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十三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十三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 北师大版

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图,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下搜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通过小辩论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共分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

前者体现了明朝初期开放式的对外关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后者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齐读导言部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引导学生回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A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罗盘针的使用等。

通过归纳,使学生学会联系前后知识。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介绍,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放一段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录像,同时强调学生要从片中抓取重点信息。

然后每一学习小组派代表就所抓取的信息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所经过的地区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通过读图,解决这一重点问题)教师强调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word教案 (2)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word教案 (2)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概述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辩证地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郑和下西洋是对唐宋时期开放的对外交往的继承,体现中国人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2.认识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贫困落后,为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后果。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课前预习】2.明朝的西洋指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沿岸一带。

3.1405—1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

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

4.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积极:a.见证了大明国力,展现了技术的高超。

b.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目的在于宣扬,不计;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者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

随着明朝国力,远洋航海的壮举被当成而遭废止。

5.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b.只开放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c.严格进出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

d.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6.作为皇帝,您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您选择郑和的理由是什么呢?(从郑和的个人经历、品质、信仰以及皇帝的忧虑去分析)7.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我的疑惑】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容探究与活动】导入:幻灯片展示两张图片图一:《郑和下西洋邮票》和图二:《漫画:鸟笼中的君臣对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北师大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北师大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北师大版)江苏省高邮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课型新授编号0723时间主备复备审核教学目标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影响。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和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理解闭关政策的含义及其影响。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个人复备知学一、目标展示揭示目标预学二、预习检查郑和下西洋条件:①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_______,船上配备航海图和_______。

时间:1405年---1433年,先后____次。

范围: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_______和_____一带。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②加强了中国与________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③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闭关政策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但它限制了我国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展,阻碍了________的交流。

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______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前预习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

互学三、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有利条件?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

历史: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学案(北师版七年级下册)

历史: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学案(北师版七年级下册)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认定目标】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影响。

【自主学习】1.郑和下西洋(1405—1433):(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2)下面的航行图有些模糊,请你标出郑 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郑和下西洋起到了 什么积极作用?(4)郑和下西洋的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2.闭关政策(1)什么是闭关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2)闭关政策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共同探究】(1)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对唐朝的繁荣起到了什么作用?(2)清朝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3)不同的对外政策,不同的结果,对此你有何启示呢?(4)请思考,清朝和唐朝为什么会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不必写出答案)【归纳整理】用列表或者别的什么方式把本课的知识再回顾一遍。

【拓展练习】1.(2010·广东东莞)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2.(2010·山东临沂)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

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A.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3.(2008·安徽中考)15世纪上半期,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①马六甲海峡②红海沿岸③印度半岛④非洲东海岸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0·江苏南京)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3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以及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影响以及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海洋事业和对外关系,认识闭关锁国的危害,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经过和影响以及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和影响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闭关锁国的严重后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影响,掌握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闭关锁国的危害,树立开放合作的国际观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影响,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闭关锁国的危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影响,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目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多媒体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郑和下西洋”的表演﹚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段表演,你知道它所演示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吗?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哪一个朝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导入二:“中国航海日”诞生于2005年4月。

当时,国务院根据福建省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马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的提案,决定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契机设立中国航海节,以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为中国航海节的法定日。

从此以后,每年的7月11日便成为“中国航海日”,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你想了解他创建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吗?推进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条件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与郑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简单评述: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同时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条件使郑和下西洋能够成为现实。

2.壮举教材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教材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归纳:规模大,船只多,人数多。

船队由200多艘船组成,参加航行的人数达2万多人;造船技术先进,最大的船长151.8米,宽61.6米;时间长,次数多,1405—1433年共远航七次;时间早,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航程远,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这些无一不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作用(意义)(1)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

