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
古代的思想发展史总结

古代的思想发展史总结古代的思想发展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从人类最早的思考和哲学探索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发展。
这段时间里,人类思想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转折点,并催生了许多传承至今的思想流派和理论。
人类最早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思考周围世界的起源和意义。
原始宗教的发展也是这个时期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神话和仪式来试图解释自然现象,寻找生命和幸福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逻辑和理性来思考问题。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出现了佛教和耆那教这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佛教强调忍耐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耆那教则主张通过苦行和禁欲来达到解脱。
这两个思想流派对后来的印度文化和哲学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思想也在逐渐发展。
孔子和老子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后来的中国哲学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古代希腊是古代思想的金字塔之巅。
从公元前6世纪起,希腊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这些人提出了许多至今仍为人们所尊崇的理论和思想。
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斯等人强调了数学和自然哲学的重要性,将宇宙解释为一个有序的整体。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则开创了西方哲学的重要派别,探讨了道德、政治和形而上学等问题。
罗马帝国的出现使得古代思想开始与政治权力相结合。
斯多亚学派的兴起标志着各种哲学和思想流派的融合。
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埃皮提图斯和马尔库斯·奥勒留等人提出了个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和尊严。
这些思想在后来的人文主义运动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的思想发展史是一段既丰富又多元的历史。
人们通过哲学、宗教和科学等多种途径试图解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理论,它们对后来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到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兴起,再到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的盛行,最后到隋唐以后的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常将自然的力量视为神灵,并进行祭祀、崇拜。
这种自然崇拜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感到的敬畏和无力。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私有制的出现,这也为思想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人伦、道德等方面的规范,以求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主张“仁者爱人”,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社会。
同样在这一时期,道家思想也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与之相对的是,墨家思想崇尚兼爱和公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些思想的兴起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也为后来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盛行。
法家思想主张权力集中、法律严明,通过法治手段来治理社会。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许多儒家经典被焚毁,带有儒家色彩的思想活动被迫转移到地下。
法家思想虽然在实际治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威权主义和异己压制的特点也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隋唐以后,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相继兴起。
佛教思想强调超越尘世苦难,追求涅槃的境界,对于社会秩序的关注较少;道教思想则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不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与儒家思想不同,佛教和道教不太关注这个世界的现象和改造,而更注重个体的境界和自我修养。
而宋明理学则是对前面各种思想的综合和发展,提出了“以本为本”的观念,主张发展人的本性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些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古代社会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思想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思想成为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形态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建立,贵族阶级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宗教、祭祀、礼制等方面。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动和战乱的频繁发生,思想家们开始思考人的本性问题。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逐渐兴起。
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强调人的善良本性,主张天命论。
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3.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法家思想。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重新兴起,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触发,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多种思想流派。
如玄学、墨学、法学等。
玄学代表作家荀子提出了以性恶论人的思想,墨学代表作家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学则主张以法律来治理国家。
5.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儒学兴盛,程朱理学体系逐渐形成,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此时,佛教和道教也在中国得到发展,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6. 宋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家学说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宋明时期的顺治皇帝重视儒学,康雍乾三朝更是实施儒学复辟。
然而,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也在思考儒家学说的不足之处,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学派,如理学、心学、阳明学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等学派交替兴衰,相互影响,为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演变历程

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演变历程在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是人们探讨社会和人类本质的重要途径。
从最早的魏晋思想到中唐的儒学,再到宋代的理学,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天人合一”、“理气分析”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演变历程。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主要表现为“天道与人道一致”和“天命和人事相应”两方面。
据《易经》所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说明天地自有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人类应该在这一道德准则的引导下生活和行为。
另一方面,古人相信,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因此人们的一生中所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天定的,人们不能改变它们。
这就要求人与天相通,追求天人合一,以达到调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和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和君子人格理念,以求“天人合一”。
而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强调爱和平,反对战争和攻击他人,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理气分析”理气分析是中唐时期哲学家僧贯道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将“理”与“气”两个重要概念分别分析、概括、比较,从而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哲学分类。
其中,“理”主要指人类思维和道德规范,而“气”则是物象的形态、性质和运动,是进行各种物理现象和分析的基本概念。
“理气分析”对于中国哲学和政治思想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承认了历代先贤的贡献和成就,形成了“儒、道、法”三大流派的哲学体系,并为宋代的理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理学是源于宋代的一种哲学学派。
该派认为人可以通过觉察自身的内在规律,求得真理达到一种治理治学的方法,即“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在理学的体系中,学问上的规矩与行为道德相互契合,个人品德的提升对于政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

