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无答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班级:小组:学生姓名:【学习目标】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从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有关史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史料的方法。
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废除宰相制度后,中央权力是怎样分配的?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2)明初为什么设内阁?明朝内阁的权力有何变化?其性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明内阁?3)清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简述军机处设立的目的、特点、职权及意义?【问题探究】探究1:史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新唐书》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史料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四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根据以上史料指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什么不同?(从地位、职权、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探究2: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P18历史纵横回答: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9·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
材料二 17-18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拓展延伸】从秦至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历朝历代是如何解决的?其发展趋势是什么?【我的疑问】【思维导图】【自测反馈】1.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无答案)-word

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的背景和过程;2、理解明朝内阁和秦朝军机处的各自特点;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2)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预习检测】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皇太极时2、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A.丞相的废除 B.皇权的加强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内阁的废除3、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说明了明朝()A.皇权日益加强B.中央机构健全C.相权受到削弱D.地方权力加强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认识明清强化皇权的举措【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一、明朝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一)措施1.明太祖裁撤,废除,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明太祖设,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设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后来,地位逐渐上升,阁臣有了权,最后再由皇帝“批红”。
(二)影响:中国历史上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二、清朝立国之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而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
议政王大臣会议职权作用如何?后来那一机构的设置削弱了它的地位?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处理重要的军国大事,它作出的重要决定,皇帝也要服从。
后来,军机处的设置改变了这种局面。
三、清朝的军机处设置于何时?最初设置的目的何在?后来职权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时间及目的设立于清年间,当时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立。
(二)职权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
虽然职权不断扩大,但本身品级,只能。
(三)作用1.简化了,提高了。
2.完全听命于,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因此标志着。
四、怎样看待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自唐宋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显表现出的特点。
专制皇权的强化,虽有可能提高,但却导致,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B.自学存疑【巩固练习】A类题(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2.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下图为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3.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4.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C清顺治时D.清康熙时5.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
3、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客观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培养学生的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究法、比较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明清时期绝对君主专制是怎样出现的。
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1)明初沿袭元朝的行政体制,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由左、右丞相主持工作。
废行省、设三司。
但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无答案)

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的背景和过程;2、理解明朝内阁和秦朝军机处的各自特点;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2)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预习检测】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皇太极时2、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A.丞相的废除 B.皇权的加强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内阁的废除3、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说明了明朝()A.皇权日益加强B.中央机构健全C.相权受到削弱D.地方权力加强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案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姓名:班级:编号:04目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问题探究】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解题关键: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内因与外因。
思路引领:结合前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宰相制度的作用,说明外因。
结合明朝建立的社会背景,说明内因。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解题关键: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
)思路引领: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设置军机处的原因。
【课堂训练】1.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C.让“群臣”监督皇帝D.精简政府机构2.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阅读下列图文,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三: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材料四明代殿阁大学士(1)材料一中“已成之法”主要指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废宰相,权分六部。
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高中历史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解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知识梳理三、课堂拓展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围绕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不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大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答:1、积极:政治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一统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局限:政治上,君主专制带来了统治上的腐朽;经济上,明清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西方交流。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清初,设 ,妨碍了 ,会导致 。
2、过程:明太祖诛杀 同时裁撤 ,以 分理全国政务, 对 负责。
3、影响:秦以来实行的 宣告废除; 进一步 。
废宰相 设内阁 明:废宰相,设内阁 1、背景:丞相废除后,全国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 。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 作为 ,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 ,一切大事仍由 主持。
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 ,入值文渊阁, 皇帝,并开始 , “ ”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 ,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 权压众臣。
3、特点:内阁不是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 的 。
阁臣的 由 决定, 依 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 。
清:军机处1、背景:清初,设内阁,但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 。
2、过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 。
3、内容:①军机大臣都是 ,每日接受皇帝召见 ,军国大事由 裁决。
②军机大臣按照 将诏令拟写成文,经 ,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
4、影响:提高了 ;全国的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判断正误胡惟庸案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
( ×)解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相权威胁皇权,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他废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案只能说是它的直接原因。
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明太祖力不从心。
2.过程图解历史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3.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深化理解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设内阁、置六部: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设南书房: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概念辨析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前期,宗室贵族中的王与议政大臣等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因参与议政的宗室贵族除亲王﹑郡王以外,还有贝勒等人,故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
2.设立(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组成: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3.职能(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深化理解军机处的特点(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认知背景
1. 明、清兴替时间、在位君王和都城
2.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淮西贫民,成功得益于身边一批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淮西文臣武将。
文臣以李善长、胡惟庸等为中心,武将以徐达、蓝玉等为中心,组成势力强大的“淮西帮”。
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蓝之狱”几乎将开国功臣诛杀殆尽,仅胡惟庸案株杀三万余人、蓝玉案又株杀一万五千余人。
◎认知核心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探究点1:结合你的认知,从历史和现实、制度和人为等角度分析导致宰相制度的废除的诸多因素。
2.措施:明太祖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下令以后永不再立丞相。
3.影响
※探究点2: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影响?胡惟庸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宰相,为何淸朝有“宰相合肥”之说?
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
皇帝政务负担沉重。
(明太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
2.确立
(1)基础:明太祖设置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繁多的政务,很少能参决政事。
(2)标志: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发展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首辅权压众臣。
明神宗年幼时,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下属机构。
4.地位
※探究点3:明朝首辅叶向高说:“张居正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
”由此可见,内阁及首辅与宰相在职权上有何明显不同?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中央机构仿明朝。
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为扩大皇权,康熙帝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和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置(简、速、、密):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职责跪受笔录,承旨出政。
※探究点4:军机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作用
(1)增强了决策的,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
(3)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巩固发展。
※探究点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有何历史必然性?请结合你的认识和相关史料对这一制度加以评价?
◎认知拓展
一、明太祖驭臣之道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
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朱元璋太子的老师、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
朱元璋和高兴地说,全对,没有骗我。
国子监祭酒宋讷,曾因事在家独自生气,面有怒容。
朝见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陈说。
朱元璋把派人偷着给他画得像拿出来,宋讷才恍然大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
二、康熙帝设南书房
1677年,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
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
称“南书房行走”。
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
帝的意旨起草诏令。
由于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
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朝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下降。
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仍具有一定地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
三、经典史料
材料一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明太祖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
材料二“清朝大事,诸王大臣会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谈迁《北游录·纪闻》)“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
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
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材料三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
……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
材料四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真正原因,是汉族在封建主义时代就采用了中央集权政体,成为一个相当巩固的人们共同体,并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故能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使他们产生向心力。
如果没有形成这一政治体制,则不但中国各族不能联合成一个国家,甚至汉族本身也可能分裂成很多国家。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在当时条
件下,君主制是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生产发展的唯一有效制度。
(方朝晖《怎么看“尊王”、“忠君”和“三纲”》)
材料五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他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其不成其人。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材料六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
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
(英国马戛尔尼乾隆时访中国后言)
◎即时反馈
1.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
帝 D.精简政府机构
3.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
”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明宣宗时 B.明英宗时 C.顺治时期 D.康熙时期
4.下列现象,发生于明代是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元世祖 B.明太祖C.明神宗 D.明成祖
7.“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
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
B.最高的行政机构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D.皇权专制的产物
8.(2006江苏卷.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影响。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