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血肿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早期鉴别诊断的思路

合集下载

临床主动脉夹层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分期分型、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早期识别处理

临床主动脉夹层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分期分型、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早期识别处理

临床主动脉夹层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分期分型、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早期识别和处理主动脉夹层是严重的心血管急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AD患者救治至关重要。

概述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AD发病率约为5-10/100万。

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民众对高血压认识不够。

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病率高,知晓率及控制率低导致发病率明显增高。

疾病特点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3%的AD患者会发生猝死,急性期每小时增加1%死亡率;发病2天内死亡患者占37%-50%,发病1周内死亡患者占60%-80%;AD临床症状多样且复杂,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漏诊率较高,初诊的误诊率达14%-54%;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为AD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从而降低AD患者的死亡率。

发病机制动脉内膜撕裂、管壁剥离和血肿在动脉壁中层蔓延扩大,是夹层动脉瘤的基本病理发病过程。

夹层可沿着主动脉顺行剥离到任一处。

由于假腔压迫或其剥离片有时可阻塞真腔,可造成主动脉分支阻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升主动脉夹层逆行可致主动脉瓣脱垂及冠脉起始端阻塞。

严重并发症包括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阻塞产生脏器功能障碍。

分型和分期分型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在传统AD分型方法中应用广泛。

图1 左起依次为De-Bakey分型Ⅰ型、Ⅱ型、Ⅲa型和Ⅲb型图2 左起依次为Stanford分型A型、B型分期ESC指南中,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长短分为:①急性主动脉夹层,病程<2周;②慢性主动脉夹层,病程>2周。

急慢性病程对于选择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危险因素季节因素:Stanford A型AD在冬季发病率高(与血压周期有关);B型春季发病率高(机制尚不清楚)。

性别因素: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率年女比例为2-5:1。

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
严密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血压 等指标。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 支持。
疼痛管理
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镇痛药 物。
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逐步 恢复日常生活。
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了解病情 变化。
保持良好心态
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 死
• 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 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
现 • 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
治疗
• 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与 护理
• 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 展
01
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主动脉夹层的定义
01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 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 中层,形成血肿,并随时间推移 向远端扩展,导致血管壁分层。
药物治疗进展
研发新型抗凝、抗血小板 药物,减少血栓形成,降 低心肌梗死风险。

研究前景与挑战
疾病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 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 依据。
临床试验与药物研发
提高公众认知
加强公众对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 死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
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新型治疗 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肌梗死都 是严重的血管疾病,两者并发 的风险较高。
主动脉夹层可能继发急性心肌 梗死,而急性心肌梗死也可能 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形成。
同时患有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 肌梗死的患者需要紧急治疗, 以降低死亡率。
02
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

如何从急诊胸痛患者中快速排查主动脉夹层

如何从急诊胸痛患者中快速排查主动脉夹层

如何从急诊胸痛患者中快速排查主动脉夹层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组成。

其中,主动脉夹层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动脉壁的分离,年发病率为5-10/100 000,却是一种高死亡率疾病,年死亡率约1.5/100 000,尤其在48小时内,未经治疗的急性升、降主脉夹层的死亡率可超过1%/小时。

夹层发病高峰在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Stanford A型患者约2/3在急性期内死于夹层破裂或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闭塞等并发症。

Stanford B型夹层约75%可以度过急性期,但其5年生存率不超过15%,其中多数患者死于夹层的破裂。

而通过及时给与药物及手术治疗,患者生存率可以明显改善。

最新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在我国,总体住院死亡率是17.7%,绝大多数死于住院后1周内。

其中75.3%的A型患者行外科手术,死亡率为33.8%,76.1%的B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死亡率为2.2%。

可见在胸痛患者中早期快速的识别,采用正确的诊断方法并给与积极的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

如何才能做到早期、快速诊断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 首诊医师对主动脉夹层要有充分的认识所有胸痛患者在未明确诊断前都要考虑主动脉夹层的可能。

而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其发病率低,部分医生中对该病没有足够的了解,故在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往往没有意识到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导致诊断延误。

2 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典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往往是50-60岁左右的男性,既往并发高血压史,突发剧烈胸背痛,胸痛呈剧烈刀割样、撕裂样,且疼痛出现后立即达到最严重程度;此外,部分患者疼痛可以沿夹层扩张路径延续。

