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化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引领_郭维平

合集下载

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

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

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摘要]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我国目前社会所追求的文化价值观念。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虽逐渐趋于成熟,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我们深知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国目前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同时又伴随着国内各项改革的深化不断出现新情况、新特点。

在社会转型过渡的特殊时期,新旧两种体制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错综交织、摩擦碰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高校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各项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多层次化的特点,加上西方个人之上价值观的影响及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一些大学生往往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产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丢失、社会责任感淡漠、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

特别是随着他们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在个人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最终步入极端利己主义的误区。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任务光荣而神圣,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以便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裴丽洁【摘要】以多元化背景为基础,深入分析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制定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策略,才能在确保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本文主要就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阐述和分析.【期刊名称】《《教书育人(高教论坛)》》【年(卷),期】2019(000)010【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多元化背景; 思政教育; 具体路径【作者】裴丽洁【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摘要]以多元化背景为基础,深入分析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制定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策略,才能在确保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

本文主要就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多元化背景;思政教育;具体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8-2549(2019) 10-0056-02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裴丽洁(忻州师范学院)德育与学生工作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同时,文化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所以,站在多元化背景的角度,促进高等教育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成了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

而高等教育内涵的发展,则必须在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的方式,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一)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要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相对专业技能学习较为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

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四维”立体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四维”立体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四维”立体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摘要】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创新“四维”立体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这一模式主要包括思想维度、情感维度、行动维度和实践维度,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形式和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是关键,可以通过组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化课程等方式实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塑造学生终身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为了更好地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创新和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创新、四维立体模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挑战、融合、实践方式、重要性、路径、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也愈发显著。

作为大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接受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还需要适应多元文化的影响,更好地面对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挑战、创新“四维”立体模式内容、多元文化融合实践方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探索教育路径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下多元文化社会中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1.2 问题阐述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文化的需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四维”立体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四维”立体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四维”立体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摘要】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创新“四维”立体模式来加强。

本文将从构建“四维”立体模式、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教育方式与手段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展望未来的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创新教育、四维立体模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案例分析、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挑战、重要性、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日益显著。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价值观念的培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容易受到外部价值观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建立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承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四维”立体模式,通过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创新教育方式与手段,旨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论价值多元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多维性特征

论价值多元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多维性特征

论价值多元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多维性特征[摘要]价值所揭示的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

高校德育始终是在一定的价值背景下进行的,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是高校德育面对的现实环境。

在价值多元环境下,德育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等于各要素单独作用的叠加,高校德育呈现出多维性特征。

这一特征启示我们,生成“耦合”功能、关注大学生“初始条件”、深入大学生精神世界,是高校德育取得实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价值多元;环境;高校德育;多维性一、价值多元:德育面临的现实环境从哲学的角度上说,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

价值所揭示的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确定主体是确定事物价值的首要前提。

高校德育始终是在一定的价值背景下进行的。

当今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人们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

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结构与制度、教育目的与功能,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既有日渐衰退的各种落后因素,也有不断成长的各种先进成分,二者相互渗透影响又相互对立冲突,在交融与激荡之中赋予社会转型时期以独特的多元文化。

各种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也有着融合与冲突,伴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必然生成许多新的价值观念。

多元价值深刻影响着处于社会转型中的高校道德教育。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纷纷出现,价值多元逐渐显现,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的诠释与规范效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和干扰。

从价值定义的角度来看,由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变化,主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已不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在同一社会环境下的主体有着不一样的目标和不一样的需要,传统的价值体系要应对来自西方的价值体系的挑战,特别是以社会为本位的传统主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由追求共性的一元化价值向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形势转化。

价值多元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取向研究

价值多元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取向研究

价值多元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取向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价值多元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取向。

通过分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对责任感的影响,揭示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研究认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差异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多元化、影响因素、培养路径、价值取向、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未来研究方向、重要性、研究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受到多元化信息和文化的影响,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理解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培育至关重要。

仅仅强调学术知识的传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更需要注重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培育。

本研究旨在从价值多元化视域出发,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取向,以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点,也有助于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人。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日益增多,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杨卫琴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英 震摘 要: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

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缺失。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进行探索和尝试很有必要。

关键词:多元文化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路径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8-0066十九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指出,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不仅不会欣欣向荣,甚至根本无法存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内涵的本质凝练,也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观点和新总结。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思想引领,是全社会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形成的根本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作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因此,不仅要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要义真谛,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一、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现状及具体表现有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以积极的、健康的和向上的思想为主流,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更是冲击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信仰,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倾斜甚至错位。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摘要: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观念,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化态势。