影响深远;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但重视主心、致良知
理学占统治地位、兴起早期启蒙思潮
王阳明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否定思想权威
批判君主专制
倡导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时期
阶段特征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地位或影响
佛道盛行,儒学受挑战,三教合一
隋唐
北宋
理
学
产
生
程颢、程颐
“理”为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影响深远;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但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南宋
朱熹陆九渊
元
发明本心、致良知
明
理学占统治地位、兴起早期启蒙思潮
王阳明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否定思想权威
批判君主专制
倡导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影响深远
清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时期
阶段特征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地位或影响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百家争鸣
儒家创始人
道家创始人
亚圣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墨家创始人
法家集大成者
独尊法家焚书坑儒
激化阶级矛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佛道盛行,儒学受挑战,三教合一
理学产生
程颢、程颐
“理”为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百家争鸣
孔子
仁礼
儒家创始人
老子
道、无为
古代中国的思想史

古代中国的思想史中国历史悠久,数千年的演变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流派和学说。
从古代的先秦时期到宋代的儒释道三教并行,中国思想史经历了一个个辉煌的时期。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的思想史为主题,通过分析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展示古代中国人民丰富的思想内涵。
1. 先秦思想的多元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流派浮现,并与百家争鸣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儒家代表了一种亲和教化的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道家则强调个体超脱尘世的修道之道,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而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提倡兼爱和非攻;法家则主张法治和权威统治,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2. 秦汉思想的演绎与继承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极其严苛的法家统治,使儒、法两家成为主导。
但随着秦朝灭亡,汉朝的兴起推动了思想史的新发展。
汉朝时期,儒家得到了复兴,成为官方思想;而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并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战乱的时期,政治和社会动荡。
这个时期的思想倾向多元并存,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道教和儒教也分别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其中,玄学是魏晋时期的重要思潮,强调个体内心的修炼和超越。
4. 唐宋时期的儒释争锋唐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阶段。
儒家和佛教在这个时期争奇斗艳,产生了许多重要思想。
儒家强调治学和经世致用,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佛教则传播了更多的印度和中亚文化。
同时,道教也经历了一番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修道思想。
5. 元明清时期的传统与新文化运动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专制的阶段。
传统思想依旧占主导地位,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同时,新文化运动在支撑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理学、学院派、格致派等思潮相继出现,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古代中国的思想史是一段充满变革和独特见解的历史。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源远流长文化的国家。
其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将从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入手,探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1.神话时代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对自然界做出深刻的思考,对于自然现象的原因大多归于神话之中。
在神话时代,人们将自然现象与神奇的力量联系在一起,以尊重和膜拜自然神灵来获得它们的庇护和祝福。
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
这时期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事物形态的描述和直接的感官表达,属于原始的宗教式神话思维。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
伴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各地诸侯割据,思想文化的演变体现出一定的地区特色。
其中,齐、楚、鲁三家思想最为突出。
齐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劝导打出规章制度,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观念。
楚家则提出“道”、“权”、“变”等思想,主张道德高于法律,反对礼教儒家等传统思想。
鲁家主张以政治道德统一王朝,遵循儒家思想,提倡“仁为贵”等传统概念。
3.秦汉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即“以秦为准、以汉为端”的思想。
汉代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基础思想,类书《易经》、《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典籍逐步形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步发展的还有道教和佛教两大流派。
道教关注人类自然和谐与修身养性,佛教则主张“空”、“缘”、“苦”、“涅槃”等重要思想,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唐宋元明清唐代文章风骨健朗,宋代则提倡文学时代的平民化。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继出现。
元代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渐渐浮现,由汉族文学形态转变为多民族文化共通特征。
在明清两朝,思想文化发展空前绚烂,文学、考古、科技等方面均得到了蓬勃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式神话思维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多次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思想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人们相信有神灵的存在,同时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心。
他们通过祭祀来与神灵交流,以期保佑人类的安祥。
同时,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起源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们对于人性、社会、道德、政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德治国,通过教育培养有德行的君子,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孔子的思想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消除战争,追求人类之间的和平共处。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人应当追求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超越世俗的境界。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学派如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他们各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得到了国家的推崇,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仁义等传统道德观念,对社会秩序维护和人类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道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
佛教的入华,给中国带来了一种寄托人们对生死、世界起源等问题的思考方式。
道教则提倡自然主义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之道,追求内心的修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思想独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不仅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宇宙、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概述: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
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0)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3、认识:(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学之所以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纷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而言:①“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
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对墨家思想的认识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
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非考点)5.明朝: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6.明清之际:①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反对君主专制。
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知识归纳】(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
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点:这三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
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典型的例题】材料一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
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
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不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
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
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苏,是自扰也。
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
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
……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
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