在我国,典型的症状多见于A型主动脉夹层,约5%的慢性夹层患者无症状。

除外上述症状,根据累及的周围组织及血管分支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并存主动脉瓣严重返流可迅速出现心衰、心包填塞,导致低血压和晕厥;主动脉沿路分支动脉受累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缺血症状,缺血的临床症状因受累的器官而不同。

主动脉夹层致急性心梗的识别与处理ppt课件

主动脉夹层致急性心梗的识别与处理ppt课件

一概述
一概述

遗传性


先天性因素
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变 高血压 妊娠

医源性损伤 动脉硬化
炎症反应
吸毒
2010 ACCF/AHA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TAD. Circulation. 2010;121:e266-e369
S. Kodera et al.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Therapeutics Published online:02 April 2014
五治疗
S. Kodera et al.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Therapeutics Published online:02 April 2014
六 小结与体会
六 小结与体会





AMI患者在治疗前应尽可能排除AD 对于急性胸痛患者应重视病史和体格检查 AMI在PCI前应常规行心脏Echo检查 警惕下壁心梗血压反常现象 CAG检查不符合典型冠心病改变要密切注意有无AD, 对于不能排除AD的患者行主动脉CTA检查非常必要 AD导致AMI可谨慎考虑支架桥接过渡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PCI Before
PCI After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症状和体征



AD的临床表现
疼痛 休克 虚脱与血压变化

主动脉夹层致急性心梗的识别与处理

主动脉夹层致急性心梗的识别与处理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心动图、CT血管 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 技术,观察主动脉夹层的 部位、范围和程度。
主动脉夹层的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与主动脉夹层相似,急性心肌梗 死也会出现剧烈胸痛、心电图异 常等症状,但心肌酶谱升高明显。
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引起的疼痛常位于上腹部, 可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腹部 CT有助于鉴别。
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梗都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两者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关联。 主动脉夹层可以导致冠状动脉受压或痉挛,引起心肌缺血坏死,诱发急性心梗。
急性心梗也可引起主动脉夹层,两者相互影响,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02
主动脉夹层的识别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症状
突发剧烈的胸痛
胸痛呈撕裂状,难以忍受,可伴随呼吸困难、 出汗等症状。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可导致胸痛、呼吸困难 等症状,但通常无高血压等高危因 素,可通过肺动脉造影确诊。
胸痛
呼吸困难
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痛,通常为压迫 性、窒息性或烧灼感,有时疼痛可放射至 颈部、下颌、左肩胛或左上肢。
心梗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可能导致呼吸困 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 呼吸困难。
主动脉夹层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迅 速、死亡率极高,是临床上最危险的 心血管急症之一。
急性心梗的定义与特点
01
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病理过程, 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
02
急性心梗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 重、变化快,需要及时诊断和治 疗,以降低死亡率。
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心梗的关系

其他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 他必要的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主动脉夹层手术

急诊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D、CRP、cTnI及血压不对称情况比较

急诊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D、CRP、cTnI及血压不对称情况比较

急诊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D、CRP、cTnI及血压不对称情况比较张姗姗【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 I(cTnI)水平及血压不对称情况的差异。

方法回顾102例因6 h 内急性胸(背)痛伴或不伴呼吸困难初次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最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组),30例最终诊断为主动脉夹层(AAD 组)。

入院后立即抽取静脉血,采用乳胶法检测血清 DD,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 CR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cTnI,测量两臂血压观察是否存在血压不对称(双臂收缩压差≥20 mmHg)。

比较两组血清 DD、CRP 水平及血清cTnI 升高、血压不对称发生率。

结果 AMI、AAD 组患者血清 DD 水平分别为(362±141)、(1608±546)μg/L,两组相比 P <0.05。

AMI、AAD 组患者血清 CRP 水平分别为(12.9±3.60)、(13.8±3.48)m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MI 组72例(100%)血清 cTnI 升高、1例(1.4%)血压不对称,AAD 组4例(13.3%)血清 cTnI 升高、10例(33.3%)血压不对称,两组血清cTnI 升高、血压不对称发生率相比P <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入院时血清 DD、cTnI 和血压不对称情况存在差异。

血清 DD、cTnI 可用于急诊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夹层。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26【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血压不对称性【作者】张姗姗【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济南 25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夹层均为急诊常见危急重症,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两病发病人数均逐渐增多,且病情复杂多变、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经验分析

