疑!” ——《孟子· 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 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 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 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 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 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