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课后题答案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

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

2.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

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

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

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 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魏徵, 朝谏议大夫,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卒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说;“夫以铜为镜,可以 ,以古为镜,可以 ,以人为镜,可以 。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重点字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臣闻求木之长.者: 3.必固.其根本: 4.必固其根本.: 5.欲流之远.者: 6.必浚.其泉源: 7.必浚其泉源..: 8.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9.臣虽在下愚..: 10.人君当.神器之重: 11.居域中之大.: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13.承天景.命: 14.善始者实繁.:15.克.终者盖寡:16.克终者盖.寡:17.克终者盖寡.:18.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19.则纵情以傲物..:20.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1.虽董.之以严刑:22.振.之以威怒:23.诚.能见可欲:24.将.有作:25.将有作.:26.则思谦冲.以自牧:27.则思谦冲以自牧.:28.惧满溢..:29.则思江海下.百川:30.乐.盘游: 31.则思慎始而敬.终:32.虑壅蔽..:33.惧谗邪..:34.则思正.身以黜恶:35.则思正身以黜.恶:36.则思无因喜以谬赏..:37.宏兹.九德:38.宏.兹九德:39.简.能而任之:2、一词多义善:①择善.而从之:②善.始者实繁:则: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则.智者尽其谋: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②虽.董之以严刑: 长: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塞源而欲流长.也:下: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必竭诚以待下.: 诚: ①诚.能见可欲: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以: ①纵情以.傲物: ②戒奢以.俭: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⑤虽董之以.严刑: ⑥振之以.威怒: ⑦则思知足以.自戒: ⑧则思知止以.安人: ⑨则思谦冲以.自牧: 能: ①诚能.见可欲: ②简能.而任之:3、分析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 振.之以威怒:②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③居安.思危:④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⑤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⑥则思正.身以黜恶: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⑨则思正身以黜恶.:⑩慎谗邪..:⑪宏.兹九德:⑫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4、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而况于明哲乎: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④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⑤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⑦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⑧戒奢以俭: ⑨诚能见可欲: ⑩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三)理解性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

最新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最新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解析:D(应为bō)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解析:D(应为百官)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解析:A(都是“因为”)4.下列四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得不厚而望国之治.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劳心者治.人,劳人者治.于人解析: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答案1.A[塞sè。

]2.B[A项②厚:高。

C项②盘:与“游”都是“游乐”之意。

D项①黜:排斥。

] 3.A[元首:古义为帝王;今指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

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古义为放纵情感;今指尽情。

] 4.A[①⑧:形容词作动词/②③⑦:形容词用作名词/④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动词用作名词。

]5.B[A项怀:感念。

C项物:除自己以外的人。

D项播:广施。

]6.B[A项介词,“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C项连词,表承接,“那么、就”/连词,表转折,“却”。

D项副词,“只是”/思。

] 7.C[C项说法太绝对,除“十思”之外,还要“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达到“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地步才可以。

]8.D[断:判决。

]9.A[都是“因为”的意思。

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A11.C[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12.(1)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加”、“于”、“登基”各1分)(2)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

(“至”、“容”、“加”各1分)(3)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

等到听见你的分析(才知道),我的过失已足以令人吃惊。

(“自觉”、“向”、“谓”、“论说”各1分)参考译文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徵说:“近来我所做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徵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含解析下册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含解析下册

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B.夫在殷.忧殷:深。

C。

则思谦冲.而自牧冲:前进,进取。

D。

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惠。

项,冲:谦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度义而.后动D。

虽董之以.严刑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项,介词,因为/介词,依照;B项,代词,它(他)的;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项,介词,用/连词,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⑤则思江海下.百川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弘.兹九德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D。

④⑤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

⑦貌,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

⑧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光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

则思知足..以自戒C。

则思三驱以为..度D。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项,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C项,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D项,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5。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项,省略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B项和例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解析:D(应为bō)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解析:D(应为百官)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解析:A(都是“因为”)4.下列四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得不厚而望国之治.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劳心者治.人,劳人者治.于人解析: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8单元15.1谏太宗十思疏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8单元15.1谏太宗十思疏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15 谏太宗十思疏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B.C.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役聪明之耳目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必固其根本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必先苦其心志5.下列对课文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出话题。

B.作者说理时,正反交叉结合,正面运用比喻说理,引出正题,反面申述,语气强烈。

C.“而况于明哲乎!”这句反问,差不多带有“挑衅”的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D.这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疏”是给皇帝上的奏章。

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

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等。

D.第2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学习目标]1.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浚其泉源浚:动词,疏通(2)必积其德义德义:道德和仁义(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4)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形容词,安定(5)人君当神器之重当:动词,承担,承受(6)将崇极天之峻①崇:动词,推崇②峻:形容词,高峻(7)永保无疆之休休:名词,美好,福祉(8)戒奢以俭以: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国(2)欲流之远者远:形容词作动词,到达远方(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4)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5)不念居安思危①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②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6)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长: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而况于明哲乎!译文: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况于……乎”:何况是……呢!固定句式)环节二:分析文理5.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B.作者说理时,正反交叉结合,正面运用比喻说理,引出正题,反面申述,语气强烈。

C.“而况于明哲乎!”这句反问,差不多带有“挑衅”的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D.这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题
答案
一、第一、第二段是第三段的必要前提,为第三段作铺垫,缺了它们,第三段就显得生硬、不得体。

二、对偶句的特点主要有:字数相同,句式结构相同,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词性相同。

工对要求相同位置上不能同字为对,宽对则允许同字相对,散
文中的对偶句一般属于宽对。

三、
其:
1.它的(代词)我听说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

2.那些(代词)那些作为疑惑的地方,就始终无法解决了。

3.他(代词)他了解的道理也比我早。

4.大概(副词)大概都由于这个原因吧?
5.难道(副词)难道这值得奇怪吗?
乎:
1.相当于“于”,译为“在”(介词)在我之前出生(的人)
2.比(介词)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3.比(介词)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吗(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不是攻取天下容易而
守住它更困难吗?
5.哎呀(表感叹的语气词)哎呀,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