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绪论部分1-2次课 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课件 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痛的功效。
14.糯饭米制润燥而泽土
糯米:性味甘平,补中益脾,除烦止渴,止泻痢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反制” 姜汁制栀子苦寒之性 以热制寒 盐水制巴戟天缓和辛温 以寒制热
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2、使药物的性味增强——“从制”“相资为制”
胆汁制黄连,增强苦寒之性 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温肾壮阳作用 辛热的酒制当归,增强辛散温通作用
“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盖生者性悍而味重, 其攻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味轻,其攻也缓,其性 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里,则药之利人害人判然明 矣……殊不知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一、生熟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神农本草经 金匮玉函经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 珍珠囊 汤液本草 审视瑶函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 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
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
五、炮制对中药补泻的影响
何首乌 甘草 地黄
[卷一] 用药生熟各宜论 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盖生者
性悍而味重,其攻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 味轻,其攻也缓,其性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 里,则药之人害人判然明矣。如补药之用制熟者,欲得其 醇浓,所以成其资助之功,泻药制熟者,欲 去其悍烈,
盐水(咸寒)制知母、黄柏(苦寒):增强滋阴降火
酒炙仙茅、阳起石: 增强温肾助阳
蜜炙百合:
增强其润肺止咳
蜜炙甘草:
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煅炉甘石: 增强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能 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相畏为制:
生姜炮制半夏、南星:杀半夏、南星毒 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 蜂蜜、童便、黑大豆制川乌 豆腐、甘草制马钱子
14.糯饭米制润燥而泽土
糯米:性味甘平,补中益脾,除烦止渴,止泻痢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反制” 姜汁制栀子苦寒之性 以热制寒 盐水制巴戟天缓和辛温 以寒制热
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2、使药物的性味增强——“从制”“相资为制”
胆汁制黄连,增强苦寒之性 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温肾壮阳作用 辛热的酒制当归,增强辛散温通作用
“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盖生者性悍而味重, 其攻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味轻,其攻也缓,其性 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里,则药之利人害人判然明 矣……殊不知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一、生熟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神农本草经 金匮玉函经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 珍珠囊 汤液本草 审视瑶函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 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
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
五、炮制对中药补泻的影响
何首乌 甘草 地黄
[卷一] 用药生熟各宜论 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盖生者
性悍而味重,其攻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 味轻,其攻也缓,其性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 里,则药之人害人判然明矣。如补药之用制熟者,欲得其 醇浓,所以成其资助之功,泻药制熟者,欲 去其悍烈,
盐水(咸寒)制知母、黄柏(苦寒):增强滋阴降火
酒炙仙茅、阳起石: 增强温肾助阳
蜜炙百合:
增强其润肺止咳
蜜炙甘草:
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煅炉甘石: 增强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能 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相畏为制:
生姜炮制半夏、南星:杀半夏、南星毒 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 蜂蜜、童便、黑大豆制川乌 豆腐、甘草制马钱子
中药炮制技术PPT

第一章 绪 论
2 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炮炙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明代—缪希雍
书中在卷首归纳出“雷 公炮炙十七法”
第一章 绪 论
3 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和应用时期
《修事指南》---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清代—张仲岩
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 中非常重要:“炮制不 明,药性不确,也则汤 方无准而病症无验“。
第一章 绪 论
炮制理论、工艺、
区
别
规格、质量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绪 论
❖历史上曾有“炮炙”、“修治”、“治 削”、“修事”、“炮制”等称谓。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使用
火的出现
酒的出现
“药食同源”
“炮生为熟” “充实内容”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系 孙立艳 讲师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
什么是中药?
第一章 绪 论
什么是中药炮制?
炮制前后
GAP ?
原药材
炮制技术
炮制前
GAP
饮片
炮制 后
第一章 绪 论
什么是中药制剂?
制剂前后
饮片
中药制剂技术
制剂前
GMP
汤剂 散剂 注射剂
制剂 后
GMP ?
