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珍藏的清宫白玉赏析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是故宫博物院中最为珍贵的展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宝贝。
以下是其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宝物介绍:
1. 长信宫金鳌双首杯: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件金器。
杯子造
型为两只鳌龙相对,中间以花卉图案点缀,十分精美。
杯底刻有“长信宫”和“嘉靖十年”字样,寓意长寿和安康。
2. 清代乾隆御制玉瓶: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玉器,由当时的皇
帝乾隆亲自下令制作。
玉瓶整体呈鼓形,带有青色和白色的纹路,精致的雕刻和细腻的纹理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3. 清代乾隆御制琉璃瓶:这是一件以玻璃制成的宝物,亦是由
乾隆皇帝下令制作。
瓶身呈现出深蓝色和浅蓝色的交错和谐,瓶口则镶有铜制的花卉图案,十分华美。
4. 元代青花鱼纹瓷盘:这是一件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器,制作工
艺十分精湛。
瓷盘上绘有鲤鱼和荷花,栩栩如生,呈现出优美的造型和色彩。
5. 清代乾隆御制绣球:这是一件非常精致的刺绣作品,由乾隆
皇帝下令制作。
绣球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各种动植物、花卉、山水和人物,技艺之高令人惊叹,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宝贝,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辉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保护。
- 1 -。
沈阳故宫博藏清代《竹荫西狑图》

沈阳故宫博藏清代《竹荫西狑图》皇帝的外国画家沈阳故宫博藏清代《竹荫西狑图》今天,我给你讲一件外国人笔下的画作——《竹荫西狑(líng)图》。
这是一件绢本设色的单体画,纵246厘米,横133厘米,几乎相当于以1:1的比例画了出来。
西狑,就是西洋猎犬的意思,因身体瘦长,也叫细犬。
《竹荫西狑图》中画着的是一只身量细长、线条流畅的细犬,只见它全身以灰、白两色为主,头顶、背毛全呈灰色,一直延续到后腿和尾巴的一半,后脚和尾巴尖为白色,眉心、嘴头、脖子和前腿雪白,看起来非常神气的样子。
这是清雍正时期来自西洋的贡犬,它眼神坚毅,目光犀利,画家连眼中的明暗变化都刻画得恰到好处,精致而传神。
细犬身后有两枝翠竹挺立,竹竿上缠绕着几株繁茂的苦瓜藤,已经有成熟的果实挂在上头了。
地面上绿草茵茵,好似不敌风劲,几乎都倒向画面的右边。
只有那几丛被细犬踩在脚下的草散向四周,自然而逼真。
草坪中还有几株小野花,描绘得非常细致,正是运用了西方绘画植物时的写实画法。
你看,画中的每一处细节,无不体现着画家卓越的绘画技巧。
创作《竹荫西狑图》的画家,正是前面讲到的郎世宁。
他出生在意大利米兰,从小接受了系统的艺术绘画和宗教的熏陶。
26岁,也就是康熙五十三年时,他随耶稣会来华传教。
从此,便开启了跨越康雍乾三朝的清廷供职生涯。
可以说,郎世宁见证了清朝最辉煌的时期,所以他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氛围充满了繁盛的气息。
比如,郎世宁曾奉乾隆皇帝之命,创作的著名《十骏犬图》,画的就是当时进贡来的高贵名犬,画得惟妙惟肖。
甚至连当时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建造工程中都有许多郎世宁的设计呢。
可惜,现在只能看到遗址了。
沈阳故宫藏清宫织绣类文物概览-面料篇之一:绫、罗、绸、缎

中 囤是
的发源地 。距 今 5 0 0 0年前 的原始 时期 ,就开始 利用蚕 丝 。我 国各地新 石器 时代遗址 ,发
现过 蚕茧 、蚕蛹 、蚕 纹装饰 等史迹 ,丝绸 的历史源远 流长 。1 9 5 8年在浙 江吴 兴钱 山漾 新石器 时代遗址 出 十的丝绢 ,足迄今 为止我 国境 1 人 J 发现 的最 古老 的丝织 品遗 存 。
