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蔸菌引法栽培茯苓成活率试验
茯苓的松树蔸“一步法”栽培技术

茯苓的松树蔸“一步法”栽培技术
吴庆华;李春霞;胡廷松;梁小苏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03(14)7
【摘要】目的 :推介松树蔸“一步法”栽培茯苓技术。
方法 :选育优良菌种 ,直接在不作任何处理的树蔸上接种栽培。
通过多批次的试种 ,完善松树蔸“一步法”栽培茯苓的技术措施 ,并与“传统法”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 :松树蔸“一步法”栽培茯苓简单可行 ,生产成本很低 ,值得大力推广。
【总页数】1页(P446-446)
【关键词】茯苓;松树蔸;一步法;传统法
【作者】吴庆华;李春霞;胡廷松;梁小苏
【作者单位】广西药用植物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7
【相关文献】
1.松树蔸原地种植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J], 廖潍
2.松树树蔸栽培茯苓 [J], 叶于俊
3.南方松树蔸茯苓品种与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J], 魏新雨
4.茯苓菌种的选育和利用松树蔸栽培技术 [J], 蒋昌钟
5.松树蔸标准化栽培茯苓创新技术 [J], 王允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茯苓松蔸丰产栽培技术

茯苓松蔸丰产栽培技术文/吴承文蔡世锋王炳英余昌元黄玲魏开炬渣福建林业筯为[4],使松蔸得到充分暴晒,尽早除脂,提高木材干度。
2.5接种。
选择晴天或阴天接种,采用蔸顶接种、蔸侧接种或侧根接种方法,生产上主要采用蔸侧接种。
蔸侧接种时,沿菌袋中间切“工”字形,扒开菌袋塑料薄膜,将暴露的部位紧贴在树蔸的削皮留筋处,并将扒开的塑料薄膜盖住接种处,在发菌初期可防雨水渗透而造成污染。
蔸顶接种法主要用于较矮的树蔸接种,在松蔸顶部劈开一缺口,将茯苓栽培种暴露部分贴紧于松蔸顶新劈口。
侧根接种法是在粗侧根或粗侧根与蔸干结合部劈开一缺口,将菌种暴露部位紧贴放在蔸侧新劈口使之上引的方法。
①接种深度。
炼山山场接种土层深度要在10cm 以上,且要保持土层疏松透气,不炼山山场接种深度比炼山山场浅5cm 左右。
②接种量、接种期与海拔高度。
一般栽培种0.2~0.3kg ·袋-1,松蔸直径≤20cm 接1袋,20cm ≤松蔸直径≤30cm 接2袋,松蔸直径≥40cm 可接3~4袋。
接种期4-8月,最适接种温度为22~28℃,接种菌袋数可随接种时间的推迟而适当增加,海拔越高接种时间可适当提早。
2.6栽培管理。
①发菌检查。
接种7~20d 内,应扒开窖土检查茯苓菌丝生长情况。
若有乳白色菌丝蔓延,并闻到茯苓气味,说明菌种已成功上引;若无菌丝或菌丝出现退去、变黑、霉菌等现象,应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后重新接种。
②水分管理。
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山场梅雨季节或大雨天气是否会积水,发现积水要及时清沟排水,干旱季节要保持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以23%~28%为宜。
③适时培土。
菌核形成后发现菌核露土或土层龟裂,应及时覆土,春秋季覆土厚度宜薄以增加日晒提高温度,夏冬季覆土厚度宜厚以起降温或保温作用。
2.7病虫害防治。
①病害以预防为主。
接种前,芩场要暴晒数日;接种时,要防止污染,应精准计量,专人接种,做到用多少从菌房中取多少;生长期间,要及时培土、开沟排水,防止淤水等。
茯苓种植技术

茯苓种植技术备料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
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
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
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
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
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
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
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
接种1.接种季节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
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
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
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
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
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
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
先放入两段。
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
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

