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荡口古镇华氏宗祠修复落成 华蘅芳后人祭拜
荡口古镇历史及保护性修复特色

荡口古镇历史及保护性修复特色孪凯文;陈冬苗;万鑫;孟亮【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7(024)012【总页数】4页(P32-35)【作者】孪凯文;陈冬苗;万鑫;孟亮【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荡口古镇历史演变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鹅湖镇境内,与苏州市湘城区交界,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见图1)。
荡口西邻鸿山彭祖墩遗址和泰伯墓,南近丘承墩吴越贵族墓群,属吴文化源头区域。
荡口古称丁村、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丁兰遗址的丁公桥位于荡口古镇南郊,与薛司娘桥并行横跨于伯渎河上。
荡口段的伯渎河主流是荡口地区最早的水利成果,丁公桥是史书记载的荡口最早的桥梁,据此推断荡口最早的人口聚居区应在伯渎河下游丁公桥一带,古时的丁村、丁舍应在丁公桥附近,即荡口古镇南郊。
图1 荡口古镇夜景1)明代前中期荡口镇形成于明代前中期。
明洪武三年,江南名士华贞固迁居此,带领族人“耕田盘井,益务节俭”“以礼义之习维持宗族”“义声洋溢于东南”,其名始显,高门巨阀,栉比鳞次皆华姓,曾在通源桥(俗称大奶桥)边,建春草轩。
由此推断,华贞固的家宅和重点建设的区域就在通源桥、角上一带,位于荡口古镇南部,应在丁村、丁舍的村落范围之内,也可能在其村落的边缘。
据《泰伯梅里志》记载,华仲谆(华贞固次子)建造新桥、福华桥、杨巷桥、延祥河桥等多座桥梁,这些桥梁也都位于镇区的南部和西南部,可见当时镇区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范围。
据《华氏宗谱》记载,华仲谆建造了永安桥(石桥),《泰伯梅里志》中未说明永安桥为谁所建,但注明该桥“跨濠湖口,嘉庆邑志失载”。
新桥原名永安桥,后人重修后改名为新桥。
2)明代中叶翰林学士华察辞官还乡后,协助官府丈田清粮,减轻百姓负担,修建桥梁改善交通,建三公祠和嘉遁园、乐榆园,使荡口古镇进入繁荣期。
3)明末清初市河与北仓河两岸已是荡口镇的主要人口聚居区,编纂于清康熙年间的《梅里志》记载着顺着伯渎河的流向看荡口镇的情景,伯渎河又东过苏舍桥,经沉苏荡口,又东过福华桥、杨巷桥。
荡口古镇,仁义之乡源远流长(5)

荡口古镇,仁义之乡源远流长(5)★旅游地点:无锡荡口古镇之仓河北街在一角墙沿看到了一株结着红果子的植物,像是沙棘,但又没有那么高大,可能是枸骨。
斜倚墙角,红艳艳的颜色更胜春花,在这阴雨冬日里,无疑是一道亮色。
走过去,是一幢仿古的建筑“沐风居”,门口还有人守着门。
如果天气晴好,在这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晒个太阳倒是不错。
只是这阴雨天气,坐在这里未免是件苦事。
我原以为是个什么以前没注意到的景点,老伯开了口:“要住宿吗?”“啊?”我愣了愣,干笑着道歉,“不好意思,我还以为是景点呢,布置得挺古典的。
”原来是间客栈,倒是和古镇的风格很统一。
前面就是会通桥,单拱,桥身和桥面上的千疮百孔,诉说着它在这里等待过的悠长岁月,这也是荡口留存不多的古桥之一了。
据说,这座桥还是荡口唯一桥栏穿着铁链的桥,一路走来,倒确实实是独一份。
河道不宽,一侧是白墙,另一侧也还是白墙。
不过一个是迤逦的民居,而一个是长长的围墙。
一个是错落有致的屋脊连续起伏,一个是统一的高度。
民居的墙还没有多少黑气,而围墙却已经被黑灰色给侵占了,星星点点的。
隔着河再看刚才走过来的那座高大的桥,更显得高大雄伟。
从桥洞里映出的白墙,正是江南水乡的格调。
因为是新桥,我也没看桥的名称。
过了会通桥,就是明代藏书家、刻书家、铜活字印刷家华燧的读书室及印书工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
馆内陈列了“印刷起源”“活字印刷”“现代印刷”“荡口现代印刷”“彩印精品”五个部分的内容,同时也展示了华燧生平事迹和他的印刷成果,还有一些陶器、青铜器等器物,陈列在玻璃罩里,应该是稍微有些年头的东西。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人们把一些今天看起来是符号、当时就是文字的甲骨文刻在龟甲上。
后来把重大的事件刻在青铜礼器上,再接着刻在石头上。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竹简,相比较于龟甲啊、石头啊、青铜器之类的承载物,竹简要整齐得多,也方便得多了。
真正意义上的印刷,早在隋朝的时候就有了,每次印刷都要先雕一个板子,然后整个儿压下去。
荡口古镇历史沿革和明清建筑群