面平 纹锦 、印经绸 、红线毯 、缂 丝等新 品种 。唐朝 廷在 苏州特 设 “ 应奉局 ” ,督办 内府 御用织物 。北宋京 城 设文 绣 院,制作 宫廷绣 品 。南宋朝廷 迁都 临安后 ,在 苏州设宋 锦织造 署 ,将 成 都的蜀锦 织工 、织机迁 至 苏州 ,生产 宋锦 。宋代 ,缎纹 组织大 量使用 ,织物 种类 丰富 。刺绣和 缂丝 技艺 发展到极 高水平 ,模仿
时服 饰 、纺织 生产 的旬 章 。《 史记》 等史籍 中关于楚庄 王之 爱马 “ 衣 以纹绣” ,齐恒 公 “ 衣必 纹绣” ,吴 国舟船 上舞 女二 百人 “ 皆服绣衣 锦缎 ”等记载 都反 映 了当时上层 社会 尚美服 的风气 ,也是 当时丝织 业发 展 的反映 。丝绸 种 已有 帛、缦 、绨 、索 、缟 、统 、纱 、绉 、绮 、罗等 。秦汉 时期 ,提花技 术进 一步 发
我 国古代最 初 的丝织物 为平纹 织物 。商代 ,王室 设女蚕 专管蚕 事 ,染 人负 责染练 ,缝人 负责裁 剪 。 河 北菜 城 台商染 1 i J 土 丫麻和 丝织 品 ,为平 纹 的麻 、纨 、纱等 和平纹 的绉 丝及绞 纱类 的纱罗等 。 同时, 商
代 已经 能纵造 花纹精 美的 丝绸提 花织物 ,瑞典远 东博物 馆保 存有 出土于河 南安 的带 有回纹绮 痕迹 的 商
需求 。
沈阳故宫的简介

沈阳故宫的简介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故宫街4号,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五大宫殿之一,被称为“东方禁城”。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原为清朝皇帝皇太极的王府。
后随着清朝的迁都,成为了清朝皇帝的宫殿。
沈阳故宫建筑风格极具特色,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技术,还融入了满族和蒙古族的建筑艺术,营造出了恢弘、庄严、精美的景观。
沈阳故宫是一处充满历史文化的景点,其建筑造型、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沈阳故宫的建筑群被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建筑群内共有300多间房屋,800多座宫殿和祭祀用房。
沈阳故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清宫文物”。
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已于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沈阳故宫已成为了一处国内外游客争相参观的知名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
- 1 -。
清风徐来――沈阳故宫藏清宫扇具

清风徐来――沈阳故宫藏清宫扇具作者:***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03期摘要:我国古代扇子可分为障扇、团扇、草编扇、葵扇、羽扇、折扇等类别,各有形制及特色。
我国古代团扇、折扇本是怀袖纳凉之实用品,也是服装点缀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传统书画艺术结缘成为雅致的书画艺术品。
现代生活赋予传统扇具以新的价值和新的作用,在建筑、家具、陈设、服装、戏剧、表演、平面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如今,提倡“古为今用”,在继承古代优秀扇具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
清代内廷“恭造”之各种扇具无疑是我们创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关键词:沈阳故宫;清代;扇具中图分类号:J 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1)03-0057-10扇子,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纳凉用具,古今中外都有。
但我国的扇子在发展过程中却独树一帜,与书法、绘画、金石艺术等融为一体,在招风引凉实用功能外,又具有了欣赏、应酬等社会功能。
