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

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

2.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

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

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

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学习目标]1.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浚其泉源浚:(2)必积其德义德义:(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4)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5)人君当神器之重当:(6)将崇极天之峻①崇:②峻:(7)永保无疆之休休:(8)戒奢以俭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必固其根本古义: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必固其根本固:(2)欲流之远者远:(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4)居域中之大大:(5)不念居安思危①安:②危:(6)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长: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2)而况于明哲乎!译文:环节二:分析文理5.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B.作者说理时,正反交叉结合,正面运用比喻说理,引出正题,反面申述,语气强烈。

C.“而况于明哲乎!”这句反问,差不多带有“挑衅”的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D.这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凡百元首凡百:(2)承天景命①承: ②景:(3)能克终者盖寡①克: ②盖:(4)虽董之以严刑董:5)所宜深慎宜: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 今义:尽情(2)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 今义:指走路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能克终者盖寡终:(2)貌恭而不心服①貌: ②心: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译文:(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译文:5.下列各句中,属于分析人君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的一项是①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③夫在股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情以傲物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④⑤6.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正面论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与答案一. 选择题: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A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D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A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4.B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二. 填空题: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5.略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

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唐太宗任人唯贤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注],我任卿逾于管仲。

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

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注】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

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征雅有经国之才雅:平素,向来B.性又抗直抗直:急躁,暴躁C.非卿忠诚奉国奉国:献身为国D.多所弘益弘益:补益,增益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征慷慨自若B.汝离间我兄弟,何也C.从容对曰D.我所以重之也4.翻译下列句子:(1)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2)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 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魏徵, 朝谏议大夫,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卒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说;“夫以铜为镜,可以 ,以古为镜,可以 ,以人为镜,可以 。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重点字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臣闻求木之长.者: 3.必固.其根本: 4.必固其根本.: 5.欲流之远.者: 6.必浚.其泉源: 7.必浚其泉源..: 8.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9.臣虽在下愚..: 10.人君当.神器之重: 11.居域中之大.: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13.承天景.命: 14.善始者实繁.:15.克.终者盖寡:16.克终者盖.寡:17.克终者盖寡.:18.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19.则纵情以傲物..:20.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1.虽董.之以严刑:22.振.之以威怒:23.诚.能见可欲:24.将.有作:25.将有作.:26.则思谦冲.以自牧:27.则思谦冲以自牧.:28.惧满溢..:29.则思江海下.百川:30.乐.盘游: 31.则思慎始而敬.终:32.虑壅蔽..:33.惧谗邪..:34.则思正.身以黜恶:35.则思正身以黜.恶:36.则思无因喜以谬赏..:37.宏兹.九德:38.宏.兹九德:39.简.能而任之:2、一词多义善:①择善.而从之:②善.始者实繁:则: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则.智者尽其谋: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②虽.董之以严刑: 长: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塞源而欲流长.也:下: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必竭诚以待下.: 诚: ①诚.能见可欲: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以: ①纵情以.傲物: ②戒奢以.俭: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⑤虽董之以.严刑: ⑥振之以.威怒: ⑦则思知足以.自戒: ⑧则思知止以.安人: ⑨则思谦冲以.自牧: 能: ①诚能.见可欲: ②简能.而任之:3、分析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 振.之以威怒:②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③居安.思危:④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⑤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⑥则思正.身以黜恶: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⑨则思正身以黜恶.:⑩慎谗邪..:⑪宏.兹九德:⑫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4、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而况于明哲乎: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④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⑤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⑦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⑧戒奢以俭: ⑨诚能见可欲: ⑩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三)理解性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基础知识 ]1.名句默写。

(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

( 2)不念,,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5),择善而从之,则,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B、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C 、简能而任之(精简)D、宏兹九德(此)3.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虽董之以严刑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D、代百司之职役哉4.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B 盖在殷忧善始者实繁C 则思慎始而敬终臣虽下愚D 虽董之以严刑不念居安思危总此十思5. 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乐盘游B、则思正身以黜恶C、宏此九德D、何必劳神苦思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D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 14 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1谏太宗十思疏(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