荡口古镇历史沿革和明清建筑群纪敏【摘要】荡口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古镇内有众多的明清、民国古建筑,老街历史内涵丰富,古镇风貌保存完好.研究介绍荡口古镇人口聚居区及其风貌特色的历史演变,重点分析现存的代表性明清建筑,如老义庄、进士第、华氏建筑群、襄义庄的建筑特点,探讨荡口古镇建设特色风貌、文化定位等.【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8【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明清建筑群;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作者】纪敏【作者单位】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文语种】中文1 荡口古镇的风貌特色与历史演变荡口古镇位于无锡、苏州两地的交界处,鹅湖以西,古镇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那时已是区域性的“水码头”,望虞河穿鹅湖而过,北接长江、南贯太湖,水运交通便捷,后随华氏族人迁入,古镇的人文气息愈加浓厚,由此开启了荡口古镇的繁华历史。
元代以前(包括元代),荡口称丁村、丁舍,顾名思义,仅是一个村落,荡口古镇的南郊有丁公桥(丁兰遗址)。
伯渎河荡口段无论是否泰伯率领先民开挖,都是有史以来荡口地区最早的水利成果,丁公桥是荡口古镇最早的桥梁,丁公桥一带(伯渎河下游)居住着荡口最早的先民,丁村、丁舍可能在丁公桥北面,即位于荡口古镇的南郊或南部。
荡口作为名副其实的镇,形成于明代前中期。
地方志记载,明初华贞固迁居荡口后,在大奶桥(现称通源桥)附近建春草轩,明初华贞固所在位置就在荡口古镇南部,即角上、通源桥附近。
《泰伯梅里志》记载,华贞固次子华仲谆建造延祥河桥、新桥、杨巷桥、福华桥等多座桥梁也都位于荡口古镇的西南部,此外,华仲谆还建造了永安石桥。
该桥“跨濠湖口,嘉庆邑志失载”。
显然此桥并非卖鱼桥,而应是位于新桥附近的1座桥,也有可能就是新桥,原名永安桥,后人重修后改名为新桥。
明代前期荡口古镇人口聚居和街镇建设的中心在镇区的南部(南郊),后人逐步将镇区建设的重心北移至市河和北仓河两岸,至明代中期形成了荡口古镇的基本格局。
荡口古镇游记

荡口古镇游记汉语5班游洁洁周末,跟着班级一块来到荡口古镇,游历一番过后,稍有感触。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是我步入古镇的第一印象。
古镇是全封闭的但不需要门票的。
早就听闻是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这是一个游古镇的好机会,当然情绪高昂。
进去以后,便觉是在另一个世界。
在参观了氏建筑群(华蘅芳故居、华世芳故居、华氏老义庄、襄义庄、华氏始迁祖祠、果育鸿模小学旧址、学海中学旧址、绎之楼);三公祠;植福庵戏楼后,最惊喜的是还看到了华君武故居、王莘故居、华察墓前神道石马和著名学者钱穆故居。
没想到这么多名人都来自这里,其中的文化历史价值也可想而知。
古镇最大特色便是各种商铺,有古色古香的茶楼,有手绘艺人的各种作品展示,各种小吃更是少不了的,光糕点铺就有近10家。
走后还带回了几盒药膳酥,江南的小吃和这里的风景一样,淡雅宜人。
徜徉于古镇之中,便不觉地猜想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想象着这里的故事,有关爱情,有关诗人。
流连于这样美的江南古镇,我停驻于一座拱桥上,看着几朵淡色的莲花。
突然想到这一句诗,“某一天你我暮年,静坐庭前,赏花落,笑谈浮生流年。
今夕隔世百年一眼,相携而过,才知姹紫嫣红早已看遍”。
愿这一生,我都如一朵淡雅的莲,婉约细致,从容绽放,无证无求,轮回静守。
才明白,原来古镇的文化氛围是不容言说的,当你置身其中,悠悠的古镇便带着其与生俱来的艺术气息像墨染一般轻轻化开。
虽然荡口还在进行保护性修复后,但不久将成为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中国文化名镇,成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特色小镇。
很期待古镇的进一步修复,这样一所古镇给无锡这样一座江南重经济发展城市增添了古韵文化美。
荡口华氏义庄