中药炮制
根据中医药理论,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 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 采取的一项制药技 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标准
3、《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又称部颁标准,属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由卫生部药政局组织编写,于1988年出版。
中药炮制学绪论

《中药炮制学》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理 论
炮制学与炮制的含义。 炮制的目的。 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炮制对药性及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药物炮制的作用和原理。 炮制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中药炮制学》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技 能
净制、切制、炮炙的操作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P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
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有使用中药炮制品的记录:
① 生铁落饮(煅法) 小金丹(炼丹) 鸡矢醴(烘焙)
② 治半夏 ③ 血余炭(燔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炮制学与中医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 3.中药炮制学与现代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 4.中药炮制学的研究将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现代 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改进中药生产工 艺和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P3)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三)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
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制药技术。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理 论
炮制学与炮制的含义。 炮制的目的。 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炮制对药性及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药物炮制的作用和原理。 炮制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中药炮制学》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技 能
净制、切制、炮炙的操作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P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
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有使用中药炮制品的记录:
① 生铁落饮(煅法) 小金丹(炼丹) 鸡矢醴(烘焙)
② 治半夏 ③ 血余炭(燔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炮制学与中医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 3.中药炮制学与现代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 4.中药炮制学的研究将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现代 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改进中药生产工 艺和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P3)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三)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
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械的研制 保证医疗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并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学科。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1.起源于用药实践
追溯到原始社会 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
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 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
火的发现和利用,产生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火制)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药物“有须烧 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凡‘口父’ 咀药,欲如豆大,粗则药力不尽”,阐明 了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别捣食如膏,乃稍纳药末中,更下粗多”被视为现行药 典“稀释法”制巴豆霜之始
(四)现代
——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制订出版了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 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 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 ➢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编》 ➢ 《樟树中药炮制全书》 教学方面,全国各中医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 科研方面,“七五”期间对何首乌等20种饮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八五”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宋:方法改进、炮制目的多样化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
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
1. 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 章讨论炮制技术
2. 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3. 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
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 血止血即炒用”
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
(二)金元、明时期 ——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雷公炮炙论》之后另一部有价值的炮制专 著:缪希雍《炮炙大法》
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 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
本学科。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1.起源于用药实践
追溯到原始社会 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
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 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
火的发现和利用,产生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火制)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药物“有须烧 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凡‘口父’ 咀药,欲如豆大,粗则药力不尽”,阐明 了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别捣食如膏,乃稍纳药末中,更下粗多”被视为现行药 典“稀释法”制巴豆霜之始
(四)现代
——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制订出版了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 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 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 ➢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编》 ➢ 《樟树中药炮制全书》 教学方面,全国各中医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 科研方面,“七五”期间对何首乌等20种饮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八五”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宋:方法改进、炮制目的多样化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
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
1. 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 章讨论炮制技术
2. 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3. 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
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 血止血即炒用”
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
(二)金元、明时期 ——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雷公炮炙论》之后另一部有价值的炮制专 著:缪希雍《炮炙大法》
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 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燥设备
(2)科研方面: )科研方面: • a 科研队伍情况 • b 学术刊物 • c 炮制专著。如:《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 炮制专著。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炮制资料辑要》、《炮制述要》、《全国中药炮制规 炮制资料辑要》 炮制述要》 范》、各省市的《炮制规范》 各省市的《炮制规范》 • d 学术会议 • e 国家重视 • f 成果方面: 成果方面:
• 结论:槟榔长时间水泡的软化法不合理。 结论:槟榔长时间水泡的软化法不合理。 • 改进: “粉碎成米” “硬木刨片机” 改进: 粉碎成米” 硬木刨片机”
第三节 学习中药炮制学的目的任务
1.要热爱该学科 . 2.善于发现问题,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基础 .善于发现问题, 3.要掌握传统炮制的基本内容 . 4.要掌握一套研究的基本方法 .