11谏太宗十思疏(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将崇.极天之峻(崇:推崇)B.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D.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流之.远者吾属今为之.虏矣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而况于.明哲乎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则纵情以.傲物常以.肃杀而为心3.翻译下面的句子(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两段文字看,魏徵向唐太宗提出了什么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参考答案1.(B)2.(B)3.(1)有好的开始的实在很多,能支持到最后的可能很少。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本:树根)2、必浚.其泉源(浚:疏通)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治:治理得好,太平)4、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5、凡百..而道著(凡百:大凡、所有的景:大殷忧:深忧)..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实:的确克:能够)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傲视别人)8、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督责振:通“震”,震慑)9、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10、念高危.则思谦冲..(危:高谦冲:谦虚自牧:自我约束)..而自牧1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堵塞、蒙蔽)12、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兹:这简:选拔)13、信者效.其忠(效:献出)二、实词(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慑)(二)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根本..(古义:树根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欲今义:尽情地)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义:高,很高的位置今义:发生某种不良情况的危险性高)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将……作为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安定,太平)(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形容词,安稳,安定)(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动词,安然,安适)(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动词,奉养)(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疑问副词,怎么)(6)沛公安在哉《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2、胜(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克服,战胜)(2)沛公不胜杯勺。

《鸿门宴》(动词,禁得住)(3)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动词,尽。

完。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基础知识]
1.名句默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

(2)不念 ,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

(5) ,择善而从之,则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 。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
B 、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
C 、简能而任之(精简)
D 、宏兹九德(此)
3.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 )
A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B 、虽董\之\以严刑
C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D 、代\百司\之职役哉
4.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5. 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乐盘游
B 、则思正身以黜恶
C 、宏此九德
D 、何必劳神苦思
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
要求树木生长
B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C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
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
D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
们的忠诚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
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
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
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 、承天景命(大)
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
善始者实繁
则思慎始而敬终
臣虽下愚
虽董之以严刑
不念居安思危 总此十思
C 、盖在殷忧(深)
D 、克终者盖寡(能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9. 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戒奢以俭 B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 、勇者竭其力
D 、仁者播其惠
10.“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 )
①臣虽下愚
②必竭诚以待下
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 )和( )
11.理解时,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
A 、戒奢以俭
B 、振之以威怒
C 、则纵情以傲物
D 、则思知止以安人
12.下列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B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C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3.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4.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

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 、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

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
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 、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
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

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
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

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

比一二年,勉强受
谏,而终不平也。

‛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
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或曰:‘赏太厚。

’答曰:‘朕即位,未有谏
者,所以赏之。

’此导人使谏也。

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
徒,执之四五然后赦。

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

‛此悦而从谏也。

近皇甫德参上书
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居域中之大
怨不在大
臣闻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不念居安思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

’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

此难于受谏也。

‛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

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
1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卒章曰(最后) ②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约束) ③直百万(只)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劾其伪(核对) ⑥执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化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恚曰 (发誓)
A 、③⑤⑧
B 、①⑥⑦
C 、②④⑥
D 、①④⑧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7.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凡百元首
B 、比政治若何
C 、勉强受谏
D 、人苦不自觉耳
18.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A 、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 、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 、导人使谏
D 、帝宴群臣积翠池
19.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20.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 、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 、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 、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参考答案】
1.(1)必固其根本 必浚其泉源 (2)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3)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4)载舟复舟 所宜深慎 (5)简能而任之 智者尽其谋 垂拱而治 2.C 3.D 4.B
5.A 6.C 7.A 8.D 9.C 10.②和④ 11.B 12.D 13.(1) 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2)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14.D 15.A 16.C
17.C 18.C 19.(1)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20.C
戴胄奏罪当徒 人君当神器之重 比政治若何
比一二年
见谏者悦而从之
陛下虽从臣言
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
意终不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