荡口华氏义庄
每一个古镇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荡口古镇也不例外。
从春秋时代起,这里最大的家族就是华氏,由耕读起家,以教育传世,善于经商,发展实业,绵延千年,名家辈出,文人荟萃:中国古代铜活字印刷鼻祖华燧、明代翰林学士华察(史上人称华太师)、明代收藏家华夏、中国现代科技先驱华蘅芳、数学家华世芳、实业家华鸿模、漫画大师华君武……都是荡口华氏家族的成员。
古镇中心的“华氏义庄”是江南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义庄。
“尚德樂善”完美地诠释了古镇华氏家族的传统精神。
“华氏义庄”是荡口古镇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尚德乐善”——华氏义庄的信条,乐善好施的风气。
华氏义庄不仅仅会分发谷物粮食,它还在精神上帮助着人们。
在华氏义庄还有专门为贫寒子弟所建立的义学——“懐芬書屋”是专门为了解决贫寒子弟的读书问题。
华氏义庄还设有“当铺”也是用来救急的。
后花园
华蘅芳——中国科技先驱,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轮船的设计者。
华蘅芳还是一位教育家,任教格致書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格致中学,一座上海名校。
祠堂修缮竣工庆典暨祭祖仪式策划方案

活动的核心理念
01
02
03
尊重传统,注重文化传 承
凝聚族人,发扬家族荣 耀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 会和谐
03
活动策划方案
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
2023年7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下午5:00
地点
某市祠堂及周边广场
活动参与人员及分工
• 参与人员:家族成员、嘉宾、工作人员等
活动参与人员及分工
祠堂修缮竣工庆典暨祭祖仪 式策划方案
汇报人:
日期:
• 活动背景与目的 • 活动主题与宗旨 • 活动策划方案 • 活动宣传方案 • 活动执行方案 • 活动评估与总结
01
活动背景与目的
背景介绍
01
祠堂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象征 ,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
02
本次修缮工程是在家族成员的 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时间的筹 备和施工,完成了对祠堂的全 面修缮工作。
01
02
03
分工
策划组:负责活动策划、组织与协调
宣传组:负责活动宣传、资料准备与 现场布置
活动参与人员及分工
礼仪组
负责活动礼仪、仪式主持与 指导
接待组
负责嘉宾接待、礼品派发与 食宿安排
安保组
负责活动现场安全保障与秩 序维护
活动流程与详细安排
01
02
03
9
00-9:30:活动开幕式, 主持人致辞、嘉宾发言与 祭祖仪式启动
制定详细的活动流程,包括祭祖仪式、庆 典仪式的时间、程序等。
活动现场管理及应急预案
现场秩序维护
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秩序维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天气突变、安 全事故等。
【家规·文化地理】江南古镇悠悠荡口