3.寻找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寻找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 巴豆的加工及质量控制: 巴豆的加工及质量控制: • 传统加工:松散的粉末 传统加工: • 传统理论:能降低毒性,缓和其峻泄作用。 传统理论:能降低毒性,缓和其峻泄作用。 • 存在问题:对“松散”的理解和控制差异大,需要指标。 存在问题: 松散”的理解和控制差异大,需要指标。 • 现代研究(成分和药理): 现代研究(成分和药理): a.主巴豆油-剧毒,峻泄,服1/4滴峻泄。 .主巴豆油-剧毒,峻泄, 滴峻泄。 滴峻泄 巴豆油遇到碱性肠液--巴豆酸 巴豆油遇到碱性肠液--巴豆酸 -- b. 含有巴豆毒素(毒性蛋白)--剧毒(制霜注意) 含有巴豆毒素(毒性蛋白)--剧毒(制霜注意) )--剧毒
• (1)生产方面:1500多饮片厂,机械化,半机械化代替了 多饮片厂, )生产方面: 多饮片厂 机械化, 手工操作切药刀或部分的改为机械生产。 手工操作切药刀或部分的改为机械生产。 切药刀或部分的改为机械生产 • ①选药:振荡式筛药机 选药: • ②洗药:滚筒式洗药机、刮板式洗药机 洗药:滚筒式洗药机、 • ③润药:冷压浸润机、真空加温润药机 润药:冷压浸润机、 • ④切药:剁刀式切药机、转盘式切药机 切药:剁刀式切药机、 • ⑤炒药:滚筒式炒药机、中药程控炒药机、平锅炒药机 炒药:滚筒式炒药机、中药程控炒药机、 • ⑥干燥:翻板式干燥机、热风干燥机、微波干燥、红外干燥 干燥:翻板式干燥机、热风干燥机、微波干燥、 机等。 机等。
• 结论: 否定了 “生用醒睡,炒用治不眠”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论: 生用醒睡,炒用治不眠”之说。 • 问题推测: 问题推测:
②关于“去参芦”问题 关于“去参芦” 宋《中藏经》:“人参芦吐人”。后世均去芦。 中藏经》 人参芦吐人” 后世均去芦。 • 研究证明: 研究证明: a. 参身、须、芦均有人参皂苷,参须 身3~4倍, 参身、 芦均有人参皂苷,参须>身 ~ 倍 参芦>身 ~ 倍 芦占全参重量的1.2~ 参芦 身 2~3倍,芦占全参重量的 ~1.5%。 。 b.草酸钙:芦>全2~3倍。草酸钙 → 刺激胃粘膜 → 致吐。 草酸钙: 致吐。 草酸钙 全 ~ 倍 • 催吐试验: 催吐试验: 参身、芦实验结果无差异。参芦量大,仍无差异。 参身、芦实验结果无差异。参芦量大,仍无差异。 皂苷催吐实验( )。 皂苷催吐实验(—)。 • 结果:与传统理论相矛盾。 结果:与传统理论相矛盾。 • 结论:不去芦,省药材,省工时。 结论:不去芦,省药材,省工时。
(2)一药多用 ) 生麻黄、麻黄绒、炙麻黄、 生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炙麻黄绒 (3)便于调剂 ) (4)便于制剂 ) (5)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 马钱子(砂烫或油炸) 乌头(蒸或煮) 半夏(浸漂、复制) 麦芽(发芽法) 血余炭(扣煅法)
3.中药炮制学 . 内容:炮制的理论、工艺、规格标准、沿革、方向 最早的专著: 雷公炮炙论》 最早的专著:《雷公炮炙论》 4.中药炮制学的任务 . (1)继承 ) (2)研究探讨炮制原理 ) (3)改进炮制工艺 ) (4)制定质量标准 ) (5)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保证用药安全、
2.评价传统的理论及技术 . (1)关于:“醋制”的作用 )关于: 醋制” (2)关于柴胡分离不同药用部位的问题 )关于柴胡分离不同药用部位的问题 柴胡分离不同药用部位 • 传统: 传统: • 近年: 近年: • 研究: 茎叶 研究: 含挥发油 根 含皂苷
• 结论:古人“去茎叶”的净选方法是正确的。 结论:古人“去茎叶”的净选方法是正确的。
二.炮制学的特点 1.独特性: .独特性: 中药不同于其他药物之处: 中药不同于其他药物之处: 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 经过加工炮制 以人参精为例 天然药物和中药的理论体系不同 :以人参精为例
人参精 中国: 中国: 本品为人参的稀醇制剂, 相当于人参1g。 本品为人参的稀醇制剂,每ml相当于人参 。 相当于人参 功能与主治:补气、生津、止渴。用于气虚、心惊、津亏损、 功能与主治:补气、生津、止渴。用于气虚、心惊、津亏损、 口喝。 口喝。 本品由人参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主治范围:有助消化、 本品由人参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主治范围:有助消化、 增食欲,振作精神,强壮身体之作用, 增食欲,振作精神,强壮身体之作用,并能促进血液循环及 性机能,对心脏病、肾脏病、神经衰弱、疲劳过度, 性机能,对心脏病、肾脏病、神经衰弱、疲劳过度,气喘吐 肺痨、失眠、头痛、眩晕等有效。 血、肺痨、失眠、头痛、眩晕等有效。 苏联: 苏联: 本品由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品的人参根提取而成, 本品由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品的人参根提取而成,具 有酒类液体特有的香气和口味。 有酒类液体特有的香气和口味。 服用本品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能降低血糖和糖尿量, 服用本品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能降低血糖和糖尿量,维 持血压处于正常状态。 持血压处于正常状态。 本品是增强机体机能的药物,用于困乏, 本品是增强机体机能的药物,用于困乏,疲劳过度和神经衰 弱