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
蒋昌钟
【期刊名称】《食用菌》
【年(卷),期】1994(000)0S1
【摘要】茯苓是高温好气寄生真菌,它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松木。
山区丰富的松木资源及其下脚料均是人工栽培茯苓的优质原料。
在尤溪县山区利用树蔸栽培茯苓已有多年的历史。
笔者将栽培技术总结于后,向各地同行作个交流。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蒋昌钟
【作者单位】福建尤溪县农业局真菌站 36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
【相关文献】
1.栽培松树蔸茯苓备料技术 [J], 魏新雨
2.松树蔸栽培茯苓新技术 [J], 蔡丹凤;王雪英;林佩瑛;林海芳;林晖;陈美元;林杰
3.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介绍 [J], 林荃
4.松树蔸标准化栽培茯苓创新技术探析 [J], 谢嘉炜
5.松树蔸标准化栽培茯苓创新技术 [J], 林海芳; 林晖; 林桂英; 林佩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树头栽培茯苓技术

松树头栽培茯苓技术用松树头种植茯苓,成本低,产量高,收益大。
一、备料。
把砍伐后不久,没虫蛀、未脱皮的松树头挖下来,截去周围横根,削去-部分树皮(深度至木质部)。
削面间留l个3一5公分宽不中断的树皮,以利于传菌。
直径5公分以上的横根或木尾,也可削皮作原料。
然后把削皮后的木头放在通风、干燥、有光照的地方,按"井"字形叠起。
待木料出现裂缝时便可种植。
二、选地。
选择波度3O度,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山脊或山腰地为种植场地。
土壤以中性或稍偏酸性的沙质土(即沙粉土)为好。
种前l个月,铲除杂草和表土,深翻5O一8O公分,不必打碎,让土壤充分风化。
翻锄前每亩用3%米乐尔颗粒剂4一5千克撒于地面防治白蚁。
三、种植。
⑴种前准备。
泥土翻松打碎,清除杂草、树根等杂物,把树头根锯平成新截面。
选择圆形、蒂小、外皮淡褐色、有裂皮白纹、汁液多、呈白色的茯苓为菌种。
⑵种植时间。
春种在4一6月,秋种宜在9一l1月。
选择晴天,当泥土用手抓而不结团时种植。
⑶开壕摆料。
壕的宽和深视木头的长短和大小而定,壕底坡度为2O一3O度。
木料摆放在壕里,新截口向上。
摆放方式有分窑种植和平列排放种植两种。
分窑种植:把两根木头平排靠紧,上面放-截木尾或树根成"品"字形,两窑间隔l5一2O公分。
平列排放种植:将木头平列排在-起,逐根紧靠。
每两根之间上面放-截木尾或树根。
采用平列排放种植茯苓,传菌均匀,没有空窑,结苓多,产量高。
摆好木料后,在下方覆土,压紧木料。
⑷贴种修沟。
将选好的茯苓种用竹刀切成小块,贴在木头与木尾交接的新口处,每处贴l块,每lO千克木料用种O.l 一O.l5千克。
贴种时种肉向内,种皮向外,培土压实,开沟,把畦与畦之间的泥土盖在木料上面,开l条宽3O公分的排水沟。
春种覆土lO公分,秋种可厚些。
四、管理。
种植后45一6O天,菌丝基本传遍木料时,进行第一次松土。
即扒开泥土,将木料下方底部的泥土挖松(勿松动木料)半天后培土。
栽培松树蔸茯苓备料技术

掀开一角放 气 ,约 1.5 h 后 操 作 人 员 入 内 工 作 ,做 到 快 速 无 菌 湿是防绿色木霉的关键,翻垛检杂后,菌棒(包)码放要留通风
操作,减少污染机率。
道。
2.5 发菌培养中应勤检杂 加强早期防治。 菌丝体生长阶段 若发现料面有绿色木霉污染,可用石灰水擦洗患处,或用石灰
参考文献
浆 封 杀 ,或 注 射 5%石 灰 液 等 ;如 子 实 体 感 染 绿 色 木 霉 ,应 及 [1] 邵力平. 真菌分类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题,在树蔸上接种无须盘土断根,而结苓一般在树蔸 1 m 范围
总之,选用适宜的松树蔸和采用正确的备料方法,是提高
内,大大节省工本。 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侧根的养分,而且细 茯苓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基础, 投资松树蔸种茯苓就成功了一
小的根还是发育形成茯苓上品— ——茯神的因素 (茯神的商品 半。
""""""""""""""""""""""""""""""""""""""""""""""""""""""""""""
是生料栽培很难控制病虫害,如果在料内添加农药,会影响产品的安 全性。 而且生料栽培发菌慢,接种量也要增加。 1.2 熟 料 栽 培 食 用 菌 培 养 料 经 过 高 压 或 常 压 灭 菌 处 理 后 再 接 种 栽培的叫熟料栽培。 经过高温灭菌的培养料,杂菌和害虫基本杀死,原 料中的养分分解比较充分,接种后发菌快。 但是操作麻烦,成本较高。 1.3 发 酵 料 栽 培 将 食 用 菌 培 养 料 经 过 堆 制 发 酵 处 理 后 再 接 种 栽 培的叫发酵料栽培。 发酵料栽培是介于生料和熟料两者之间的方法,
马尾松伐后树蔸仿生态栽培茯苓技术