扇子的起源已不可考。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扇具之最古老者,当属《古今注舆服》记载的“五明扇”;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扇子形象出现于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图案中奴隶手执一把长柄扇;古老的扇子实物为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篾丝编长柄扇。
我国古代,团扇、羽扇等不可折叠的扇具,以绢、罗、纱,以及通草、竹、麦秆、棕叶、羽毛等材质制作,有圆、扁圆、长圆、团方、八方、葵花、海棠、梅花等多种形状。
随着造纸术发展,隋唐时期纸面团扇出现。
宋代则绢纱材质的纨扇风靡一时。
折扇,是可折叠的扇具,宋初由日本传入。
虽有学者认为折扇创自我国,因缺乏实证,尚待进一步考证。
我国古代,扇子既可引风纳凉,也可用来遮面、扑蝶、驱蝇等,在孔尚任的传奇小说中,桃花扇更是定情信物。
[1]同时,扇子也是服装饰品,具有人、扇互衬的作用。
我国古代扇子既是怀袖纳凉之实用品,也是雅致的书画艺术品。
沈阳故宫的故事

沈阳故宫的故事
沈阳故宫原名盛京皇宫,是清朝皇室的宫殿之一,位于沈阳市中心。
其建于1625年,最初为建州女真族努尔哈赤所建的王府,后来在他的儿子皇太极的手下被改建为皇宫。
故宫内设有御花园、坤宁宫、乾清宫、长春宫、保和殿、千佛殿等多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
沈阳故宫的历史非常悠久,曾数次遭受战乱和毁坏。
最严重的一次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故宫被解放军轰炸,其中许多珍贵文物和建筑毁于一旦。
直到1980年代,沈阳故宫才得到重修和保护,如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珍贵的文物闻名于世。
御花园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园林,汇集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乾清宫是故宫的正殿,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
保和殿是宫廷的重要建筑,是皇帝接待外宾和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
沈阳故宫的许多文物都极具价值,包括了众多从北京故宫转运来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宫三大珍藏”之一的“辽金元玉器珍品”,包括了玉杯、玉瓶、玉盘、玉碗、玉壶等数百件玉制品。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不同于北京故宫的“黄色系”,而是以绿色和蓝色为主调,很容易区分。
不过,也有人称之为“东北故宫”,因为它在建筑和文化上都有东北的独特韵味。
沈阳故宫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优美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赞叹。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赏鉴(上)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赏鉴(上)作者:张正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7期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约一万年前,玉器就已脱胎于石器,成为祭祀用品及装饰品。
玉器的制作由商周发展至明清,深入社会生活各层面,历久不衰。
汉代是玉器雕刻的黄金时代,而清代则是中国玉器的另一巅峰。
清代,随着新疆回部、准部的平定,和田玉供应不绝。
清代皇帝喜爱精致艺术品,尤其是乾隆朝,由于乾隆本人对玉器的偏爱及其深厚的美学修养,玉雕工艺经过漫长的成长与发展,至此臻于圆熟。
此时期的宫廷玉器,在玉材、工艺、纹饰、造型等方面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堪称我国古代玉器制作艺术的经典。
清代玉器在继承古代玉器传统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玉器工艺和造型。