价值多元化引发的是传统价值观的变迁甚或是重塑。

价值多元化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价值多样*选择的空间,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是尤为重要的。

本文先就价值多元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次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包括将大学视为社会化的场所,正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主体的差异*和适当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评价标准等。

关键词:多元化价值观引导一、引言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看作是一种行为动力,它对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价值观实质上指的是: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以及在生活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实现自身价值,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能够让其明白自己人生和事业中的追求是什么、动力是什么。

有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学生的价值观的主要呈现出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由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经历不多,同时涉世不深,导致他们有时会在分析和判断问题时,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可见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价值观的多元化具有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其往往会具有不一样的价值观。

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其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中,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所处的经济地位起着决定*的作用。

价值观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影响群体的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行为。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各不同,则对于同一个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科学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2012年第5期论多元化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引领*郭维平 [摘 要]道德价值观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方向。

当今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和矛盾化的特点。

道德价值观的建构由认知过程、心理认同、行为表现、人格完善四个环节构成,心理认同中的道德价值冲突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构的必然过程与重要环节。

道德价值观的提升是个人自我完善的活动过程,引领的主要路径有:培养能动型的道德主体,建设主导型的道德文化,丰富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倡导体验式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价值观 冲突 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19-04 [作者简介]郭维平,嘉兴学院教授(浙江嘉兴 314200) 我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的变化,造成了利益的分化和价值的多元,进而也带来道德观念的变迁和道德的多元。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环境复杂的社会变革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道德思想容易产生迷茫与困惑,他们的道德价值观走向将对社会与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目前价值观多元与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道德价值观,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与建构过程1.道德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与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判断的尺度和准则。

道德价值观则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道德价值、怎样评判道德、怎样追求道德价值等问题的总看法,既是个体对各种现象作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也是决定人们的道德理想追求、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方向的相对稳定的思想体系,是价值观的核心。

它与道德行为选择相互体现和相互依存,具有动机性、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禁止性,是道德行为的基点,是道德取向的主导,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也是构建道德自我的核心。

曾有专家对道德价值观结构进行研究,认为道德价值观存在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每一层次的道德价值观都有相应的成分与之对应。

从表层结构看,道德价值观是由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动机价值观、道德手段价值观、道德效果价值观四种基本成分构成;从中层结构看,道德价值观是由道德价值内容和道德价值形式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从深层结构看,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道德价值的认知成分、道德价值的情感成分、道德价值的行为倾向成分是道德价值观的深层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①。

2.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今天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成长的,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欲膨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竞争取胜、适者生存等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有关调查显示,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道德价值观中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追求目标正在变迁之中,新形成的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交织在一起,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和矛盾化的特点。

一是道德原则认同的多元化。

既有大学生坚持*作本文系嘉兴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建构”成果。

以国家利益至上、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群体性道德原则,服务社会,乐意奉献;也有大学生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实用性道德原则,强调个人致富、家庭幸福,在付出的同时谋求索取;还有大学生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道德原则,过分注重自我,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漠,步入了极端利己主义的误区。

二是道德目标取向的功利化。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摒弃了人生目标中的超然性目标和道德的高境界,普遍认同重现实重个人的道德价值观,“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更多采用市场经济的利益标准而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对自己没有直接利益的事就漠不关心,缺乏政治热情;在利他与利己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利己,少数人为了一己之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其生存方式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

三是道德行为选择的矛盾化。

尽管主导价值观中强调的国家利益至上、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被多数大学生在观念角度上所认可,却未必都能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许多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却又在追求一种世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虽憎恨贪婪与不道德,却宽容自己的放纵,知与行严重脱节。

一方面是学校社团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另一方面是对校园经商、追星、沉溺网络、未婚同居等的宽容与认可,甚至推崇怪异、反常、颓废的生活行为方式,可谓是传统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兼容,崇高与世俗同在,利他与利己并存。

可见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偏差,有道德价值取向迷乱、道德评价失范、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分离等问题。

3.道德价值观的建构过程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提升应从研究道德价值观的建构过程入手。

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或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外部的道德价值影响与内在的道德价值认同交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不断地经历着知-情-意-行的循环往复过程,所以道德价值观的建构需要经历认知过程、心理认同、行为表现、人格完善四个环节。