马尾松伐后树蔸仿生态栽培茯苓技术摘要在马尾松伐后树蔸上仿生态栽培茯苓,单蔸产量高,效益好。
还可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关键词松蔸;茯苓;仿生态;栽培技术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又名茯菟、云苓、茯灵、松薯、松苓等,主产于云南、广西、福建、安徽、河南和湖北等省区。
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
从2002年起,笔者在新化县开展伐后马尾松树蔸上仿生态栽培茯苓技术研究。
经3a试验,单蔸产量高,效益好。
目前,该技术已在新化县近20个乡镇推广,经济效益好,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同时,在伐后松蔸上栽培茯苓,减少了森林采伐,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 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茯苓为多年生真菌,由菌丝组成不规则块状菌核,表面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
菌核大小不等,直径10-30cm。
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呈白色或淡红色,也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
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
子实体平伏产生于菌核表面,形如蜂窝,高3-8cm,初白色,老后淡棕色,管口多角形,壁薄。
孢子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
1.2 生长习性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在海拔500-2 800m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m分布较多。
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cm。
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
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
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
用松蔸生产茯苓的经验

用松蔸生产茯苓的经验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植物,以菌核入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多数中药配伍中都要用到茯苓。
但过去茯苓都是用传统的“肉引”栽培法,就是选用个体均匀的小茯苓等作种子,用松材栽培,称之“普窖”。
松材栽茯苓对森林资源破坏性大,而且由于结苓不稳定,100千克松材只产鲜茯苓3~6千克,有时甚至失败。
自1994年起,新邵县新港玉竹开发有限公司推广“纯菌种”栽培法,就是以菌丝作种,称为菌引法,利用松蔸、松尾、松枝来栽培茯苓获得成功,既提高了茯苓产量,又提高了松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经生产实践证明,每100千克松材可产鲜茯苓土7.5~27.5千克,直径40~50千克以上的松蔸可产鲜茯苓30~50千克,有的高达100~200千克,经济效益很显著。
苓场选择应选择排水性好、向阳的沙质土壤,坡地以15~20°、生荒坡为最佳。
备料方法选择新鲜无腐烂的松树蔸、砍松干留下的松尾和松枝做栽培茯苓的培养料。
备料时间选择在当年冬至翌年清明前后,最迟不能超过谷雨节。
先将场地树蔸周围杂草、小杂树、腐植层清除干净,削去树蔸地上部的粗皮,保留韧皮,再将树根四周刨开,亮出根来。
根离土层17.0~23.3厘米,根长0.7~1米处砍断,断距23.3~33.3厘米左右,留主根不要砍,每个蔸留根4~6根左右,每条根都要“削皮留筋”,让它曝晒干燥,如果隔年砍伐的松树或松蔸,如表皮已腐朽的,必须将腐朽的部分削掉。
松枝、松尾截成1.2~1.5米长,削皮留筋,大小分开堆成井字形,地底层高地15厘米高,促使松材干燥,可作普窖栽种也可作蔸的填料,能提高产量。
引木准备:在备料的同时,选用小仔松树或松尾,削去粗皮,截成20厘米长,劈成两半,晒干备用,千万不要霉变。
整理场地不管蔸窖还是普窖,场地都要消除杂草和小树根,地要挖得深,土要整得碎,要达到土壤疏松、细碎,便于通气、排水、保湿,周围要挖好排水沟。
预防白蚁白蚁是为害茯苓生产的大敌,必须要做到提前预防,勤检查才能达到防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