仿古器、薄胎器、玉山子等成就突出,在刻字、题款、薄胎和压丝技术设计和工艺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成为清代玉器的新的风格。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玉器类文物千余件。
入关后清帝历次东巡,将紫禁城的大量宫廷器物、古玩玉器等移至盛京尊藏,以示“不忘根本”。
建国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又陆续将相当数量的清代文物划拨沈阳故宫收藏。
在此撷取部分佳品,作综合性说明,以飨读者。
1.清碧玉瑞兽宝瓶通高44厘米,瓶高35.7厘米,宽31.8厘米,口径长10.6、宽6.4厘米。
该器物为整块碧玉以圆雕、透雕、浮雕等技法雕成的独角瑞兽背驮扁瓶,瑞兽昂首张口,双眼圆瞪,气势威武,卷鬣毛发纤毫毕现。
瑞兽为传说中的神兽獬豸,能识善恶忠奸、辨是非曲直。
其背驮宝瓶与瑞兽之独角、长尾相连。
宝瓶之盖斗形,口沿及盖阴刻回纹,瓶颈雕蕉叶纹,瓶身减地平雕饕餮纹和宝相花纹。
瑞兽足下为红木底座(见图1)。
清代所用碧玉产自天山北麓之玛纳斯而非和田。
2.清碧玉浅雕描金云龙特磬高49.5厘米,宽88.3厘米,厚3.4厘米。
碧玉制成,两面描金云龙纹。
正面泥金篆书:“特磬第三太簇。
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己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上穿一孔,系丝绳以悬(见图2-1)。
解读故宫养心殿门前的玉影璧

解读故宫养心殿门前的玉影璧这块玉影璧的名字叫“持盈保泰”玉影璧。
位于养心门的南面。
玉影璧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下面我把个人观点简单阐述一下:此璧摆放的时间应不早于乾隆二十年,据我个人推测,应在乾隆二十五年之后。
乾隆二十年到二十五年间,乾隆皇帝发动了三场战役:两平准噶尔,一平伊犁回部,最终于乾隆二十五年收复新疆,拓地两万里,使大清国的版图扩大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达到国家的全盛。
为了庆祝这一伟大胜利,乾隆本人写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2540多字的长篇史诗《西师诗》,今天在颐和轩的东墙壁上可以看到。
颐和轩内的《西师诗》并在中南海修建紫光阁,绘制悬挂功臣像。
同时也不忘在自己日常办公、居住的养心殿题写一首诗,来纪念这一伟大胜利。
这首诗就镌刻在养心殿明间的黄花梨屏风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诗名《新正养心殿》,作诗的时间是庚辰年正月,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正月。
起首第一句话就是“西师归振旅”,意思是大将军兆惠率领西征大军即将凯旋。
那为什么乾隆皇帝要在养心门的南面摆放这块玉璧呢?诗里面已经说明“闲中足养心,而予有所怦。
怀安岂良图,无逸斯元亨。
自强励不息,善长时偕行”。
意思是:“我闲暇时足已养心,但我内心还怦怦直跳”,为什么呢,就因为有这块玉璧提醒着我。
“心存安逸怎么能为国家有很好的谋划?君王不贪图安逸为的是开创国家基业,使政令通达。
我常常激励自己要自强不息,昌盛、安定的国运会一直伴随时序运行”。
所以这块影璧摆在这里起到提醒和激励乾隆本人的作用,同时也警示自己及后代子孙不能怠政,要“持盈保泰”(诗文——持躬凛持盈;屏风东首联——保泰常钦若)。
"泰"上面的"保"字被掌扇遮挡我们现在来到玉影璧旁,看看这块玉影璧提供的信息:因为收复新疆,使国家达到全盛,要保持全盛,乾隆皇帝提出了“持盈保泰”理念。
中心的璧,取“完璧”之意,代表国土完整。
同时中间空圆(璧中称“好”),象征满月,就是“盈”;方形铜框稳固,取“泰"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故宫珍藏的清宫白玉赏析
沈阳故宫珍藏的白玉藏品绝大多数都是清宫制造。
有一些曾为皇帝御用之物,因而无论是白玉材质还是器物做工都十分优质和精湛,代表了清中晚期宫廷玉雕的极佳水准。
这些清宫白玉器物多数是清宫旧藏,少数是由社会上征集入藏。