哪位同学来讲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学生讲述小故事。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本课主要内容为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以及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后果,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和外交活动,认识闭关锁国对我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这两个历史事件可能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以及小组讨论、探究等互动方式,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从而形成全面的历史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后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情感,认识闭关锁国对我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后果。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闭关锁国政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为例,分析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教具: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视频资料等。

3.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北师大版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让学生知道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闭关政策相关知识(闭关政策的含义、表现),引导学生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过程中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在观看视频、欣赏图片、分析材料中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加强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的意识。

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唐宋以来的开放传统和现今的对外开放的成就,增强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及通过郑和下西洋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清朝闭关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师展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发行的邮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发行的邮票的图片。

左图是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发行的邮票之一,右图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发行的邮票之一。

哥伦布带给美洲居民的是十字架和宝剑,郑和船队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又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郑和下西洋1.教师介绍郑和的简介师生共同探讨:2.出示史料:今大明王朝,社稷安定,国力雄厚,为宣扬大明国威,朕锐意通四夷。

今求才负经纬,谦恭谨密之贤臣远下西洋,宣德化而柔远人,钦此!问:明成祖派人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是什么呢?4.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5.郑和远航的意义?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探究二:闭关锁国师生共同探讨: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材料二:“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勾结外国人,以窥中土”——(道光《重篹福建通志》)材料三: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引言:同学们,明初,对外交流活跃频繁,中华民族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那就是郑和下西洋。

到了清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却转向了闭关锁国与保守落后。

你想了解郑和创建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吗?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变化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看题目,知大意)(2分钟)二:明确目标(1分钟)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影响。

互学目标:
1、唐朝和清朝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异同?
2、不同的对外政策,不同的结果,对此你有何启示呢?
三、引导自主学习(12分钟)(学生看全文,明白学习几个问题即看标题知层次)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个标题“郑和下西洋”下的大小字,解决以下内容(5分钟)(看句段知含义)
(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
(2)对照课本上的航行图请你标出郑和远航的出发点、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郑和下西洋与西方的哥伦布远洋航海相比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师点拨: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

但是,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明政府的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即高价收购外来货,低价出售中国货,且大量输入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品,与国计民生无关。

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强大,满足自我虚骄的心理,加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阅读第二个标题“闭关政策”下的大字和小字,解决以下内容(4分钟)(看句段知含义)
(1)什么是闭关政策?请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2)闭关政策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0分钟)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

但闭关政策使沿海对外贸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国人闭目塞听,社会保守、中国停滞不前,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导致航海衰退;丧失贸易自主权;拉大与外界差距;导致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

从唐朝实行开放到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国际组织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五:自我检测我能行(7分钟)
(一)选择题: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住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5、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将要开展纪念活动请你判断哪个设计活动方案不正确A、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仿真航模开展
B、发行的《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
C、世界华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论坛举办
D、开新闻发布会,推出大国海洋霸权新主张
6、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原因是()
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②船舶种类齐全③装备先进④指南针的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面有关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正确是()
A、宣扬国威 B 到西洋取宝 C 不计经济利益 D 给国家带来商机
8、和七下西洋,并没有像哥伦布等航海家一样,为世界历史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可是,它亦取得若干实质成果:()
①郑和远航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最长的跨洋航行,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开辟了广泛而稳定的航线,实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

②郑和远航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建立起经常而友好的联系,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
③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物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南亚诸国的开发
④郑和远航向亚非各国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亚、非各国的文明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包括()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中外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④明清政府闭关自守禁绝对外贸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A、限定通商口岸 B进出口货物的无限制。

C、提高关税,抑制出口。

D、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11、清朝政府要实行闭关政策的目的是()
A、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 B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防御西方殖民势力 D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于西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明史专家吴晗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都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的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的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汉学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1、2015年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三)【共同探究】
(1)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对唐朝的繁荣起到了什么作用?
(2)清朝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3)不同的对外政策,不同的结果,对此你有何启示呢?
(4)请思考,清朝和唐朝为什么会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
六、本课小结(教师或学生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