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经验分析

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经验分析陈锋熊伟徐辉(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摘要: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D)诊断策略及误诊原因。

方法:回顾分析急诊就诊48例ADD患者,据误诊人数,实验室检查结果,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首诊确诊30例,误诊为心肌梗塞4,胰腺炎4例,胆囊炎3例,肠梗阻3例,泌尿系统结石3例,检查过程中死亡1例,入院后经相关科室检查确诊17例。

结论:主动脉夹层误诊率高,急诊医生对没有明确原因的胸背,腹痛应提高警惕;拓宽诊断思路,分析疼痛程度与诊断是否相符,借助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提高ADD的诊断率。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误诊;急诊诊断;疼痛Diagnosis experience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Chengfeng Xiongwei Xuhui(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610072,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misdiagnosis and early diagnostic strategy for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48 cases AA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30 cases were diagnosed in first visiting. 18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Conclusion: The AAD lack specificit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misdiagnosed easily. Clinician should strengthen understanding to the disease. Combin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ith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the image findings may enhance the diagnosis rate.[Key words] Aortic dissection; Misdiagnosis; Diagnosis; Pain主动脉夹层( ADD) 是指主动脉内膜自其附着的有病变的中层处破裂,在动脉血流进一步的冲击下,内膜自破裂处继续沿此层面扩大分离范围,致使分离的内膜将主动脉腔分隔成真腔和假腔; 失去内膜支撑的病变中层受动脉血流压力和冲击,使主动脉管壁日益扩张,最终形成夹层主动脉瘤( dissecting aortic aneurysm)。

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断思路

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断思路

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断思路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断思路。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6例患者通过诊治后疼痛感在6h内得到有效缓解。

通过降压治疗后15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4~6)h内达到目标血压。

1例患者夹层呈现出向血管内部方向破裂的趋势,待其病情保持稳定以后出院。

1例没有进行CT急诊检查,依照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诊治后明确诊断。

结论针对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要求急诊科医生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尽最大可能避免误诊漏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方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标签: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思路;分析主动脉夹层主要指主动脉腔内部的循环血液由主动脉内膜撕裂口部分进入主动脉壁内层,导致主动脉中层产生夹层血肿,且其顺着主动脉纵轴不断扩展的重型心血管系统性疾病,往往促使患者猝死[1]。

早发现早诊治,能够让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获得最佳手术治疗时机,降低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36例患者均通过磁共振成像、B超及CT检测确诊。

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11例。

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0.6±14.9)岁。

4例表现为头昏、肢体瘫痪;10例表现为胸闷气短;5例表现为疼痛无力;12例表现为胸背腹腰部撕裂性疼痛,5例为休克。

1.2 实验室检查与相关辅助检查36例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详细问诊并检查体格,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与相关辅助检查。

其中20例为白细胞升高,心电图检查18例为左心室肥厚改变,8例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心脏B超检查9例没有特异性表现,胸片检查5例为纵膈变宽,通过急诊造影剂增强CT扫描33例诊断明确。

1.3诊断方法用GE宝石CT HD750三维血管重建,其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位置直至盆腔下边缘。

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置,上肢位于头上部,先实施平扫,初步了解主动脉与胸腹部情况,随后加强扫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主动脉夹层血肿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早期鉴别诊断的思路探讨刘海恩,潘中燕(广东省中山市横栏医院,广东中山528478)摘要:目的主动脉夹层血肿和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工作中属于极危重病症,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上有很大差异性,必须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救治,才能减少病人的猝死率。

本文对两种疾病诊断思路的探讨,总结了一些经验,发现症状相似中也有其特征性,结合一些必要的铺助检查,就能快速的提出鉴别诊断,既能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也能降低病人的就医成本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方法通过病人的临床资料分类对比统计。

结果两种疾病发作时症状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异性。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血肿;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思路探讨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主动脉夹层血肿和急性心肌梗死都是临床重症,病情发展迅速、猝死率高,如不能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死亡率高达60 70%,这对急诊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应急能力和抢救水平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两种疾病发作时,症状十分相似,如何迅速地做出诊断、及时的对症对因治疗,为临床专科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降低风险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急性心肌梗死病例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0ʃ2.5岁。