从沈阳故宫所藏清宫白玉制品看,其种类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陈设器、实用器、佩饰等几类,陈设器如壶、瓶、花插、山子、清供、如意、插屏、挂屏、玉璧、玉挂等;实用器如方盒、香熏、笔洗、笔架、印盒、镇纸、墨床、烟壶等;佩饰如带扣、带钩、玉佩、玉坠、玉牌、手镯、扳指等。
另外还有一些人物及动植物雕像。
白玉四蝠耳洗口径16.2厘米,足径12.5厘米,高6.8厘米。
口部内敛,略呈钵形,平底圈足。
器表用线刻法浅雕荷花、牡丹、菊花、梅花四季花卉,口沿四面圆雕蝙蝠形耳,各环抱刻有团寿字的灵芝,其下衔以活环。
附有红木底座。
白玉雕桃蝠山子高10.9厘米,宽23.5厘米作品为整块白玉所制,表层黄褐色玉皮被制成桃实之色。
全器圆雕大小9个桃实,其上附有5个蝙蝠,象征福寿(桃)吉祥之意。
桃实之下透雕横枝、茂叶。
附有深色木雕底座,其静穆之色与亮丽的桃实形成衬托和互补。
紫檀柄白玉雕龙花三镶如意如意全长45厘米,头宽9厘米、中宽4.7厘米、尾宽6.3厘米,为白玉和硬木雕刻结合之物。
在紫檀柄上分别雕制三块方瓦,其上安有铜鎏金底托,再镶嵌以镂空透雕制成的龙凤穿花玉件。
其三镶玉件图案分
别为:头部为龙穿缠枝莲纹,中部为螭龙穿缠枝莲纹,尾部为螭凤穿缠枝莲纹。
三块玉件均雕刻精细,为清宫典型的三镶如意样式。
如意尾端安有绿色编结及双穗,附坠两颗珊瑚珠。
该如意为清宫原藏之物。
清宫白玉的选材,多为新疆和田玉。
玉石在其最初形成过程中,肌体内往往夹杂许多金属矿物质,这使得绝大多数玉石都拥有不同的色彩,纯白无杂色的白玉少之又少。
从传世的清宫多数玉雕制品来看,青玉、碧玉等玉雕数量较多,体量较大,且众多大件成品也完全是青玉、碧玉雕成,洁白纯正的白玉制品则绝少有特大件器物。
至于色白质纯的羊脂玉,因原来自身体量就小,外部往往包裹彩色玉皮,故大多只能雕成佩饰、首饰、鼻烟壶等小件物品。
不过,作为宫廷,白玉原料相对要充足一些,可以不惜用料地进行雕琢,因而洗、瓶、壶、碗、杯、盒等费料的器型还是不少,其他随形而制的陈设摆件、山子和各式佩坠、佩牌亦较丰富。
但总体来说,各式白玉器物还是以中小件制品为主。
白玉贯耳扁瓶口长14厘米、宽5.8厘米,底长11.9厘米、宽4.7厘米,高16.7厘米。
玉质白润,间有黄褐色斑状玉皮,于乳白中增添以巧色。
直颈,贯耳,折肩。
表面为光素地,颈部、双耳、腹部各有两道弦纹,内刻锦地回纹,其上平雕夔凤纹,腹下部饰一周蕉叶纹;圈足部位雕一凸棱,圈足为台级式插足。
所附木座亦雕刻精致,堪称双美。
白玉雕松鼠葡萄坠长4.5厘米、宽3.2厘米。
由新疆和田仔玉雕成。
作品小巧玲珑,别具匠心。
镂雕一松鼠爬伏于葡萄枝叶之上,其下部为一串饱满的葡萄果实。
白玉边缘的淡黄色玉皮被巧用为葡萄老叶,生动逼真。
玉坠上部绳系一颗珊瑚大珠,圆润晶莹,红艳欲滴,与乳白色的玉坠相得益彰。
白玉器物因材质的原因,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困难。
由于白玉雕制的器物为色彩纯一的白色,在视觉上不易产生立体感,故要求工匠在设计和雕刻时要更具表现力,如在线条和结构上,要尽可能以凸破平,以此反映不同器物表面的图案和纹饰。
值得一提的是,因白玉质地细腻、纯洁,清宫将其视为玉中上品,故于早中期制作了一些白玉材质的皇帝玺印及鉴藏印章。
如满汉文合璧“大清受命之宝”
“制诰之宝”,雍正及乾隆皇帝的“敬天勤民”玺和部分帝后谥宝、闲章等,皆以上好的白玉制成。
白玉双螭耳杯带耳全宽13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5厘米,高4厘米。
杯呈大碗形,两侧附有双螭耳,螭口衔杯沿。
杯外壁满雕圆点式的榖纹,排列整齐,外观古朴。
清宫传世的白玉制品聚集了当时各类雕刻制作工艺,如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线雕、减地、阴刻等等,除以白玉雕制单体器物之外,还有连缀器、镶嵌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白玉的表现功能。
如意是清宫最盛行的赠礼之物,由于美玉十分珍贵,宫廷中曾流行木柄三镶如意,而这类镶嵌如意上的“三块瓦”有许多都是由白玉镂空雕刻制成,清代中晚期此类器物盛极一时。
沈阳故宫现藏白玉藏品约有300件,代表了清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反映了清人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对这些精美的玉器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将会使我们对清代社会及清宫廷器物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