切药刀
振荡式筛药机
滚筒式洗药机
滚筒式洗药机
减压冷浸示意图 减压冷浸示意图
真空加温润药机
剁刀式切药机
剁刀式切药机外形图
旋转式切药机
滚筒式炒药机
中药微机程控炒药机
1电子秤 2料斗 3料斗提升架 4进料槽 5进料推动杆 6进料门 7炒药锅 8烘 电子秤 料斗 料斗提升架 进料槽 进料推动杆 进料门 炒药锅 烘 搅拌电机12观察照明灯 烤加热器 9液体辅料喷嘴 10炒药机顶盖 11搅拌电机 观察照明灯 观 液体辅料喷嘴 炒药机顶盖 搅拌电机 观察照明灯13观 出药喷水管18出 察取样口 14锅体前门 15排烟装置 16犁型搅拌页片 17出药喷水管 出 锅体前门 排烟装置 犁型搅拌页片 出药喷水管 药门19出药滑道 20测温电偶 21桨式搅拌叶片 22锅底加热器 锅体机架 药门 出药滑道 测温电偶 桨式搅拌叶片 锅底加热器23锅体机架 锅底加热器 24料斗提升电机 25液体辅料供给装置 料斗提升电机 液体辅料供给装置
历代酒制药物品种新增加和沿用情况表
唐以前 唐 宋 金元 明 清 合计
新增加 目前沿用 药典收载
13 8 6
29 13 4
97 36 11
26 6 1
59 10 1
43 7 1
267 80 24
可见在宋代新增加酒制药物数量最多, 可见在宋代新增加酒制药物数量最多,目前沿用或被药典收 载的药物也属最多。 载的药物也属最多。
第四节 炮制研究
一. 研究的原则 1.以中医医药理论为指导 以中医医药理论为指导 • • A.大黄:药物升降沉浮 大黄: 大黄 B.砂仁:药物归经 砂仁: 砂仁
• 2.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 . 文献研究--来龙去脉--变化的全貌--精华--发现 文献研究--来龙去脉--变化的全貌--精华--发现 --来龙去脉--变化的全貌--精华-- 问题--打下基础--立题找突破点。 问题--打下基础--立题找突破点。 --打下基础--立题找突破点 二.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内容 1.文献研究及经验总结——寻找现代研究切入点 .文献研究及经验总结 寻找现代研究切入点 • 文献--基础。了解其现状,分析其演变过程,探知炮制目 文献--基础。了解其现状,分析其演变过程, --基础 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示科研思路。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示科研思路。
• 毒性: 毒性: a. 巴豆油 滴--肠壁腐蚀,呼吸困难致死。 巴豆油20滴--肠壁腐蚀 呼吸困难致死。 肠壁腐蚀, b. 毒性蛋白--溶解红血球,局部细胞坏死。 毒性蛋白--溶解红血球,局部细胞坏死。 --溶解红血球 • 结论:传统方法--合理,蒸热--破坏毒性蛋 结论:传统方法--合理,蒸热--破坏毒性蛋 --合理 -- 白,压去油--降低峻泄作用。但尚缺少质 压去油--降低峻泄作用。 --降低峻泄作用 量控制的标准。 量控制的标准。 • 含油量测定方法:沙氏提取器,乙醚提净巴豆油, 含油量测定方法:沙氏提取器,乙醚提净巴豆油, 剩余的渣滓精密称量,得出含油量。 剩余的渣滓精密称量,得出含油量。 • 质疑:《药典》:炮制用去油成“霜渣”(即蒸热,压去油 质疑: 药典》 炮制用去油成“霜渣” 即蒸热 压去油) 即蒸热, 稀释成霜法” 即淀粉稀释至规定含油量)。 或“稀释成霜法”(即淀粉稀释至规定含油量)。
(3)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
在不同的章节及炮制法中,都有现代研究内容新增加进来。 在不同的章节及炮制法中,都有现代研究内容新增加进来。 槟榔: 槟榔: • 传统:大:15~20天,小:10天;夏天腐烂变质 传统: 天 天 • 研究:槟榔中的槟榔碱含有N原子,且分子量小, 原子, 研究:槟榔中的槟榔碱含有 原子 且分子量小, •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
中药炮制学
第一章 绪论
一、概论 1.中药炮制 : 中药炮制 一个理论 一个性质 三个需要 一项传统制剂技术 广义内容:净制、 广义内容:净制、切制和炮制 狭义内容:炮制( 狭义内容:炮制(炒、炙、煅、 复制、发芽、发酵、 蒸、煮、燀、复制、发芽、发酵、 烘焙、制霜、提净、水飞、 煨、烘焙、制霜、提净、水飞、干 馏等) 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