主动脉夹层血肿50例男性3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4ʃ12岁。

入院两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突发胸痛、伴大汗面色苍白恐惧或频死感,有肩部或腹部放射性痛。

辅助检查包括测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心肌酶CK CK -MB TNT 、放射检查DR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MRI )。

入院止痛给予吗啡或硝酸甘油常规量。

1.2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护理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及止痛效果进行统计、分类、对比。

本组阳性率=(本组阳性病例ː本组病例总数)ˑ100%。

率的比较用X 2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表1通过两组疾病病史、临床症状、止痛效果分类对比统计项目急性心肌梗死50例阳性例数阳性率%主动脉夹层血肿50例阳性例数阳性率%P 血压增高5例10%45例90%<0.01胸痛症状50例100%50例100%>0.05放射性痛45例90%50例100%>0.05心绞痛史35例70%0例0%<0.01高血压病史45例90%35例70%<0.05吗啡硝酸甘油止痛45例有效率90%2例有效率4%<0.01室性早搏47例95.4%3例6%<0.01表2通过各项辅助检查比较项目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主动脉夹层血肿50例P 血常规2天出现增高WBC10-20ˑ109/L 数小时出现增高WBC10-30ˑ109/L 尿常规正常尿蛋白、管型、红细胞阳性率50%<0.05心肌酶明显增高阳性率100%普遍正常或稍偏高阳性率2%<0.01心电图有心梗特征性改变阳性率90%正常无特征性改变<0.01超声心动图意义不大,可反映冠脉供血、心室、瓣膜、血流情况阳性率95%<0.01放射性DR 无临床意义阳性率75%<0.01磁共振(MRT )无临床意义阳性率98%<0.01收稿日期:2012-01-092结果根据表1、2的结果分析,两种疾病在突发时临床症状相似,但也有其特征性表现。

现在通过几个方面对两种疾病进行分析,探讨。

(1)胸痛症状见表1,无差异性(P >0.05),血压增高有明显差异性(P <0.01);两种疾病发作时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疼痛特点表现为绞榨性、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休克体征,有放射至肩部、背部或下腹部,临床上极易混淆,难以判断。

但也有特征性。

主动脉夹层血肿发作时常有剧烈胸痛伴休克,血压与休克表现的不平行是其主要特征,血压不降反而增高,主要考虑是主动脉血肿引起管腔阻塞或主动脉减压神经受损有关,导致儿茶酚胺分泌激增引起血管收缩所致,而急性心肌梗死发作休克时,血压往往下降,并与梗塞的部位面积呈正相关,“泵衰竭”心排出量减少、剧痛血容量不足或心律失常有关,所以胸痛伴休克与血压的不平行改变可以作为鉴别诊断上的一个依据或思路;(2)病史的差异;主动脉夹层血肿既往多无心绞痛病史,胸痛为首次突发即可表现为撕裂样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痉挛、血栓形成的基础上发病,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所以病史上多有反复性心绞痛病史。

见表1心绞痛病史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在入院时迅速询问病史有无心绞痛病史对鉴别诊断有意义;(3)年龄和病因的差异;主动脉夹层血肿年龄偏小,急性心肌梗死年龄偏大。

高血压病史对两组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阳性率差异不大。

但询问到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妊娠、有外伤病史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信息;(4)止痛效果;见表1两组疾病入院均给予吗啡或硝酸甘油止痛,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

主动脉夹层血肿止痛效果差,几乎无效。

急性心肌梗死的止痛效果好阳性率90%根据止痛效果也可以为鉴别诊断提供有关信息;(5)血象、尿常规的改变见表2,两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

主动脉夹层血肿发病数小时白细胞迅速增高,尿常有蛋白、管型、红细胞,考虑血肿形成后炎症介质刺激免疫系统导致白细胞迅速增多,肾功能受损导致尿的改变。

而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升高较缓慢,要几天后慢慢升高,考虑和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的过程有关。

尿常规正常。

可作为两组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个信息;(6)心肌酶学见表2,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心肌酶学的检查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特异性,心肌酶的改变反应的是心肌细胞有无坏死或损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特异性,CK(正常值242mmol/L)CK-MB 为心肌特有(正常值13mmol/L)在急性心肌梗死4-8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TNT(正常值<0.1ng/ml﹚是对心肌损伤敏感度、特异性强的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2小时增高,可持续10d,准确率达92%。