【家规·文化地理】江南古镇悠悠荡口在江苏无锡东南处的鹅真荡旁,坐落着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小镇——荡口。
这里风光秀丽,人杰地灵。
纵横交错的水系、枕河而建的民居与河畔的桥廊台榭相织相融,形成了一幅河荡连绵、溪流萦绕的水乡幽美画卷。
鹅真荡繁衍生息于此的华氏一族,人才辈出。
单单明清两朝,就出了二十二位进士。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说:“江南数巨族者,必推首华氏。
”荡口华氏家族世代践行“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家规家劝,热心公益。
明朝以来,荡口华氏共建立了12个义庄,拥有义田超1万3千亩。
荡口古镇全貌北仓河横贯古镇东西,两岸的江南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镶嵌河畔的桥廊码头形色各异,还有那随风摇曳的银杏、垂柳,让人流连忘返。
北仓河穿镇而过位于北仓河北的华氏义庄,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义庄之一。
两百多年来,义庄济贫扶困、瞻老扶幼,“崇善孝义”的义庄精神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
华氏义庄全貌华氏义庄现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隔河照壁、码头及场地、八字照墙、门厅、轿厅、正厅和后厅。
华氏义庄大门华氏义庄轿厅过门厅、轿厅,映入眼帘的就是“诒毂堂”,是旧时义庄议事厅所在。
华氏义庄诒毂堂诒毂堂墙壁上悬挂着详细的义庄条约。
义庄定有十款条约、八条细则以及续申规条。
其中明确规定义庄设立董事一人、司事二人,董事与司事每三年换届调整一次,必须由族内品行端正、经验丰富的人担当,如有能力不足或品行不端的情况出现,可以立即更换。
义庄条约穿过诒毂堂,来到后厅的“怀芬书屋”。
光绪初年,华氏族人华芬远创设“怀芬书屋”,为华氏子弟提供教育场所,兼收镇上的外族子女免费入学。
后来规模不断扩大,1905年,华芬远之孙华鸿模在旧址上创办了荡口第一座新式学堂--华氏私立果育两等学堂,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等,都曾在这所学校读书。
怀芬书屋从义庄出来,沿着北仓河石街拾步不远,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第一艘机械动力船的发明人、科学家、数学家华蘅芳的故居。
荡口古镇华氏义庄介绍

荡口古镇华氏义庄介绍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
华氏义庄是荡口古镇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旅游者必去之处。
华氏义庄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群,它由数十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组成,展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
这座古庄园主要由三个庭院组成,分别是前庭、中庭和后庭。
前庭是主要的接待区域,有着宽敞明亮的大厅和精美的花园。
中庭是主人的居住区,有着精美的厅堂和卧室。
后庭则是家族祭祀的场所,有着庄严肃穆的氛围。
整个庄园建筑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每个庭院都有其独特的特色。
华氏义庄是由华氏家族修建和居住的,华氏家族是荡口古镇的一支重要家族,他们是当地的地主和商人。
华氏家族世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华氏义庄是华氏家族的宅第,也是他们展示家族荣耀的地方。
庄园内保存着大量的家族文物和古董,如家谱、字画、古书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华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在华氏义庄,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和传统的园林景观。
庄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彩绘斑斓,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在花园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如梅花、兰花、竹子等,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同时,庄园内还有一些展览馆,展示了华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深受游客喜爱。
除了欣赏古建筑和园林景观,华氏义庄还提供了一些传统的文化体验项目。
游客可以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刻字、绣花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庄园内还有一些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让游客领略到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之美。
华氏义庄作为荡口古镇的一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他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还可以了解到华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感受到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之美。
华氏义庄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座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它展示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日报讯(记者过国忠通讯员许加彬)华氏宗祠修复落成暨祭祖典礼,4月2日在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已修复好的祠堂举行。
捐资修复华氏宗祠的华仲厚亲属代表等600多名华氏后人从世界各地专程前来赴会参加活动。
荡口古镇的华氏家族诞生了不少名人,如首创铜活字印刷术的华燧,设计制造中国第一艘机器船的华蘅芳,漫画大师华君武等等。
其中,此次修缮捐资350余万元的华仲厚就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华绎之次子。
华氏后人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天包括华蘅芳后人在内的600多名华氏宗亲赶至荡口祭拜先祖。
记者了解到,华氏宗祠的修复工作自2013年9月启动,大部分修复资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华氏后人的捐赠。
经过最后的室内修复和布展等工作,省级文保单位华氏宗祠已正式恢复原貌向世人开放,修葺一新的华氏宗祠更添一份韵味和肃穆。
修复后的华氏宗祠占地3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在所有建筑中,最有看点的就是元总管祠中有一处楠木厅,该厅堂的梁柱椽全部由上等楠木制成,建造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完好如初,可以称得上无锡民间建筑中的瑰宝之作。
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修复好的华氏宗祠将发挥维系宗亲的作用,成为海内外华氏后人文化交流、祭祖省亲的平台。
此外,宗祠也作为华氏族务活动的中心、文化艺术展览的场所,供市民参观,未来也有望成为荡口古镇的一个新景点。
保健网 编辑:dejcb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