第一是认知。

大学生要在接收道德信息的基础上对社会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有个正确认识,这是将社会道德价值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一般来说,人们的道德认识愈全面、愈深刻,其道德观念就愈明确、愈坚定,就愈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②。

第二是心理认同,这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是道德价值观提升的关键。

根据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外界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以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外界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学校把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传达”给大学生,他们会通过“同化”或“顺应”作出一定的选择性消化吸收,接受的程度与自身原有的品德结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有关。

当新的道德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识图式不一致时,接受对象先是被动地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再经过思想斗争慢慢地过渡到自愿接受。

可见心理认同的过程往往是个道德价值冲突的过程,带有价值辨析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冲突,需要通过新旧道德价值体系的碰撞和斗争,不断内化、融合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扬弃旧的道德价值观念。

只有经过“自我道德价值意识的分化与同一”,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按照“应然”与“实然”分化,并且用“理想道德价值观”去分析、评价和统一,提升和达到“新的道德价值观”,据此不断修正自己的信念与行为,重建新的认识图式,才能完成心理认同。

第三是行为表现,这是道德价值观的外显性标志。

行为具有选择性,它是主体对社会对事物作出的一种自觉的选择;行为具有意志力,它体现了主体的道德意志;行为还包含着习惯性,一定的行为持续不断地进行,就形成了习惯,当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它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心理特质,而是心理、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第四是人格完善———形成知行统一、表里一致的道德理想人格,这是个体道德价值观的最高层次。

当个体的道德价值观按认知-心理-行为的程序,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变到稳定,就会产生又一个飞跃,形成一定的人格倾向。

它是有关道德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的“深层心理”与“深层思想”,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又起着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道德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由认知过程、心理认同、行为表现、人格完善四个环节构成的呈螺旋上升又可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认知、心理、行为、人格各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心理认同则是最关键的环节。

二、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冲突表征与生成分析1.道德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冲突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表现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与传统的建立在家国一体基础上的群体本位的伦理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古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今有“为人民服务”。

而西方国家则相反,他们倡导个人主义,个体本位是道德价值观的基础和出发点。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提出,“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建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特点更加强化了西方注重平等自由、强调个人权利的道德品质。

目前社会变迁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渐入,使大学生道德原则发生倾斜,集体主义被边缘化,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正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徘徊。

2.道德权威者与道德当事人的冲突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通常具有道德权威,因这是较长历史时期内积淀下来的人们关于道德价值的基本观念,反映了社会共同体相对统一的价值认同,通过社会习俗和风气、道德规范等来体现,所以对全社会成员的道德活动和行为有着很大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大学生作为道德当事人必然受到道德权威的约束,学校与老师往往是代行权威者。

而大学生个体道德价值观是以自身的标准和原则来作出道德选择的,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社会不完全一致;大学生又是思想活跃的群体,受到全球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对道德权威并不是全部接受,往往有自己的道德诉求,甚至会出现一些叛逆心理,喜欢“走自己的路”,进而构成了道德权威者与道德当事人的冲突,其实质是社会道德准则与个体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

3.道德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冲突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大多数人对生活对社会满怀希望,因而坚持着一定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崇尚高尚的道德价值原则,如果所处环境与道德理想吻合,必然会产生正向推动。

但当他们的道德价值理想回归到现实的道德实践生活之中时,面对实际问题仍会迷惘与无所适从,因为道德理想与现实环境发生了冲突,课堂上的道德知识无法解决他们面临的道德困境,尤其面对道德失范的情境时,他们还缺少独立思辨能力。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由于利益导向机制的缺失和公正调节机制的缺乏,全球化又带来西方糟粕,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蔓延,有些地方出现非伦理化的社会环境,道德失范行为的成本与利益出现倒挂,讲道德的不一定受人尊重,坑蒙拐骗的反而活得滋润。

于是道德理想产生了动摇,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如何抉择成为大学生的难题。

4.道德的价值理性与经济的工具理性的冲突随着大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道德的价值理性与经济包括技术的工具理性产生分离。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造就了全新的社会面貌,也诱惑人们将技术功能和经济效益作为最高价值依据,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标准容易倾向于它的功利与效率。

而当经济利益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社会道德追求目标时,自然会产生消费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潮流,使社会出现经济利益与物质利益第一的功利机制,出现明显忽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道德的价值理性被抛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