对主动脉夹层血肿心肌酶检查无特异性,偶尔有升高,但无动态改变。

心肌酶对两种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是既经济又简便,在床边可检测;(7)心电图见表2,两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对两组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具有特征性,在超急性期表现为T波高尖,是心肌严重缺血细胞内钾外流引起心肌局部高钾所致,数小时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俗称“红旗飘飘”,1-2天出现病理性Q波。

主动脉夹层血肿心电图检查无特异性改变,有时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与T波改变,都是有高血压病史而出现的左心室肥厚及劳损的改变,无夹层血肿的特异性表现,可在床边检查,方便、快捷、便宜、安全、鉴别率高,容易被患者接受;(8)室性早搏的出现两组对比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见表(P<0.01)[1]。

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的发生率95.4%而且较早出现,与心肌缺血坏死心电不稳、折返或触发活动有关,而主动脉夹层血肿急性期室性早搏发生率极少,在慢性期偶可见到。

检测方便心电图可完成,也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一个信息;(9)超声心动图检查见表2,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超声心动图能显示主动脉前壁和后壁的增宽,显示主动脉分裂层、剥脱内膜、夹层范围、破口位置、真假腔血流、假腔内血栓,能提供夹层血肿所有信息,诊断意义大。

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意义不大,可作为评估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的手段。

但对用于两组疾病的鉴别诊断不失为一种方便、快捷、安全方法,能在急诊床边检查,降低检查风险;(10)放射性DR检查两组对比有差异性(P<0.01),对主动脉夹层血肿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可见主动脉影增宽或局部膨隆,钙化的主动脉内膜与外膜分离>1cm,主动脉壁厚度>1cm,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大小不等。

对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意义不大,可以用于两组疾病的鉴别诊断,可在急诊床边检查,价格便宜广大患者可接受;(11)核磁共振(MRI)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

MRI对主动脉夹层血肿的诊断率高,能多方位成像,多回波和血管流空的特点,能显示夹层分离宽度、管壁厚度,能确定内膜片、假腔中的血栓,明确夹层的类型,无需注射照影剂而成像速度快,降低检查过程中的风险。

3讨论两种疾病发作时虽然临床症状非常相似,但经过对两组病例分析仍有许多不同之处,以下从几个方面对两组疾病急诊早期鉴别诊断的思路进行讨论(1)对于出现突发撕裂样胸痛伴休克、但有血压增高特征性改变的,应当首先疑诊主动脉夹层血肿,急性心肌梗死可放其次,为进一步鉴别诊断,可选择心电图+DR+TNT方案,可急诊床边做,安全、经济。

如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TNT正常,可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DR能反映主动脉弓情况同时也能反映肺部和胸膜情况,排除气胸,肺栓塞情况,预防漏诊;(2)对于突发胸痛伴血压正常或下降,既往病史有反复心绞痛病史,对吗啡或硝酸甘油止痛效果好的病例,应首先疑诊急性心肌梗死,辅助检查首选心电图+TNT检查,如有心电图特征性改变,TNT增高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

其他检查可不做为首选。

如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应加做超声心动图了解冠脉供血和主动脉弓情况,可鉴别S-T段不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夹层血伴心包积血或胸腔积血,预防误诊;(3)对于突发胸痛伴血压正常或轻度增高,早期白细胞明显增高有尿液改变的,吗啡止痛尚可,既往有胸痛病史的病例,从临床症状上很难提出疑诊诊断,应首先考虑进行(CT或MRI)+TNT+心电图对两组疾病分辨率高的检查,可快速鉴别两种疾病存在;(4)对于突发胸痛伴血压下降,早期出现室性早搏,应首先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血肿早期出现心律失常极少,可结合心电图+心肌酶鉴别诊断,如果心电图和心肌酶无阳性表现,可根据病人情况检查DR或超声心动图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对两种疾病急诊早期的鉴别诊断思路有多种,但总的原则上要求在工作中首先要认真细致观察每一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全面的、仔细的体征检查,详细的询问病史,抓住疾病的特征性表现,提出疑诊诊断,在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就可明确诊断,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1]张文武.危重病医学[M].1996:502.[2]Anderson jl.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 j hosp pham,1990,47:5.(高娟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